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书网.Top

(历史同人)在直播间透剧诸朝历史by近日光

2023最新网址 fushuwang.top  录入时间:02-27

然后安乐公主想让她的母后韦氏临朝称制,自己当皇太女,于是两个合谋把唐中宗李显用毒酒给毒死了。】
唐太宗,唐殿
李治听神迹所言不禁皱起眉头,他寻思这《旧唐书》记载的怎么驴唇不对马嘴。
既然后世那个昏君如此信任皇后韦氏,那皇后韦氏何必对唐中宗李显动手。
明明唐中宗李显是她和安乐公主的最大靠山,杀他有何好处?李治大为不解。
唐太宗李世民则淡定的听着,之前听了太多关于《明史》的春秋笔法,唐太宗李世民深知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不能全信。
【但是在《旧唐书·韦皇后传》中却记录着不同说法,这里说是皇后韦氏的情人马秦客在龙榻侍奉,然后不久之后唐中宗李显就被毒死了,众人都怀疑是秦客和安乐公主所为。
这里只是怀疑,并没有明确指出是谁人所为,和之前《旧唐书·唐中宗传》记载不大一样。
而新唐书则采用了旧唐书的说法,那咱们再来看看《资治通鉴》又是如何记载的。
《资治通鉴》中记载,秦客与皇后韦氏私通,怕被唐中宗李显发现,于是和想当皇太女的安乐公主合作,一起下毒杀了唐中宗李显。】
听着神迹讲述自己的死因,李显的脸色苍白,一副不可置信的样子,他还是不信与他同甘共苦的韦氏会害死自己。
自己死了,于她有什么好处?!
【若单看史书,唐中宗李显被毒死应该是板上钉钉的事。
但是对于唐中宗李显的死法仍旧有大量的争议,毕竟史书是胜利者书写的,接下来咱们一起看看持反对意见的依据。
第一,若皇位韦氏真想成为第二个武则天起码要先培养自己的势力。
要知道武则天之所以能以皇后的身份登基有四个关键因素,一是长期的与唐高宗共治天下,二是她膝下有四个儿子,三是儿子太过废物,四也是辅国大臣的临时倒戈。】
唐太宗,唐殿
李治听到他们大唐后世竟然有女子称帝,一时间大为震惊,他觉得他们兄弟几人都不至于把皇权分给外戚。
难不成他们兄弟三人相继夭折,庶弟登基?
唐太宗李世民听此却是淡定,他之前早已猜道,只是此刻他的想法被再次印证。
唐太宗李世民陷入沉思,到底后世发生了什么会让他的儿子利用外戚来制衡朝堂势力?
【显然此时的韦后并不具备武则天的称帝条件,一来她当皇后仅仅五年,二来韦后膝下无子,唐中宗李显于韦氏来说是最大的靠山,杀死唐中宗李显相当于自断臂膀。
第二,唐中宗李显死后,仅仅两天后就对百官发丧,若唐中宗李显真是被毒死的,怎么会发丧的如此之快?
第三,《安乐公主墓志》中提到,在唐中宗李显死后,皇后韦氏把禁军首领都换成了自己人,安乐公主也在自己的府邸中屯兵。
皇位韦氏和安乐公主如此大动干戈,大有草木皆兵之感,若早有预谋为何不提前布置?
第四,唐隆政变后,韦氏和安乐公主仍旧得以厚葬,若她们两人真的毒死了唐中宗李显,怎么可能得以厚葬呢?】
“史书果真是胜利者书写的。”赵匡美感叹,“若是没有记错,唐中宗李显死后十五天就发生了唐隆政变,能在短短十五天就组织如此大规模的政变,当真是突发奇想么?”
赵匡美转头看向赵德芳,“德芳,你怎么想?”
“唐中宗李显死后,李重茂继位,其实也是名正言顺,唯有打出清君侧的口号才出师有名。”赵德芳也觉皇后韦氏和安乐公主毒杀唐中宗李显大概率也是个借口。
公子扶苏分析唐朝局势,也更倾向于皇后韦氏和安乐公主并未毒害唐中宗李显。
之前神迹提过,太子李重俊杀死了武三思极其党羽,而武三思又是韦氏同盟,在势力大损的前提下,该修养生息才是,此时对唐中宗李显动手显然是不明智的。
再者,若安乐公主真想当皇太女来继承皇位,显然唐中宗李显的册封比皇后韦氏更有力度。
【总之,唐中宗李显到底是如何死的,目前的争议还很大,咱们暂且就分析到这里,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答案。】
乐瑶对于历史上有争议的话题都不会给出定论,毕竟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每个人读历史都会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作为主播的任务就是把不同的历史观点分享给大家,绝对不强加自己的观点,乐瑶一直努力的不带个人偏向,当然了,有时候还是难免带一点的。
【接下来咱们继续说说改变大唐命运的第四场政变,亦是发生在玄武门的唐隆政变。
这次政变的主角是唐睿宗的儿子,也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唐玄宗李隆基。】
【阿斗】:唐朝的政变真多呀,后面还有么?
