盘点千古风流人物—— by墨尔玉
2023最新网址 fushuwang.top  录入时间:08-01
 【高太后的担心是正确的。
 果不其然,宋哲宗并不赞同高太后,反而非常支持父亲宋神宗,变法派重新燃起了火光!
 得势的是苏轼曾经的好朋友,变法派章淳,他官至宰相。
 曾经在乌台诗案中,章淳还给苏轼说过话,结果现在,直接把苏轼给拍飞了。
 为什么呢?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苏轼的弟弟苏辙当谏官的时候经常找章谆的麻烦。
 再好的友情也被磨干了。】
 天幕下,真正的
 苏轼倒吸口凉气。
 他还以为能和好基友重归于好,结果基友未来居然会下死手?!
 他心里有些说不出来的感觉,想怪章淳,可是又觉得他的做法情有可原。弟弟主动弹劾他,两方结怨也是应该的。
 弟弟算是给他找了个大麻烦,直接导致他晚年流离失所。
 他理应怨恨弟弟,但是完全怨不起来。
 他们两个党派立场不同,最终总会分道扬镳。即使没有弟弟,他们这对好朋友也会分离。
 他想来想去,只能怪大宋了。
 唉,倘若自己能压制住党争之风,那该有多好?大家就不会变得面目全非了。
 【苏轼一开始被贬到了广东惠州,后来章淳觉得这个惩罚不够,于是把苏轼贬到了海南。
 这在当时是和满门抄斩差不多的罪行。苏轼都给自己准备好了棺材,感觉自己要客死异乡。
 好在,他的第三位太后向他走来了。
 宋哲宗过世,宋徽宗继位,向太后垂帘听政,向太后也是苏轼的粉丝,于是给苏轼平反,把他从海南捞了回来。
 苏轼才避免客死异乡的结局。】
 天幕中出现新的画面。
 回来的路上,苏轼病了,病得快死了。
 苏轼面对死亡非常平静,他有机会也有能力去做圆滑狡诈的政治家,但是他没有去做。
 他自认光明磊落,告诉儿子们:"不用替我担心。我这辈子没做过恶,此后一定不会坠落到地狱去。"
 没过多久,苏轼已经病得失去听觉。
 朋友在他耳边大声喊:“先生死后不要忘了西方世界,赶紧去想自己的来世吧。”
 苏轼:"西方世界是有的,但是不能使力。"
 朋友:“先生一辈子都在追寻佛法,怎么能半途而废,一定要使力气啊。”
 苏轼气若游丝:“使力气就错了。”
 随后朋友再问,没了回应,原来苏轼已经没了气息。
 消息传出去,万古同悲,几百个太学生来到寺庙,悼念文曲星的陨落。
 苏辙看见,吴越之地是苏轼待过的地方,那些百姓不顾场合,在闹市中哭泣。君子躲
 在家中哭。无论是读过书的还是没读过书的,都在为苏轼哭泣。
 这还仅仅是他看见的,在看不见的地方,悼念的仪式更加多。
 天幕下,承天寺中,张怀民望着天幕中的场景,实在没忍住,哭出了声。
 如果他能活到那个时候,一定也是为苏轼哭泣的一员!
 他哭了半天,才回过神,准备安慰苏轼。
 毕竟苏轼晚年的生活好坎坷,居然都被贬到了海南去。
 谁知他扭过头,就见苏轼一脸平静,好像天幕中死的人不是他自己。
 张怀民:“你怎么不哭啊?你不难过吗?”
 苏大胡子摸着胡子,脸上不见愁容,感觉特别奇异,自己还没死呢,就被剧透了结局。
 他感觉这不像自己的人生,有点像别人的人生了,代入感并不是很强。
 他理所当然似地说:“有什么可难过的?我现在还没死呢。算算时间,我还有二十年寿命,能活到六十多岁,真长寿啊。我高兴还来不及呢。"
 张怀民:“……”
 感情他的悲伤都喂了狗。
 其实苏大胡子也是有点惆怅的,只不过不想说出来让张怀民难过罢了。
 他到底还是走在了弟弟前面,也不知道弟弟有多伤心,世界上最悲伤的就是活着的人。
 好想弟弟!
