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给秦始皇盘点四大发明—— by木南斐
2023最新网址 fushuwang.top  录入时间:07-22
 【也是由此,大唐的盛世光辉,从此便一去不复返。】
 众臣:“……”
 张九龄实在忍不住开口道:“陛下,天幕所说这些人,必要提前扼杀!”
 说完,又实在忍不住继续开口道:“还有陛下之责……”
 未尽之言心知肚明,张九龄深深躬身俯首下去,其意不言而喻。
 李隆基深吸口气,像是找到了台阶下,终于能哑着声音开口道:“卿快快平身,朕自当自省己身,而天幕所提之人……”
 【安禄山,史思明等叛乱者都该死,李林甫,杨国忠等危害社稷者也该死,但杨玉环等,我不知道该怎么确切的说。】
 【杨玉环无辜吗,她其实算不得无辜。】
 【杨氏兄弟姐妹五家,可以说杨玉环是“五杨”集团的重要成员之一,而当时唐朝内部派系林立,互相倾轧,争权夺利,杨玉环作为其中的重要人物,其起到的作用显然不小。】
 【她确实算是参与了唐朝内部的权利争斗。】
 【李隆基率众逃离长安之时,也带上了杨玉环及其家人,这一路到了马嵬坡前,将士们饥饿疲惫不已,六军具愤怒不休,陈玄礼认为是杨国忠作乱才导致安禄山谋反,于是请李辅国去转告太子想杀掉杨国忠的意图。】
 【而这个时候,恰逢吐蕃使者正率领二十多人围堵杨国忠,向杨国忠抱怨没有食物可吃,于是有官兵趁机喊道——“杨国忠与胡虏谋反!”杨国忠听后惧怕,连忙骑着马欲逃到西门,结果最终被众人杀死肢解。】
 【杨国忠死后肢解,脑袋还被枪挑着竖在了驿站的门口,而杨家其余人也尽皆被杀死,当然还有杨贵妃——】
 【高力士劝说李隆基要保军心安定,所以必须将杨贵妃杀死,于是李隆基只能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缢死了杨贵妃。】
 “好!杀得好!”
 李隆基拍着高力士的手,眼眶泛红:“杀得好啊——”
 【可最该死的难道不是李隆基吗?】
 【杨家死有余辜,杨玉环不管是作为内部争斗的工具人也好,还是主动参与其中也好,最后她的死,自当也是必然的结果,这无可厚非,但其中最该死的,难道不是唐玄宗李隆基吗?】
 【这一切的一切,始作俑者难道不是唐玄宗李隆基?】
 【可最终结果呢,马嵬兵变,杨玉环被缢死,倒成了为乱世顶罪的罪魁祸首了。】
 【唐玄宗李隆基,可真是好笑可笑,还有脸为杨玉环之死心痛,你合该这时候就跟着杨玉环一起去了才对。】
 【好像杨玉环死了,一切由你而起的混乱战乱,盛世倾颓,都能一笔勾销了是吧?】
 【我也不知道是大臣们不敢杀皇帝,还是依旧对李隆基忠心耿耿,这种单把过错推到其他人身上的行为,尤其是全部推到女人身上的行为,而不管始作俑者如何,一堆人假假做戏,可真是叫人恶心至极。】
 【女人,无论先前缘由如何,最后果然都只能沦为政治的牺牲品,成为男权社会肆意倾轧的对象!】
 【可李隆基,你才最该死啊。】
 沉默,震惊,复杂……
 连张九龄都浑身僵住不说话了。
 李隆基更是面皮涨到通红——
 刚才他们那种算不算也是在“假假做戏”?
 在天幕这样的说辞下,简直犹如狠狠的嘲讽贴在了众人脸上!
 一时间,李隆基又是完全说不出话来了。
 汉朝,刘邦时期。
 吕雉紧紧握着双手,为天幕最后那几句话而心跳如鼓。
 她有许多话想说,却不知该从何说起。
 女人……
 女人只能如此吗!
 唐朝武则天时期。
 武则天的心情也是尤为复杂,可这其中,还有一丝心跳加速的意味!
 因为她听出了天幕之言的另一种意味——
 天幕并非完全将过错推到女人身上,甚至批判了这种行为!而如此斩钉截铁说出最该死之人绝非杨玉环,而是李隆基,这是哪怕在她治下也绝不可能的现象啊,所以这后世……
 这后世究竟如何?而女人之于其中又是如何?
