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之好好种田养自己by古木架
2023最新网址 fushuwang.top 录入时间:02-16
叶欣摇摇头。
不过,她其实想去了解一下的。
那两人已经下放一个月了,最初大家对他们的关注已经过去,她现在在想,怎么不经意地过去看一看,认识下。
毕竟,那两人是从首都来的,亲身经历,肯定对时局最明白的。这也是一个获取信息的渠道,人在小山村,不能坐井观天,还是要知道天下事的。
面对小朋友,她笑着说道:“没有。姐姐忙着,没有空去呢。咱们村里谁对那边最熟悉啊?”
李光明还真知道:“瑞瑞的姐姐幺妞啊。春天草嫩,她还割草去换工分呢,记好了就是背到牛棚去的。”
经他一提醒,叶欣想起来了,对啊,去年她和李光明到处挖小果苗的时候,就遇到幺妞带着弟弟在那边山坡割草呢。那个瘦瘦小小的、怯生生的,早早为家里干活的可怜小女孩。
了解到这个,叶欣就不耽误时间了,跟小朋友挥挥手分别。
这天,沈卓在医疗站值班。
之前说好,轮到他坐诊值班叶欣都去找他回家,免得被踩点的大爷大娘耽误时间。不过今天下午,她提前下去了。
到了那边她不急着找沈卓,先在边上转转,没多会儿发现了幺妞那瘦弱的小身影,拿着镰刀,拖着大大的竹筐,跟去年一样割春天新长的嫩草。
幺妞的身量比起去年好像没有长高,面黄肌瘦的。去年她带着弟弟瑞瑞,今年瑞瑞上学去了,她就带着小妹妹。小妹妹还没有一岁,不会走路,是被她背在背上的。
小小的女孩儿背着更小的女孩干活,这场面叫叶欣看得一阵心酸。
幺妞正忙得满头汗,转头看见叶欣,就停下来了,有些手足无措的,怯弱又礼貌地喊人:“叶知青。”
叶欣笑了笑,上前给她两个煮鸡蛋,还有一把番薯干,小声说:“你歇歇,吃了再继续割吧。看你累坏了。”
幺妞摇摇头,不好意思要了,“我得尽快割,在生产队下工之前割够了,拿去给记分员称量算公分,再背去牛棚,然后回家做晚饭。”
叶欣叹了口气,把吃的塞给她,“你先吃一点,不耽误。等会要是来不及,我帮你拿过去牛棚,正好我闲着。”
好说歹说,才算是把小女孩说动了。
幺妞剥鸡蛋吃,确实很饿很饿了。平时老吃不饱,背着妹妹割草也是很费力气的,饿得更快。
叶欣蹲在她身边,问她:“你每天送草过去,放在牛棚里就行吗,还是要交给谁?”
幺妞见她那么温柔亲切,也敢说话了,细细地告诉她:“之前是交给耳背的华爷爷,他年纪大,心眼儿好,没儿没女,自己一个人过活,靠给大队照顾牛挣工分。后来,来了那两个人,华爷爷就不在牛棚干了,他也干不了别的,大队长就让他别干了,在家里休息,大队会每年分口粮给他,不让他饿肚子的。我偷偷去看华爷爷的时候,他告诉我的。”
叶欣点点头,人情温暖这方面大队确实不错。
她又问:“现在那两个人凶不凶?”
幺妞说:“有一个看着凶一点,有一个不凶。不过他们都不骂人,我每次提草过去,他们都是不说话地接了……之前他们生病,一直咳嗽,吃的也不多,没有力气还要干活。”她声音低落,有些同情似的。
叶欣叹了口气,说:“他们不骂你就行了,你也别跟他们说话,每次把草拿过去就回来。”
幺妞点头:“嗯,我爸妈也这么说。”
跟小女孩说好了,叶欣才进医疗站找沈卓。跟他说:“等会儿我帮幺妞提青草到牛棚那边,你去不去?”
沈卓听了,仔细看看她的表情,迟疑地问:“你去那里,干什么?”