 古青青说完了苏轼的一生,语气放松下来,进入了杂谈时间:【曾经官方媒体搞了一个古代著名诗人轨迹图,苏轼曾经当过八个州的长官,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在榜单上一骑绝尘。
 能和他比一比的,也就李白了。
 就算是高铁时代,也很少有人走过这么多城市,更不用说靠车马出行的宋代了,整个人生就是起起落落落落落落。
 普通人估计早就受不了了,苏轼表示小意思。
 他有一首诗,高度总结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并且知行合一,从没有动摇。
 这就是他写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和朋友一起游玩,突然遇到风雨。苏轼毫不在乎,泰然自若,在风雨中穿行。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
 苏轼给出了一种属于中国人的雨中漫步的浪漫。】
 视频播放到现在,已经有无数人喜欢上了苏轼。他讲话幽默,乐观豁达,还没有架子,人格魅力爆表,简直老少通杀。
 他们的喜爱在这首诗词出现之后达到了巅峰。
 即使遭受风雨,也不动初心,这是多少人做不到的!
第55章 宋朝后续加秦朝后续
 王安石其实一直不太喜欢桀骜不驯的苏轼,怀揣着公平客观的审视之心看着这首词。
 第一眼,便惊艳到他了。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有个称呼叫做苏如潮,很多人觉得苏轼的文章就像潮水一样洁洁荡荡,波澜壮阔。
 王安石闭上眼睛,细细品味其中真味,只觉心神激荡,豁然开朗。
 紧接着,他心神触动,又有些悲从中来。
 他如今被宋神宗冷遇,被守旧派排挤,处于隐退状态,还得知了司马光未来会废除他的新政。
 他一心为公,从不为私,立志于改变这个颓靡的大宋,然而到头来都是一场空。他心里说不忿闷是假的。
 可看完苏轼的词之后,不知为何,心头涌上一股冷冽的清泉,焦躁烦闷的情绪稍稍被抚平。
 苏轼遭受文字狱,比他可苦多了,都还保留乐观之心,他怎么能落后呢?
 假如他在春风得意的时候,看到这首词,肯定“不识曲中意”,现在一听,却“已经是曲中人”。没有一个失落失意的人能拒绝这首词。
 如果要在苏轼的诗词中挑一首他最喜欢的,那就是这一首了。
 王安石心情复杂,人老了,就爱回忆年轻的时候,打开了话匣子,跟妻子絮絮叨叨:"我和苏轼第一次见面,是在欧阳永叔家里。"
 “那个时候,苏轼还是个毛头小子。他跟着父亲,风尘仆仆从四川小城来到京师,请求永叔提携。”
 “永叔看过苏轼的文章,颇为喜欢,大包大揽要他做自己的门生,居然还说苏轼会成为下一代的文坛之首。"
 “我觉得他夸大了,别的文人也是一样。谁曾想,他一语成邋。”
 “如今,天下才华共一担,苏子瞻独占八斗。”
 他的诗文有道家超脱的思想、佛教明心的领悟,还有儒家为国为民的信心。融合了儒释道三种思想,已经自成一派了。*
 王安石这个“拗相公”也是喜欢就事论事的人,虽然不太喜欢苏轼,但丝毫不掩饰自己的欣赏。
 兴之所至,他还回到书房,挥毫如雨,笔走龙蛇,写了一幅书法作品,内容自然是这首《定风波》。
 后挂在书房的墙壁上,用以自勉。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这十之八九的人看到这首词之后,都难免触动。
 在他们久久不能回神的时候,天幕继续播放。
 古青青又说起了杂谈:【宋仁宗曾经说苏轼兄弟是宰相之才。
 事实证明,没有错,苏轼政绩非常优秀,在徐州治理洪水,在密州治理蝗虫,在黄州办孤儿院,在海南搞学堂,在杭州治理瘟疫美化西湖……
 很少能找到一个诗人,比他政绩还好的。所以有学者评价,他是被低估的国士。
 他的足迹遍布全国,到处都有他的纪念馆,其中最主要的是三座:杭州西湖苏东坡纪念馆、惠州西湖苏东坡纪念馆、黄冈苏东坡纪念馆。
 纪念馆有一首诗:“知州未远去,仅在挥手间。”
 很多人就挺好奇的,苏轼诗词歌赋样样精通,治国理政也是一把好手,他怎么这么有精力,他这一天有四十八个小时吗?
 可能,这就是世界的参差吧。(落泪)】
 古青青剪辑了一些苏东坡纪念馆的素材,放进了视频里。
 纪念馆美轮美奂,还立着苏东坡的雕像。
 天幕下,无数北宋文人震惊不已,羡慕到几乎要流口水了。之前杭州人民为了白居易,把堤坝以命名为白堤已经让他们羡慕坏了。
 结果天幕告诉他们,苏东坡还有密密麻麻的纪念馆。
 俗话说,国家大事在祀与戎,纪念馆这种东西已经有祭祀的意义,在古人眼里是非常神圣的,非大功德者享受不到。
 苏东坡死后都不用担心没有香火了。
 那些在乌台诗案中陷害苏轼的文人几乎都要把牙咬碎了,在心中暗骂:"淫祀!"