 那她创武周而称帝,于后世之言又该是如何?
 一时间,武则天心跳不由得又快了几分。
 而她观朝堂部分大臣的复杂脸色,只觉得一抹畅快之意从心尖浮起!
 唐朝李世民时期。
 听天幕说到这里后,李世民等众大臣也都陷入了沉默之中。
 罪魁祸首,始作俑者……
 这大唐盛世由此衰落,究竟是谁导致的,确实无可辩驳啊。
 而那杨玉环……
 李世民摇了摇头,只能深深叹了口气,也是复杂难言。
 【唐朝还没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加上是叛军作乱,李隆基再昏聩昏庸,也不是残暴无能,所以那些大臣当然只能尽可能的,选择将影响唐玄宗的一切因素,都给抹杀扼尽才是,这是当时男权当道下的必然选择,无奈也可叹。】
 【但大唐落到这一地步,甚至两年左右就能结束的安史之乱,之所以战乱八年之久,还是那句话——】
 【唐玄宗李隆基功不可没。】
 【安禄山等人叛乱,唐朝却并非没有可作战的将士。】
 【也并非没有那个军力和经济的优势。】
 【但一步错,步步错,就如安史之乱的发生……】
 【而抵挡叛军,平定安史之乱,结束战乱,也让唐朝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李世民骤然心脏一紧,紧紧盯着天幕——
 所以于安史之乱期间,究竟都发生过什么?究竟为何……:
 【王朝兴衰,时代更迭,历史之必然。】
 【可为何有些王朝的衰落让人伺机而起,蜂拥而上,分而代之,甚至让人称赞其覆灭行为,而有些王朝的衰落却是让人哪怕明知是个死局,也要拼了命的去竭力维护,誓死不愿背叛呢?】
 是啊,为什么呢……
 李世民于心中喃喃道,又不禁苦笑怅然。
 又能是为什么呢……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即公元755年,安禄山借口讨伐杨国忠,于范阳起兵造反。】
 【同年十一月十五日,唐玄宗李隆基才终于相信安禄山确实率兵造反,背叛了他,于是召集杨国忠等人来商讨对策。】
 【结果这时候杨国忠还说:“今反者独禄山耳,将士皆不欲也。不过旬日,必传首诣行在。”】
 【完全搞不清形式,还觉得造反的只有安禄山一个人,不过十天,就能把安禄山的头颅传送到长安来。】
 【然后李隆基还相信了……】
 【大臣们都面面相觑大惊失色,但这两个人,倒是一个敢说,一个敢信,也是绝配。】
 汉朝未央宫。
 刘彻啧啧两声,天幕实在促狭,但那安禄山早已拥兵自重,这宰相杨国忠也确实是“敢说”啊。
 最要命的是,那唐玄宗李隆基竟然也敢相信。
 莫不是真被长时间门怠政,以及享乐奢靡给掏空了脑子?否则这前后之差距怎的如此之大?!
 秦王宫。
 嬴政摇了摇头,直接说道:“不可怠政矣。”
 荒废朝政如此之久,恐怕早不知对外情况究竟如何。
 于是只能偏听偏信,无多少判断之力以及决策之能,所以也难怪,最终直接导致情况愈演愈烈的八年战乱之局。
 唐朝李世民时期。
 李世民无言以对。
 着实是无言以对。
 深呼吸数次,才将心底不断翻腾涌起的郁气和怒气压制下去。
 帝王昏聩,则奸臣当道!!!
 李隆基,怎会到如此地步!
 【为应对叛军叛乱,李隆基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防守洛阳。】
 【接着任命其第六子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
 【然而当时唐朝精锐边军大多还没有赶回,于是封常清,高仙芝等临时在洛阳,以及长安募兵,可是最终所召集的大多是市井子弟,严重缺乏战斗经验,甚至都还没有系统的经过作战训练。】
 【这其中还要再加上杨国忠的无能操作,所以结果可想而知——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抵挡了安禄山大军的进犯,可最终还是让安禄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日攻入了东京洛阳。】
 【十二月,东京洛阳最终失守,而在此地的东京留守李憕,以及御史中丞卢奕因不肯投降归顺,被俘后为安禄山所杀。】
 【之后封常清和高仙芝退守潼关,主要采以守势,坚守潼关不出。】
 【潼关地形险要,易守难攻,这无疑是最正确的决定,然而……】
 然而?!
 李隆基呼吸急促,难道是他又做了什么吗?!