叶欣看着他:“你就说你去不去吧,不去你就先回家做饭,我自己去。”
沈卓说:“去。正好去看看牛棚怎么搭的,学学经验。”
第140章 学了用
下工之前, 幺妞割够了一筐草,让记分员称过记了二个工分,正要跟以往那样拖去牛棚那边。
这时叶欣来接过了说:“你先回家做饭吧, 我帮你送一天。”
幺妞还有些犹豫, “不用了叶知青,谢谢你刚刚给我吃东西, 我现在又有力气了, 可以送过去。”
叶欣抓着筐, 笑着说道:“没关系的。你背妹妹好久了,肯定很累,先回家把妹妹放下来歇一会儿吧, 我很快就送好,绝对不耽误。你拿着镰刀先回去,我等会儿就把筐送你家去。”
幺妞也确实背着妹妹很累了, 见她坚持, 就谢过答应了, 先回家。
叶欣轻松地拎着一筐草,回头看了看医疗站门口,沈卓在锁门了。这会儿已经到了下工十分, 他们赶在队员们大批回来之前,往村子东头边上的牛棚方向走去。
沈卓接过了草筐, 低声跟她说:“咱们送了就回来。”
叶欣点点头,明白,“看一眼就回来。”
沈卓只当她是好奇心了。
她一向对许多事情抱有好奇心和探索欲, 但也是知道分寸的。
其实本地人对被下放的两人都感到好奇, 就算是身份敏感不敢接近,也会不经意走过, 观察观察,远远看两眼。上次发工资的时候,几个医生凑在一起,还私下谈论过,其他人知道李光耀给开过药送去,还问过具体,沈卓当时也听了的,知道一些情况。
不过那都是刚开始的时候了,现在过了一个月,大家已经差不多习惯了,好奇的人就少了。
此时被下放的人和队里人处在一种相安无事、互不打扰的状态。之前因为这事带来的些许不安,也过去了,大家又恢复了往常的日子。
沈卓觉得叶欣能忍到现在才去,已经很克制,陪她去一趟也无所谓。
到了那边,远远地就看到一个老旧的建筑,三面用泥砖建了半围墙,一面空空的只有木栏杆,泥砖砌了有柱子支撑,也有不少木头柱子,顶上是密实的稻草和麦秆,间或有一些瓦片,透着一股杂乱和简陋的感觉。这就是大队的牛棚了,占地面积不小,里面集中养了二十来头牛。
在整体的大牛棚边上,还有两个圆顶小凉棚样式的,顶上也是稻草覆盖,下面木头支撑。有时候特殊情况,如母牛生犊子了,需要分开出来,就先安置在这小凉棚里。
二十来头,有水牛也有黄牛,平时小孩子割草只是一点点,不够吃的。看牛的也要去打草,间或轮流地赶着牛到边上吃吃草,活动活动。东边也是山坡,没什么人,一处水坑正好给水牛洗洗澡。东坡这边算是默认的牛群活动场,割草的小孩子都知道要去别处的。
当然,以上这些也还是不够牛吃的,牛群最重要的食物来源是地里收割过后储存起来的稻草、玉米杆等等。
牛是认人的,如今骤然换了人不熟悉,还不能牵出去放,怕出意外。所以目前,两个老人和所有牛都在牛棚这边。
叶欣和沈卓走近的时候,就被发现了。
两个老人站在牛棚门口,谨慎而沉默地看着他们。
这一对年轻男女,女的手中拎着一个篮子,男的手中拎着一筐草,大约能猜到他们是来送草的。但以往并没有他们。这年纪的年轻人应该已经在地里上工了才对,只有力气弱的小孩子才做割草这种比较零碎的活。
何况,这两个小年轻样貌实在出众,看着一点儿也不像乡下人。倒像是刚从城里来的。
叶欣也仔细打量了一番他们,两个老人,瘦骨嶙峋,面色憔悴,非常非常地落魄。他们看过来的目光带着戒备。不过还是有些不同的,一个似乎愤懑不平,一个则是沧桑无奈。
其实能解。听说之前生了病,吃得不好睡得不好,现在也不知道痊愈了没,这么恶劣的条件,生活状态肯定很糟糕了。
走近了,叶欣开口:“我们帮幺妞来送今天割的草。就是一个瘦弱的小女孩,她背着妹妹干活的。”
两个老人都沉默地点头,想来对那个小女孩有印象。
叶欣一转身,借着身体的遮挡,从篮子里拿了五六个煮鸡蛋,扔进草筐中,翻了翻草,盖严实。
沈卓默默地看着,微微皱眉,但也没说话。
等她放好,就拎着筐上前,也不说话地递过去。
更年长、面容也更沧桑的金忠国看看这挺拔清俊的后生,目光有些惊异,被他奇怪地看了眼,才伸手接过了这一筐鲜嫩的春草,转身走进牛棚里倒。
另一个叫唐搏雅的,则站在原地还是冰冷戒备地审视着这对年轻男女。
沈卓一直皱着眉头,也没顾他的打量,就是站在原地等拿筐。叶欣更不在意,甚至左顾右盼,有些好奇地打量牛棚的环境。
不一会儿,金忠国倒好了拿着筐出来,交还给沈卓的时候,再看看他,还是忍不住开口了:“你是本地的队员?”老人声音沙哑,透着一股气虚。
沈卓虽对他的问话有些奇怪,但只是点点头,接过了筐。
转身正想叫叶欣回去,却发现她已经转到那两个小牛棚去了,只好走过去。
外面这两个小棚,这时都是拴着母牛,边上跟着牛犊子,这是今年春天刚刚产下的。小牛犊并不会乱走,只跟着母牛,还要吃奶的。
叶欣也不嫌弃味道难闻,围着两个小牛棚转了一圈,好奇地打量。母牛卧在地上,嘴巴嚼着干稻草,对她的打量并没有什么反应,耳朵一扇一扇的,赶着蚊虫。小牛没吃草,挨在妈妈身边,也好奇地看看她。
沈卓顺便看了看这两个牛棚的构造,都是很简单的四根柱子,还加了几根围栏,不过已经很陈旧了,看着很简陋。他心道,自家的肯定要比这个做得结实好看,而且会更干净。
他低声对叶欣说:“走了,回去。”
叶欣也满足好奇心了,就转身和他沿来时的方向回去了。
两个沧桑的老人见他们这么干脆地离开,松口气之余,心中还是觉得有些莫名其妙。
等他们走远了,两人小声说起话来。
金忠国一开口,先是一句感叹:“这里这么偏僻的地方,竟有那么清俊的后生。”
唐搏雅冷冷地说:“确实挺古怪的。”
金忠国问:“他们到底来做什么的?”
