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千古风流人物—— by墨尔玉
2023最新网址 fushuwang.top  录入时间:08-01
 【唐肃宗深受触动,安排他做了左拾遗。这个官职虽然小,但是可以给皇帝提建议,拾遗补缺嘛。
 但事实证明,古往今来,谏官往往没有好下场。毕竟普通人都不喜欢听坏话,更不用说皇帝了。
 杜甫天天满满负能量,这谁受得了?
 杜甫曾经在长安当了十年的落魄考生,在这之中,交了个朋友房琯。
 唐肃宗急于平定叛乱,让他带四万兵打仗,结果大败而归。
 唐肃宗非常生气,要处置房琯。
 杜甫觉得这不是房琯的问题,唐肃宗的问题更大。让文官打仗,这不是笑话吗?
 明明是大唐,但唐肃宗已经有了大宋的风采。
 唐肃宗很生气,觉得这不是自己的问题,于是把杜甫贬去华州当小官。
 杜甫好不容易到了天堂,结果又下了地狱。他不得不前往华州上任。
 当时将领郭子仪等人连连受挫,不得不大抓壮丁。
 他开始以诗写史,以沿途的见闻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这是他的代表作品。
 有学者给杜甫写了挽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他用笔写满了人们的喜怒哀乐。】
 天幕直接放了一首其中的《石壕吏》。
 清代诗人袁枚望着天幕,越读越冷,浑身发凉。
 这首诗可泣鬼神啊!
 他忍不住回到书房,写了一首诗。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石壕村里流的泪,可比唐玄宗和杨贵妃哭得多!
 武则天瞳孔地震:“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女人刚生了孩子,连完好的裙子都没有。可屋漏偏逢连夜雨,家里人都上战场了。老婆婆为了媳妇不被抓,主动要去军营。
 贫穷,女性,战乱……这是绝对的悲剧。武则天同为女性,更能体会其中的窘迫。
 杜甫没有写这一家人的未来是什么,老婆婆还会回来吗?老翁下一次会被抓走吗?他们一家人能活下来吗?
 武则天心中悲愤,下意识想责怪谁,又找不到人。
 官吏也是听上级的话,上级也是为了平定战乱,好像没有什么错的人。
 啊不对,有错的人。
 武则天眼中闪过寒光:“来人啊,把李隆基给朕叫来。”
 如果李隆基不发癫,世间怎么会多这么多惨剧?
 武则天心想,朕治不了未来的李隆基,还治不了这个小版的吗?她不能把火憋在心里,她要抽死他!
 “对了,郭子仪怎么听着这么耳熟?”武则天若有所思,很快想了起来。
 她之前下诏,创办武举,郭子仪脱颖而出,不过目前只是个芝麻小官。
 武则天心想,郭子仪居然能够青史留名,看来是位英雄,得把他召回来。
 李世民被太医掐人中,然后灌药,刚刚醒过来。
 长孙皇后不让他看天幕,他却执意要看。
 脸色苍白的李世民摆手:“有什么不能看的,就是要以史为鉴,不,以未来为鉴。”
 他一想到唐玄宗就生气,一想到唐肃宗就觉得高兴,看来大唐还是出了猛男啊。
 他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其实不希望毒水继续蔓延。但是唐肃宗反的是唐玄宗,那无所谓了。
 李隆基杀儿子,又抢儿媳妇,简直五毒俱全,活该去死。
 他支持唐肃宗搞玄武门之变!
 结果便看到了《石壕吏》。
 他瞠目结舌:“有吏夜捉人?连老翁都要抓,最后连老妪都被带走了?”
 “唐肃宗就是这么平定安史之乱的?!已经到了这种地步吗?”
 这些手无寸铁的百姓匆匆忙忙上战场,哪里经过什么训练,不过是送死去了。
 紧接着便听天幕说道:【郭子仪是著名的大唐军神,可以说他是挽救大唐的一号功臣,怎么在《石壕吏》里面活得像个反派?
