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小面馆by松雪酥
2023最新网址 fushuwang.top 录入时间:02-09
“驾——”
天色沉郁, 老天似乎正憋着一场雨,悬而未下。一些远道往来汴京的行商身负行囊,牵着驴马或是骆驼风尘仆仆。周大小心地驾着谢家的车马离开了沈记汤饼铺, 从熙熙攘攘的街巷闾阎之间, 与他们擦肩而过。
车辕轻颤,轮轴咿呀作响,入夏后刚换的纱织车帘随风而动,谢祁坐在车内的身影隐约可见,他微微蹙起眉, 正在沉思着什么。
直到马车停到谢宅东边角门,谢祁便跳下车来, 嘱咐了周大一句:“先侯着,一会儿只怕还要出门。”便急匆匆进了正院, 直奔郗氏素常理事的小花厅。
他穿过外院长廊,刚迈进垂花门,专在门上侯着通传的门子见了他,立刻躬身道:“九哥儿, 大娘子正忙,嘱咐奴与九哥儿说,若是九哥儿来了, 便让九哥儿先回自个院子,等得了空,再遣人来请。”
谢祁刹住了脚, 满腹纷纭的心绪好似被堵在胸口, 方才,沈娘子说了好些他听得云里雾里的话,什么“若是真要供给边关, 你们应当会征得朝廷许可吧?若是上头不许,我便不做这买卖,我只是小民,无法与朝廷抗衡,这是其一。
其二,我觉着即便朝廷恩旨同意,咱们最好也谨慎些,这样长久合作风险更小。有个法子,你们可以参考参考,我的想法是最好能在谢家之下,实际作坊之上,多设置一个‘防火墙商号’,让这个汤饼作坊的实际所有人,不是谢家,也不是沈家,而我们两家人通过持有这个防火墙商号,间接控制这作坊。
九哥儿?九哥儿你能明白吗?其实一层防火墙也是不够的,最好设计更高层级……这样能将家族资产与商号风险彻底剥离。”
他十分努力地记下了,但听得这脑筋好似毛团般打结,只觉着比一个时辰写十篇策论都难呐。
但母亲是料理、经营家产的好手,或许她能听明白沈娘子言下之意!
他又在脑海中将这些听不懂的话默背了一遍,缓了缓,才追问道:“母亲还要忙多久?可知道是哪位管事还是庄头在里头回话?”
门子也疑惑呢,摇摇头:“是三哥儿来了,一大早便背了个大包袱,来正院侯着大娘子起身了。”顿了顿又笑道,“也不知是不是三哥儿又生出什么古怪念头了,九哥儿若是着急,不如在园子里逛逛,只怕大娘子听得生气,一会儿又要将他打出来了。”
谢三郎不着调,现都已二十几岁了,还时常挨打,那是每个谢家仆役都知晓的事。仆役们明面上不敢漏出来一点儿,但心里未曾没有看轻这位三哥儿的时候。
谢祁疑惑地看了看天色,这个时辰早着呢,三哥儿在家的时候可从没有早于午时起身的,今儿是怎么了?想了会儿,想不出来,便叹了口气,弹弹袍子:“那我去给太婆问安,一会儿若是三哥儿出来了,立即来叫我。”
“嗳,奴记下了。”
谢家太夫人在外是有名的乐善好施、崇佛重道之人,因此她也住在离大相国寺最近的谢家北侧小院,以书法闻于朝堂的谢父还亲笔为母亲居所龙飞凤舞地题了“萱草堂”三个字。
萱草堂移植了许多葱茏茂密的青松与古柏,整日里佛香缭绕其中,外人来拜会,总说不愧是虔诚之人居住的清静之地。但当谢祁顶着一身清凉的松风,迈入这清静雅致的小院,便听见太婆声如洪钟地大笑道:“胡了!胡了!哈哈!”
高雅而挺拔的松柏树下,没有问禅的有缘人,只有几个僧尼与一位鹤发的锦衣老妪,一边吃着时鲜果子、蛐蛐饼,一边打牌九。
这不过几日功夫,太婆怎么把牌桌挪到外头来了?