 李隆基着实不敢再听下去。
 可天幕的声音仍在继续——
 【然而东京洛阳失守后,当时的监军宦官边令诚向李隆基进献谗言——没错,李隆基用宦官来监军。】
 【而这位监军宦官边令诚多次因事求高仙芝,高仙芝都没有答应,所以对高仙芝很有意见,于是向李隆基奏报高仙芝因怯阵而避敌,不敢进兵,并且还损失了大量物资的情况,以此来激怒唐玄宗。】
 【同时又对封常清和高仙芝两人进行诬告和陷害,说封常清认为叛军过于强大,此言无疑动摇影响了军心,而高仙芝放弃了陕郡几百里地,甚至还偷偷克扣士兵的粮食和赏赐。】
 【于是唐玄宗大怒,命边令诚在军中将两人斩首——】
 李隆基眼前骤然一黑。
 斩首两员大将,那这潼关又要谁来守?!
 唐朝李世民时期。
 李世民真的抑制不住怒火了——
 宦官监军!进献谗言!
 洛阳失守,退守潼关,竟还要就此斩首坚守潼关的两人?!
 是觉得还有将领能顶替是吧?!
 【这污蔑这命令着实来得可笑又可悲。】
 【注意,是要在军中将两人斩首。】
 【而监军宦官边令诚给出的诬告理由是什么?一个动摇军心,一个克扣士兵粮食与赏赐。】
 【请问当时军中将士都在的情况下,就行如此污蔑诬告之事,甚至还要当众斩杀两人,难道这不可笑不可悲?!】
 【封常清先被斩首,而高仙芝从外面回来,见此情况急忙下马说道——】
 【“我退,罪也,死不敢辞。然以我为盗颉资粮,诬也。”】
 【又对监军宦官边令诚道——“上天下地,三军皆在,君岂不知?”】
 【而后再次对身后的将士们说道:“我有罪,若辈可言;不尔,当呼枉。”】
 【军中将士齐齐高声呼喊:“冤枉!”】
 冤枉!冤枉!!!
 上有天,下有地,军中将士尽在眼前,是非功过都可究!
 可李隆基一道圣旨,直接定了两人死罪!!
 【建功立业谁不想,打败叛军还有重赏,可退守潼关和坚守潼关不出,也是不得已为之。】
 【然而如此情况下,李隆基却只听监军宦官一面之词,就下令将两人斩首,这等操作,只能说,李隆基到底还是没真正认清楚此时大唐的情况,脑子依旧不清醒,昏庸又昏聩!】
 李世民重重拍着座椅扶手,岂止是昏庸昏聩!
 【将士们的高呼喊冤之声,也终归是抵挡不过皇帝的一道旨意,于是继封常清斩首之后,高仙芝最终也被处死。】
 【但潼关还得有人守着,于是唐玄宗决定起用因中风而身体不能行动,只能病废在家休养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令其率军20万,镇守潼关,就算哥舒翰多次说自己身体有病,李隆基也没听他的。】
 【而那二十万士兵,因为是临时招募来的,所以严重缺乏战斗力。】
 【再加上哥舒翰因病不能管事,于是将军中事务,骑兵以及步兵等交给旗下三人掌管,而这三个人为了争当指挥,致使军令不能统一,而军队不齐心,纪律差,就更加没有斗志了。】
 听到这里,刘彻直接又是疑惑脸——
 让带病甚至身体不便行动的将士领兵,到底是怎么想的啊!
 【不止是如此,先前也说了——潼关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所以坚守潼关是重中之重,而哥舒翰率兵进驻潼关后,也确实立即叫人加固了城防,深沟高垒,以此闭关固守。】
 【然而……李隆基再次轻易听信了谗言。】
 【这次是因为杨国忠——】
 【杨国忠听闻有人劝说哥舒翰,因安禄山起兵反叛的理由是他,所以想让哥舒翰率领全部精兵去杀死杨国忠,也是由此,杨国忠担心哥舒翰算计谋害自己,于是胡乱的进言劝说唐玄宗,催哥舒翰出潼关去收复陕州,以及洛阳两地。】
 “奸臣!!”
 卫青旁边,霍去病不禁怒骂道。
 潼关地形险要易守难攻,若此计成真,潼关恐怕就要失守了!!