 他们心头慌乱。未来的人有多喜欢苏东坡,肯定就有多讨厌他们这些陷害苏东坡的人。
 他们感觉自己在苏东坡面前好像跳梁小丑。和杜甫那句话一样,“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他们羡慕嫔妒得要命,又担心苏东坡得势之后报复他们,吓得睡不着觉,彻夜不能眠。
 天幕下,苏轼望着天幕,有些出神。
 他肯定活不到那个年代,但是他的纪令恼还存在,仿佛他
 的生命还在孤续
 不得不说,他被感动到了,眼前浮现水雾。这些年不得志的酸楚全部化作春水往东流去。
 他是真心为百姓做实事的人,百姓没有忘了他。
 张怀民觉得诧异:“苏子瞻,你是哭了吗?”
 苏轼撤过头去:“哪里有,就是沙子迷了眼。对了,我觉得那个雕像做得有点怪,没有我英俊。”
 张怀民:"……"真是嘴硬!
 【唐朝人喜欢思考来世。在宋朝的时候,可能是先贤已经够多了,而且也有宗教原因,宋朝人于是开始思考往生。
 苏轼也开始思考,自己到底是哪个厉害人物的转世呢?
 苏轼八九岁的时候经常做一个梦,梦里他是个和尚。后来他五十岁的时候结交了很多僧人,把自己的梦告诉他们。
 僧人们大惊失色,苏轼描述的不是五戒禅师吗?
 苏轼于是觉得自己是五戒和尚转世。可苏轼这个和尚转世一点也不修戒律,经常一边吃肉一边读佛经。其他和尚觉得不好,苏轼说我漱一漱口再读。
 真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啊(狗头)。】
 【总之,苏轼文、诗、词无一不精,全面拓宽了词的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唐宋十大诗人之一,实至名归!】
 紧接着,天音消散,画面一空,天幕重新变回无波无澜的模样。
 只剩下中心的一行水墨字:【下一段视频,将在五天后播放!】
 视频虽然播放完了,但影响如同江水绵绵不断,尤其是北宋。
 身在黄州的苏轼一朝得势,被召回京师。
 自从他陷入乌台诗案,除了一些真心的朋友还在跟他来往,那些酒肉朋友都恨不得离他三丈远。
 他们几乎都感觉苏轼要死在黄州了,没想到他还能咸鱼翻身,而且翻身的姿势这么神奇。
 这些官员一拥而上,仿佛看见亲人一样热情,恭喜他登上天幕,恭喜他青史留名。苏轼家里的门槛都要被踩烂了。
 人情冷暖,可见一斑。
 苏轼倒也懂人情世故,没那么愤世嫉俗
 高情商地应付过去了
 到四重人情世故,反那么厉回嫉后,同门也应付过去
 在送走一拨人之后,他望着弟弟,大吐苦水:"我这辈子都没碰到过这么多想找我帮忙的人,快被他们烦死了。”
 弟弟苏辙思忖片刻,说道:“那就闭门不见客吧,今时不同往日,你就是得罪了一百个人,他们也不敢构陷你了。”
 这些官员未必在乎苏轼未来的名气,可在乎天幕背后的神仙啊。如果他们再搞一次乌台诗案,很难保证天雷不会劈他们。
 苏轼被他点拔,豁然开朗,腰杆挺直:“是啊,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李定那些小人都要看我脸色了。呵呵。”
 苏轼说话和写信很喜欢用“呵呵”两个字,而且有点阴阳怪气的意思,可能是“呵呵”这个网络用语的鼻祖。
 弟弟见哥哥如此自信,忍不住笑出声,心中一块大石放了下来,感谢起天幕。最大的受益者就是他们了。
 他感觉肩膀上的担子稍稍轻了点,再也不用担心哥哥横冲直撞惹了贵人。
 因为,现在哥哥就是那个贵人。
 不久,宋神宗召见苏轼。
 苏轼来的时候,宋神宗还在看奏折,上面写着苏轼在黄州的政绩。
 宋仁宗觉得苏轼是个宰相人才,但宋神宗觉得苏轼诗词写得好,政治能力很一般。天幕说未来有学者说苏轼是国士,宋神宗有些不以为然。
 俗话说眼见为实,他于是派人调查苏轼的所作所为,精确到每一件事。
 看完之后,宋神宗的眼神有点不一样了,苏轼最近在黄州居然救了很多女婴。
 黄州居然有这么恶毒的习俗吗?他有点难以置信。
 他见苏轼到了,慰问了他几句,随后便直击主题:"爱卿最近为什么要在黄州救女婴?那里很多人丢弃婴儿吗?”
