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千古风流人物—— by墨尔玉
2023最新网址 fushuwang.top  录入时间:08-01
 大家想着剧透什么东西,可以去作者另一本书《我在人间直播算命》下面评论,合适的话应该会写。
 扶苏望着天幕里的那首诗,心头大震。
 他晓得父亲威武霸气,可也仅限如此。父亲落在李白的笔中,仿佛有鲸吞天地之势。
 他瞬间对李白心生好感,脑海里浮想联翩。
 父皇会喜欢这首诗吗?
 父皇是个注重实事的人,那些文武百官歌功颂德的时候,他往往直接要人家说重点,别搞那些虚头巴脑的。
 父皇应该没那么喜欢,说不定还会说李白花里胡哨呢。
 扶苏扭过头去,只见宝座上的秦始皇赢政直直地望着天幕。
 秦始皇面色波澜不惊,好像天幕中被狂吹彩虹屁的人不是自己。
 他察觉到扶苏的视线:“有什么事?”
 扶苏:“父皇,你喜欢这首诗吗?”
 秦始皇垂下眼眸,惜字如金:“普通。”
 扶苏心头感慨,如果自己被夸得这么心花乱坠,恐怕要仰天长啸。父皇波澜不惊,好像一点不在意,简直太难得了。
 自己的心境距离父皇还远啊。
 他没注意到的是,秦始皇给自己斟了一杯酒,三两口便喝完了,速度比往常快得多。
 这时,李斯有事要禀。既然古青青评出了十大诗人,天幕背后的神仙也肉眼可见的推崇诗文,那么大秦肯定也要表明态度,以示尊重。比如推出这些诗人的诗集。
 李斯删掉了一些“不健康”的讽喻诗,编成了很多诗集,递交给了秦始皇,让他拿主意。
 “陛下,少府那边材料有些紧张,先推谁的比较好?”
 秦始皇声音平静: "既然这个人已经有了排名,那就按这个排名来吧。"
 嗯,绝对不是他喜欢李白,是古青青喜欢李白,所以大秦才主推李白的诗集。
 可紧接着,古青青讲完了前半段,开始放后半段。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秦始皇: “……”
 李白前半段夸他夸得这么好,怎么后半段急转直下,突然开始骂他了?这也没个征兆啊!
 不久前,徐福向他讨要大船以及三千童男童女,远出海外,寻找瀛洲。
 徐福画的饼又大又香,秦始皇同意了。
 天幕出现在大秦之后,古青青说丹药是有毒的,秦始皇不再吃那些齐地方士炼的丹药,这些天身体渐渐好转。上次被胡亥气得要死,都没有晕过去。
 可秦始皇还相信这世界上有仙人,毕竟天幕的存在就是最好的证明。
 秦始皇在等待徐福带着好消息回来,可等了很久,也没收到消息。
 秦始皇倒也没有起疑,毕竟是仙人嘛,如果一找就能找得到,那也不太正常了。所以他最近又在琢磨派方士去寻找瀛洲。
 结果李白说那徐福载着三千童男童女,远游之后,再也没有回来???
 空气中充满尴尬的气息。
 李斯知道秦始皇有多信任徐福,索性安慰: "陛下,海上的情况太复杂,那徐福可能不小心死在外面,无法回到大秦。”
 结果天幕就说:【李白这首诗前面在夸秦始皇,后面在训斥秦始皇迷信徐福。徐福回来了吗?据记载是没有的。
 传说,徐福东渡瀛洲,那三千童男童女在那里生根发芽,成了当地人的祖先。
 秦始皇有点像我们现在的老人,被人一忽悠,就买了保健品,骗走了棺材本!】
 秦始皇: "……"
 李斯:“……”
 “来人啊,把舆图拿来!”
 他就是追到天涯海角,也要把徐福拎回来!
 李斯察言观色:“陛下,那还推李白的诗吗?”
 李白这首诗前面夸得天花乱坠,后面却急转直下,对大秦来说很不健康啊。
 秦始皇揉揉眉心:“一切从旧。”
 他对李白的观感还好,如果没有诗仙的诗,他还不知道徐福是个大骗子。
 大家都通过这首诗在看秦始皇的乐子,连朱元璋也不例外。
 抠门的他吐槽道:“咱不知道秦始皇为什么那么喜欢徐福,那不明摆着是个骗子吗?他给骗走了那么多人和钱,亏得要命。
 他正吃瓜看热闹呢,结果陡然之间,石破天惊。
 【这首诗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有一句"明断自天启"。意思是英明的决断缘于天,总之是夸秦始皇的。
 结果大家惊讶地发现。李白原来是个大预言家!