 而再想收复回来,也难了。
 【当时还有间门谍欺骗唐玄宗,说叛军没有防备,可以进攻,于是唐玄宗就相信了,下诏命哥舒翰进兵讨伐。】
 【最可恨的是什么——是唐玄宗下诏命之后,哥舒翰其实有向唐玄宗报告过。】
 【他说安禄山刚在洛阳称帝,又长期领兵作战,不会一点准备也没有,这应当是用来引诱军队的计策。】
 【也说只有等叛军从远处过来,才有利于速战进攻,而此时军队应该坚守在潼关,而不应该轻率出关去讨伐叛军,这样才是上策,更况且各地的军队还没集中,应该先观察局势,所以实在不能立即去进兵讨伐。】
 【而且不止是哥舒翰,当时唐朝的将领郭子仪,以及李光弼也是极力请求哥舒翰固守潼关,不要贸然出兵进攻。】
 【可唐玄宗和杨国忠呢,不仅不听,还接连派宦官逼其出兵。】
 【结果就是哥舒翰被逼无奈,只能恸哭着出兵,最终在灵宝被安史叛军打败,以至全军覆没,而哥舒翰也做了俘虏。】
 【而也正是因为这场被当作反面教材的伏击战,因为唐玄宗李隆基错估形势,再次听信杨国忠谗言等一系列骚操作,最终使得哥舒翰等将领被俘,造成了人地两失,甚至让这场平叛战争就此急转直下的严重后果!】
 原来那原本两年左右可平定,却最终长达八年之久的战乱竟是这么来的!
 李隆基,李隆基……
 这大唐由盛转衰的始作俑者,罪魁祸首,岂不就是他……
 李世民听得简直怒火勃发,恨不得将其取而代之!
 “陛下——”
 房玄龄等人立即劝道:“万望不要动气啊,陛下!!”
 “朕怎能不动气——”
 李世民深吸了口气:“此子简直……简直该死!!”
 难怪后世之人评价他,若是早死就好了。
 若是在大唐全盛时期就此死去,如何能有其后这么多令人又恨又无可奈何之事!!
 唐朝李隆基时期。
 李隆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就那样两次轻易听信了谗言,接连致使两员将领被斩首,进而起用哥舒翰,再次迫使哥舒翰无奈出兵进攻,最终又致使潼关就此失守?!
 那可是潼关!!
 【洛阳,潼关,这两个重镇。】
 【洛阳已经失守,如今潼关也在李隆基的错误决定下,最终也是失守沦陷。】
 【如此,安禄山指挥叛军突破这两个重镇,直取长安!】
 【而在这之前,其实在洛阳沦陷的时候,安禄山因封常清和高仙芝有力固守潼关,一直久攻不下,已然有了回撤的打算,可惜李隆基接连两次听信谗言,根本就不仔细调查,加之又自以为是,错误估计,最终只能自食恶果——】
 【在安禄山叛军进攻长安之时,以帝王之尊,异常仓惶且狼狈的率众而逃。】
 【都城长安,也就此失陷!】
 果真是一步错,步步错……
 自己竟是这样一步步把大唐衰败的吗……
 李隆基只觉得一股气血上涌,只勉强压制了下去。
 可眼眶还是被激得通红,只觉心乱如麻,眼晕耳鸣,又再次不敢看其下大臣将领,他无颜面啊。
 【君储逃亡,安史之乱进入最高峰,随即马嵬兵变,杨国忠杨贵妃等人被处死,而再之后,李隆基最终逃到成都,太子李亨逃到朔方,在灵武即帝位,即唐肃宗,由此,李隆基被遥尊为太上皇。】
 【然而李隆基还是留恋皇位的,贪恋皇权带给他的享乐与奢靡,只是当时李隆基已经不得人心,只能被迫交出皇位。】
 【但当是时,皇帝与太上皇同时并存,又分属两地,可谓是各相争斗,以将皇权牢牢握在手中——】
 【仗还在打着,也不妨碍起内讧,今天我把你那里进行渗透与干预,以此减弱影响力,明天你使我这里亲信撤离,逐渐丧失政治权利……总之,一直到这对父子同月相继驾崩,这样皇帝与太上皇并存的格局才最终方告解体。】
 李隆基已经被打击得脸色惨白,毫无血色可言——
 初步听时,还深觉就自此当太上皇罢,免得再搞出什么来,结果……结果他当太上皇竟也还不死心?!
 都致使大唐落得了此种地步,此种结果,李隆基此时也实在不禁想扪心自问,他究竟是怎么想的啊!
