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千古风流人物—— by墨尔玉
2023最新网址 fushuwang.top  录入时间:08-01
 很快,天幕中出现新的画面。
 (哒哒哒的马蹄声接连起伏,一个山中的小乡村,突然来了许多外乡人。
 这些外乡人衣着华贵,明显不是普通人。
 韩愈骑着高头大马,来到村口,询问过路的乡人:“你们村有个叫李贺李长吉的人吗?”
 乡人不敢怠慢:“有的有的!”
 韩愈等人被领到了一处普通屋舍。
 敲门,门应声而开,一个年纪很小的孩子缓步走出来。
 “你找谁?”
 韩愈脸上露出慈爱的微笑:“我找你家大人李贺有事。”
 “嗯?”小孩歪歪头,有些茫然:“我就是李贺啊。”
 韩愈:“???”
 韩愈低头看着这个总角年纪的孩子,眉头微蹙,和身旁的学生对视一眼,眼中皆是怀疑之色。
 这个小孩居然是那个才子?
 皇甫湜冷着脸说道:“别开玩笑了,快把你家大人喊出来!我们找李长吉有事!”
 小孩有些委屈:“这村里除了我,也没有叫李长吉的人啊。”
 这时,旁边的村人为小孩作证:“是的,他就叫李贺!”
 外乡人皆是震惊不已。
 这小孩居然是最近在文坛崭露头角的李贺!
 韩愈拧着眉头,可是他怎么也不像是能写诗的样子,难道是家中父老给他写的,为他打造声名?
 他沉思半晌,下了决定:“这样吧,你既然是李贺,那写诗难不倒你,就以我们今天相遇为题,来写一首诗吧。”
 要是普通的小孩,面对这么多气势汹汹的大人估计都要被吓哭了。
 可李贺不慌不忙,找来纸笔,思考良久,笔走龙蛇:“韩员外愈皇甫侍御湜见过因而命作。”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元精耿耿贯当中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一首《高轩过》文不加点,一气呵成,满堂皆惊。
 韩愈抚着胡须,好奇地看着文字。
 前面几句就是在描写他们队伍浩浩荡荡前行的场景。
 他是文章巨公,皇甫湜是东京才子。
 位高权重如他,早已听惯了各种马屁,免疫能力很高了。
 他越看越是心惊,小小年纪,文才却好得出奇,马屁拍得连他也觉得身心舒畅。
 韩愈默默想,如果单纯只是拍马屁,未免沦为谄媚之流。
 可看向最后一句,他的态度彻底变了。
 我就像小鸟依附在大雁身上,总有一天,会从小蛇变成大龙!
 虽是拍马屁之作,最后却表达了自己的凌云壮志,文章立刻升华了。
 韩愈非常满意,拍着李贺的肩头说道:“你长大之后要考科举,就来长安找我。”
 【当时学子皆以“韩”门子弟为荣。】
 【可以说韩愈这么一许诺,李贺的未来肯定无比光明。】
 东汉末年
 不久前,刘备下定决心准备创业,在乱世中闯出个名头。
 紧接着,他找到了两位合伙人关羽和张飞。
 他们三人一见如故,选择桃园三结义,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
 年同月死。
 他是大哥,关羽是二哥,张飞是三弟。
 傍晚时分,他带着关羽张飞,准备去拜访县令。
 黄巾之乱后,皇帝下令,允许各州长官招募乡勇,抵御黄巾。
 他们准备去碰碰运气,看看能不能在县令那里捞个官职当当。
 一路上,他们遇到很多奔波的行人。
 天幕正在播放,散发着银色的亮光,并不刺眼,可以视物。县里比之前热闹得多,很多小摊贩借着天光摆摊。
 三人正聊着天,突然听到天幕说起新的诗人,纷纷驻足,好奇地抬头看天。
 虽然不怎么会吟诗作赋,但他们也想看个热闹。
 “……李贺很喜欢把自己的出身挂在嘴上,自称是唐诸王孙李长吉。和中山靖王之后刘皇叔有的一拼。”
 突兀地,刘备感觉膝盖中了一箭。
 他正是中山靖王之后啊!
 张飞激动地说:“大哥,这天幕说的刘皇叔会不会是你!你未来是不是拯救汉室了!”