 明朝什么时候亡国的?天启年间,国家已经打出了一个大写的gg,到了崇祯年间,无力回天,大明亡了。】
 开国皇帝朱元璋望着天幕,瞳孔地震,下巴都快惊讶地掉下来了。
 谁知道,吃瓜吃着吃着,居然吃到了自家。
 “咱的大明朝亡了?!谁是天启皇帝!混账!”
 他想继续听更多的内幕,结果天幕没有多说,朱元璋只好悻悻放弃。
 他端坐在位子之上,恍恍惚惚,看着马皇后:"那诗仙李白难道真是个神仙?"
 马皇后心下无言。他刚刚还在嘲笑秦始皇,谁知道风水轮流转,惨的人变成了另一个。
 明朝崇祯皇帝倒吸了一口凉气,天哪,他现在还坐在皇位上,还在励精图治,渴望拯救大明。
 他想做一个中兴之主。
 谁曾想,他居然是末代国君?
 他顿时觉得浑身寒凉,无助极了。
 他恍惚地想,如果叛军打进来,他该怎么办?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倘若真的打进来,他就自缢了吧!
 这样死了之后,才勉强不会愧对列祖列宗!
 李白还不知道自己在朱元璋那里成了神仙的代名词,兴致勃勃地望着天幕。
 因为天幕在说他帅。
 【可能有人会问李白长得帅不帅?
 他的朋友说他双眸光照人,眼睛亮得能发光,还有人说李白江山英秀,说他生得俊美,贺知章还说他是被贬谪到凡间的仙人。李白应该是英俊的,而且气质很好。
 除此之外,李白到处旅游,他的朋友说他"袖怀匕首剑",会武术。毕竟那个时候社会环境乱,身上没点武力可能就死在路上了。
 李白还特别喜欢谈古论今。他曾经说过,他的弟弟问他: "你肚子里难道装着锦绣吗?那些漂亮话怎么张口就来?”
 李白也不谦虚,直接就承认了。
 总之,李白应该是:“四川富二代,有钱长得帅,文能舌战群儒,武能当游侠。”
 除了商人儿子的身份,让他不能当官之外,就没什么挫折了。这样的人能不拽吗?
 结果狂士李白碰到了另一个狂士。
 他年轻的时候,到重庆游玩,特意去拜见当时的文坛大佬李邕。】
 天幕中出现新的画面。李白的演员一身白衣,眉眼轻狂,潇洒地走进了高官的府邸。
 “凉武昭王之后李白求见李大人!”
 李邕这个人是个富二代,还是个官二代,而且还是个书法家,是当时赫赫有名的文坛大佬。他家大业大,家里有几百个打手供他驱使。未来他会偶然求见杜甫,这件事情让杜甫铭记和自夸了一辈子。
 李白这个时候已经闯出了一点名气,很多人都称赞他为天生的诗人。
 李邕眉头一皱,把李白请了进来。
 弱冠之年的李白没把自己当外人,大谈国事。
 大概的意思就是:“我李太白是太白金星转世,凉武昭王之后,天生的诗人,管仲转世,纵横家大师,道家天才……”
 可惜我是商人之子,不能靠科举当官,你快给我帮帮忙,把我推荐给皇上。皇上见了我之后,一定会自呼我是在世子房!”
 李邕:“……”
 李邕也是个狂士,针尖对麦芒,直接就把李白给打发走了。
 初出茅庐的李白被赶出了府邸,很不高兴。
 没过多久,李邕收到了一封信,里面装着刚出炉热乎乎的诗。
 大意就是: “呵呵,李邕,我讲的理论听起来很奇葩,其实很有用,你们却只知道对我冷笑!我听说你是个厉害的人才,没想到只是个食古不化的老夫子。
 早晚有一天。我这只大鹏鸟会扶摇而上,你既然不愿意帮我,那我就不找你了。
 我劝你一句,孔子都知道后生可畏,你却不明白这个道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
 李邕:“……”
 天幕将这首《上李邕》放了出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而上九万里。”
 人们望之,无不震惊。
 白的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他用的基本上都是大白话,却字字都透着磅礴的气势,要画面有画面,要意境有意境。
 有人效仿李白,结果东施效颦,基本上都写成了打油诗。
 从此以后,很多人明白了,自己有一种理想,叫做李白的"大鹏一日同风起"。
 三国时期,曹操和其他人一样,被勾出了万丈豪情,眼前好像出现了大鹏扶摇而上的场景。
 曹操彻底被折服,闭上眼睛,做了几个深呼吸,才勉强压抑住血管中奔涌的热血!