 唐朝李世民时期。
 长孙无忌深深皱眉:“这样的情况下,后方还如此不定,那前方战乱……”
 杜如晦直接摇了摇头:“就算八年最终能够将战乱平定,想必这其中定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是也,天幕之前也说了的。
 而一部分代价如何,他们也看到了。
 那这之后呢?
 【封常清,高仙芝于军中将士的高呼喊冤中被斩首,哥舒翰明知出兵进攻是注定的败局之战,却也仍恸哭着去赴死。】
 【还有其他参与平定安史之乱的将领,诸如郭子仪,李光弼等人……】
 【他们死守着大唐,不愿叛,不投降,为的是什么……】
 【还不是为这泱泱大唐之荣,身为唐人,死也要死于大唐啊!】
 【昔闻宋朝文天祥《正气歌》——浩然正气存天地,贯日月,立天地,为三纲之命,道义之根,其中所用十二个典故,唐朝安史之乱占两句——“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秦王宫。
 嬴政轻声低念道:“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先说颜常山,即颜杲卿,初任范阳户曹参军,曾是安禄山的部下。】
 【安史之乱发生时,与其子颜季明守常山,从弟颜真卿守平原,设计杀安禄山部将李钦凑,擒高邈,何千年,然天宝十五载,即公元756年正月,史思明攻打常山郡,颜杲卿向王承业求救未果,只得昼夜防守,拼死作战。】
 【彼时城内兵员短少,寡不敌众,并且御敌物资全部用完,颜杲卿等人整整坚守了八日,却仍是被叛军俘获,送至洛阳,而之后,史思明在攻下常山郡后,又紧接着攻下占领了其他九个地方等。】
 【而颜杲卿等人被送至洛阳,见了安禄山之后,面对安禄山斥责其背叛于他,颜杲卿怒而痛骂——】
 【“汝营州牧羊羯奴耳,窃荷恩宠,天子负汝何事,而乃反乎?”】
 【“我世唐臣,守忠义,恨不斩汝以谢上,从从尔反耶?!”】
 颜家世代朝臣,只为守忠义而死!
 他是大唐的子民,是大唐的将领,只会守着大唐而死,哪里是负于安禄山,背叛安禄山!
 【安禄山由此大怒,命人将颜杲卿绑于天津桥柱上,肢解并吃他的肉。】
 【而直至此时,颜杲卿仍然骂不绝口,于是又命叛贼钩断了他的舌头,并说——“看你还能骂吗!”】
 【最后,颜杲卿于含糊不清的骂声中被害身亡。】
 【而也是这天,颜杲卿的幼子颜诞,侄子颜诩以及袁履谦,也都先后被截去了手脚,而袁履谦见何千年的弟弟就在旁边,便含了口血去喷对方的脸,于是又被更为残忍的施行碎割,甚至连过路的人见了都为之流泪不止。】
 “阿耶,那上面是你啊。”
 颜诞扒着颜杲卿膝头:“阿耶,天幕是不是在夸你。”
 颜杲卿将眼底的湿意眨下去,心疼般揉了揉颜诞的脑袋:“为什么这么说?”
 颜诞歪了歪头,认真道:“因为天幕说,浩然正气存天地啊!”
 “阿耶骂了叛军,阿耶是大英雄!”
 “那你以后要当大英雄吗?”
 颜诞毫不犹豫点头:“要啊!”
 “向阿耶一样,我世唐臣,守忠义!”
 颜杲卿终究还是没忍住眼底的湿意,一把将颜诞抱起来:“我儿说得好!!”
 【为颜常山舌……】
 【为张睢阳齿……】
 【安史之乱后期,唐朝当时仅剩下长江以及淮河流域的赋税支撑着,睢阳位于大运河的汴河河段中部,是江淮流域的重镇,如果睢阳失守,运河阻塞,那么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而将领张巡,以及许远守着睢阳,兵力最多的时候也不满7000人,城中战前百姓总共有四万余户。】
 【请先记住这几个数字。】
 这是为何?
 李世民的心不禁咚得猛跳了一下。
 李隆基也就此有不好的预感——
 【从公元756年,至公元757年十月,前后十个多月的时间门,总共400余战,仅凭不到7000人的兵力,竟然歼灭叛军12万人!可以说,唐朝的天下能得以保全,全仗睢阳坚守这十个月之久!】
 【他们守住了唐朝的后方,使得朝廷得到江淮财赋的接济,已完成了恢复并准备到反攻的过程——】
 【于睢阳陷落前一个月已收复都城长安,于睢阳陷落之后的十天又收复了东京洛阳,至此,叛军再也无力南下。】
 大唐得以保全!!
