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之好好种田养自己by古木架
2023最新网址 fushuwang.top 录入时间:02-16
刘红霞顿时就挑起了眉毛,有点得意似的,“哟,你终于知道没人说话寂寞了?我就说嘛,沈卓去参加培训了,平时你一个人在家,怎么忍得住的!”
叶欣觉得自己一个人在家其实也还好,挺自在的。
不等她说话,刘红霞又继续道:“不过,沈卓天天去镇上,又有自行车,你们要买什么真方便。不像我们,每次要走两个小时,还不一定买得到。就说想买点肉吧,每次去不是卖完了就是没什么好肉了,这都到年底了,肉票都没用完呢!”
说着眼睛一转,“哎?能不能,让沈卓帮忙买买啊?反正对他来说也不费什么事嘛!”
叶欣听她说完,无奈道:“这可不好说。家里一堆活要干呢,总不能让我一个人干,他早上都要忙会儿才出门的,赶着时间去上课,哪有空在街上逛?到了中午休息,街上该卖的东西也早就卖完了,并不比你们自己去方便的。”
刘红霞就皱起眉头来,觉得她在推脱,不肯帮忙。但是她说得有有据,一时找不到话来反驳。
这时郑文文拿着锅铲也从灶房走出来,对叶欣说:“别她,咱们谁不知道沈卓是家里镇上两头忙,时间紧着呢。就她好意思说这话。”
刘红霞就哼了一声,却也没话说。
叶欣就顺便迎上郑文文,鼻子嗅了嗅,笑道:“你做什么好吃的了?我老远就闻着香了,看样子是你在灶房忙活呢。”
郑文文也笑了:“我不是要回家过年吗?已经跟大队长请好探亲假了,正好前两天分了猪肉,虽然就一斤,却还舍不得一下子吃完呢。就打算做成咸肉酱,带回家吃。”
叶欣恍然,又问:“你什么时候动身?”
郑文文道:“明天。这次就我和王有为大哥回家探亲,今天上午我把肉酱做了,下午他做。明天早上我们一起出发,先去镇上,再坐车去县里,再转车到市里火车站,也算有个伴。”
叶欣听着,觉得知青回趟家真是不轻松。
要先走两个小时,再转两趟车,那车自己是坐过的,可颠簸了。
而且他们估计要带些行李,更辛苦了。
这会儿王小薇也已经从屋里出来了,等她们说完了,才过来跟叶欣说:“我刚才在屋里缝件衣裳呢,你就来了。有什么事吗?”
叶欣就道:“也没什么大事。就是我想做两个木桶,放在洗澡间用,脸盆太小了,不好用。但是不知道咱们生产队有没有这样的木工师傅,之前忘记问沈卓了,想着小薇姐你来得早,估计知道,就先来问问你。”
王小薇听了,就告诉她:“有,队里的盛三爷是做这个的,是祖传的箍桶手艺了,我来的第二年就去让他做过一个,用到现在还结实呢。盛三爷住在村西边,你要就早点过去说,运气好的话,也许年前就能用上呢。”
说完王小薇顿了下,看着她的神色,补充了一句:“盛三爷的屋子挨着荣大爷的,他们是亲兄弟。嗯,要不要我带你过去?”
叶欣立刻就明白了。
那荣大爷就是李光荣的爷爷,李光荣就是之前原主看上了的男人,差点为他闹得跟沈卓解除婚约。
她顿时又开始尴尬起来,又不禁叹口气。
唉,原主的事迹总是突然跳出来攻击她一下……
在叶欣emo的时候, 旁边刘红霞又管不住嘴巴了。
她插一句道:“做桶的盛三爷那我去问过,价格不便宜呢,连木头带手工钱, 要三块钱一个。”
叶欣回神, 道:“那手艺好的话,也值得。”
刘红霞就皱着眉多看她两眼, 一副看败家娘儿们的眼神, “你可真舍得花钱啊。”
叶欣很无奈:“什么舍得不舍得的, 没有不得买吗?再说队里刚发了钱,这钱不用在家用器具上,用在哪儿?”
