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千古风流人物—— by墨尔玉
2023最新网址 fushuwang.top  录入时间:08-01
 他自幼早慧又性格和善,小时候兄弟们都向他清教问题,杜甫欣然解答。现在乾隆认杜甫为老师,杜甫当然对他好感满满,希望乾隆越写越好。
 杜甫相信乾隆的水平,乾隆的家人更是如此。
 另一个清朝的世界中,康熙带着文武大臣,望着天幕。他腰杆挺得笔直,与有荣焉。
 这个时候,他的孙子还没出生,可是他对孙子的好感已经爆表了。听说孙子生辰八字好一生顺遂,还是未来学生最喜欢的诗人,这多厉害!
 想不到,他大清皇室居然出了个诗坛宗师,真是祖坟冒青烟了!
 康熙怎么看乾隆怎么觉得顺眼,这首六十分的诗也被抬到了八十分。
 “这小子,年纪轻轻,就能写出这样的诗,算是很不错了。将来大有可为!”
 文武百官纷纷恭贺,气氛无比和谐。
 乾隆如果知道杜甫和爷爷这么说,估计说不出话。
 因为这首诗
 是他成年之后写的,而且最后一句也不算他的。
 乾隆那时已是一国之主,冬天特意带着大学士们来到湖边游玩,银装素裹,飞雪飘飘。
 他诗兴大发,于是说:"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然后卡壳了。
 气氛无比尴尬,这时有一位大学士跳出来说:“飞入芦花都不见。”
 乾隆高声赞扬,群臣尽欢。
 普通人如果看到不是自己写的诗句上榜,估计会很尴尬,但乾隆一点都不在意。
 他在《乐善堂全集》说:"自今以后,虽有所著作,或出词臣之手,真赝各半。"
 古代没有知识版权。他写完诗之后,基本上都会交给大学士润色,这种合作写诗的事情有什么可稀奇的?
 他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合作写诗。
 乾隆捋着自己的胡子,笑着说道:“昔日,有卓文君写下《怨郎诗》,就是一首数字诗,朕写的没她长,含义没她丰富。但是应该能比上那首《山村咏怀》吧,都是童趣盎然的佳作啊。"
 《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和珅和纪晓岚等文人嘴里夸赞的话和不要钱一样往外冒,夸得这首诗天上有地下无。
 乾隆以前听着觉得很舒服,现在却觉得有些腻味了。他眯着眼睛,试图看见那蝇头小字的弹幕,心中暗道:“让朕看看这些未来人是怎么夸朕的。”
 弹幕:(如果遮上名字,我怀疑是我侄女写的。)
 (乾隆:big胆,拖下去斩了!)
 (这首诗入选了小学课本,是我背的第一首诗呢,小时候还以为他是什么大诗人,谁能想到……)
 (我们这边的小学教科书根本没有乾隆的大作,教育部,把陛下的大作放上来,搞快点!)
 乾隆缓缓收起笑容,他虽然自大,但是也有脑子,非常精明。他怎么感觉这些人有点阴阳怪气?是他的错觉吗?
 他于是问:“和珅,这些人什么意思?除了这首咏雪诗之外,未来的书本都没有选朕的诗?”
 和珅吞了口口水,背后冷汗直冒,连忙找补:“这小学应该是蒙学的意思吧?陛下写诗用典堪比李商隐跟辛弃
 疾,内涵非凡人所能及。
 蒙学的小孩子怎么能看得懂呢。那些学识渊博的人才能品味得出御诗的真味啊。”
 乾隆面色稍霁:"哈哈,爱卿说得有理。"
 【除了这首诗之外,乾隆其他的诗水平怎么样?