谢祁走过去时,谢太夫人正熟练地数钱呢,手里拎着根红线,一颗一颗铜板往里串,乐得呵呵直笑:“你们又输了,可别说我个老货总算计你们那点儿香油钱,等会一人带一盒这糕点回去吃,这是牛乳炼的油做的……哎呦,我们九哥儿来了。”
“太婆大安。”谢祁上前行大礼问安,又对几位僧尼也双手合十行了礼,这才回头与谢太夫人细细问道,“太婆,昨日睡得好吗?今儿朝食可用了?”
谢太夫人立刻眼神虚了起来,她身边服侍了她几十年的自梳不曾嫁人的俞妈妈用帕子掩着嘴笑道:“太夫人朝食用了四个蛋黄酥呢,后来还嫌不足,又让人给她泡了碗汤饼,还加了两颗蛋。”
谢祁顿时头大如斗,无奈道:“太婆可是又忘了,上回吃多了,哎呦哎呦在茅房里蹲了多久?谁腿麻得至转筋,直嚷着再不吃这许多了。如今呢?却又好了伤疤忘了疼了。”
僧尼们都暗自失笑起来。
这谢家的太夫人在人前端着架子,但在人后却只是个嘴馋的老小孩儿,最是好吃新鲜玩意儿,这是她们这些常来常往的尼姑们都知晓的事儿。
谢太夫人却不以为意,咄咄地为自己申辩:“我都几岁了?这儿不能吃那儿不能吃的,这活着还有什么趣儿?那还不如趁早死了,早投胎早享乐呢!”
“没说不让您吃,是当心吃撑了难受……”
祖孙俩你来我往倒为了这点儿事辩论了起来,但才说了没两句,便有门上的小丫鬟掀起珠帘,脆生生道:“大娘子并三哥儿来了。”
谢祁与太夫人皆住了嘴。
尼姑们总打着讲经理佛的旗号来谢家,实则一句经也没有念过,只会陪着太夫人打牌吃喝,听闻谢家大娘子来了,便也急忙唱着:“阿弥陀佛”,连忙脚底抹油地从后门告辞了。
郗氏大步而来。
她高髻盘云,身上穿了件水蓝绫罗褙子,袖口宽博,姿容端丽而不失英气,她虽不年轻了,却通身都是当家多年练就出来的气度与干练。
“我们家纯钧来了。”谢太夫人笑眯眯地对郗氏点点头,即便郗氏已经嫁入谢家那么多年了,她身为婆母还是亲昵地唤着她的闺名,而不是唤她“郗氏”、老大家的”或是“大郎媳妇”。
她对这个儿媳妇是一万个满意,自打娶了郗氏进门,她立刻便将管家权交出去了,从此吃好喝好睡好,尤其谢家祖父死了以后,太夫人那是更加快活儿了,时不时叫几个老友上门打牌,或是约着出去游山玩水、看戏听曲。
还专看那等雄壮威武的男人打着赤膊唱的杂剧,能看一整日不回家。
城里闷,她还会出城去庄子上住,又有儿孙绕膝,又不用操心琐事,真是快活极了。
郗氏进来后,身后还跟着一个人。
太夫人的目光便又落到其后而来的谢祒身上,不由吃了一惊。
谢祒其实生得很像郗氏,他比九哥儿更为英姿勃勃、身形矫健,却因沉浸酒色糟蹋了这副好容貌,平日里总是一副醉生梦死、一步三摇的模样,也总让人忘了他曾是天圣七年设立武举以来,迄今为止最年轻的武进士。
但今儿却好似脱胎换骨了一般,没穿以往那宽大的衣袍,换上了窄袖勒腰的金银线暗绣长袍,腰束墨色革带,脚上蹬着乌皮靴,往日时常喝得蓬乱的头发,此时也用发簪高高束了起来。
这让谢太夫人都一阵恍惚,摸出了叆叇架在鼻子上,仿佛以为自己竟看到了三年前的谢祒。
谢家的孩子几乎都文武双全,谢祒身为嫡长,谢氏又怎会不尽心尽力地培养其长大?可惜这孩子命不好,他刚在殿试中被录取为武进士,隔日,他的恩师徐邨便被卷入夺嫡案中,一家三口竟遭人谋害。