 其实不然,这不只是他一个人的锅。758年,郭子仪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攻打安庆绪,胜利的曙光就在面前。结果叛军的援军来了。
 自从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皇室不再相信武将,转而相信更加柔弱的宦官。
 唐肃宗担心郭子仪功劳太大,所以不让他当将领,让宦官鱼朝恩独揽大权。唐肃宗太喜欢玩微操了。
 结果唐军大败。
 唐肃宗一看要完,连忙重新启用郭子仪,可是唐军受损太重了,不负之前的风光,只能大抓壮丁。
 于是便酿成了《石壕吏》的苦果。】
 唐太宗李世民:“……”
 “让宦官掌兵权?简直世所罕见,滑天下之大稽。”
 唐太宗李世民恍然大悟:"朕一直很好奇为什么唐朝晚年宦官势力会那么强,原来出在唐玄宗和唐肃宗身上啊。”
 沉默,沉默是今天的大唐。
 唐玄宗李隆基从没有听过这么刺耳的话,原来宦官专政的源头在他身上。
 太子李亨笑着说道:“唐肃宗重用宦官真的挺离谱。”
 他像是在说唐肃宗,又像是在说李隆基,毕竟重用宦官是从李隆基这里开始的。
 他身边的高力士就是最好的例子。
 李隆基气得头皮发麻,脸色涨红: "皇帝重用宦官,怎么能叫离谱呢?他们不过是顺家顺手的家奴罢了,掀不起特别大的风浪。"
 紧接着便是一些难懂的话,"宦官忠诚“”宦官好用“”都怪唐肃宗"。
 空气中溢满快活的气息。
 【杜甫来到华州当芝麻小官,越发感觉到百姓苦难。
 唐肃宗不是他心目中贤明的君主,他只是一个翻版凯申。
 他于是辞官回乡,带着家人辗
 转来到四川成都,投奔自己的好朋友严武,
 他的好朋友严武在当地当长官。严武是他的金大腿,资助了他很多钱,还让他当节度使的参谋。
 大唐有个特色,很多落榜考生会去节度使那里当参谋,一方面混囗饭吃,一方面指望封侯拜相。毕竟从文不成,那就从武。
 杜甫用别人资助的钱建造了草堂。】
 天幕中出现新的画面,这段时期是杜甫中年最安定快乐的时候,暂时躲避了战乱,家人也勉强能吃饱。
 可没多久,昨夜下起了狂风暴雨,卷起了屋上的茅草。茅草可是好东西,又能烧又能当屋顶,村里的小孩把茅草都给抱走了。
 杜甫跑不过那些小孩,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离开,步履瞒跚地回到家里。很快,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东西都被淋湿了。
 孩子裹着薄薄的被子,冻得直发抖。
 杜甫唉声叹气,来到桌边写了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这首诗放出来之后,无数人眼睛瞪得老大。
 他们终于理解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了。
 能当得起这个称号的人,天下唯有杜甫一人而已!
第61章 唐太宗:李隆基这个败家子!
 诗歌不像小说一样有起承转合,如果碰不到合适的情境,就察觉不到其中真味。
 所以干百年来,诗歌稳稳坐在文学鄙视链的顶端。
 如果把中国文学比喻成繁星,那么诗歌就是其中最璀璨的一颗。
 那是语言的先锋,思维的载体。
 诗人能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全部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而普通人往往只会说一声卧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出,无数大唐的寒门弟子为之动容。
 杜甫居然宁愿冻死,也要让天下寒门人士有屋子住,这是何等的气魄?这是何等的无私?
 一个人过得好的时候,希望别人也过得好,只能说他很善良。
 一个人如果过得不好,还希望别人过得好,那这个人就可以称得上无私的圣人了。
 杜甫莫非是孔孟转世?!
 杜甫在文坛有名气,但是不高。大唐还是倾向于歌颂壮丽新世界的文章,比如张九龄、王维和李白等人的诗篇。
 这些读书人在此之前,没怎么听说过杜甫的名字。
 现在,他们看到了天幕里面的安史之乱。他们的心思变得敏感,他们的文风变得深沉,杜甫的诗歌正中他们的下怀。
 大唐缺一个杜甫这样的诗人,缺一个思想的标杆!
 杜甫的草堂就是桃源一样的存在啊!
 草堂虽然破旧,可它的精神高尚。
 “诗圣杜甫在哪儿?”