 戴逸老师曾经写了本书,评价乾隆的诗。
 影视剧中的乾隆穿着黄袍,拖着辫子,今天覃雨荷,明天香妃,好像非常风流,想必有人觉得,乾隆写的诗应该很风流,其实不然。
 他的多数诗是述职报告,像是领导在朋友圈讲话。
 某天,他接到了一首北京下雨的报告,于是写了首诗。
 “阎报例应隔日至,均称二寸雨欣滋。然斯乃谓十八彼,料彼未知旬九斯。”
 明明没有一个生僻字,但愣是不知所云,不看乾隆的注解,都不知道在写什么。
 写诗有很多忌讳,其中有一条,就是得以情动人。
 乾隆却是个没得感情的机器,把收到的报告记录一下,凑够五个字或者七个字就算完事。什么诗词的美感,他完全不管。
 有时候,凑五个字七个字对他来说,都有点难。
 他干脆不费时间想了,直接瞎写。
 “晓趁轻凉出苑门,札什伦布焕崇垣。□□辎重先云至,夏季生衣预沛恩。”
 这个寺庙其实叫做“札什伦布”,但是他非要写成“札什伦布焕”。像不像学生为了凑作文字数,瞎写的样子?
 他于是又犯了写诗第二个忌讳——生编硬套。】
 【乾隆还犯了其他的忌讳吗?
 当然还有,诗文用典很重要,在这方面,李商隐和辛弃疾算是不可逾越的高峰了。但是典故这东西也很讲究,用得好就是有内涵,用不好就是掉书袋。
 某个曾经在军机处当过官的人写了本书,爆料了乾隆的八卦。
 乾隆每天都要写
 好几首诗。喜欢用典故,但特意不标明,故意让那些大臣去查,然后给自己的诗作注解。很多典故用得非常晦涩,古代又没有百度,根本查不出来。
 乾隆也很得意。
 在大臣们都查不出来的时候,他才姗姗来迟,亲自给自己的诗作注解,收获无数夸夸。
 比如,"虚舟若悟南华旨,所遇欣之总大佳。"这个虚舟就出自《庄子》。
 《雨猎诗》,其中有"著制",这个官员根本查不出来,后来才知道这个词出自《左传》。
 乾隆的诗仿佛透着一句话:“朕读书多吧!就问牛不牛逼?”】
 【用一句话总结乾隆的诗:句句硬如铁,读来满嘴血。】
 为了证明自己的话,古青青还放出了很多乾隆的诗。乍一眼看过去,根本不知道乾隆在写什么。
 别说普通百姓了,连很多饱览群书的文人都不能解读乾隆的诗。
 普通百姓:“俺没见过几首诗,以为所有诗人都是李太白那样。谁曾想……”
 “谁不是呢?”
 前一期视频神仙打架,众人审美都被提高了,因为很多诗人写的诗都脍炙人口。结果乾隆给了他们一巴掌,告诉他们什么才叫诗坛的参差不齐。
 他们只好翻出李白等人的诗集,给自己洗洗眼睛。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曹丕、李煜、刘邦等人原本对乾隆期待极了。他们眼巴巴地望着天幕,准备学乾隆写诗,现在都沉默了。
 事到如今,他们几乎都反应过来了,乾隆根本就不是什么学生最喜欢的诗人,这个称号完全在阴阳怪气。
 他们将手头的竹简和纸张都丢了,心里都有点愁。
 从前,他们忧心和乾隆一起上榜,让自己丢脸。
 现在,他们还是忧心和乾隆一起上榜,让自己丢脸。
 李白笑了:“如果这能叫做诗,杜子美,你应该能写几十万首吧?”
 沉默,沉默是今天的杜甫。
 面对李白的夸赞,杜甫笑不出来。痛,实在太痛了,他的徒弟怎么这么丢人?