阿斗再次感叹,他扒拉手指头算算,这已经是神迹提到的第四个政变了。
唐高宗,唐殿
唐高宗李治听神迹提到的第四次政变,他叹了一口气,若不是自己当初的选择,也不会有后面接二连三的政变。
唐高宗李治看向武则天,可是天下却没有卖后悔药的。
如今政治格局已经形成,唐高宗李治在想该如何才能避免后朝之乱……
唐太宗,唐殿
听到神迹提到唐玄宗李隆基,唐太宗李世民还有李承乾他们不由皱起了眉头,大殿的气氛一下压抑下来。

唐太宗李世民对于唐玄宗李隆基这个后辈的情感很复杂。
观李隆基的前半生的算的上明君, 但是后半生却宛如夺舍。
唐太宗李世民一直在思考如何能防止后世出李隆基这样的子孙,什么机制能遏制昏庸之君,又不会导致权利的失衡。
李旦没有想到竟然是他的三郎李隆基造反,确切的说应该不是他的儿子而是他的侄子。
李隆基垂拱三年, 也就是两岁那年就被封为楚王, 然后过了两年又被过继给了已故的太子李弘为子, 身份由李旦的儿子变成成侄子。
若是按照礼法来说, 就算李隆基造反成功,这皇位也轮不上他来坐, 毕竟他还不如李显最小的儿子李重茂正统。
李旦万万没想到最不可能造反的儿子竟然造反了,与此同时,李旦又担心他家母后会对李隆基下手。
毕竟现在的李隆基才五岁而已,想要弄死一个没什么势力的皇孙着实容易……
【咱们简单的总结一下唐隆政变的经过。
公元710年六月初二,唐中宗李显驾崩。
公元710年六月初四, 群臣发丧。
六月十二日, 唐中宗李显最小的儿子李重茂登基。
六月二十日, 临淄王李隆基协同羽林军万骑营葛福顺、李仙凫发起兵变, 杀皇后韦氏将领韦播、高嵩等人,完全控制羽林军。
随后, 李隆基、刘幽求等人攻入玄武门, 杀韦后及安乐公主。
六月二十一日, 李隆基出宫迎接他的父皇唐睿宗李旦入宫辅佐少帝李重茂, 并且紧闭城门, 继续捕杀韦氏余党。
同日,少帝李重茂大赦天下, 称乱臣贼子已死,其他人不再追究。
六月二十三日, 少帝李重茂让位给相王李旦,但是李旦拒绝。
于是群臣再次请求,最终相王李旦登基,和他哥哥李旦一样,第二次登基。】
唐太宗,唐殿
听着唐玄宗李隆基雷厉风行的造反经过,可以看出他的确有当帝王的能力。
这一点,唐太宗李世民从未否认过。
但是唐隆政变如此成功,也不仅是唐玄宗李隆基一个人就能做到的。
“青雀,你认为此次唐隆政变成功的因素是什么。”唐太宗李世民问李承乾。
唐太宗李世民想借着神迹好好培养他的儿子,皇储对于一个王朝来说真的太重要了。
此时唐太宗李世民已经根据神迹所述的逻辑关系推论出唐朝下一任皇帝大概率是他最小的儿子李治。
明明是个聪慧的皇子,为何会利用外戚制衡朝堂,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唐太宗李世民还没理清头绪。
但是在唐太宗李世民心中,李治显然不是最佳的皇位继承人,虽然经过几场政变最终恢复了李唐江山,但终究动摇了国本,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隐患。
唐太宗李世民最想避免的就是安史之乱。
“儿臣认为唐隆政变的成功与李隆基和他背后朝廷支持起了关键作用,如此政变,不可能是临时起意。”李承乾道。
“还有和景龙不同,李重茂是傀儡皇帝,有了前车之鉴,李氏宗族和臣子的利益是一致的。”李承乾牢记神迹之前说的话,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共同的利益。
“大哥真厉害。”李治一脸崇拜的模样,他觉的他家大哥是最适合当太子的人,也不知为何他家父皇还不立他家大哥为太子。
李治着急的不行,若立他家大哥为太子,怎可能生出李显那样的废物来。
“临淄王李隆基好生厉害!”阿斗拍手叫好,“这才是场真正的政变!”