 很多人收拾行囊,包袱款款,想要亲眼见一见这位圣人,想要亲眼见一见那个桃源乡。
 那不是草堂,那是圣人的住所。他们要去见圣人,他们要找圣人学作诗。
 他们掀起了一场寻找杜甫的浪潮。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无数人为之潸然,诗人陶渊明也不例外。
 陶渊明望着天幕,心神激荡,满腔悲壮之情。
 有一说一,他听到诗圣的称号的时候,其实是不满的。华夏人敬天法祖,崇拜祖先,人活着的时候都没有死后那么受尊重。
 陶渊明可不觉得杜甫能厉害到超过屈原那些先人。再说了,他觉得自己写的诗也不差,怎么就被杜甫比下去了?
 现在,他却逐渐明白了其中的含金量。
 陶渊明感慨道:"他被称为圣人,不无道理。"
 “怎么说?”村人好奇地问。
 陶渊明摇摇头,什么也没说。
 他自己一开始很想当官,后来看遍了污浊的官场,于是回老家种田,不为五斗米折腰。
 圣人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既然改变不了这天下,那么就独善其身吧。
 可杜甫宁愿冻死,也要兼济天下,古往今来,谁能有这样的胸怀?
 他回到屋子里面,拿出来了菊花酒。
 去年秋天菊花篮放的时候,他采下菊花,把菊花和粮食一起拌匀。他平时都不怎么舍得喝,现在全拿出来了。
 陶渊明满饮一杯,颇觉畅快:“菊花性情高傲,即使是残菊也挺立不落,傲然怒放。那杜子美,正是菊中君子也!”
 在安史之乱后的世界中,年迈的杜甫刚从官府中走出,就被官吏拉住。
 官吏直接来了个川剧变脸,脸上挂满了微笑,因为用力过猛,显得有点讨好和谄媚:"杜大人,别走啊,来来来,喝酒嘛,下官这里有一壶好酒。"
 他恨不得穿越回去拍死自己,要知道这个古怪的老头居然是留名青史的诗圣,他一定不会那么冷漠,起码好言好语把他送出来。
 杜甫望着天幕,惊叹于自己神奇的遭遇,拄着拐杖,冷漠地摇头。他和祖父很像,是个狂傲不羁之人。
 他看不惯官吏这副作态,懒得和他周旋,摇头说道:“没什么好喝的,下官要去赴任了,告辞。"
 官吏头皮发麻,思来想去,说道:"在下知道你是为了那户人家的事情而忧心,这不是我能处理的事情,我把这件事情报给上官,好不好?"
 事情层层上报,杜甫被带到郭子仪身边。
 杜甫终于见到了这位自己敬佩的大将军,不卑不亢地说:"民为邦之本,如果这么征兵,迟早会生起大乱的。让这些没有经过训练的人上战场,那不是去送死吗?"
 “他们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还有家人等他们回家。”
 “郭将军,这是下策中的下策,如果
 时局真的烂到这种地步,我是同意这么征发兵卒的,但是如果没有,那么还请从长计议。”
 其实,杜甫并不是普通的文人,他是有军事眼光的。他一直支持皇上重用郭子仪,并且希望军队直捣黄龙,这和李光弼的策略不谋而合。
 将军郭子仪面色肃然,要是从前,他才不会在打仗的时候听文人的意见,但这可是现在风头最盛的文人。
 那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让军师都为之动容,来劝自己重用杜甫。
 与此同时,郭子仪看着军心不稳,也很发愁。
 自从天幕播放了《石壕吏》,军中一片哗然。
 从来都是男子戌边,石壕吏其实一开始也是要去抓老翁,最后是老妇人主动要顶替家人服役。要不是天幕,郭子仪还不知道军营里面什么时候抓来了这么多女人。
 郭子仪担心再这么闹下去,军队里会出现哗变,揉揉眉心,下了命令:"让这些被抓来的良家妇女归家。”
 杜甫长长松了口气,起码,那一家人有救了。
 郭子仪: "你如果说要放其他人,比如那些还没有成丁的中男,那本将绝不同意。如今大唐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倘若城破,他们同样活不了。”