 写诗,一要以情动人,二要力图准确,三要诗意流畅。
 乾隆绕过了所有的正确答案,选择了最错误的那个。
 清朝到了康熙年间,皇室受汉文化影响很深,就连皇帝也能吟诗作赋,康熙也不例外。
 康熙有审美能力,也不是瞎子。他看着天幕中滚动播放的诗,神色晦暗不明。
 康熙的朝臣发现,不知何时,康熙已经不再
 满面笑容了,空气中弥漫着尴尬的气息。
 事到如今,乾隆已经明白过来,面色阴沉。
 他自从开始写诗,就没听见过几句批评,几乎所有人都把他夸得天上有地下无。
 和珅曾经夸:“皇上几余吟咏,分章堡韵,精义纷纶,立成顷刻,真如万斛泉源,随地涌出。”
 纪跷岚曾经夸得更有文采一点:"自古吟咏之富,未有过于我皇上者……是以圣学通微,睿思契妙,天机所到,造化生心。如云霞之丽天,变化不穷。”
 古青青说什么“学生最喜欢的诗人”,明摆着是在说反话,暗翟戈地嘲讽他。
 面对古青青的拆台,他一时间脑子都嗡嗡的。恨不得叫人把这女人从天上拖出来,乱棍暴打。
 诽谤!这是赤.裸裸的诽谤!
 他的诗明明非常好。古青青认真读过自己的诗吗?知不知道胡说八道是要砍头的?
 乾隆希望有弹幕能跳出来反驳古青青,结果满屏幕都是“哈哈哈”。
 他面色越来越冷:"和珅,纪晓岚,朕写的诗到底如何?你们两个通晓四书五经,跟未来的人不一样,肚子里的墨水多多了,不会只说'哈哈'。朕只相信你们的话!"
 和珅和纪晓岚额头冷汗直冒,如今有小孩说皇上没穿衣服了,他如果继续溜须拍马,万一皇上幡然醒悟,反攻倒算怎么办?
 乾隆:“你们俩人怎么都不说话?”
 和珅眼珠子一转,说得保守:“陛下,别管那些非议,您写的诗比不上诗仙和诗圣,但比普通才子好太多了。千万不要因为别人的讥讽而妄自菲薄啊!"
 乾隆面色稍霁。
 纪晓岚心中暗恨,可恶,和珅把他的台词给抢了。
 纪晓岚只能另辟蹊径,转而说道:"陛下,您是日理万机的皇上,能抽空写点诗已经是造褶天下了,哪有时间去精雕细琢?"
 乾隆吐出一口浊气,顺水推舟地接受了这个答案,这个借口很不错。
 “你说得对,这女人说话太偏颇了。朕是皇帝,如果要评价朕的诗,得用其他皇帝啊。朕写的诗文在皇帝群体里面可一点都不差。”
 纪晓岚尴尬不已,默默不言。
 从前,乾隆觉得自己的诗可比苏轼。现在却改口,要和同为皇帝的人相比了。
 看来乾隆表面没有异常,实际上已经被天幕打击到了。
 让乾隆心惊的是,古青青仿佛听到了乾隆的话,开始盘点其他皇帝的诗。
 【可能有人要说了,乾隆文治武功不错,每天都忙于政事,能写这么多诗已经很厉害了,其他皇帝还没他厉害呢。
 那些文采飞扬的皇帝诗人表示不服,他们的写诗水平不亚于那些著名诗人。
 不过拉他们出来,有点欺负乾隆。我们就来看一看清朝皇帝写的诗吧。
 康熙也写了很多诗,现存1100首,比李白还多,数量一点也不差。
 《澄海楼》:“危楼千尺压洪荒,聘目云霞入渺茫。吞吐百川日领袖,往来万国奉梯航。波涛滚滚乾坤大,星宿煌煌日月光。阆苑蓬壶何处是?岂贪汉武神方。”
 诗词的基本忌讳,康熙一个都没犯。通篇读来荡气回肠。
 而且这首诗是康熙十八岁时写的诗,划重点,十八岁,还是个高中生。
 乾隆的父亲雍正写得怎么样?