 苏轼点头,一五一十说道:“这种风气,战国时期就有了。最近黄州逢灾年,经常有人把女婴丢弃在路上,还有用洗脚盆溺死的。
 臣见之不忍,于是给太守写信。可是自古以来,官府都不管这事。臣只好联合当地的商人,开办育婴堂。” 苏轼在黄州是个贬官,并不富裕,穷到都只能吃猪肉了,还去捐款救济女婴。可是个人的力量太稀薄,手头很快没钱了。
 苏轼于是拉着当地的富人成立了基金会,哪家生了
 女婴,就主门说不要淹死。他们送钱送米来养 如果还是要手女婴 那就送去吝坚堂木齐。如木址本文
 人安,加以达太月安全。
 他说的轻飘飘,可是商人重利,不干赔本的生意。苏轼能拉来这么多投资,其中难度可想而知。
 宋神宗知晓民间百姓过得苦,却知道得很少,不然也不会被一张流民图给吓坏了,感觉这种事情很惊世骇俗。
 他于是仔细询问溺杀女婴的事情。
 苏轼把自己知道的情况都说了出来,说到动情的时候,眼泪都忍不住流下来。他没有女儿,只有儿子,可他根本见不惯这种做法。
 "唉。"宋神宗闻言,长长叹息,心中对苏轼的偏见完全消散了。
 苏轼之前在黄州是个罪官,居然能管官府不愿意的事情,救人无数,多么难得。
 这确实是一位深耕民间的国士啊,地方人为他建纪念馆也是应该的。
 宋神宗下了决定:“翰林学士,爱卿可能当?”
 翰林学士这个职位不算低了,相当于皇帝的亲信,相当于内相。
 苏轼闻之很高兴,报国是他一生的梦想。即使被政敌陷害,他也想回到朝堂。
 他现在有了巨大的声望,也在思考如何把声望转为实际的价值。他想试试能不能压下北宋的党争风气,还朝堂一个朗朗乾坤。
 “臣万死不辞!”
 苏轼如今高高兴兴,苏轼的粉丝也为他高兴,空气中透着和谐的气息。
 可有一部分人,特别渴望杀了苏轼。
 胡亥等人已经恨他入骨,恨不得生吃他的肉。
 一篇《始皇论》让胡亥这个贵公子陷入深渊。
 胡亥直接被砍晕了,一方面是流血过多导致昏厥,另一方面他也渴望昏过去,让父皇停手。
 他都晕过去了,秦始皇总会停手,派人医治他了吧?
 谁知道秦始皇一点没留情,让宦官一盆凉水把他泼醒了。
 胡亥满脸是水,脸跟墙一样白,嘴唇毫无血色,惊醒过来。
 秦始皇居高临下地看着地上如同死狗一样的胡亥,眼神如同冰山冷冽。
 胡亥费了半天,也在他眼里找不到一丝曾经的怜爱和慈
 爱,他的心坠入谷底,整个人如坠冰窒。
 他隐隐感觉到,完了,父皇真的厌恶他了。
 被父皇厌恶的人有什么好结果呢?
 胡亥耳边警铃作响,意识到再不求情就完了,垂死净扎,痛哭流涕:“父皇啊,我错了,真的错了,求你饶过孩儿一命吧。我的腿都没知觉了,再不医治恐怕要死了。"
 秦始皇冷着脸说道:“别求我原谅你,你去求你的兄弟姐妹吧。是你害死了他们。”
 在胡亥昏迷的这段时间,胡亥的兄弟姐妹以及赵高都被人带了过来。
 胡亥突然感觉如芒在背,扭头看去,只见那些兄弟姐妹正在看着自己。
 抛开一些在外地的皇子皇女,在场总共有二十多个兄弟姐妹。
 他们见秦始皇也厌了胡亥,索性也不遮掩自己的情绪,那眼神恨不得把胡亥干刀万剐。
 胡亥从噪门中挤出声音,一副可怜巴巴的模样,气若游丝:“六兄,大姐。我真的不知道我未来会做出这种事,那都是赵高干的,跟我没关系,求求你们原谅我吧!”