 可李世民却说不出一个“好”字。
 这睢阳之坚守,是必然要为之,也是不得已为之,仅凭这些人,前后400余战,局势仍危如累卵啊!!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为张睢阳齿……”
 李世民念着这几个字,只觉一阵心惊肉跳!!
 【十个月之久,叛军将睢阳围得铁桶一般。】
 【张巡与许远都知道,他们不能弃城突围,如果放弃睢阳,则江淮不保,朝廷将失去抗击叛军最重要的财赋和兵员来源,而另一方面来说,军队中残兵不少,也支撑不住他们在强敌的追击之下突围幸存。】
 【所以,守!!他们必须坚守睢阳!!】
 【然而外有叛军包围,其内将士每日才能分到一勺米,再后来粮食彻底断绝,就以树皮和纸张充饥,这也吃完,再捉捕鸟雀和老鼠充饥,最后发展至连皮制的铠甲都被煮熟吃掉的地步。】
 【叛军到最后干脆就不进攻了,只等着城内的唐军饿死。】
 【那所有能吃可吃的东西都吃完后,城中的将士该怎么办呢?】
 是啊,该怎么办呢……
 李隆基苍白着脸色,深深望着天幕,他们究竟是怎么坚守了十个月之久的……
 他竟不敢往下想……
 可天幕继续说道——
 【他们开始吃人。】
 【张巡首先杀死自己的爱妾,强令官兵吃下。】
 【接着许远也杀掉自己的仆奴当军粮,而等吃完主帅的家人后,随即便是城中的老弱妇孺等……】
 【由此,睢阳城中战前有四万余户人,到了十个多月后城破,城中仅剩四百活人。】
 震撼惊骇!!
 犹如心跳擂鼓在耳边响起!
 吃人守城!从四万余户到四百活人,四百啊!
 【我不想说这是正确的,正义的。】
 【我也很难评定当时是否所有百姓都愿意甘心赴死。】
 【战乱残酷,最苦的是庶民百姓,他们从来都无从选择,只能为鱼肉任人宰杀屠杀!】
 【安禄山史思明残暴不仁,一路屠杀屠戮百姓,根本不得民心,而这其中,又有多少庶民百姓是因为战乱而亡?】
 【可大唐,这是大唐啊……】
 【让人如何能甘心放弃。】
 天幕一声叹息,继续说道:
 【最后城破之后——张巡与许远等三十六人被俘,仍不肯投降,最终一同遇害身亡。】
 【彼时叛军撬开张巡的嘴,发现只剩下三四颗牙齿,张巡仍大声斥骂——】
 【“我为君父义死。尔附逆贼,犬彘也,安能久哉!”】
 男儿一死而已,不能向不义之人投降!!
 【这十个多月的睢阳苦守之战,苦的是将士,苦的是百姓,守的是气节,守的是大唐啊!】
 【而大唐,大唐都做了什么?】
 【连被策反的叛军都死心塌地跟着张巡守城,而大唐一些人,却都持观望态度,不肯救睢阳之围!】
 【他们在拼死守着大唐最后的防线,甚至到最后杀人而食,可大唐……他们把这座孤城抛下了。】
 【最后,城将陷之际,张巡向西叩拜说——】
 【“臣智勇俱竭,不能式遏强寇,保守孤城。臣虽为鬼,誓与贼为厉,以答明恩!”】
 哪怕死后也一定要变成鬼来斩杀叛贼!!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我世唐臣,守忠义!】
 【我为君父义死!】
 【保守孤城,以答明恩!】
 【为君,更为大唐!】
 【他们对得起大唐,对得起君主,可李隆基,你可对得起他们?!】
 对不起!
 如何能对得起!!
 李世民紧紧闭了闭眼睛,眼中湿意痛意仍分外鲜明!!
 李隆基!!
 你对得起吗?!
 李隆基喉间门再次涌上了腥甜涩意。
 他对不起……他对不起!!!
 【安史之乱后,损耗了大唐一半国力,大唐由盛转衰——】
 【天可汗威名不再,再也不能震慑周围的少数民族。】
 【至此西域逐步丢失,丝绸之路为之断绝……直至我国成立后,才彻底收复西域!】
 “西域!!”
 刘彻猛地一拍桌子,怒气勃发:“西域竟然逐步丢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