 杜甫叹气道:“在下知道。”
 郭子仪话锋一转:“不过多亏你上了天幕,本将也沾了光,被提了一嘴。即使放走了一半兵,这场仗应该也会比之前好打。”
 杜甫看了他一眼,什么也没说,一切尽在不言中。
 他们都清楚地明白,大唐军队真正的敌人不是安庆绪等叛军,而是龙椅上复杂多疑的天子。
 敌在中央。
 郭子仪被天幕称为大唐名将,拯救大唐的一号功臣,风光无两,没有任何信息说他会造反。可想而知,皇上接下来会有多信任他,一百个鱼朝恩都阻挡不了他的路。
 郭子仪和天幕剧透的那样彻底攻破叛军,也是迟早的事情。
 【杜甫在成都草堂待了好几年,过了一段安稳的日子。可是很快,他的金大腿严武过世了,他再一次没了收入来源。
 古代男人要么当官,要么从商,要么去当苦力。杜甫有消渴症,这种病类似于糖尿病。这个病引发了无数疾病,比如眼病、头痛、肺病等等。
 他自然做不了苦力,也没门路经商。
 再加上,他已经五十多岁了,人生过半,他不想死在外地,俗话说落叶归根,他想回到河南老家
 他于是带着家人,辗转多地,来到了夔州。
 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个当官的朋友,受到了他的接济。杜甫买了一些果园,在这里耕种,这是他人生诗文创作的高峰期。】
 天幕出现新的画面,杜甫的演员在官员的府上看到了一个女子跳剑舞。
 她跳起舞来风云变色,那剑光仿佛是后羿在射日。
 杜甫感觉自己好像回到了五十年前,那时候,年幼的他看到了大明星公孙大娘跳舞,至今历历在目,不能忘却。
 这个年轻女子跳的舞跟公孙大娘多像啊。
 杜甫没想到在这个地方还能见到类似的舞,忍不住问道:“你这舞从哪里学的?好生眼熟。”
 女子说道:“我是公孙大娘的弟子。”
 杜甫声音艰涩:“原来如此,那你师傅呢?”
 女子低着头,情绪不佳:"师傅已经仙去了。"
 他愣了愣,怅然不已,随后挥毫如雨:"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杜甫像是在怀念公孙大娘,又像是在怀念年轻的自己,又像是在怀念盛世大唐。
 【公孙大娘也是一位很传奇的人。
 据说,杜甫看了之后五十年念念不忘。书法家张旭看了剑舞之后顿悟,画家吴道子看完之后自己的技艺也突破了。
 她的舞蹈好像有什么神奇buff。
 她还是某款游戏公孙离的原型。据后人考证,公孙大娘应该死于安史之乱中。】
 天幕下,在安史之乱还没发生的世界中。
 女弟子叽叽喳喳:“这杜甫真会写诗啊,一舞动四方。师傅你也留名青史了,真好啊。”
 公孙大娘看着看着,眼前浮现水雾。
 无数人想看自己的舞蹈,观众如山。她当然没有注意过席间有一个小孩记下了自己的舞蹈。
 那孩子在五十年后,还念念不忘,用笔为自己传出千年的名声。
 女弟子望着满屏的“阿离”,满脑门问号,正想发问,结果便听见旁边传来微弱的抽泣声。
 “师傅,你哭什么?”
 公孙大娘眼眶微红:"我在那个时候都是埋讲十里的人了。他还记得我的名字的人了,他还记得我的名字。”可先跟好文
 尽在晋江文学城
 能有杜甫这样一个粉丝,是多少舞者梦寐以求的事情?
 很多人以为杜甫只会写现实主义的诗歌,实则不然,他浪漫起来不要命。
 这篇诗文堪称华丽,程度堪比李贺的《李凭箜篌引》。
 无数人惊艳不已,又心里难过。感慨世事变迁,沧海桑田。
 小时候意气风发的杜甫去看公孙大娘跳舞,五十年过去了,杜甫老了,公孙大娘也没了。
 武则天看得更为长远。
 武则天闭上眼睛,心神触动:“怪不得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从杜甫一个人,能看大唐的兴衰史。”
 “连公孙大娘这样的宫廷舞女都死于战乱之中,普通百姓还有什么活路呢?”