 啊,真的是落笔即封神!
 秦朝时期,淮阴县
 韩信家里很穷,没人脉,当不了官,又没有门路去当商人。他年纪不小了,却还一事无成,村里人都不怎么瞧得上他。
 这大,他正坐在墙角望天幕。在这贫瘠的生活中,也只有这点神奇的娱乐聊以慰藉了。
 可没多久,混混路过,找他麻烦。给他两个选择,要么去死,要么从他胯下钻过去。
 韩信陷入天人交战,最终咬着牙从对方的胯下钻了过去。整个市场的人都在大笑,笑他像条狗,一点气节也没有。
 韩信气得浑身颤抖,双目赤红,恨不得现在就跟他们拼了。反正他一条贱命,死了也就死了。此时,耳边传来李白的诗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而上九万里。】
 韩信浑身一震,眼中的赤红渐渐澈,回首望着天幕。
 李白这样的诗仙年少的时候都这样被冷遇吗?事实证明,李白是对的,他这只大鹏扶摇而上。
 韩信深深记下这些嘲笑他的人的脸,思想跟李白共振。
 这些人今天嘲笑他韩信,就像李邕嘲笑他李白,早晚有一天会悔不当初。
 安知他韩信不能做那只大鹏鸟?
 高龄的李邕神情复杂地望着天幕。
 他是个非常著名的书法家,当然,以后最被人熟知的称号还是—————"瞧不上李白的大文豪"。
 他闭上眼睛,回忆起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谁曾想,那个少年居然青史留名,啊不,这个程度已经不是留名,可以说是流芳百世了。
 家人问道:“要是当时
 没有拒绝李白,或许——”
 李邕心底不知道怎么想,嘴上还是非常狂傲的: "他那脾性不合我胃口,我还不能拒绝他了?他出名又不给我一分钱,有什么可后悔的?"
 家人:"我是怕李太白发迹之后,对您心中有怨,将来会报复你啊。"
 李邕摇摇头:“在下行的端坐得直,怕什么报复?而且他应该不是那样的人。”
 那天的惊鸿一瞥,给他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李白被看不起之后,心生不满,却堂堂正正说出来,没有背地里使坏。
 他绝对不是那种背后害人的阴险小人。
 可是家人心中还是惴惴不安。
 【李白二十六岁还没有得到贵人的举荐当官,于是继续游玩寻找机会。
 在其中,他终于明白了,在别的地方混是不行的,还是得去天子脚下,才能结识更优质的贵人,把自己的名气给打出去。
 于是,三十岁,他终于正式来到长安。
 他有个好朋友叫做元丹丘。元丹丘是他在四川认识的道友,在贵人面前挺有分量。
 元丹丘靠着走关系,把他的诗文献给了玉真公主。
 玉真公主却没有看上,而且行踪不定,经常不在长安。
 李白苦等数月没有结果,又拜访了很多王公大臣,希望得到推荐,但是信件犹如泥牛入海,没有结果。
 李白这个时候家境中落,再加上他花钱大手大脚,不再是从前挥金如土的富二代了,只能回家。
 35岁,李白重整旗鼓,再次去闯皇城。
 经过社会的毒打,他渐渐摸清楚了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套路。如果时间能重来,他或许就不会教大佬李邕做事,放出那种豪言,仕途也会更加顺利。但这样,或许也就不是李白了。】
 【他结识了一些王公贵族,再次把诗文献给了玉真公主。”鸣天鼓”、“腾双龙”、“弄电行云”,把公主夸得跟天上王母娘娘一样。
 谁不喜欢听彩虹屁呢?玉真公主一看,哎哟,真不错,小嘴抹了蜜啊。
 玉真公主是什么人?她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妹妹。而且唐玄宗晚年迷信道教,玉真公主相当于这方面的负责人,在唐玄宗那里非常有话语权。
 玉真公主于是把他推荐给了唐玄宗。
 唐玄宗让李白当翰林待诏,一个六品官职。没有什么大事,就是皇上想玩的时候,就陪他玩乐。】
 天幕中出现新画面,监唐气象被展示得淋漓尽致。无数人眼前一亮。
 正如王维诗中写: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白天,九重的皇宫打开宫门,整个大唐都透着华贵奢靡的气息。
 唐玄宗处理完政务,来到后宫,找到杨贵妃,吃着名贵的新鲜荔枝,听着《霓裳羽衣曲》。
 唐玄宗看着贵妃的花容月貌,兴之所至,说道:“爱妃如此之美,如果没有诗文记下来,那就可惜了。高力士,最近新来了一个翰林待诏,叫他来为贵妃写首诗吧。”
 高力士将李白请了过来:"李大人,陛下要你作首诗。"
 李白坐在席间,不卑不亢地说:"写什么?"