 刘备左右环顾,见周围没人听见,这才松了口气:“没准的事,别乱说。”
 自从天幕开始播出,它就成了大家讨论度最高的话题。
 谁不好奇未来呢?谁不想知道自己有没有青史留名呢?
 刘备也不例外,虽然嘴上说不可能,毕竟他目前还是白身,但心里还是升起浓烈的希望。
 这刘皇叔有没有可能是他呢?
 他能否在这乱世中闯出一片天,让他们三兄弟功成名就?
 “快走吧,别让他们等太急了。”
 他们加快脚步,来到县令家门口。
 看门人衣着朴素,冷着脸,戒备地说:“站住,你们是谁?来这里做什么?”
 刘备闯荡多年,如果自称白身,很少有人愿意给他时间听他讲话,往往一笑置之。
 所以一到重要的场合,他都自称中山靖王之后!
 风度翩翩的刘备挺直腰杆,随后朝着侍从拱手作揖,将贵族的气质拿捏得死死的:“中山靖王之后刘玄德,前来拜见县令大人。”
 绝大多数人,听到他皇家宗亲的身份,一般都会立刻变了脸色,以礼相待。
 毕竟对皇室宗亲不敬,往大了说,那就是对皇室不敬!
 刘备以为这次也不例外。
 结果那看门的侍从放下戒备,笑着说道:“好巧,我也是。”
 “你是哪一支的?”
 刘备:“……”
第13章 嬴政:鲍、鲍鱼?
 中山靖王是汉景帝刘启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儿子,被封到了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地方,在今天的河北。
 这么一个不起眼的人,却非常会造孩子。汉书记载,他总共有一百二十多个孩子。堪称刘邦最会生孩子的后代,为汉朝宗室壮大立下汗马功劳。
 到了东汉末年,中山靖王后代数量接近万人。
 东汉末年的刘皇叔刘备两眼一黑,就想装一下,结果大水冲了龙王庙,顿时尴尬起来。
 好在他心理素质好,立刻收拾好心情,做出一副高兴的模样:“原来竟是本家!我是中山靖王之子陆城亭侯一脉,不知您是?”
 看门人乐呵呵地说:“哦,那我们祖上不是一支的。”
 毕竟中山靖王有一百二十多个孩子呢。
 刘备三言两语化解尴尬,握住对方的手,仿佛握住亲人那样亲切。
 看门人见他衣着不凡,谈吐也好,心中好感度飞速生长,不再堵门,立刻将他带进去。
 刘备等人走进去,只见县令正跟一些同僚坐在院落中饮酒品茗,抬头看着天幕,一副悠悠闲闲的模样。
 刘备彬彬有礼地上前自我介绍:“在下是中山靖王之后刘备刘玄德,此番来找县令,是想为大人效力。”
 县令大人拖腔带调地哦了一声,放下酒杯,回头漫不经心地扫了下刘备,朝刘备伸出手,扯起嘴角微笑道:“哦,你准备怎么效力呢?”
 刘备低着头拱手作揖,一副恭敬的模样,没看见县令大人伸手:“自然是肝脑涂地,为县令大人排忧解难!”
 县令大人的手伸在半空中,半天没有人理,忍不住皱起眉头,收回手:“谁要你为我排忧解难?我是说,你的孝敬钱呢!”
 他话音落下,刘备三人面色僵住,有些难以置信:“这……”
 县令大人见他们这番作态,憋不住笑,讥讽道:“这么?你们不给钱还想当官,做什么美梦呢。”
 “你这说的什么话!”张飞不能容忍他嘲讽大哥,当即伸出沙包般的拳头。
 好在关羽反应得快,把张飞拉住了。
 刘备面色发白,愣是没想到
 出师未捷身先死:“这……可是朝廷发的文书只是让各州府自行招募乡勇,没说要卖官啊。”
 县令冷哼道:“朝廷有朝廷的规矩,我也有我的规矩。”
 张飞气得不行:“怪不得不白天招募官员,非要到晚上来接见我们三人。原来是这番心思,事出反常必有妖。”
 “你可知道,我大哥乃是中山靖王之后,是孝景帝玄孙!你如此不敬,不怕被砍头吗?”