 年少的李隆基被她叫来身边,战战兢兢地服侍着,余光扫过旁边的藤条。他之前来的时候,武则天手边还没有这个藤条,现在却有了。
 这是为谁准备的,答案呼之欲出。
 李隆基连忙说道:"可能是公孙大娘时运不济,所以才沦落至此,天幕不是说了吗?郭子仪拯救了大唐,百姓过得惨了点,但也不会很差。”
 “等到唐军光复中原,一切都会回归本来的模样。”
 谁知紧接着,便听见天幕接下来的话,所有人的面色都变了。
 【在这之后,杜甫又辗转来到江南,遇见了大唐当红明星李龟年。
 李龟年曾经多风光,连王维都要给他写《相思》,现在却落魄不已,朝不保夕,无比怀念曾经的宫廷生活。
 杜甫又写下了那一首:“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很多后人以为这首诗是浪漫的诗,经常用来示爱,其实内核是毫无疑问的悲剧。
 公孙大娘和李龟年一样,都在乱世挣扎。】
 【有人说,杜甫很惨,其
 实惨的人多了,只是杜甫更值得被铭记。
 曾经生活优渥的宫廷乐师和舞师都落魄至此,普通百姓更不用说了。
 据记载,当时户部统计了全国人口,大唐监世的时候是五千多万,经过安史之乱只剩下一千多万。
 总共打了八年,减少了三千万人,人口大概减少了四分之三。*
 安史之乱不只是他一个人的悲剧,还是无数百姓的悲剧。】
 武则天瞠目结舌,一时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人口少了三,三千万?”
 “李隆基,这就是你说的不惨?”
 李隆基也哑口无言,没什么比人口更直观的数字了。一下子减少四分之三,这也太恐怖了。
 在此之前,安史之乱只是个冰冷的名词,现在所有人才知道背后是血淋淋的内战。
 武则天站起身来,拿起了藤条,如果不发泄,她担心自己会被气坏。
 李隆基,你该死啊!
 唐太宗李世民在听唐肃宗奇葩操作的时候,努力告诫自己不要生气,气坏身来无人替。
 他以为自己已经把最艰难的时候熬过了。
 谁曾想,接下来天幕就披露了人口问题。
 唐太宗李世民怔怔地望着天幕:"朕偶尔有疏忽,但几十年来也算兢兢业业,颁布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人口一直在增长。"
 “他这是一下子把大唐打回到开国的时候啊。”
 “什么贞观之治,什么开元盛世,好像都是一场镜花水月、无边幻梦。”
 他御驾亲征,扩大疆土,颁布政策,鼓励生育,一刻也不敢放松。
 谁曾想,一场安史之乱,不仅败光了李隆基的功绩,还把自己的功绩也败完了。
 他曾经觉得隋文帝杨坚生的儿子特别败家,结果他的子孙后代一点不差。
 李世民恍惚地想————败家子啊!
 他不像武则天一样幸运,能靠打李隆基来发泄心中的怒火。结果就是,满腔无名之火憋在心头,烧灼着五脏六腑。
 “陛下!陛下!”长孙皇后眼睁睁看着李世民摇摇欲坠,昏了过去。
 他深受消渴症的折磨,耳朵聋了,手拿不动笔,是个残废的老人。
 杜甫写下了那一首《登高》。
 重九时节,杜甫写下了九重悲。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几乎没有之一。
 无数人称它为古今七律第一。
 一经展示,无数人望之惊艳,但也迷惑不解。
 刘阿斗左看右看也找不到那么多悲痛在哪里,扭头看着诸葛亮,好奇地问:"明明都是在写景色,哪里有九重悲,相父你知道在哪儿吗?”
 诸葛亮对于七言律诗不太了解,毕竟这是后世发扬光大的,不过技巧只是外在,美是相通的。刚启蒙的孩子看到诗歌也会觉得美。
 诸葛亮若有所思:“那臣就献丑了。”
 “第一悲萧瑟之秋,第二悲他乡作客……第八杯抱病登台,第九杯多病缠身。”
 刘阿斗吸了吸凉气,无数心绪盘旋在心头,口拙不知道该怎么表述出来,化为一句:"——厉害!”
 果然是诗圣,能把无数心绪都塞进一首诗里,简直是炫技之作。
 刘阿斗想到此,又微微叹息:"相父,他厉害是厉害,可是他的诗太苦了,朕看着心里堵堵的,还是《长恨歌》,《滕王阁序》这些文章看着舒服,没那么苦兮兮的。"
 “相父,你喜欢杜甫吗?”
 刘阿斗平时也不爱看圣贤的文章。
 诸葛亮闻言,微微颔首:“诗要字字写,也要字字读。杜甫的诗字字带泪,句句泣血。陛下你不喜欢也正常。对你来说有些不合时宜。”
 刘阿斗被保护得很好,没怎么见过民生疾苦,还保留着那一份天真,很难喜欢看杜甫的文章。
 只有有一定阅历的人才能看得懂、才能真正欣赏。
 诸葛亮闭上眼睛,刘备,关羽,张飞……无数朋友都离他远去,只剩下自己还在坚守。
 他渴望的北伐希望渺茫。前些日子,他看见鬓边又生了很多白发。
 他也有九重悲啊,杜甫是翻版的自己啊!