借由徐家的冤案,先帝有了由头,毫不犹豫向各大高门士族挥起屠刀,不少世家子弟都成了谋逆案中的同党,如下饺子一般接连下狱。
削弱士族,启用寒门,先帝正是要用士族的鲜血,为年轻的太子铺路。
三年前,夺嫡案让多少高门大族家倾尽心血培养的孩子皆丧了命。谢祒不顾郗氏与谢父等人的劝阻,在那样人人自危之际,仍一路追查徐家案,拼死要为恩师讨回公道,可最后还是功亏一篑,遭人暗算,断了一只手。
他如此鲁莽,却能在那样波谲云诡、国潮动荡之际留下一条命,或许是先帝看在当年进宫的谢婕妤独自关闭宫门,以死而全家族的份上了。
但这孩子还是毁了。
三年来,郗氏对其不闻不问,任由其胡作非为,似乎全然放弃了自己的长子,或许也是在向当今官家、向太后以示谢氏全族的臣服吧。
“阿兄……”谢祁也站了起来,他久久地望着谢祒,几乎不能回神。
谢祒冲他一笑。这一笑眉眼如银钩,所有的遗憾尽付谈笑中。
郗氏已坐到谢太夫人下首,亲手奉上一盏热茶,语气平和道:
“母亲,今日三哥儿来寻媳妇,与媳妇说了许多话,”郗氏一开口,眼眶忍不住微微有些湿润,“这孩子说他想离开汴京,去秦州投奔外祖父,从此好好习武,以备明年出使西域的使团来临,之后他再请他外祖父举荐,随团而去通西域。”
谢太夫人顿时大惊,把茶碗了在桌上,急切道:“这怎么能行?秦州如今乱哄哄的,到处都是作乱的西羌人,没听说么,前阵子连持着大宋旌旗的三品大官他们都敢杀,太危险了!”
谢祁也猛地转头望向谢祒,他一声不吭,只是直挺挺地跪了下来。
这一跪,也叫郗氏泪如雨下:
“母亲,您让他去吧!留在汴京,他什么也做不了,不过蹉跎一生罢了。当年徐家出事,这孩子死活要追查这件案子,结果刚查到一点儿眉目,那两个瞧见有人翻墙的更夫倒被当街撞死!他自己的手,也险些被斩断了……后来又生了宫变……”
郗氏擦掉泪,咬着牙说下去,“为了谢家存续,我们忍下了,不敢再有动作,却苦了他……本以为他一辈子都将如此浑浑噩噩下去,没成想还有清醒的一日,离了汴京也好,不在那群鬼魅一般的皇城司的眼皮子底下,谁又在乎他姓什么呢?”
谢太夫人也黯然,红了眼圈,重重地点头。
“你做母亲的都愿意,我又能说什么呢?我只是……”
她苍老的眼看向谢祒,俯下身去将他拉起来,哽咽道,“三哥儿啊,太婆年纪大了,你这一走,三年五载也不一定能回来,日后与太婆……只怕没有相见之日了?你若是去了,记得多多传信回来,好叫太婆知晓,你是否平安呐!”
谢祒被说得一腔悲苦与不舍又勾了出来,可很快,他还是坚定了起来,重又跪下,重重地给谢太夫人磕了三个头,沙哑地说:“太婆,孙儿日日醉在酒缸里,脑子都浑了,可是昨日孙儿醉醺醺进了一家铺子吃汤饼,却意外被一位小娘子点拨,终于大彻大悟。”
说着,他便将徐霞客、人唯此一生的话,几乎一字不落地又说了一遍,说着说着难掩激动,脱口而出:“那沈娘子虽出身微贱,这心性却比孙儿强多了。她说的那徐霞客双腿都走不动了,却还知晓握笔立书,孙儿不过是断了一只手,还有双腿、还有左手,又怎能继续这样消磨下去?”