郑文文也很是无语, 白刘红霞一眼道:“你别说这些招人烦的话了,还是进去帮我烧火吧!”说着把刘红霞拉进灶房,继续熬咸肉酱去了。
王小薇显然也对刘红霞无语地很, 对着灶房摇摇头。
叶欣却已经调整好了表情, 若无其事地笑道:“谢谢你了小薇姐, 盛三爷那边我自己去就行,你有事就忙吧。”
说着突然想起来,从篮子里拿出水萝卜给她:“对了, 这个给你吃。”
王小薇看着这白白胖胖的萝卜,哭笑不得:“怎么还带了菜来, 难道我跟你说两句话,还要收你菜吃?何况萝卜我们自己种的也不少,只是没你们的好。”
叶欣笑着说:“不是这个意思。只是我们种多了, 吃不完, 想着你们也许不够吃,就顺手带来了。我第一次在村子里闲逛, 两手空空的好像游手好闲,就随手挎了个篮子。你们要是萝卜够吃,给你们一把干豆角吧,也是我们种了晒的。”
说着就把萝卜放回篮子,又拿了干豆角出来,塞给她小声道:“你可不要嫌弃啊。我们吃也吃不完,卖也不好卖,送点给你吃,不然放坏了可惜。”
王小薇见她一片真诚,也就不推辞了,接过了道:“不推辞,这个我们是缺的,正好过年和肉炖一锅吃,添个菜。不过吃你两回菜了,下次我也给你带点什么才好,我想着过几天做些粘豆包,那是我们家每年过年都吃的,到时候给你带些上去。”
叶欣立刻露出了期待的神色:“那我可就等着吃了!”
她要走的时候,王小薇又问她:“对了,快过年了,又刚发了钱,这剩下两个集日大家都想去赶呢。我准备明天就去,也送一送郑文文和王有为,帮他们拿点行礼。你明天去不去?”
叶欣点头:“去的。不过我还是跟之前那样,早上让沈卓载去,也背些菜去卖,没法跟你们一起。倒是可以一起回来。”
王小薇道:“那也好,我送了他们就去农副产品市场找你。”
叶欣点头:“嗯,那就这么说定了。”
说完了,她就转身离开,见江静雨还在旁边晒豆子,还朝她笑了笑。
江静雨颇觉怪异,但也勉强地笑了笑。刚才旁听了她跟几人的说话,感觉她性子真是越来越耐心温和了。
叶欣察觉到她的僵硬,也不在意,笑着走开。
知青队伍里有好的,也有不好的,还有不太熟悉的。没关系,她也不求人人都交好。只要有一两个好的,就有了来往的借口,多走动几趟,不就熟悉起来了么。
她挎着篮子往村子西边走。
其实具体盛三爷在哪儿她也不知道。上次从林美华家学了腌菜,是问过蓑衣在哪儿买,林美华也说了村西边荣大爷是做这个手艺的,但当时她想到荣大爷是李光荣的孙子,就立刻打消了念头,觉得那蓑衣不买也罢。
虽然后来在集市上遇到了荣大爷,还是在他那买了,但是她没有去过村西边,还是不清楚到底怎么走的。
她本来打算边走边问,反正村子里熟悉的婶子也有好几个了。
但是走着走着,叶欣突然发现一群小孩儿在尾随观察她。
约莫是对她不太熟悉,又好奇。等她转头看去,他们又笑嘻嘻地跑开了。只有一个小男孩没跑,嗦着手指,看着她……这一幕似曾相识。
叶欣停下脚步,看看这小男孩,很快想起他的名字来,招手道:“李光明,你过来。”
李光明想着上次她给的番薯干和鸡蛋,就乖乖走近来,眼睛直往她篮子里看。
叶欣庆幸自己准备充分,从篮子里抓了把番薯干给他,笑着问:“你知道盛三爷住哪里吧?能不能带我去?”
李光明得了番薯干,高兴起来,这个番薯干特别软糯香甜,比平时煮粥的或者烤熟的好吃。听了叶欣的话,他奇怪地问:“你找我爷爷做什么?”
叶欣心中一喜:“盛三爷是你爷爷?那太好了,我找他箍桶,你快带我去。”
李光明了解地点点头。他爷爷确实是箍桶的,就一边吃着番薯干,一边迈着腿儿带她往家里走。
路上,叶欣也顺便跟这个小男孩聊聊天,了解一下他家里情况:“你爸爸叫什么呀?”
李光明摇摇头:“不知道,他死了。”
叶欣愣住:“……啊?”
李光明眨巴着眼睛说:“爷爷说在我小时候,爸爸去修水渠,发大水冲走了,死了。”
叶欣:“啊。”
她顿时同情不已,又小声问:“那你妈妈呢?”
李光明说:“走了。爷爷说爸爸死了之后,妈妈就走了,我没有妈妈了。”
叶欣:“……”
她真该死啊,问这个干什么??