 雍正《清凉纪游:入山》:“清凉境界梵王宫,碧染芙蓉耸昊穹。万古云封五顶寺,千株松纳四时风。”
 爷爷的霸气十足,父亲的文雅闲适。
 就连慈禧也写了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
 乾隆要想跟那些著名诗人比,得先打过自己的爷爷和爸爸。】
 乾隆有些破防了:“……”
 啊啊啊!!!混账!他要砍了这个女人的头!
第77章 乾隆——大清章总
 清朝文人赵翼听到天幕的话,若有所思,看着手头的笔记。他怎么感觉天幕提到的那个爆料乾隆八卦的官员是自己呢?
 他曾经在军机处当过官,也写了本笔记,里面有乾隆皇帝的趣事,各种信息都对得上。
 他心思一转,赶紧把笔记藏起来,然后给家里供奉的神像上了三炷香,嘴里念念有词:"多谢天幕老爷没有说我的名字。”
 赵翼曾经多次见过乾隆,打过很多次交道,晓得他的性格。
 乾隆刚上位的时候学习康熙还算宽仁,中期更像雍正,行事作风非常严厉。
 现在天幕如此取笑乾隆,可想而知乾隆有多生气,谁撞上去都没有好果子吃。
 要是乾隆知道是赵翼爆料,说不定连他的头都要砍。
 赵翼上完香之后,心中的大石落下。
 这时,他的妻子和儿女们都鬼鬼祟祟地走了进来,像发现什么大新闻一样。
 “皇上写诗真的是这样?皇上真的这么自恋吗?”
 俗话说皇权不下乡,有的山沟沟里的百姓连皇上是谁都不知道,可天幕的波及范围太大,所有人都被迫认识了乾隆。
 #乾隆爷的四万首诗#一下子成了整个大清最热门的话题。
 他们在明面上不敢妄议皇上,私下里可一点都不收敛。
 乾隆面色阴沉。
 说句大不敬的,乾隆其实并不觉得爷爷和父亲写的有多好。
 因为乾隆最不喜欢言之无物的诗文,比如天天发牢骚的李煜。他也很讨厌那些风流的诗,在他的诗里,几乎找不到一个“酒”字。
 在乾隆眼里,什么霸气十足,什么优雅精致,什么哭哭啼啼,都是些没用的东西,像杜甫那样以诗来记录历史才是最牛的。
 只有自己这样的诗,才能被称为诗史,才能让后来的人看到大清的风貌。
 在他眼里,自己的诗比康熙雍正的好很多!
 他眯着眼睛望着天幕,希望有人跳出来说自己的诗比父亲和爷爷好。
 谁知绝大多数人都在夸康熙和雍正。
 一时间,乾隆都有些怔了。
 他的诗真的有这么差吗……
 乾隆不愿意服输,腰杆挺得笔直,冲
 着天幕大喊,好像想把声音传达给古青青。
 “朕的祖父和父亲受名师教导,才高八斗,非普通人所能及。朕是他们的子孙,你缘何要将朕跟祖父和父亲相比!简直不敬尊上!真是气煞人也!”
 纪晓岚尴尬地低头,乾隆爷之前说自己的诗在皇帝里面算厉害的,现在却搬出孝道。看来乾隆爷嘴上不肯承认,实际上也受到那些差评地影响了。
 纪晓岚发自内心地祈祷,求求神仙了,让视频赶紧结束吧,给乾隆节留点面子吧。
 没看见乾隆爷都快气爆炸了吗?
 谁知古青青火上浇油:【可能有人要说了,清朝皇室请了很多师傅,教他们汉学。在这种高压教育中,康熙和雍正的汉文化水平都不差。
 拿他们的诗出来,实在有点欺负乾隆了。
 说得有道理,那就来看看那些没怎么读过书的人写的诗。
 太平天国的洪秀全《定乾坤诗》:“龙潜海角恐惊天,暂且偷闲跃在渊;等待风云齐聚会,飞腾六合定乾坤。”
 闯王李自成《临江仙》:"一朝坐上真龙椅,江山难料峥嵘。红颜总会去英雄。角逐山海后,敢闯岂能赢?”