“徐先生还在时,曾借太白之诗赠我,‘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他期望我能做这样的人,可我辜负了他。”谢祒想到老师全家惨死,那只已经使不上劲的手又战栗起来,“以前,我想着自己无能,还不了徐先生的清白,也救不了那二人,只能苟且偷生,惭愧至极。如今,我却明白了,我要完成徐先生的遗愿,更要活下去、爬上去,只有立下旁人无法企及的功业,才能重启这桩案子,徐先生才能有昭雪的一日。躲也是死,避也是死,不如问心无愧,尽心尽力!”
谢太夫人与郗氏都因谢祒这番话而内心震动,以至于没有注意到其他,二人纷纷叫好,将他扶起来,正要拍着他的肩头勉励一番,就听一旁的九哥儿忽然呆呆地问道:“阿兄,你说的是哪个沈娘子?”
“什么沈娘子?”谢太夫人健忘,已不记得了。
“杨柳东巷的沈娘子,”谢祒无知无觉地说,还指了指桌上已吃空的瓷碟,“阿娘也知道,就是那个开汤饼铺的沈娘子,哦,太婆,你吃的蛐蛐饼,咱家买的就是她的手艺。”
郗氏也点头:“原来如此,她说的这些话倒是很对我的脾性,而能说出这样的话,定然也是个难得的通透之人。很不错。对了……”郗氏想起了什么,转过头,看向谢祁,询问道,“说起她,九哥儿今日不是还过去了一趟?九哥儿,你可有与那沈娘子问了办速食汤饼作坊的事儿?如何了?九哥儿?九哥儿?”
而谢祁出神地站在那儿,耳廓发红,一直不曾答话,后来,竟兀自傻笑了起来。
他早就知晓了。
沈娘子正是天下最好之人。
谢太夫人瞧见了,不由摇头晃脑地叹起气:“咱们谢家这是风水不好么?这怎的大孙刚好,小孙又傻了?”
郗氏喷笑,扫了眼小儿子,心底却也暗暗留意。
“哈啾!”
被谢家惦记的沈渺,正蹲在自家院子里,与顾婶娘学着如何做“肥皂团”,这刚刚起头呢,竟突然鼻子发痒,打了个喷嚏。
莫不是有人在骂她?
沈渺揉了揉鼻子,继续看顾婶娘捣猪胰,她便也有样学样,努力将已经剔除脂肪和经络的猪胰脏捣碎成泥状。
早上九哥儿走后,她又煮面卖面地忙了一阵,之后便闲了下来。正想出门去割猪头肉。李挑子又忽然来敲门说,外城来的商贾都在传,辟雍书院今儿便要贴榜了!他要去外城等放榜,问沈渺家去不去人。
于是沈渺便忙让济哥儿亲自跟李挑子出城去看榜。
临行前,沈渺特意又将他拉到一遍,弯腰看着他的眼睛,交代了他一遍:“济哥儿,你记得。无所谓的,考不考得上都无所谓,你不必因这一次入学试而否认自个,懂了么?人生路漫漫,不要责怪自己。去吧,看了榜,晚上阿姊给你炖个好吃的。”
济哥儿深吸了一口气,点点头:“我明白了,阿姊。”
沈渺便让他去了。
湘姐儿则带着有余去遛狗了,还没回来。
沈渺出门买了猪头肉回来,又去顾家定下一月要用的酒,结果就看到顾婶娘自个在院子里做肥皂,她站在那看了会儿,便也兴冲冲地表示要学,于是顾婶娘二话不说,将猪胰子和其他中药材都搬了过来,领着她一块儿做。
大宋早已有专门卖肥皂团的铺子了,以前杨柳东巷就有一家做肥皂团的,后来他们家搬走了。但顾婶娘去串门时大概见过几次他们如何做的,这东西实在不难,她回来自己摸索几次竟然学会了,从此她做了不仅自用,还会挑到集市上卖钱。
她还不藏私,没多久,杨柳东巷的妇人都跟她学会怎么做肥皂团了。
沈渺今儿便也成了她的肥皂团关门弟子。