 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只有了解诗歌的人才知道这首诗
 歌到底有多厉害。
 唐代诗人张籍最喜欢这首诗了,看到天幕盘点这首诗之后,激动得忘乎所以。
 他痴迷地望着天幕:“杜工部,我什么时候才能有你这样的文采呀?”
 他像是想到什么,掏出随身携带的蜂蜜,拿着小勺,挖了一口往嘴里送。
 朋友本来还没当回事,结果看着蜂蜜好像与众不同,好奇地说:“这是哪里产的蜂蜜啊?怎么还有这么多结晶,很好吃吗?我也要买一点。”
 “不是结晶。”唐代诗人张籍摇摇头。
 “那是什么东西?”朋友疑惑不已。
 唐代诗人张籍左看右看,见四周没人,跟做贼一样地说道:“这上面是纸灰。”
 朋友瞠目结舌:“啊?你吃这些东西做什么?”
 唐代诗人张籍笑着说道:“这可不是普通的纸灰,这是杜工部的纸灰烧成的。
 这东西进了肺腑之后,我的肺腑就被他的诗给洗过了,就能沾上他的文采了,说不定马上也要写出《登高》一样的诗文呢。”
 朋友:“……”
 唐代诗人张籍贼眉鼠眼地说:“单吃的话吃不下去,韵嗓子,得配蜂蜜吃,一次能吃一大勺。
 我一天吃三勺,定时定量。这是我的独门秘技,别人我不告诉他,你千万别跟别人说。”
 朋友:“……”
 谢谢,没人会想学的。
 朋友觉得太离谱了,结果没过多久,张籍就写出来了:"恨不相逢未嫁时。"
 朋友:“……”
 他有了一个危险的念头,现在吃还来得及吗?
 【杜甫这一生从《望岳》开始,从《登高》结束。
 年轻的他想爬上泰山,一览众山小。晚年多病的他登上高台,物理上一览众山小,但实际上什么也没得到。
 不知道他回忆起年少梦想的时候,该有多么怅然。
 很多人说,李白好像从未老去,杜甫好像从未年轻,杜甫的诗歌读来苦兮兮的,全是不停地倒苦水。
 可这些苦又何尝不是现实?
 不是说天真的人读不懂,而是经历过社会毒打的人,能更加理解杜甫的诗歌。
 白居易年少经历战乱,评价杜甫的诗歌:“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
 宋代诗人陈与义经历了靖康之变,方知杜甫诗的可贵:“但恨平生意,轻了少陵诗”。
 现代诗人郁达夫经历了战乱,写道:“一纸家书抵万金,少陵此语感人深。”
 鲁迅曾经说:"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这也是时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杜甫处在黑暗中,提灯写着诗,站在光明里的人自然看不懂。
 杜甫也希望那些人永远不要懂。】
 弹幕里的观众显然不认可博主说的话。他们表示:谁还没被社会毒打过呢?谁不能欣赏杜甫的诗歌呢?
 一时间,弹幕里全是表白杜甫的声音。
 安史之乱后的世界中,杜甫的妻儿看着天幕,心中百感交集。
 他们活得窘迫,穷困潦倒。谁能想到峰回路转,杜甫死后居然变得那么出名,地位还那么高,还这么受人喜爱。
 杜甫一生只有一个妻子,没有妾。妻子陪他一起吃糖咽菜,一起逃亡,最后一起终老。
 妻子望着杜甫说道:“夫君的才华有目共睹,时间只会让美酒变得更加香醇,真好。”
 然而年迈的杜甫望着天幕,心酸,悲痛,惆怅等等情绪涌在心头。
 “可是那个人说得对,不要懂最好,不该懂的。”
 好像越痛苦的人越能欣赏他的诗歌,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他希望所有人都不要欣赏。
 天下太平,人们吃饱穿暖、开开心心最好了。
 不要听他这个糟老头子发牢骚。
 作者有话要说:
 杜甫这篇大概下一章结束,杂谈讲李杜cp的友谊,三次相遇,一生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