 他们写的比不上著名诗人,但起码他们用了真情,又认真写,还不掉书袋。
 可乾隆写的很多诗,给人一种感觉,他是为了写诗而写诗,就像化妆的时候,什么好东西都要往脸上涂,结果涂成大花脸。】
 【杜甫的代表作《石壕吏》情感满满,在史之前,它先是诗。
 可乾隆那流水账式写诗,完全是史了,而且随便下点雨都要往里面写,史料的价值不高。】
 【其实他另辟蹊径写点打油诗,娱乐大众,也不错。
 比如某位张将军也写了一首咏雪诗:“什么东西天上飞,东一堆来西一堆;莫非玉皇盖金殿,筛石灰呀筛石灰。”
 总而言之,乾隆想写厉害的诗,结果写不出来,又不愿意写接地气的诗,所以高不成低不就。】
 张将军这首诗一出,无数人笑出了声,尤其是那些百姓,笑得最大声。
 “天上的雪是玉皇大帝盖金殿的石灰?”朱元璋笑得直拍大腿:“这张将军也不知道是哪路俊杰,写诗写得真有意思!俺爱看!”
 他从来没有看到一首诗之
 后,笑得这么大声过。
 那些文武百官一边觉得离经叛道,一边也笑出了声。
 有的老古板官员觉得不好:"怎么能把雪比作灰,这也太糟蹋雪了,不配为诗。"
 朱元璋:“这个张将军的咏雪诗比那乾隆的有意思多了。咱宁愿看一万首这种诗,也好过看乾隆的诗!”
 乾隆面色阴沉,脸黑得仿佛要滴出水来。
 他能勉勉强强承认自己的诗不如著名诗人,也不如爷爷父亲。但古青青居然要来一首打油诗来和自己相比,伤害性很大,侮辱性极强。
 这打油诗粗俗不堪,令人作呕。
 他难道还比不过这个写打油诗的张将军吗?
 他眯着眼睛,试图看清那些弹幕。这一下,总会有人出来支持自己了吧!
 弹幕:(张将军的诗太魔性了,哈哈,忘不掉了。)
 (张将军挺高产的,乾隆都比不上只有两首诗的刘邦。乾隆四万首,不及刘邦吼。)
 (张将军起码是在认真地搞笑,乾隆是在认真地装逼,俺选张将军!)
 乾隆在这一刻,彻底破防了。
 他把手边的诏书丢进火盆里,任由火苗烧灼诏书,把它烧成了灰。
 纪晓岗战战兢兢:“陛下,你不是刚准备下诏,让工匠给天幕神仙建庙吗?现在不建了吗?”
 之前乾隆说了,如果天幕盘点他,他就给送来天幕的神仙建庙。
 乾隆面色晦暗不明:“朕想起来了,江南水患,需要赈灾,如今国库空虚,不宜大动土木。想必神仙也会理解的。”
 纪晓岚:“……”
 【乾隆的四万首诗里面有写得还不错的吗?还真有。
 他给妻子富察皇后写的诗还不错。
 富察皇后是乾隆的第一任皇后。现在博物馆还保留了画像,她是位美人。
 据记载,富察皇后非常节俭,还特别会关心人。乾隆得了病,富察皇后亲手喂药,天天伺候他。而且皇后还能陪乾隆骑马打猎,一起疯玩。
 富察皇后的性格非常多面,既能做贤内助,也能做好朋友,所以乾隆很喜欢她。
 皇室成如雷都是父母之言,媒妁之约,乾隆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另一半,真的非常幸运。
 他们俩生了两个嫡子,乾隆非常宠爱。可长子九岁的时候不小心得风寒死了,次子两岁的时候出痘死了。
 富察皇后遭遇丧子之痛,心情急转直下,身体越来越差。
 第二年,乾隆看皇后心情不好,于是带她去山东济南玩,他们去看了趵突泉,也拜了孔庙,登了泰山。