 高力士:“当然是美人。”
 “这世间哪有美人?”
 高力士看了一眼主座上的杨贵妃,汗涔涔地说:“贵妃娘娘美若天仙,怎么不算美人?李大人写还是不写?”
 李白看了一眼杨贵妃,情绪复杂。他并不喜欢杨贵妃一家子。外戚干政,令人触目惊心。
 可形势比人强,他也不得不写:"也能写,但是我要贵妃磨墨,还要你给我脱靴子。"
 话音落下,杨贵妃和高力士的脸都绿了,他们两个是天子最宠爱的人,贵不可言,李白怎么敢命令他们做事?
 唐玄宗却觉得挺有意思:"行,就这么办,爱妃你去给他磨墨吧。"
 于是贵妃磨墨,力士脱靴。
 李白终于满意了:“且等我满饮此杯。”
 他畅快淋漓地喝酒,随后文不加点,一气呵成: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天幕放出这段画面,无数少男少女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脸颊红红。
 李白怎么敢让贵妃磨墨、力士脱靴的啊?他这般胆大,莫不真的是太白金星转世?
 可以说,李白活成了他们梦想的样子。羡
 慕他的人太多了,实在太多了。
 上官婉儿扭过头去,便看见宫女们脸上满是红晕。
 她们望着这首诗,脸上浮现红霞,越品读眼神越迷离。
 这首诗仿佛信手拈来,没有任何雕琢的意思,但是里面的每一个字都那么贴切。
 花香扑鼻,春风满面,活脱脱一副倾国倾城的美人像。
 不得不说,她们真的很想体会玉真公主和杨玉环的快乐。
 上官婉儿还看到有宫女拿出上好的信纸,记录这篇诗词,那模样简直爱不释手。
 上官婉儿闭上眼睛,说道:“见到白云就想到美人华丽的衣服,见到花就想到美丽的容颜……这李太白真是油嘴滑舌,想必那贵妃要高兴坏了。”
 杨贵妃现在一点也不高兴。
 天幕播放《长恨歌》之后,她暂避风头,如今待在道观里,青灯古佛,生活寂寞。
 婢女望着这首诗,有感而发,说道: "娘娘,陛下说等事情忙完了就来接你,怎么还不来?"
 杨贵妃:“慎言,陛下的想法,哪里是你我能揣摩的?”
 婢女悻悻闭嘴,她不想在这个道观里荒废余生,想回华丽的皇宫。
 杨贵妃懒得去看身边的婢女,望着天幕,轻声叹息。容色会衰老,宠爱会流失,长安的繁华终究离自己远去了。
 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居然会通过李白的诗文而永恒,或许,这也是一种幸运。
 唐玄宗等人都对这段往事表示不满,可唐太宗李世民很高兴。
 这算是他近些天看到的最有趣的东西了。
 “李太白做得好啊,就应该让贵妃磨墨,力士脱靴,狠狠丢李隆基的脸!”