 县令越发觉得好笑,指着旁边的看门人说道:“哦,我当谁这么狂呢,原来是本家啊。”
 “你这话糊弄糊弄别人还行,糊弄我不成。这是我堂侄。”
 “咱们一家子都是中山靖王后代!”
 看门人尴尬地冲着刘备笑了笑,他倒是挺喜欢刘备的,没想到对方跟家里长辈搞得不太愉快,让他里外不是人。
 刘备等人:“……”
 县令醉意上头,两颊浮现红云,好像觉得这个刀子还不够狠,又指着天空,豪气冲天:“你们肯定看过这天幕吧,这可是后世的点评!”
 “自家人都清楚,中山靖王自孝武帝以后一代不如一代,哪有什么留名青史的人物?在那家谱里,我就是这一代官最高的。”
 “所以这自称中山靖王的刘皇叔要么出现在未来,要么就是现在。”
 说着说着,他兴奋不已,冲着旁边的同僚说道:“你看我能不能当这光宗耀祖的刘皇叔呢?”
 同僚笑着拱手:“如今啊,可没有比县令大人更厉害的中山靖王之后了。即使不是,也必定出在县令大人的后代。”
 县令大人满意地捋着胡须:“哈哈哈哈,那就借你吉言了。”
 张飞被气的虎目怒瞪,刚想发作,就被刘备两人拦下。
 县令大人摆摆手,高抬贵手似的说:“看在都是同个祖宗的份上,就勉强饶了你们吧,快滚。”
 三人直接被旁边的仆人轰出了府。
 回去的路上,兄弟三人兴致不高。
 张飞气得骂道:“卖官鬻爵的狗官!也配做刘皇叔!刘皇叔分明是大哥!”
 关羽也被气得不轻,原本就红的脸如今红的发紫。
 刘备见状叹了口气,握住两人的双手,轻声细语说道:“你们别为我生气了,此处不留人,自然有留我们的地方。”
 “那县令想当天幕说的刘皇叔,只不过是笑话罢了,他如果留名史书,留下的定是恶名啊。”
 “我有兄弟二人,何愁不能变成那刘皇叔呢?”
 “别着急了,一起看天幕吧,说不定还有更多大汉的蛛丝马迹!”……
 在兄弟三人密谋大事的时候,天空中的天幕还在继续播放。
 【李贺的《高轩过》这件事被记载在正史上,不过有学者考证,觉得这件事情存疑。李贺这首诗,应该是长大之后,为了报答两位前辈知遇之恩而写的。】
 【唐朝张固的《幽闲鼓吹》记载了另一个版本的故事,李贺小的时候没有被韩愈等人找上门,而是在长大之后,带着文章去拜访韩愈。】
 【可惜韩愈当时不在家,所以李贺就把他的文章留在韩愈家里。】
 【韩愈每天要忙的事情特别多,上朝,教学生,和同僚聚会……回到家的时候,已经很累了。】
 【这时,仆人把李贺的文章送了过来。】
 【最上面的诗文就是《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首诗后来也上了教科书,大家应该都背过。这首诗在描写战争场景,气势非常宏大!其中“黑云压城城欲摧”这一句被人单摘出来反复使用,成了非常有名的句子。】
 【最后一句,更是表达了诗人的凌云壮志。为了报答国君的厚爱,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李贺如今才十八岁,那一股少年意气和忠君爱国的气质都快从诗文里淌出来了!】
 【据说,韩愈看到之后特别高
 兴,都不困了,直接要见李贺。】
 【总而言之,关于韩愈和李贺的相遇其实有不同的版本。】
 【相同的是,李贺都以才华征服了韩愈这位文坛大佬。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之后韩愈参加宴会,经常逢人就安利李贺。】
 【韩愈对于孟郊贾岛这样苦吟派的诗人非常推崇,李贺和他们也有些相似,这可能是韩愈非常推荐李贺的原因之一。】
 【李贺才华好,又有文坛大佬的提携,简直名动洛阳、名满天下。很多人都知道,李贺是个大才子!】
 【所有人都在期待他宝剑出鞘、震惊朝野!】
 【李贺在无数人的期待中,准备科考。虽然中途有些波折,不过后来还是顺利来到了长安考进士科。】
 【结果当时,李贺碰到了一个巨大又恐怖的挫折。】
 【对一名考生能有什么挫折呢?对我们来说,可能也就是考试迟到了,考试看错题了,所以考的分数低。这些都是因为自己失误导致的,怪不了别人。】