 可没有人愿意听他的话,他们还是一脸冷漠。
 公主赢阴嫚得知自己未来会被肢解,恨不得杀胡亥而后快,她向来受宠,所以没有遮掩自己的情绪,咬牙切齿道。
 “我们一起长大,我得了什么珠宝,都会分给你,还在你闯了祸的时候帮你说话。我是什么时候惹了你,才让你如此恨我?别说原谅了,我恨不得生啖你肉!”
 这些兄弟姐妹也想不通,胡亥平时和他们关系不差,有说有笑的,怎么未来那么变态?
 把十多位兄弟在闹市中处死,把十多位姐妹肢.解。
 退一万步来说,即使要弄死他们,也用点体面的方法吧,毒酒或者白绫不好吗?
 秦始皇闭上眼,还能有什么原因呢?
 不过是得位不正,忌惮这些兄弟姐妹罢了。
 胡亥连忙求情,哭着狡辩:“你们没有惹到我,我没恨你们,我知道你们想杀了我,可现在事情还没发生呢,怎么能因为还没发生的事情给我定罪呢?看在往日的情分上,饶我一命吧!"
 赢阴嫚说:“好啊,饶你一命。”
 胡亥顿时惊喜不已:“我就知道你对我好,多
 谢多谢。我保证这种事情绝对不会发生,以后我们还是一家人。”
 “谁要和你做一家人?”
 赢阴堤跪地说道:“父皇,胡亥杀害长兄,篡夺其位。矫托天命,伪作诏书,欺惑百姓,请废胡亥为庶民,把他赶出皇宫。”*
 其他兄弟姐妹也纷纷附和。
 “是啊,胡亥不仁不孝,天地共弃之,不配当皇子。”
 “如果直接杀了胡亥,难免有损皇室尊严,贬为庶人比较好,胡亥做了什么都跟皇室没有关系。”
 秦始皇闭上眼睛:“准!”
 胡亥保住了性命,却一点都不高兴,对骄傲的他来说,贬为庶民是比杀害他更残忍的惩罚。
 “不要啊————父皇———”
 “让他闭嘴。”秦始皇摆摆手。
 立刻有宦官拿着布条塞住胡亥的嘴巴。他只能呜呜直叫,发不出声音。
 紧接着,便有礼官将胡亥从皇室名单上除名。
 从此,胡亥不再是秦始皇的儿子,只是个无父无母的庶人罢了。
 赢阴嫚等人的视线扫过胡亥,情绪晦暗不明。之后怎么处置这个庶民,还不是他们说了算?
 胡亥还不知道,被贬为庶民只是开始,最大的噩梦即将来临。
 他们还年轻,情绪都写在脸上。秦始皇看得出来他们的想法,不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去管。
 胡亥和他们有血仇,有恩报恩,有仇报仇,天理如此。
 处理完胡亥,秦始皇望着赵高,表情晦暗:"赵高,你好大的胆子。你促使胡亥杀光兄弟姐妹,绝对不是为了胡亥考虑,只是想自己登基为帝吧?”
 赵高见秦始皇连亲生儿子胡亥都这么处理了、一点也不留情面,知道自己只有死路一条。
 他都没有求情,忽然笑出了声,笑得肩膀颤抖,视线飘移到秦始皇背后的龙椅上。
 “陛下,你年轻的时候跪过赵国的君主,跪过你的父王,可你自从坐上龙椅,就几乎没有跪过人了。我却要天天下跪,这膝盖都要烂了。"
 “你我都是赢姓赵氏,可偏偏一个天,一个地,你能做秦王,我却连草芥都不如。”
 秦始皇一言不发,良久之后挥手说道:"拖下去,砭于市。"
 这是肢.解而死的刑法,比五马分尸还可怕,也是胡亥未来会对姐妹用的方法。
 公主们闻言,心中的愤怒之情稍稍散,觉得解气极了。
 赵高得知刑罚之后,整个人垮了下来,像老了十岁,没有人不害怕死亡。
 可他嘴上还是不愿意服输,近乎疯癫地说:“陛下,即使你处死我,我也很高兴,因为原本的未来让我很满意,真的很满意。"
 “你死得不明不白,还被我塞了鲍鱼,子孙都被杀光了,大秦都完蛋了。我赵高虽然没能当皇帝,但是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我赢了,是我赢过你!别人都做不到的。"
 人们畏惧秦始皇和畏惧神鬼一样,可这个神鬼还不是被自己斩于马下?