看着这小男孩懵懂无知的眼睛,她觉得自己还是不要说话好了。
接下来她就不说话了。李光明也不说,一边吃着小零食,一边乖乖带着她往家里走。穿过村子,不免遇到许多打量的目光,叶欣通通无视掉。
到了两间有些破旧的泥瓦房前,叶欣先站住了,打量着屋檐下有些杂乱的柴堆,以及柴堆上的一些木板。
李光明则脚步不停,直接走进屋子去,一边喊着:“爷爷,有人来找你箍桶啦!”
一个苍老的声音传来,“谁啊,谁找我箍桶?”
李光明说:“是坡上沈卓家那个好看的知青姐姐。”
叶欣听到这句,不禁开心地笑了。
不多会儿,一个老人拄着拐杖出来,似乎腿脚有些不好了,胡须杂乱,脸庞枯瘦,好在穿着的棉衣是好的,头上也带了厚厚的雷锋帽,不至于冻着。
叶欣刚刚听王小薇说这位盛三爷跟荣大爷是亲兄弟,从排行上来看,应该荣大爷是哥哥,这位盛三爷是弟弟,但是从相貌上来说,反而是弟弟要显老多了。
之前在集市上看到的荣大爷虽然满脸皱纹、一头白发,但精神矍铄,是个还能挑蓑衣到集市上卖的能干小老头儿。但这位盛三爷却是显得老态龙钟,精神和身体都差多了。
不过想想刚才听到李光明说的情况,也能了解一二。
两个老人应该都有七十多,奔八十了,上个世纪出生的人,经历了建国前后种种灾难,能活到这个年龄,已经算是长寿,不容易了。
只是叶欣不确定这位老人这么大年纪了,看着身体又不大好,不知道还能不能工作了。
她带着礼貌的笑容上前,“盛三爷,我叫叶欣,不知道您还箍桶不?我想找您做两个木桶。”
李兴盛正睁大眼睛打量她,看样子眼神还好,说道:“做,怎么不做?你要多大的?”
叶欣没想到还有挑选的余地,就先问:“您一般做多大的?”
李兴盛就叫李光明从屋里拖出三个样品来,都是干的木桶,倒是不重,小孩儿也可以拖得动。
三个样品,其中一个说是桶,不如说是盆,宽三十,高二十,看着像是脚盆;还有一个是小桶,宽二十高三十的模样,拎着小巧方便,但是装不了多少水;最后一种才是叶欣需要的,有五十高,桶沿宽三十,桶底宽二十五,算是比较大容量的。
叶欣就说:“要两个大桶,不知道您什么时候能做好?”
李兴盛道:“你要是急,年前这几天就给你箍好。用的都是杉木板,铁条箍,刷桐油,大桶连材料带手工的,收三块钱一个,你要先给两块钱定金。”
叶欣一听年前就能箍好,立刻爽快地掏出了二块钱,“那麻烦您了,最好能年前就用上。”
李兴盛用枯瘦带老茧的手收了钱,放进棉衣口袋里,点点头,“行,你先回去吧。做好了,我叫光明上去告诉你。”
叶欣应了声好,就告辞了。
李光明看着她走远,正要继续去玩儿,爷爷吩咐他了:“光明,去隔壁看看你光荣哥在不在,在的话喊他来帮忙锯木板。”
李光明只好去了旁边大爷爷家的屋子。那几间屋子就比他家里的好多了,也大多了。
一个挺拔的青年正在门前,朝一个方向看望着什么。
李光明顺着看过去,可惜人矮看不见什么,直接问:“光荣哥,你在看什么?”
李光荣收回眼神,低头问他:“刚才有人来跟你爷爷订桶了?”
李光明点点头,“订了两个大桶。”
李光荣追问:“谁订的?”
李光明就说:“坡上沈卓家那个好看的知青姐姐。”
李光荣顿时眉头一皱。
刚他看见那离开的背影,像是个纤细的姑娘,怪好看的,还在猜是谁,原来是她。
李光明说:“爷爷让我喊你去帮忙锯木板呢。”
李光荣道:“知道了,正要过去呢。”
跟着小堂弟过去,路上见他嘴里吃着什么,又问:“你吃什么?”
李光明老实地说:“番薯干。”
李光荣就说了两句:“番薯干有什么好吃的?你也别吃多了,不然犯恶心。”
李光明乖乖地点头:“我不吃多,没有几块。只是这个特别好吃,跟你家做的不一样。”
李光荣好奇地问:“怎么不一样了?”