“但是他如此厉害,为什么不直接做皇帝呢?他那个爹不是个废物么?”阿斗不解,自己发动政变得来的天下,怎么让他那个废物爹坐享其成。
阿斗对李旦的印象不怎么好,谁让他当年把皇位直接让给了武则天,就凭这一点便是个废物。
【阿斗】:为何李隆基不自己当皇帝,倒让他那个废物爹爹坐享其成!
阿斗心中所想再次以弹幕的形式出现在天幕上。
不同时空的李旦看着弹幕,神情一模一样,废物爹爹啊……
【首先咱们看看以李隆基的身份他能不能上位。
李隆基虽然是唐睿宗李旦的儿子,但是在他儿时就过继给了已故的太子李弘,所以李隆基理论上是唐睿宗的侄子。
而此次唐隆政变的旗号是清除外戚,也就是所谓的清君策,少帝李重茂的皇位是正统的。
而李隆基作为已故太子的“儿子”,按照唐朝的继承制度,怎么也轮不到他。
但是李旦则不同,李旦之前就当过皇帝,且古代有兄传位于弟的先例,更何况当年唐中宗李显还要立李旦为皇太弟。
最好的例子就是宋朝赵匡胤传位给他弟弟赵光义。】
再次听到赵光义的名字,赵匡胤还是第一时间回想起他们大送那些窝囊事。
“神迹真是喜欢拿咱们大宋举例子。”赵匡美乐呵呵道。
赵匡胤……
【因此若是李隆基上位,唐隆政变就真的变成一场叛乱,但是若由唐睿宗李旦登基,则是继承大统。
因此,于身份,唐玄宗李隆基并不具备直接登基的条件。】
【阿斗】:大唐都发生这么多不合理的政变,还管什么身份。
阿斗不解,好不容易有个有能力的君主,怎么又开始讲起身份大统来了。
反正阿斗就是特别看好李隆基,他觉的李隆基有当明君的潜质,比李旦李显他们好太多。
【抛去身份不管,此次政变并不是李隆基一人发动,而是他联合了他的姑姑太平公主一起发动的。
且太平公主一方的势力在此次政变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李隆基虽有能力但是毕竟年纪摆在他,他最缺少的是资历。
而太平公主经历了三皇,参与过神龙政变,推李显上位有功。
并且在唐龙政变失败后,武氏党羽被杀,朝堂有很多大臣投奔了太平公主门下。
她最不缺的就是资历,李隆基太需要这样一个人来过渡权。
满朝上下,除了太平公主谁有资格让小皇帝李重茂让位给唐睿宗李旦呢?】
武则天听到神迹再次提太平,几个孩子中最像她的孩子,心中颇为遗憾。
太平但终究成不了第二个自己,如神迹所述,要建立一套母系政权体系,打破自古以来的规矩,太难。
【正是因为此次政变中太平公主一方势力也起了关键作用,这胜利的果实自然不能让李隆基一人独享。
没有谁冒风险发动政变是为他人做嫁衣,最折中的结果就是让唐睿宗李旦登基。】
【赵匡美】:此次政变,唐睿宗李旦当真不知?
这个问题赵匡美一直很好奇,他想知道唐睿宗李旦当真如史书上记载的那么无能么?
神龙政变他不参与,唐隆政变他也知,到了先天政变他也是局外人,能当皇帝,难不成全凭运气???
听神迹分析大明朝的事多了,赵匡美觉得史书上的东西并不可信,就像朱厚照,明明是个好皇帝,看被黑成什么德行。
见天幕上出现的问题,不同平行世界的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表情变的异常严肃,并且纷纷看向李旦。
显然,这个答案对皇帝李治和皇帝武则天很重要。
公子扶苏也很好奇这个问题,虽然史书上把李旦描述的软弱无能。
但是经历过如此多政变,最后还能明哲保身二次登基的唐睿宗李旦,当真是无能么?