 【可是李贺遇到的是什么呢?】
 【他被通知,因为他
 爸爸叫李晋肃,“晋”和进士科的“进”冲突了。】
 【李贺身为人子,理应避讳,所以不能参加进士科考试!】
 【这个理由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参加高考,因为父亲名字里有个高字,所以应该避父讳,不能参加高考。一辈子也别想走高考这条路了!】
 【这对很想当官的李贺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李贺哪里知道自己会被这么一个荒唐的理由禁止考试?他从没有听说过还有这样的讲究。】
 【他只能慌慌张张去找自己的老师韩愈求助。】
 【连皇帝都敢骂的韩愈也非常震惊,受不了这种事情,天哪,这还有天理吗!】
 【韩愈愤怒地写下了《讳辩》,文章非常长,其中有一句话的意思是——】
 【凭什么父亲名字里有“晋”,就不能参加进士科?如果父亲名字里有“仁”,孩子还不能
 做人了吗!】
 【作为逻辑学大佬,韩愈的议论文写得非常好,这篇文章后来还被收录到《古文观止》里面。】
 【可惜的是无论韩愈怎么愤怒,怎么奔走给李贺找关系,这件事儿也没有办成,没有办法恢复李贺的考试资格。】
 【按理来说,韩愈当时官职不低,又是文坛大佬,李贺还是皇室后裔呢,不可能办不成啊。可惜就是没办成。】
 【关于这事,后世有不少猜测,觉得李贺此时天下闻名,受当时的文人嫉妒,所以被举报了。还有的人说他的诗文得罪了宫里的宦官。各种说法,莫衷一是。】
 【对于李贺来说,他深受打击,愤离试院,选择回到老家,郁郁寡欢。 】
 【一个清北苗子居然参加不了高考,完成不了毕生理想,这对很多人来说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还是如此可笑的理由。】
 【而三个朋友王参元、杨敬之和权璩都考上了进士,喜报频传,只有自己还待在老家,无所作为。】
 【李贺这下是真的抑郁了。】
 【韩愈自己也考了四次进士考试,四次吏部考试,总共八次考试,才当上官,估计没人比他更懂李贺的痛。】
 【韩愈不忍心看自己看重的人才如此落寞,于是各种托关系,给李贺谋了个小官——奉礼郎。】
 【这下,李贺终于回到长安。】
 【奉礼郎是从九品的小官,是礼部的跑腿小官。朝廷有什么活动,就要他们来跑腿,是个钱少事多的活。】
 【而且,唐朝的规章制度规定了,如果你不是进士学历,那就基本没什么上升空间。一辈子就只能做一个操劳的芝麻小官了。】
 【他想“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可没人给他机会。】
 【就在这段时间里,对李贺抱有无限期待的妻子病逝了。】
 【李贺工作不如意,妻子又过世,前途又灰暗无比,本来身体就不算很好,这下精神状况变得更差。】
 【他开始成宿成宿失眠,开始做一些神奇的梦,那些梦中充斥着飘渺玄幻的意象。并将这些情况写在了自己的诗文里。】
 【“牢落长安”长达三年,他对当时的社会状况认识愈发深刻。统治阶级骄奢淫逸,藩镇割据祸乱,下层人民受苦受难……所以创作许多鞭挞黑暗的诗文!】
 【当时的皇帝唐宪宗李纯“好神仙,求方士”,甚至让方士当刺史。】
 【大臣们表示反对。唐宪宗却说:“烦一州之力,而能为人主致长生,臣子亦何爱焉。”(《资治通鉴》。】
 【唐宪宗在沉迷求仙这方面,跟秦皇汉武有的一拼。连皇帝都如此迷信,上行下效,社会风气无比乱。官员们都沉迷丹药,热衷于神鬼之事。】
 【李贺于是写了一首暗讽此事的诗文《苦昼短》。】
 秦始皇一开始,心情波澜不惊。
 李贺这样不得志的人多的是,就是不能科考的理由太荒唐了。
 他对李贺不太感兴趣,他对韩愈观感倒是不错。
 虽然韩愈只有只言片语,但他却敏感地发现这位韩愈是位治世之能臣。
 文采好、有师德……倘若是他秦朝人就好了。
 秦始皇再一次发出感叹,虽然秦朝也人才辈出,不过人才啊——
 还是别人碗里的香!