李光明想了想,不知道怎么说,索性很不舍地,仰头递给他一块:“光荣哥你吃吃看,好吃的。”
李光荣也不嫌弃,接过去放进嘴里。还真是,这个番薯干特别的软糯香甜,跟平时自己做的干巴巴没什么味道的一点也不一样。
他有些讶异地问:“你哪儿来的?”
李光明道:“刚才那个知青姐姐给我的。”
李光荣:“……”顿时觉得不是那么好吃了。
李光明还在开心地说着:“她真好,上次也给过我番薯干吃,还给我一个鸡蛋,可好吃了。她还那么好看,爱笑……”
李光荣听不下去了,不好浪费粮食,咽下嘴里的番薯干道:“人家给你点吃的你就夸上了?被卖了都不知道!”
李光明反驳道:“才不会呢!知青姐姐不卖小孩儿。”
上午订了木桶,下午没事,叶欣索性进山一趟。
空间规划的药田,现在还空着大部分,趁有空给补充一下。
之前一直是跟沈卓一起进山的,不好拔了药草往中间里栽,现在她一个人正好,反正她也跟沈卓认了不少药材了,见到熟悉的就拔了往空间栽,特别方便。
冬天山里小动物活动少了,昆虫也不叫了,寒风瑟瑟,一片寂静。
不过叶欣并不感到害怕。
反而觉得整座大山都是她的,自由自在,这个时候又没人往大山里跑,她就很放松随意地进出空间。
找药材找累了,她就进空间砸个西瓜吃。
西瓜已经纷纷熟透,多得让她发愁。
她只能使劲儿吃,就吃好吃的部分,剩下的埋地里当肥料。
其实这西瓜品种一般般,不是特别好吃,她也没什么浪费的愧疚感,遇到特别甜、口感特别好的,她才会留种子,等着下次种。只是下次一定要分批种,不能一下子种那么多了。
在山里移栽药材一下午,到太阳下山才回来的,空间药田也种了一个角,叶欣倒真是有些累了。
所以今天做饭就晚了些。
加上沈卓回来得快,索性就让他忙,自己歇着了。
沈卓忙着做饭, 叶欣就坐在桌旁端了碗热水喝。
喝了两口,她觉得这白开水淡而无味,还带着烟火气息, 不禁心想是不是该买点茶叶了。
平时饭后, 自己能喝一杯;有客人来了,也能倒杯茶, 上次王小薇和郑文文来了都没有茶招待人家……
顺便, 也买套茶具吧, 家里喝茶的杯子都没有……
正盘算着,沈卓也说起了明天去镇上的事情。
他这段时间都没空去看菜地,这时候就问:“地里的菜还多不多?明天还要不要背点去卖?”
叶欣放下碗, 说:“不多。不过白菜包菜一棵都够咱们吃好几天的,地里留两棵就行,咱们年前最后背一次去卖了。再带些菜干去, 反正顺路, 卖多少也是赚——这些我明早会弄好, 你不用操心。”
沈卓就点头:“嗯,那就听你安排。”
确定了卖菜的事情,又讨论该添置的东西。
沈卓没亲人了, 叶欣家人也不在身边,没什么亲朋要走的, 倒是简单。主要就是过年吃的,这个其实也是看叶欣安排,毕竟钱都在她手上。另外就是春联这些过年不可少的东西。
说着说着, 叶欣突然想起来问他:“之前你说纸墨自己还有, 就没买。这段时间在培训班用得怎么样?要是用没了,明天我也买些。”
沈卓的本子倒真是快用完了, 本就不厚的一本,培训班天天上课,每个老师都讲得内容多,一节课就能记两三页的,用得确实快。
不过他想着自己身上还有几块钱,就说:“这我自己买就行,你不用费心。”
叶欣白他一眼,“你说这话,都把钱给我掌管了,我不费心谁费心?”又敲打他:“都说了你身上几块钱是备着急用的,平时不许乱用。没把我的话放在心上是不是?”