 回来的路上,皇后死了,年仅三十六岁。
 乾隆非常悲痛,说:“如果皇后能一直在济南休养,说不定就不会死了。是她觉得太过奢靡,所以急着上路,才导致早逝。”
 他给皇后办了隆重的葬礼,还给她加了“孝贤”的谥号。这是谥号中最好的一个。】
 【皇后死后,乾隆痛不欲生。他们是少年夫妻,结婚二十多年,早就密不可分。
 他写下了:“忍诵关雎什,朱琴已断弦。”
 他再也不想看《诗经》中的《关雎》了。因为他的朱琴已经断了弦。
 他经常会梦到皇后来找他:“其来不告去无词,两字平安报我知。”富察皇后说她在地下过得很好,来报个平安。
 他有时也迁怒:"早知失子兼亡母,何必当初盼梦熊。"
 皇后因为失去孩子,身体变得不好,早知道这样当初还要什么孩子。”
 皇后死后,宫中来了新人,乾隆觉得都不如旧人,于是写下:"岂必新琴终不及,究输旧剑久相投。”
 乾隆后来也多次前往山东,但从来没有进济南城这个伤心的地方,每次都是绕道而走。
 随着时间流逝,乾隆越来越老,一般人可能连妻子都忘了,但他还是没忘了富察皇后,经常去她的陵墓:“曾孙毕姻近,眠者可闻知。”
 他们的曾孙都要成婚了,睡着的人听见了吗?
 后来,乾隆八十多岁了,步履瞒跚地来到陵墓前:"三秋别忽尔,一晌莫酸然。夏日冬之夜,远期只廿年。”
 别人都说他能长命百岁,他却不想活那么久,因为他想早点和皇后团聚。】
 【王国维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最好的诗都是以心血写成的,饱含着情感。
 对于其他的诗,乾隆莫得感情。唯有这一百多首诗,他是真的动了感
 诗人动了情,方能感染人。】
 和珅见古青青终于开始夸乾隆了,心里舒服极了,连忙溜须拍马:"这女人胡说八道了半天,终于说了一句公道话。
 就是她夸得还不够,皇上对孝贤皇后的感情天地可鉴,写的悼亡诗也令人见之落泪。”
 他擦着眼角并不存在的泪水,一副伤心的模样。
 和珅以为乾隆会哈哈大笑,得意洋洋。结果等了半天也没听见乾隆回答他。
 他悄悄抬起头,只见乾隆双手负在背后,怔怔地望着天幕。
 乾隆并没有得意,反而非常怅然。
 要是天幕早些来到大清,她说不定……
 乾隆给富察皇后的诗,在技巧上也就一般,比不上苏轼和元稹的悼亡诗,但真情流露。
 原本那些看不起乾隆的人,也稍稍收回了心中的成见,乾隆还是有点东西的。
 杜甫微微叹气:“天人永隔,真是可惜。”
 他收回思绪,耐心品味这些诗:"太白兄,我觉得这位乾隆皇帝是有天赋的,可惜文章憎命达,除了皇后之外,他的一生太过顺遂,没吃过什么亏,自然写不出动人的诗文。”
 “而且他是九五之尊,周围的人太过阿谀奉承,导致他走歪了路。”
 如果随便写什么东西,都会赢得夸赞,那么久而久之,就会飘。导致乾隆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短处在哪里,自然无从改正。
 李白:“确实是块璞玉。”
 古青青说完了乾隆的诗,进入了杂谈时间。
 【很多皇帝一辈子没写诗,都没有被人诟病。为什么乾隆的诗为人诟病?