公子扶苏觉得李旦未必无能。

【那咱们就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分析唐睿宗杰旦在各大事变中到底担当着什么角色。
首先是神龙政变, 之前咱们光说了五位大臣和唐中宗李显在此次政变中的表现,现在咱们一起看看唐睿宗李旦在此次政变中干了什么。
《旧唐书》中就写了记载了这么一句,“以并州牧相王旦及太平公主有诛易之兄弟功,相王加号安国相王, 进拜太尉、同凤阁鸾台三品。1”
《旧唐书》中虽然没有记载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有什么功劳, 但是他们兄妹二人一个加封安国相王, 一个加封镇国太平公主, 单看“安国”和“镇国”二字,功劳应该不小。】
李显这是第一次听说神龙政变, 之前神迹讲神龙政变的时候他正被流放在外。
李显万万没想到自己竟然凭借政变上位,一时间竟难以接受,他觉得自己没有造反的必要,他家母后还能活几年,何必背上逼宫的骂名。
【路人甲】:不过虚名罢了, 也不能证明李旦有功劳呀。
路人甲的弹幕出现在天幕上, 路人甲和公子扶苏他们的想法不同, 他就觉得李旦是个废物。
【咱们再来看看此次参加政变的五位大臣和相王李旦之间的关系。
大臣袁恕己是相王府司马。
大臣张柬之是大臣姚崇推举上来, 而大臣姚崇之前曾是相王府的长史。
五位政变的两个大臣都和相王李旦有关系,那神龙政变中的相王李旦到底参与程度有多深呢?】
听神迹这样分析, 李显不由的握紧拳头, 他早就猜到他这个“淡泊名利”的弟弟没那么简单, 毕竟一度为帝。
至于为何神龙政变他不自己上台, 恐怕不是他不想而是不够资格罢了。
毕竟自己长兄, 亦是父皇指定的继承人,政变前还是太子。
“竟然还有这么一层关系!这下就对了!”阿斗惊呼, 这下他忽然明白了什么。
“阿斗,可是明白了什么?”刘备跟着问道。
“儿子忽然明白为何唐中宗李显上位后如此打击功臣集团了, 因为功臣集团就不是他的人,而是他弟弟李旦的人。”阿斗说出自己的想法。
阿斗觉得这下逻辑就通顺了,“早知这般,功臣集团还不如直接推李旦登基,反正最后登基的都是相王李旦,大唐也不会有那么多政变了。”
阿斗始终觉得唐中宗李显是个昏庸之君,放着忠臣不用,非要用外戚打击忠臣集团,最后自己还死的不明不白。
【咱们再看看神龙政变前,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间的关系如何。
比起唐中宗李显,相王李旦的子女没有一个和武氏同亲,但是相王李旦却把自己的女儿女儿荆山公主嫁给薛伯阳,也就是太平公主第一任丈夫的族人。
李旦另外一个女儿鄎国公主则嫁给薛儆,即薛绍的弟弟。
太平公主那边也把自己的的小女儿万泉县主嫁给的是豆卢氏,而豆卢氏又是李旦贵妃的娘家人。
从这可以看出很早之前相王李旦便和太平公主联盟。】
听到李旦和太平联手,李显的脸色更加难看,他有种自己被排挤在外的愤怒感。
等着,等着他上位!他们都得死!
李显垂下眼睑,掩盖住自己眼中的杀意。
“这么说唐隆政变李旦也是知道的?”赵匡美有点拿不准了,最近他在研究唐史,但是却没发现啥蛛丝马迹。
“大哥,你怎么看?”赵匡美问赵匡胤。
“未必知道那么多。”赵匡胤道。
赵匡美???
【既然在神龙政变中,唐中宗李显和太平公主已经是政治联盟。
而唐隆政变又是李隆基联手太平公主一起发动的,那么太平公主当真会瞒着唐睿宗李旦么?
目前有这么一种说法,之所以瞒着唐睿宗李旦是为了保护他,但是主播觉得这种说法不通,若真的兵败了,相王李旦无论如何也脱不开关系谁让李旦是李隆基的爹呢。
还有,在唐隆政变中有很多相王府邸的大臣参与其中,这么多大臣里当真就没有相王李旦的一个耳目么?】
乐瑶没找到相关的历史资料,但是通过逻辑推理还是能找出史书上的破绽来。
“肯定知道,唐睿宗李旦怎么可能不知道,他又不是傻子。”阿斗道,“但是他为何不自己造反呢?是不敢吗?”