沈卓听她这么一说,便不多说了,道:“好,那你明天一起买了。”
叶欣点点头,又问他:“你夜里可点灯熬夜了?要是晚上点灯学习,煤油用完了,也跟我说。”
沈卓没有熬夜学习,不过有时候晚上确实会点灯做些事情,就说:“煤油剩得不多了,你明天也买些吧。”
却听到她说:“我倒是想买,可是煤油要票的。陈家院子那儿也不一定有。”
沈卓就改口道:“那先不买,还能用一会儿的。”
叶欣嗯了一声,开始说起他来:“熬夜不可取,眼睛容易坏,你又要天天早起的,睡不足白天没精神。与其熬夜学习,不如早睡早起,早上头脑清醒,学习效率还高些。”
沈卓于是明白了,她问煤油是假,套他话说他才是真。他有些郁闷地答应着:“知道了。我以后不熬夜,省煤油。”
叶欣却又笑了,“倒也不必这么省,我屋里那盏还几乎是满的呢,等会儿给你拿去先用着。”
沈卓摇头,“我都用了,你怎么办?你留着。”
叶欣道:“我不熬夜,基本回房就睡了,用不着。”
这个沈卓倒是知道,每次她先洗了澡回房,等他出来洗的时候,看看她屋都没动静了,也没光亮。他不禁有些好奇:“你怎么每天都睡那么早?”
叶欣反问:“你觉得呢?我白天干活不累吗?早上起得不早吗?累了一天下来,难道我还有什么精神熬夜不成?”
沈卓就没话说了。
叶欣又最后叮嘱他一句:“你往后也早点睡,还在长身体呢,睡眠充足才能好好长。”
沈卓于是明白,她早睡早起是为了长个呢。
她现在个子确实还矮了些,看着小小一个的,虽说漂亮可爱,但他看着也心疼。
尤其是农忙的时候,或是自家背重物的时候,就显得她格外的人小辛苦,她又是不甘人后的,什么活都不退缩,有时他都怕累坏了她。
这么一想,她还是早点睡好,长高点,力气长大点,干起活来也不那么辛苦。
嗯,以后自己也尽量早点睡,不能她长高了,他却没长。
沈卓心情又好起来。熟练地煮好饭,又做了一荤一素一汤,喊她吃饭。还给她盛了满满一碗米饭,希望她多吃点。
叶欣接过饭,美滋滋地吃起来。
其实她胃口一向都很好,只要饭菜不是太差,就能吃不少。何况现在沈卓做饭越来越好吃了,她每次吃饭都觉得很满足。
城里,叶欢下了班,从厂里出来,往家走。
快过年了,路上行人都多了,年味儿渐渐浓起来。
路过邮局,只见里面人头攒动,嘈杂不已。叶欢心中一动,也走了进去。
十月寄出去的信,已经快两个月了,还没有收到回信。叶欢天天盼着,腊月里估摸着应该信到了,等不及邮递员,每次路过都进来看看,但是次次失望。眼下就要到年底了,也该寄来了吧?
人实在太多,她好不容易挤进去,这次果然有了好消息!
叶欢难掩喜色。赶紧取了信,又取了包裹——包裹体积不小、分量不轻,沉甸甸的让人感动又欢喜。
她匆匆回到家,激动地告诉家人:“欣欣回信了!”
母亲黎美悦本来在椅子上坐着,手按着腰,眉头皱着,可能是年纪大了,怀孕有些辛苦,又要上班,一天下来很疲惫,听到大女儿的话才精神了点,伸手道:“拿来我看看。”
十四岁的弟弟叶武则是直接抢过了大姐手里的包裹,迫不及待地要拆开,“二姐寄什么好东西回来了?”
叶欢也没管他,拿着信到母亲身边,一起看了。
信很短,就几句话,扫一眼就能看完。
看完后,黎美悦首先不满地看向大女儿:“你又给她寄钱了?我说你工资怎么总是藏着掖着,还没出嫁呢就开始攒私房钱!现在家里开销大了,你以后把工资都交上来!”
叶欢顿时也不高兴了,“欣欣难道不是家里的一份子吗?她那么小,长得又瘦弱,在乡下种地不知道要多辛苦,我给她寄点钱怎么了?又不是给外人。”
黎美悦就皱起了眉头,指着信道:“你看看,她都说自己可以维持生活了,以前在家懒惰是因为有我们养着她,现在到了乡下没饭吃,她还不知道努力?还要你操心?你以后不许给她寄钱,把钱都给我,家里马上又要多一个弟弟妹妹了,开销大着呢!”
叶欢心里就很堵,一时不想说什么。
那边叶武也终于拆开了层层包裹,然后失望地叫起来:“怎么全是菜干?没一点好吃的!”
黎美悦闻言把信撂下,扶着腰过去看,见那么一大包菜干,先是点点头:“不错,幸好她记得寄来,这次也终于多寄了点。”
又有些不满:“除了菜干,就不知道寄点别的来?乡下有地种粮食种菜,也能养鸡养鸭的,弄吃的比城里方便多了。何况年底了,乡下又分红又分肉的,她就不想着家里,真是白养她了!”