 只要谁让李隆基不爽,谁就能得到李世民的夸赞。
 李世民感觉心气稍稍顺了些,终于开始看诗文了,拊掌长叹:“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美,真美,仿佛暗香扑鼻,留香隽永。"
 这首诗一出,仿佛所有的美人都有了画面。
 他拉着长孙皇后的手,含情脉脉地说土味情话:“这些天朕被那小子气得不行,昏过去了两次。宫里的事都辛苦你了。这首诗送杨贵妃合适,送你也颇为合适啊。”
 孙皇后见他心情好转,提着的心松了下来,嗔怪地说:"都成如雷这么多年了,还说这些乱七八糟的。形容那些年轻姑娘合适得很,形容我却不行了。"
 李世民却说:“在朕眼里你一直是初见的模样。等到我们白头也不会改变。”
 长孙皇后轻咳两声,近些年,她感觉身体越来越不好了,谁知道能不能白头呢?
 她到底还是没有说出来,让他担心:"油嘴滑舌!"
 【翰林待诏是"天下以艺能技术见召者之所处也"。
 这里有搞修仙的,搞绘画的,搞舞蹈的,搞迷信的,乱七八糟的。虽然唐玄宗有所改革,招来了一批讨论时事的文人,但那里依旧非常混乱。
 和平康坊差不多。
 李白当的翰林待诏虽然是个六品官,但是论起权利来,还不如白居易和杜甫当过的八品左拾遗呢,起码这个是正经的谏官。
 他想给皇上提正儿八经的建议。
 结果皇上表示:"你就给贵妃写点诗就行了。"
 李白很不高兴,他想当宰相,可不想当梨园子弟一样的弄臣!
 而且,李白行事狂傲不羁,为人所不容。很多人经常打李白的小报告。
 久而久之,玄宗对李白很不满,于是给了李白一笔遣散费,把他打发了。】
 天幕中出现新的画面。
 李白的仕途断送了,更重要的是,理想破灭了。这大唐终归不是他想象的大唐,这唐玄宗也不是燕昭王。他的一腔报国之志全都付诸东流。
 前途变得无比灰暗。
 他的好友拉他喝酒,带他放松。
 美酒昂贵,菜肴精美。他却心中郁闷,不想下快,心中无比茫然。
 那皇宫中的经历,仿佛一场春秋大梦。他到底该何去何从?
 不过他相信,他还有机会。总有一天,他能完成自己的梦想,辅佐君王治理整个天下,然后功成身退。
 他喝酒如喝水,醉醺醺地说:“拿笔来!”
 有人送来了纸笔,李白挥墨写下: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
 帆济沧海!”
 天幕中,李白技惊四座,朋友无不惊叹,拿着墨宝爱不释手。周围的客人也惊叹不已。
 天幕下,很多观众惊讶不已,眼神不舍得离开片刻。
 他们和天幕中的群众演员异口同声:"李太白难道真的是太白金星转世!?"
第67章 李傲天高义啊!
 老年的唐玄宗望着天幕中的《行路难》,思绪流转。恍惚间,时光倒回,好像回到了那次初见。
 李白很不容易,明明是个商人之子,却能突破阶级,以不可阻挡之势闯到他的面前。
 他对于初见非常期待,李白进宫的那一天,他主动前去迎接李白。
 他甚至从銮舆上下来,拉着李白的手,寒暄道:“早就听说过李太白的大名了,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此后,他赐下锦袍,还为李白亲手调羹。那时候,两人当真是柔情蜜意。
 是什么时候改变了?有什么契机吗?
 李隆基每天要经手的事情太多,而且年纪大了,身上的老年斑都在蔓延。很多事情也记不清了,需要高力士提醒他,才能想起来。
 可李隆基毫不费力,就想起了李白的事情。
 这时,他才惊觉,他没有忘掉李白,每一幅画面都历历在目。
 毕竟,很难有人能忘掉"谪仙人"。人这一生很难忘掉惊艳的人。
 他也想起了是因为什么赶走了李白,答案是李白的眼神。
 李白总是想要跟他谈家国大事,想要致君尧舜,可能是察觉到他不感兴趣,所以李白的一腔热血渐渐凉透。他露出了失望的眼神……
 唐玄宗李隆基真想问一句,李白凭什么对自己失望呢?他的丰功伟绩可不亚于古往今来任何一个皇帝!