“猪胰子捣好,便加些豆粉、猪油、草乌、无患子、侧柏叶……”顾婶娘一边说一边加,其他材料也都大致用石钵研碎,混在一块儿后,便再次捣烂,搓成团状,再放在阴凉处晒一日便能用了。
果然挺简单的哎。
沈渺好奇地捏着手里还没完全定型的肥皂团,闻起来还有点臭乎乎的。
“别嫌弃丑,咱们这样做,可比铺子里买来实惠多了。外头这样一块,卖三十文。”顾婶娘洋洋得意,“加了无患子,只要沾水搓洗便能搓出不少泡来,拿那泡,扑在脸上和你的头发,这样搓洗搓洗,洗出来极干净干爽,舒服着呢。”
这不就是……手工洗面皂?沈渺抓在手里左看右看,觉着若是将这东西放进模具里一压一切,简直与后世卖得贵上天的手工皂一模一样。
这东西成本也不算很高嘛。
所以上辈子一块手工皂凭什么卖一百多?人家千年前的物价都才三十文!觉着自己被骗了的沈渺顿时愤愤不平了起来。
顾婶娘将肥皂团都摆在簸箕里,忽然瞥见沈渺搁在廊下插在瓶子里的茉莉花,心中一动,想起那日来吃汤饼的书生,低声地凑过来与沈渺耳语:“大姐儿,你老实与婶娘说,是不是有人家看中你了?”
沈渺怔了怔:“没有。”
“真没有?”
“真没有,都是上门来吃汤饼的。”沈渺坦坦荡荡地笑了笑。就连来得最频繁的谢家九哥儿,那人家也是一本正经来谈生意、谈合作的。
哪有什么情愫可言。
和九哥儿谈股份的时候,她险些便脱口而出要五成股了,后来转念一想,一人占一半不好,对等的股权结构,会引发决策僵局,到时候有什么事儿你说东我说西,岂不是总无法达成一致?
还不如让利,她当个有效大股东,也不要参与那么多经营管理方面的事儿,享受红利就成了。
结果她的话在嘴边转一圈及时吞了回去,改要三成,但手已经刹不回来了,后来她便在谢祁不解的目光中,又讪笑着慢慢缩回了两根手指。
而且她又与九哥儿探讨了好多细节,也不知他回去与谢家大娘子商议得如何了。
若真能促成此事,她与济哥儿、湘姐儿便多了一笔稳定的积蓄,生活便更有保障了。日后这家作坊经营得好,她得分红多,以后她的面馆要开分店或是扩大规模,也有了启动资金。
沈渺想得出神,却听顾婶娘还抱着簸箕嘿笑:“这可不一定!你怎么知道人家不是看重你的人,才来吃汤饼的?”
“我是和离过的人,哪会有人吃几碗汤饼便想将我娶回家去呀?”沈渺说是这么说,其实心里高兴得很,恨不得没人来求娶她。她其实觉着这样挺好的,和离一事给她省却了许多麻烦。
顾婶娘却不赞同,左看看右看看,见巷子里安安静静无人经过,这才偷偷和沈渺说:“大姐儿,万不可这样说。二嫁之人何其多?就连大内宫中的太后娘娘,这天底下最尊贵的人,不也出身市井,还是个二嫁妇?当初她家中日子过不下去了,她夫君可是将她以几十贯钱的加码就典卖进王府为婢的,如今不也成了太后?[注]”
沈渺还是头一回知晓,毕竟原来的沈大姐儿记忆里没有这样惊人的八卦,她瞪大了眼:“典卖妻子??送去王府为奴为婢??这太后娘娘的前夫竟然比我的前夫还不是个东西!”
“嘘,嘘!人家如今可被认作是先帝的义兄了,还封了乐江侯,算是鸡犬升天了。你千万别骂他,被人听去可遭了。”顾婶娘赶忙挥手,制止她。
沈渺更是撇了撇嘴:“这样的人也能封侯。”
果然世间生物具有多样性。
“总得做做样子,不说是兄长,难道说是太后娘娘的前夫婿?这先帝的脸面往哪儿搁,不过随意寻个眉目来,一件紫衣、一个虚爵便堵了天下的嘴,何乐不为么?”顾婶娘倒是很看得开,“所以我说,你不必妄自菲薄,二嫁又如何?瞧瞧,这天底下最厉害的二嫁妇在大内宫禁呢!”