 紧接着,当听到什么的时候,他微蹙眉头,觉得有点不对。
 “唐宪宗李纯迷信……”
 他怎么感觉天幕说话之间好像对唐宪宗这种迷信的行为并不赞同?
 甚至用了充斥贬义的“迷信”二字。
 没来由的,他心中咯噔。
 之前在播放王勃视频的时候,古青青剪了一个王勃成仙的结尾,态度非常戏谑,对待神仙并无什么敬意。
 他当时就很疑惑,后世难道不信神仙?可是没有神仙,又怎么解释这天幕呢?
 只不过对方没有解释清楚,他也没有办法跟天幕沟通,只能将疑问按下不表。
 如今天幕再一次说起了求仙问道的事情,他有点心乱如麻。
 桌案旁圆润的仙丹,心里突突地跳,有点下不了嘴。
 他收回目光,一边重新看向天幕,一边安慰自己。
 仙丹集合天地之精华,服用之后能让人精力充沛,不可能作假。
 肯定是他想多了,神仙是一定存在的!
 下一秒,天空中出现水墨组成的诗文。
 那熟悉的女子抑扬顿挫、深情并茂地念着诗文《苦昼短》。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
 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
 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食熊则肥,食蛙则瘦。
 神君何在?太一安有?
 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
 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
 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
 何为服黄金、吞白玉?
 谁似任公子,云中骑碧驴?
 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
 扶苏背了一天法家书籍,头晕脑胀,等到天幕播放,才被父皇允许,和他一起看天幕。
 他就像是成天上学的小孩被父母允许看一会电视一样,心中欢呼雀跃。
 这算是他难得的放松时间了。
 扶苏见猎心喜,笑着说道:“神君何在……父皇,这是一首说神仙的诗!虽然和之前的诗文有点不太一样,但是挺有趣的!”
 扶苏之前接触的是王勃的诗文,那些诗文清新豪迈、气质昂扬。
 虽然样式有点古怪,和目前流行的诗歌不一样,但是里面传出来的情感非常有感染力。
 李贺的文风跟王勃不一样,充斥着诡异的色彩,像是在画浓墨重彩的油画。
 处在中二少年期的扶苏非常喜欢这份独特,甚至比喜欢王勃的诗还要喜欢。
 “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简直是他最近的心理写照。
 呜呜呜,那些法家书籍太难背了,真的
 在煎他的人寿啊。
 他心情高兴、满怀好奇地往下念:“……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
 他念着念着,突然发现不对,瞳孔地震:“嬴、政……鲍、鲍鱼。”
 嬴政,这不是他父皇的名讳吗?
 为什么父皇的棺木会耗费鲍鱼?
 不,不会是他想的那样吧……
 父皇死后,棺木被人侮辱了!?
 扶苏性格温润如玉,脾气很好,此刻却气得不行。眼睛快要冒出火来,咬牙切齿。
 大胆!谁做的!
 等到查出来是谁,他要让丞相李斯砍了狂徒的头!
 还没等他发作,这时,耳边传来侍从的尖叫声:“陛下,陛下!”
 扶苏瞬间扭过头去,只见父皇捂着心口,浑身像失去力气一样,缓缓朝后倒去。
 扶苏见状,惊恐万分,忙伸出手去扶:“父皇!”
 另一个时空中,宴会上,汉武帝和文武百官观看天幕。
 卫青和霍去病这对如今炙手可热的舅甥也位列其中。
 汉武帝听到《雁门太守行》的时候,兴至浓时,竟然直接站起身来,哈哈大笑:“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首诗哪里叫什么《雁门太守行》,明明该叫《冠军侯》啊!”
 “敬爱卿一杯。”
 风华正茂的霍去病昂首挺胸,拱手作揖,举起酒杯:“多谢陛下。”
 “愿持剑为君死。”
 君臣两人其乐融融,气氛无比热烈。
 很多文官见霍去病如此受宠,心里不太爽利,不过也不好出口煞风景。
 毕竟如今谁能比得上冠军侯军功显赫?