阿斗觉得李旦亲自造反比李隆基造反好,毕竟势力更大,成功的概率也大。
【阿斗】:唐睿宗李旦都知道,为何不敢自己造反?
阿斗的心声再次出现在天幕上。
“阿斗,你再想想,以相王李旦的身份造反真的有优势么?”刘备引导着阿斗。
阿斗挠着头发,仔细想李旦造反的优势,忽然发现似乎也没有什么优势。
毕竟在位的是李成茂,李旦以叔叔的名义造侄子的反,似乎是以大欺小。
【知道归知道,但是唐睿宗李旦到底知道多少呢?唐玄宗李隆基又会让李旦知道多少呢?
经过咱们之前的分析,虽然李旦不像史书上定义的那么无能,但是他的儿子李隆基的能力的确是在李旦之上。
正因如此,史书上记载的唐睿宗李旦对此次政变知之甚少,逻辑也是对的。
所以,唐隆政变的主导还是未来的皇帝,唐玄宗李隆基。】
唐太宗,唐
才七岁的李治一时间又点转不过来了,方才神迹说唐睿宗李旦其实是知道唐隆政变的消息,那这会怎么又说唐睿宗李旦知之甚少。
最小的李治想不明白,但是唐殿中的其他人一听便明白,根本无需多言。
“父皇,这是为何,他到底知多少?”李治求问他家父皇。
“父皇问你,李隆基的身份你可还记得?”李世民问李治。
“他是李旦的第三子,被过继给了……儿子明白了!”李治一下明白了。
“若是以李隆基的身份他定没有继承大统的可能,但要是他带头造反就不一样了,他就成了最大的功臣。”李治滔滔不绝,“就算为了这份功劳,李隆基也不会告诉他太多。”
“还有还有,那些臣子之所以一起瞒着相王李旦,则是因为以李旦的处境造反不合适!”李治觉得自己的思路完全打开了,分析的头头是道。
看的出来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基因的确是好,李承乾他们兄弟几人确实是聪明,只是身体素质都不怎么样。
若但凡李旦身体好些也不至于如此。
唐高宗,唐
听神迹讲述自己的皇孙李隆基之事,唐高宗李治的眼中有了神采,“这孩子颇有太宗之风。”
唐太宗李治看李旦的眼神更加坚定,所谓父凭子贵就是这般。

【接下来咱们一起看看唐睿宗李旦登基之后又干了什么。
唐睿宗李旦登基后, 首先是大规模的平反,追封已故的废太子李贤为章怀太子,并且给宰相宰相裴炎、神龙政变的五位大臣、太子李重俊、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人一并平反。
对于武氏一族,唐睿宗李旦则直接削夺了武三思、武崇训父子的爵位和谥号, 并且还把他们两人的坟给抛了, 并把尸体拉出来鞭尸。
从这可看出唐睿宗李旦对武氏一族的确恨之入骨, 若当年武则天立的是李旦为太子, 怕武氏一族怕是早被灭了。】
“四弟,你竟如此!”李显听到李旦的所作所为, 心中大喜。
李显觉的自家母后听到李旦如此对待武家后人,定不会立李旦为太子。
李旦见自己的心思和日后的所作所为被神迹如此大方的说出,反而坦荡起来。
他就是不待见武氏后人,武周的确是篡了李唐江山,他如今的忍辱负重就是为了匡扶李唐江山。
武则天听李旦对武三思他们的举措, 神态并没有半分波动。
自从知道武氏一族无能后, 武则天就果断放弃了他们, 现在的武三思于武则天来说不是亲人而是要除掉的隐患。
身为皇帝, 武则天自然要为后朝考虑,既然她已经下决心把还政于大唐。
【在官员的任用上, 唐睿宗李显重用姚崇和宋璟为相, 这两人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为唐玄宗李隆基时期的开元盛世立下了汗马功劳。
除了选良相外, 唐睿宗李显还恢复选官制度, 并且着手处理唐中宗李显执政期间冗官问题。
单看这些举措都是明君所为,但唐睿宗李显执行这些政策的时候前都先过问李隆基和太平公主。
这也是为何历史上对唐睿宗李显的评价并不高, 两次登基都是傀儡。】
李显满脸不屑的看向李旦,他还以为李旦多厉害, 不还是个傀儡。
李旦则是一脸平静,自打他听到自家儿子李隆基在唐隆政变成功后,他便料到这个结果。
自己这个情况和当年高祖皇帝是如何的相似,只是故事的主角换成了他和李隆基罢了。
但是让李旦欣慰的是,就算自己败了还是败在自己儿子手中,虽败犹荣,大唐需要一个有野心且有手腕的君王。
李显看着李旦一脸欣慰的笑,不由皱起眉头,笑什么?疯了?!