世上那么多二嫁的,但成为太后的也仅有一个呀!人家那是多厉害的人呐,否则怎能从典妻的天崩开局走到这最高处?每个人的人生际遇不同,又怎么好做比较呢?沈渺哭笑不得,但心里却很温暖,她知道顾婶娘是宽慰她呢。
两人说着话,一起抱着簸箕去晒肥皂,放好后,沈渺想了想,今儿不如休店歇一日吧?
倒不是她犯懒,而且这段时日太忙碌,对湘姐儿和济哥儿都不曾好好陪伴关怀,是她的失误,不如今儿安安生生吃一顿大餐,再带他们去逛逛夜市,好好玩乐一番!
她便直接关了店门,挂上了歇业的牌子,与顾婶娘道别,回去拿了些银钱,就去菜市挑一只大肥鸡。平日里猪肉常吃,倒是鸡肉好久没吃过了。
不管济哥儿到底能不能考上,沈渺都决定晚上要做一顿好吃的。她琢磨了会子,今儿没有日头,午后一过,风便有些凉了起来。
不如做一顿柴火地锅鸡-嘛?再贴一圈饼子,虽然只是粗面饼,不是玉米饼,但贴在锅上,一面酥脆一面软糯,再吸饱锅里的鸡汁,一定美味。
她说做便做,挑了两只个头大的鸡,回来便杀了,刚要提着鸡脚进屋,忽然就听巷子口传来一阵急切的脚步声,沈渺转过头去,竟是跑得满脸通红、浑身是汗的济哥儿!
早晨沈渺为他扎的头发都跑乱了,随着他奔跑而在风中凌乱着。
“阿姊!”
他实在喘得厉害,弯腰扶着膝盖狠狠地喘气,只叫了沈渺一声便再也说不出话来。
沈渺惊喜地顿住了步子,拎着那只白生生的鸡,立刻转身快步走向他:“你回来了?怎么一个人回来了?李叔呢?”
“李叔…李叔还在后头,我……我等不及了…呼…跑回来的…呼……”
“怎么样,是真的放榜了嘛?”
“放…呼…放了……”
第44章 铁锅炖鸡
济哥儿跑得脸都白了, 胸口起伏得好似拉风箱,沈渺赶忙把人拉进院子里来,忙着要进去给他倒水, 嗔怪道:“起先与你说的那些话, 你竟全都忘了不曾?跑回来作甚,是考中了要紧还是自个身子骨要紧?身子才是革……才是一生的本钱!”
险些把那两个字说出来了,沈渺赶忙咽回去。
刚进了自家的门,不等她去倒水,沈济却忽而转身, 一言不发地把脸往沈渺怀里埋,紧紧抱住了她。
沈渺单手拎了两只肥鸡, 愣在原地。
比起湘姐儿,济哥儿很少与她这样亲昵, 有时湘姐儿扑进她怀里撒娇,济哥儿只会站在一边笑话她羞羞脸,那么大了还腻在阿姊的怀里。
往往这时,湘姐儿只会愈发扬起下巴, 将她的腰环得更紧。
自打她回到汴京,从此参与到济哥儿的生活中,这好似还是他头一回这样情绪外露。
“我考了第六。阿姊, ”他的声音因掩在衣料中,听起来有些闷闷的,实则早已高兴到克制不住想要落泪的颤抖, “我竟考了第六呢。”
没有先生教导、没有同窗激励、没有父亲提点, 他仅有九哥儿赠予的三本旧书,以及那每一个拼命苦读刷题的孤独夜晚。
读到深夜,他也时常在想, 他这样读下去真的有用处吗?这是否只是浪费光阴、在做无用功而已。他像是站在雾里,彷徨无措,既自尊又自卑,即便是面对最亲近的阿姊,也无法将这些动摇怀疑尽数说出口。
无人述说,不知前路,他只能这样满心茫然地向前走,甚至不知自己走到了哪里。
后来,他还是忍不住想寻求阿姊的安慰,像是寒夜中期盼光明的旅人。而他的确得了安慰,他念叨着阿姊说的那些话在床榻上辗转反侧,努力说服自己不要焦心,不要期待,不要为还未到来的结局透支力气……可道理他都明白了,心却还是遏制不住。
直到与李叔一齐往外城去看榜的路上,他的心都如翻滚的油锅,一步一步走得满是煎熬。
到了辟雍书院门口,写满了人名的大榜竟早已贴出来了,围了一圈又一圈的人,李叔拉着他,费了老大的劲才挤进去。
挤到榜下,他心如擂鼓,几乎不敢抬眼看,于是小心翼翼地从被录取的第一百名倒着往上数,数到第七十名时,他看到了海哥儿的名字,还没看到自己的。
这心便咯噔了一下。
海哥儿背书比他快,写文章也比他有天分,连海哥儿都只考了七十名,那他呢?