 主要是因为乾隆太装了,心里一点没数。他经常出诗集,让那些人看自己的诗,久而久之大家就逆反了。
 就跟娱乐圈一样,人设立得越很狠,反噬就越重。
 乾隆活着的时候,大家都被逼着看他的诗。
 现代领导发朋友圈,不点赞的话,领导看了说不定有意见。可到了乾隆年间,文字狱风气高压,不给乾隆点赞,说不定就要被砍头。
 乾隆死后,嘉庆继位。
 据说,当时有个读书人,准备拍嘉庆的马屁,于是从乾隆的诗集中
 挑出了两百多个句子,组成诗,交给了嘉庆。
 乾隆写了那么多诗,这个读书人需要耐心整理,可想而知花了多少时间和精力。
 嘉庆非常感动:“父皇死后,江南学子都不爱看他的诗文了,难得有人愿意看他的诗,说明你真的很崇拜父皇啊。”
 从侧面反映,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乾隆死后,大家就把他的诗集抛到脑后了。
 总而言之,如果乾隆不爱立人设、不爱装,那风评说不定会变得非常好。
 毕竟他写了四万多首诗啊,谁看了不得说一声牛?至少也会夸他一句勤奋吧。】
 乾隆正怀念孝贤皇后呢,突然被打断思绪,面色不好。
 不管他心里怎么想,他的嘴上依旧倔强:"什么叫装,什么叫立人设,简直一派胡言!!!!朕本来就是十全老人。”
 他为了证明自己的话,让人拿出许多自己盖章的书画瓷器:"写诗不过是朕的一点小小爱好,朕还热爱品鉴金石书画。在这方面的造诣堪比易安居士和墨林居士,可一点都不亚于写诗!"
 和珅连忙拍马屁: “是啊,陛下经常在上面写评语和诗句来点评它们,可谓字字鞭辟入里,最后又盖上印章,为其增色。”
 “陛下乃九五之尊,能屈尊降贵给这些死物写诗盖章,那是莫大的荣耀。想必书圣他们活过来,都会感激涕零。”
 乾隆嘴唇微抿,面色好了不少。
 古青青继续说杂谈:【乾隆还有一个称号叫做章总,其实就是说他爱盖章。
 乾隆自诩书生皇帝和风流文人,除了写诗外,还有一个高雅的爱好————品鉴书画。
 齐白石曾经说三百石印富翁,普通人有三百个印章就能算富翁了,据说,乾隆足足有一千八百多个印章,是之前朝代的总和,光是常用的就有五百多个。】
 【印章这种东西古来有之,是权力的象征。唐朝之前,人们写书作画,一般不怎么盖章落款,很多画家都会把落款藏在画里。
 到了宋元时期,文人开始盖章。
 因为印章可以改变书画的布局,调整书画的重心,也可以为黑白的书画增添颜色。总之,锦上添花。
 而且盖上印章,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要的是,可以防止伪造,方便流传。】
 【值得一提的是,几乎所有书画界的神作,都没能逃得了乾隆的毒手。】
 苏轼摸着自己保养极好的大胡子,乐呵呵地望着天幕,还对天幕之前放的诗文意犹未尽。满脑子都是“筛石灰呀筛石灰。”
 他性格乐观,平生也最爱看乐子。不管是乾隆还是张将军,都让他笑个不停。
 等到天幕说印章,他才回过神:“啊,后人这么喜欢盖印章吗?在下基本上从来没有在书画上盖过印章。
 书画清清白白,方才尽显真味。添上印章、题跋和落款岂不喧宾夺主?”
 “这乾隆皇帝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这么喜欢盖章,不仅没有赢得美名,反而赢得了骂名。”
 至少在苏轼的时期,文人们还没有这种臭习惯。
 他找出自己的《寒食帖》,上面几乎干干净净,留白很多,让他非常满意。
 他看向弟弟苏辙:“对了,子由,这是我之前在黄州写的,还没来得及给你看呢,写得怎么样?”
 苏辙自然是一顿彩虹屁,同时有些担心:“哥哥的书法写的这么好,不会遭到那乾隆皇帝的毒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