 哦,确实有,不过那个人是冠军侯的舅舅,他们是一家人。
 如今这长安城里,很难找到比卫霍二人更加风光的了。
 刘彻痛饮几杯,心中爽快得不行,脸颊浮现绯红之色,有些醉醺醺的。
 他余光扫到武将的坐席,突然觉得有点不对:“哎,朕的老将军呢,他怎么没来?他当过雁门郡的太守呢,没看到这首诗可惜了。”
 左右禀报:“李广将军生病了,不能来参加宫宴。”
 汉武帝刘彻好奇地问:“生什么病了?严重吗?”
 文武百官眼观鼻鼻观心,嘴上是生病,实际是什么原因,大家心里都清楚。
 还不是因为王勃那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谁不知道,李老将军年轻的时候,陪伴在汉文帝身旁,陪汉文帝打猎。
 汉文帝看他精通骑马射箭,武力不凡,感慨:“你就是生错了年代呀,你要是陪高祖打天下,起码也得封个万户侯!”
 从此,李广从文帝到景帝,从景帝到武帝,打了大大小小七十多场战役,都是为了封侯。
 结果天幕说了一句“李广难封”,老将军直接破防了。
 这时,丞相说道:
 “天幕说的话太伤老将军的心了,听老将军的朋友说,他活活像老了十岁一样,精气神一下没了,步履蹒跚,跌跌撞撞回家去了。”
 汉武帝闻言有些怔忪,提前知道未来,有的时候,也是一种残忍啊。
 终其一生,也没有被封侯,甚至被后人调侃,真是英雄迟暮啊。
 丞相见汉武帝有些失神,于是试探地说:“陛下,看后人这副样子,好像很崇拜飞将军,是否要给他封侯?”
 天幕这么一播出,本朝的百姓肯定也都要知道李广了,给这位老将军封个侯也算顺水推舟。
 汉武帝刘彻晃了一小会神,有些可怜这位英雄,随后却很快将这微不足道的怜惜抛到脑后,冷哼道:“有什么可封的?我朝实行二十级军功爵制度,靠杀来的人头加官进爵。
 只是因为天幕带来的声望多,就要给他封侯吗?这对其他人来说公平吗?”
 “如果是老将军知道了,他也不会接受的,这和侮辱他有什么区别。他不需要这种东西!”
 文武百官沉寂良久,齐声喊道:“陛下圣明。”
 汉武帝挥挥袖子说道:“李将军年事已高,老是要上前线,怎么劝都不行,这下能认清现实也好。朕记得,他还有好几个孙子吧?好好在家教导后辈吧。”
 不久后,李广接到消息,老泪纵横:“虽遇明主,但末将不力啊。”
 汉武帝说得对,如果是可怜他而封侯,他绝不会接受。
 只可惜辜负了文帝的期待。
 在刘彻和丞相交谈的时候,天幕还在播放。
 汉武帝刘彻有些不耐烦:“好了好了,别说老将军的事了,别打扰我看天幕!”
 “朕还要看一看这位大唐的司马长卿还写了多少神奇的诗文。”
 文武百官纷纷闭口不言。
 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举国休养生息,风格是比较内敛的。而到了刘彻这里,风格变得非常外放。
 大汉倾向于歌颂壮丽新世界的诗词歌赋。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就是这
 样,词藻华丽,笔触夸张,规模宏大,风格阳刚壮美。
 巧的是,李贺前期的《雁门太守行》就有这样的色彩,非常合汉武帝的心意。
 看看,这诗文写得多好,简直是司马相如转世啊!
 所以刘彻在看到李贺在科举上遭遇挫折的时候,心中唏嘘。
 “这避讳发展到那种情况,迫害有识之士,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文武百官垂下眼眸,默默不言。
 二十级军功爵制度最高爵位是彻侯,为了避刘彻的名讳,改成了通侯呢。
 刘彻跟看故事一样,非常感同身受,与此同时,也察觉到了后世对于科举的狂热程度。
 他眼中眸光微闪,通过考试来取士——很先进的方法。
 之前天幕略微提到了科举,没有具体说清楚,这次总算是交代了一点。
 他扫了一眼文武百官,只见他们都低着头,根本没提科举的事。
 他面色平静,心中哂笑,难道这些文武百官一直没发现出来大唐官员选拔制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