【李旦之所以如此,和他面临的局势有很大关系。
别忘了,李旦上位之初就是一个弱势皇帝,首先这场至关重要的政变他并没有参与,功劳都是他儿子李隆基和他妹妹太平公主的。
在威望这方便,唐睿宗直接就输了,就如同当年的唐高宗李渊和秦王李世民一般。
天下事秦王打下来的,唐高宗李渊的威望自然不如秦王李世民。】
“别说,还真是很像。”赵匡美感叹,“大唐的命运仿佛是一个轮回,唐玄宗李隆基上位之初的确有唐太宗李世民的风范。”
“要是他早早死了就好了。”赵匡美满心遗憾,若唐玄宗李隆基能早死,他绝对能和唐太宗李世民齐名。
【反观李隆基,除了威望外,守卫玄武门的左右万骑都是李隆基的心腹,左右羽林军大将军是李隆基同胞弟弟。
而在唐隆政变中立有大功,同时又是李隆基心腹的刘幽求、钟绍京、崔日用等人又被安排到了中书省和门下省。
前面咱们说过唐朝中书省和门下省的重要性,掌控了这两个部门,算是掌控了大半朝政。
可以说唐隆政变后,李隆基要威望有威望,要兵力有兵力,他只缺了一个太子的头衔。】
唐高宗,唐殿
单是听这些,李旦已然能够感觉出自己这个儿子李隆基的强势与强大。
这才是真正的李家儿郎!
李旦自豪的同时,又有些可怜被推上皇位的自己,有这样强大的儿子对于在位的皇帝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之前咱们说过李隆基的身份,其实他是没有资格当太子的。
唐睿宗李旦登基后,最有资格当太子的是他的长子李成器,且李旦第一次登基的时候李成器便是太子。
而唐睿宗李旦也有心立长子李成器为太子。】
“放着有能力的儿子不立,竟然立长子为太子。”阿斗不知说什么好。
“阿斗,你觉的唐睿宗此举为何。”刘备问阿斗,刘备希望通过让阿斗思考这些问题而得到进步。
“自然是怕李隆基抢了他的皇位。”阿斗回道,“若是我有这样的弟弟,我就把天下让给他。”
通过这点,阿斗觉的唐睿宗这人不行,只为了自己皇位不为大唐江山着想。
这和那个昏君唐中宗李显有什么区别,那个李显就是为了自己的皇位而扶持外戚。
唐高宗,唐殿
听李治此举,唐高宗李治并没有骂他昏庸,作为帝王来说这是正常到不能再正常的举动。
就如同当年高宗扶持太子李建成来制约他父皇一般,难道高宗不知他家父皇有治国之才么?正是他家父皇有治国之才,才需要被制约。
可以说李治当下的情况就是低配版的高宗和太宗。
唯一不同的是,中间还插了个太平公主。
【但是长子李成器却是聪明人,他多次推辞当太子,并且极力的推荐李隆基为太子。
咱们一起看看李成器是如何说的,这段话出自于《旧唐书》,大概的意思是是,天下太平的时候可以让嫡子继承皇位,但是国家有难得时候自然有功劳者上位,若不遵循这个原则则会让天下人失望,不是江山社稷的福气。
到最后李成器还以死谏,可见态度很坚决。反正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当太子,把功劳都推到李隆基身上。】
“该说不说,李旦挺会教导皇子的,出了一个有勇有谋的李三郎,有又一个识时务者为俊杰的长子李成器。”赵匡美感叹道。
赵德芳点头,表示赞同,若李成器当真做了太子,怕不久的将来大唐就要经历第二次玄武门之变。
【阿斗】:让的好!
阿斗为之喝彩!他本以为大唐又要上演兄弟残杀,没想到如此兄友弟恭。
【在李成器如此坚决的态度下,加之李隆基的确立有大功,最后李隆基被破格封为太子。
2023最新网址 www.fushuwang.top 请重新收藏书签

推荐福书 我真的不想赚  人下人by吴若  (红楼梦同人  厨神系统,但  重生真千金在  才不要当万人  专刀火葬场, 

网站首页最新推荐浏览记录回顶部↑

福书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