他是不是落榜了?
再往上数,数到五十名,还是没有自己,他闭了闭眼,都不敢多看了。李挑子也十分紧张,他不识字,于是只能绞着手指问他:“济哥儿,瞧见狗儿的名儿了么?”
沈济摇了摇头,只好继续往上数。
第二十名了,前二十名的童子已被归入“甲舍”,甚至连书写名字用的墨都改成了鲜亮的朱墨,红彤彤地扎进了他的眼里,第二十名,没有他,也没有狗儿。
第十名了,还是没有。
心都快跳到喉咙眼了,绝望地往上再扫了一眼,他忽然看到了一个红色的“济”字,于是目光立即顿住,慢慢地慢慢地挪了回来,停在那一行。
那高高悬于榜上的名字,就这般仿佛闪着光,撞入了他本已黯然的眼中。
“甲舍第六名,沈济,行二,寓址永康坊金梁桥杨柳东巷……”
沈济身躯骤震,目瞠神恍,不敢相信地一字一字地再瞧了一遍,还踮着脚对了三遍后头的住址,以防是同名同姓白高兴一场。等终于明确了之后,快要蹦出喉咙里的那颗心,却也没有落回肚子里,而是裹挟着一股冲动,要径直地冲出他的天灵盖一般。
但很快,他又把这股冲动死死地按捺了下来,因为他瞥见李挑子叔仍旧满脸紧张地等待着,即便是不识字,也还在密密麻麻的大榜前,来回扫视,试图去辨认上头一个个形态各异的墨团。
沈济赶忙认真地重新再扫了一遍榜,从头到尾,的确没找到狗儿的名儿,于是只能很小声地告诉了他。李挑子虽流露出一丝失望,但还是很快便笑了笑:“无妨,无妨,狗儿比你小一岁,明年还能考,再考一年就是了。”
之后二人便打道回府,李挑子去看榜时走得飞快,但如今知晓了儿子没考中的结局,步子便慢了,拖沓着,仿佛每一步都在叹气。
沈济陪他走了一会儿,实在忍不住了,告了罪,便自个狂奔了起来。
他满腔的喜悦不敢在失意人面前袒露,但他好想早点回家,头一个便告诉阿姊。
他考上了,真的考上啦。于是越跑越快,越跑越快,风呼呼刮过耳,胸口似乎在燃烧,所有的快意畅然都在奔跑中释放,但这些剧烈的情绪在看到阿姊那一刻,全都消失了。
不知为何,他忽然有一点点委屈,从心底深处慢慢地酸上来。
他抱着阿姊瘦瘦的腰骨,往日孤独备考的时光像是从眼前走马灯般闪过,让他说了那句:“我考了第六”之后,便哽咽难语,什么都说不出来了。
回应他的,只是阿姊轻轻拍在他背脊上的手。
阿姊的手是做活的手,不是那么细腻,还有不少伤痕,但带着她的手温如此拂在他的背上,却让他很快平静下来,当他终于平静了,忽然便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