 如果李白是普通人也就罢了,可李白的诗文偏偏深得他心。因为在意的人嘴里说出伤人的话,杀伤力总是成倍的。
 于是唐玄宗想躲他了。
 可他到底还是不舍得发落他,所以给了他好大一笔钱,完好地给他送走了。
 李隆基想要的一直是文采斐然的御用文人,而不是宰相。他身边的宰辅之才旱已够多。李白这样的性子还要磨一磨,他才会真正重用他。
 在唐玄宗的眼中,李白会落寞惆怅痛苦,从此性情大变。
 他饶有兴致地看着这篇诗文,希望看到李太白沮丧落魄的样子。
 “呵呵行路难,原来他也知道人生在世有多难,我还以为他不知道呢。”
 他看着前面,非常满意:“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
 满山。”
 “李太白这是把那些诋毁他的人当作黄河和太行山的雪啊。看来他也知道自己有多渺小。”
 李隆基很欣慰,李白终于知道官场不好混,应该好好讨好自己了!
 李白的一身傲骨终于折断了!
 紧接着,他看向下一句,眼神突然变了。
 他喃喃低语:“闲来垂钓碧溪上……他这是把自己比作姜太公?”
 他有些难以置信,李白怎么还这么自信,以为自己能比肩姜太公?
 他以为是自己的错觉,结果往下一看,脸有点绿。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他呵呵一笑:"李太白要把那些让他当不了官的人全部撞碎呀!"
 李白的傲骨哪里被折断了?他从头到尾都没有朝那些人低过头!
 唐玄宗看着天幕中的诗文,悠悠叹息:“高力士,你觉得李白认错了吗?”
 虽然是个疑问句,但他心里已经有了答案。李白可能只有一时的迷茫,但还是不打算改变。
 高力士面对这个送命题,尴尬地说:"李白肯定心念陛下。"
 唐玄宗李隆基微微叹气,李白哪里认错了?明显更加狂了!
 没有一个少年能够拒绝如此气势磅礴的诗词,少年朱元璋也不例外。
 村落里,朱重八呆愣愣地望着天幕,嘴里不断重复:"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写的好啊!”
 他们家里穷得都快吃不起饭了,没有钱来读书。朱重八就靠着天幕里面的诗文来启蒙。
 他拿着树枝,在泥巴地上写字,渴望把这些诗词全部记下来。可是看到这首诗的时候,他被浪很惊艳到了,一时间都忘了记录。
 隔着干年,他看到了那个意气风发的李白。读着读着,他感觉自己好像化为了一叶扁舟,挂上云帆,所有的艰难险阻都被狠狠碎。
 在这贫瘠困苦的生活中,朱元璋感觉自己好像迎来了一束光。
 他咬着牙关,深深记下了这句诗。未来在他登临大宝的时候,他把这首诗挂在了书房里面。
 语言有的时候是无用的,有的时候却价值干金。纵使后来看到了更多激情澎湃的诗
 词,他也忘不了这一首。
 【《行路难》是一首乐府老题目了,这个名字就说明了一切,都是哀叹人生多艰。】
 【李白的《行路难》有一个典故。
 南朝有个诗人叫做鲍照,他写了一首诗叫做《拟行路难》。我们上学的时候也背过。”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这个诗人是寒门子弟,想锐意进取,结果不尽如人意。李白写这首诗,相当于对先人致敬。
 不过公认李白写得比先人好。鲍照对于自己的不得意,吞声大哭,大写的悲观。
 李白直接格局打开了,还是乐观的。
 所以杜甫夸李白:“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说李白是俊逸版本的鲍照。】
 很多写过《行路难》的诗人看着李白的诗,都陷入了沉默。
 可恶,怎么写得这么厉害,搞得他们的诗都拿不出手了!
 天幕下,被重点提到的诗人鲍照心绪复杂。
 什么玩意,李白写得比自己好啊?
 他定睛一看,将吐槽的话吞了回去,好吧,确实写得比他好那么一丢丢。
 李白被小人排挤,还乐观,昂扬,向上。
 像一颗流星,闪耀整颗大唐。
 黄河的冰和太阳的雪终会融化,唯有李白乘着小船,乘风破浪,迸发出桀骛不驯的生命色彩。
 他李白一定会到达终点!
 鲍照纳闷:“李白这一身热情是磨不灭吗?”
 孟浩然望着天幕,翻出自己的手稿,心中叹息。
 李白这一首诗,何止超过了鲍照等人的《行路难》?
 简直将所有诗人发牢骚的诗都比了下去。
 他也想当官,他也因为仕途不得意而沮丧。可他写的是:"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