叶欢听到母亲这话,不禁为妹妹分辨叫屈,“欣欣刚下乡第一年,没经验,能顾得上种菜,维持自己生活就不错了,哪能这么快养鸡养鸭的?而且分红分肉也是年底才分的,这信寄出来的时候还没有呢!妈、弟,你们也别太狠心了!”
黎美悦顿时眉毛竖起来,转头瞪着她:“我狠心?叶欢你怎么说话的!谁把你们生下来的?谁把你们养大的?现在你们长大了,有能耐了,一个个都不想着回报家庭,还没嫁人就急着各自飞了是吧?!”
叶武见妈妈发火,立刻站到了妈妈身边,也小声跟着表达不满:“就算还没分红,她也可以先借别人的,领了钱再还上不就行了。她就是心里没我们,自私!”
叶欢听得简直心寒,也气得说不出话来。
她沉默着也过去看了看拆开的包裹,就见各种菜干被弟弟翻乱了,但还能看出本来码得整齐,压得严实,怪不得沉甸甸的。
仔细看看,样样都是上好的菜干,晒得也干干的,没什么水分,怕是要上百斤鲜菜才晒出来的。
可见是欣欣精挑细选出来的,怀着对家人一片爱意。
可惜家人没对她一点儿感激。
看着这一大包菜干,叶欢一时又是感动,又是为妹妹心酸,连忙收拾起来。
这时父亲叶顺利被他们吵得不耐烦,从房里出来了,看了信又看了包裹,也是不大满意,对叶欢道:“行了,你赶紧收拾收拾做饭去吧!”
黎美悦加了一句:“今晚就炖点菜干吃。这菜干倒是不错,上次的吃完了,一直想着……”
叶欢没说什么,低着头收拾了菜干,抱到厨房。
厨房是在阳台隔出来的,一点点大的地方,塞了不少东西,看起来杂乱又逼仄。旁边又要晾晒衣服,怕油烟过去,用破木板和纸箱子隔开了,就一个站的地方,转身都不好转。整个阳台堆满了杂物,要不是熟悉家里,都有种无从下脚的感觉。
叶欢倒是习惯了,默默地做饭,又炖了一锅菜干。
虽说家里有三个职工,但条件并不宽裕。
父亲爱抽烟爱喝酒,平日花销大;还要人情往来,走关系,也费不少钱;另外还要给弟弟攒钱,等过几年给他找工作、说对象;现在妈妈又怀了,即将多一个孩子,到时候又是一笔开销……算下来,日子也过得紧巴巴的,不过是能吃饱罢了。
日常菜也不多,都是买些青菜豆腐,肉难得吃一回。
现在有了这么十斤菜干,倒是能吃一段时间了,吃到过年不是问题,冬天正好炖菜吃着暖和。
这菜干也的确比外面买的好多了,不仅是口感好、味道好,也干净。以前买的那些,因为贪便宜,菜里都带着沙子,往往要泡一段时间,洗好几遍才能下锅的。
妈之前怀孕难受,吃了欣欣寄回来的菜干,说好受点了,让欣欣再寄。欣欣听话地寄了,还寄来那么多。
这次妈妈吃着也说好吃,爸爸、弟弟也吃得不停口,但就是没人夸一句、感谢一句欣欣。
叶欢也觉得好吃,都是妹妹的勤劳成果,但是真为她感到不值。
也后悔自己写信的时候提这个了,还不如让欣欣留着自己吃呢,肯定很辛苦才种出来的……
吃了饭,轮流洗漱过,叶欢回到了房间。
当初因为父母是双职工,家里分到一套七十来平的房子,本来就两个屋,但是孩子多,又从客厅隔出了一个,很小很暗。之前叶欢和叶欣一起住的客厅小房间,太拥挤;现在叶欣下乡了,叶欢自己住着宽敞一点了,却又时常想起两人一起住的情形来。
一时睡不着,叶欢忍不住又拿出今天的信,再看一遍。
寥寥数语,却透着一股子自信、踏实、向上的劲儿,仿佛看到了写信人脸庞上带着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叶欢心中很欣慰。欣欣长得那么瘦小,却能这么快就适应了乡下种地的生活,能养活自己,还变得懂事了,看来的确在乡下成长了很多。
也忍不住心疼。以前欣欣任性,时常和家人争吵,姐妹俩也没少闹矛盾的,现在她在条件艰苦的乡下却毫无怨言,看来也是吃了很多苦头,才能变成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