 他想在这人生的最后一刻,给秦始皇留下阴影,好像这样他就是个胜者。
 侍卫已经围了过来,把赵高拖走,去凌迟处死。
 赵高被人拖着,狼狈地抬头,希望从秦始皇脸上看到痛苦的神色。
 可秦始皇面色不变,眼神好像在看一个疯子和蝼蚁:“赵高,你确实有点本事,算你赢了一次吧,可是现在你怎么赢呢?朕先送你去见秦王。"
 赵高见秦始皇如此不在乎,整个人破防了,开始诅咒:"大秦早就没药可救,绝对二世而亡,绝对会的!”
 “晦气!”秦始皇冷着脸说:“那你就在地下好好看着,大秦到底能绵延多久吧。”
 他吩咐左右:"将赵高凌迟处死之后,用鲍鱼送葬。"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左右:“诺!”
 过了几天,天幕出现异动。
 乾隆无比期待,早早处理完了奏折,准备看天幕。对于古青青的排名,他颇有微词。
 “其实朕觉得苏轼能排第一,这悠悠我心不太会排,不过也无伤大雅,李白和杜甫也挺不错。”
 和珅笑呵呵:“听说紫禁城外的赌场,早就开始赌李杜谁第一了。”
 乾隆有些好奇:"赔率怎么样?压谁的比较多?"
 和珅:"差不多。这两人谁排第一,谁排第二,已经让他们的拥护者打了好多年了。"
 乾隆不假思索,状似公平公正:“文无第一嘛,吵也正常。”
 可是紧接着他话锋一转:“虽说文无第一,可是只要是人就有私心,这俩人里我更喜欢杜甫。”
 “李白太飘逸了,朕也喜欢,可是更喜欢杜甫那种脚踏实地的感觉。朕每次看杜甫的诗文,都看得入迷,不忍丢。”
 比起浪漫主义,乾隆更加倾向于现实主义,比如苏轼,白居易,杜甫。
 和珅立马捧喂:“是啊,杜工部写的就是好,太有内涵了,凡人不能比,要不然怎么能成为圣人呢?陛下真有眼光。”
 “是啊,诗圣是多么高的称呼啊。”
 说到此,乾隆有些期待:"杜甫的诗被他们称为诗史,朕不管是参加庆典,还是游玩都要写诗,朕的诗集也是诗史!”
 “马上唐宋两朝的诗人就要盘点完了,快轮到朕了吧。”
 杜甫的诗是诗史,乾隆的诗也能被称为诗史?
 和珅面色一僵,饶是心理素质强大如他,也绷不住了。只能低下头去,不停点头,掩盖住自己的表情。
 “啊对对对对,陛下赶快多写几首诗吧,最近我们都没什么可品鉴的了。”
 乾隆笑呵呵:“等看完天幕,朕就写几首,让后世的学子有诗可背。”
 大清优秀的诗人不多,他觉得自己算一个。把清诗发扬光大,他义不容辞!
 乾隆早就在一声一又一声的吹嘘中迷失了自己,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真实水平了。
 和珅说谎不脸红:“那当然了,万圣爷是大清的杜工部啊,他们肯定会背很多您的诗。”
 纪晓岚在心中翻白眼,杜甫的棺材板都要压不住了。
 没过多久,天幕出现异动,新的视频开始播放,欢快悠扬的bgm响了起来。
 【大家好,今天揭晓第二名。】
第56章 千年李杜之争,打生打死
 唐宋之前的朝代纯粹吃瓜看热闹,因为榜单上的人他们一个都不认识,谁上都一样。
 唐宋之后的朝代知道的信息最多,视频放到现在,只剩下了两个名额。这两人是谁那就呼之欲出了。
 李粉和杜粉简直打生打死,有的是物理意义上的打。
 很多文人一言不合就引经据典开喷,喷到最后谁也不服,干脆打了起来。场面一度非常混乱,颇有现代追星族的场景。
 毕竟这两个人是顶流,粉丝最多,自然吵得更凶。
 刘禹锡、韩愈、孟浩然等等诗人也有粉丝,不过体量没他们的大。
 粉丝们心中痛骂天幕。
 他们的正主参赛资格都没有,天幕真是一点也不识货!
 杜甫的铁粉白居易和元稹简直哐哐撞大墙。
 虽然悠悠我心把白居易排进了榜单,还让他高居第四,但白居易表示不接受杜甫除了第一之外的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