唐搏雅道:“来观猴儿呗。”
金忠国叹气,“唉,你不要愤懑不平啦,我看他们没恶意。”
唐搏雅冷笑一声,“呵,你心里能平?”
金忠国无奈地摇头:“不平又能如何?都到这里了。算了,不说这些,你去煮饭吧,我再进去喂牛。”
唐搏雅说了句:“煮饭?顿顿红薯吃得犯恶心,这也叫饭?真是比狗都不如!”虽如此说,却还是去角落拿锅和番薯了,毕竟还不想死,就得吃饭。
金忠国进到牛棚,刚才的青草只是先倒出来,还没喂。新鲜的草不好储存,一般都是当天喂了,牛这段时间没出去,也得吃点新鲜的。
但是当他把草抓松,却发现有几个几个圆圆、白白的东西滚了出来,跟碧绿的青草和脏污的地面形成了鲜明对比。
金忠国愣了下,喊了一声:“搏雅,你快来瞧瞧!”
正要去河边的唐搏雅端着锅就进来了,“怎么了?大惊小怪的?”
当他看见地上醒目的东西时,也大惊小怪了,“鸡蛋!哪来的?——刚刚那筐草!”
金忠国点头,“没错,就是他们了。”他感到很不可思议:“他们这一趟来,就是为了给咱们送几个鸡蛋?”
唐搏雅最初的惊愕过后,很快又皱起眉头来,“非亲非故的,为什么要送吃的来?他们有那么好心?怕不是下了毒的吧!”
金忠国继续翻着青草,从里面一共捡出六个煮鸡蛋来,仔细看看,说:“都是好的,煮熟了的,还有点余温呢。非亲非故,也无冤无仇,他们何必害咱们?要害人也不必费这些鸡蛋啊。再说他们要是想害人,怎么不提醒一句?这样默默藏着,要是不仔细,直接给牛吃了都不知道的。”
说着,他捧着六个鸡蛋站起来,跟唐搏雅说:“来,你三个,我三个。以前这对咱们不是什么稀罕东西,现在可是难得吃上喽!”
唐搏雅还是有些戒备和怀疑,“来历不明的东西,我可不敢吃!万一真吃死了呢?我熬到现在,可不想不明不白地死了。”
金忠国摇摇头,叹气:“那你别吃,我都吃了。我得吃点好的,不然真熬不下去了。”
说着他就捧着鸡蛋蹲到角落,当然不敢走出去,怕引人注目。
唐搏雅看着他剥开一个,那鸡蛋白白嫩嫩的,顿时忍不住咽口水,低头看看自己捧着的锅里的番薯,真是吃不下了,索性也破罐子破摔,“不行!你得分我三个!要死一起死!”
两个沧桑的老人,就在这散发着牛粪臭味的牛棚里,珍惜地吃着煮鸡蛋,喂牛先不管了,也不急着煮番薯了。
叶欣和沈卓已经回到了村子里,把筐送到了幺妞家,还给她。
因为他们确实快去快回,没有耽误,送回来的时候她家上工的大人还没回来呢。
幺妞也松了口气,连忙又道谢。一般下工后,知道家里有人做饭,爹妈和姐姐会顺便去自留地侍弄一下,摘点菜再回来,所以慢一些,不过她还是怕叶知青拿筐回来迟了,被说。
叶欣看她已经升起火来,小妹妹在腿边,很忙的样子,就不多待,挥挥手走出去了。
出去正好碰到李建业回来,叶欣笑着打声招呼,就跟沈卓离开了。
李建业觉得奇怪,进屋问了声:“他们来干什么?”
幺妞小声说:“叶知青和沈医生只是路过,进来看看,见你们都不在,就回去了。”
李建业就也没放在心上。
回到坡底,沈卓才问出口:“你为什么送鸡蛋给他们?”
叶欣问:“你不赞同?”
沈卓皱着眉,摇头,口吻有些担忧:“他们头上有那么多罪名,虽不知真假,但毕竟身份敏感。咱们还是远离些为好。”
叶欣点点头,“你的担忧不无道,毕竟不知深浅。”
沈卓看着她,等她解释。
叶欣就坦白地说:“释放好意,试图认识,以后可以问问外面世界的事情。”
沈卓听了,也不意外,反而有种“果然是她的行事风格”的感觉,也没反对,毕竟她做得很隐蔽,也很快回来了。他点点头,“嗯,广开人脉,增长见识。”
叶欣本来以为他会继续劝自己不要接触的,还准备了一番话准备说服他,没想到他直接就解了 ,一时倒是惊讶地看着他:“不错嘛,你终于长进了!”
沈卓稍稍有些懊恼,不满她这副对待小孩子似的语气,伸手把她拉到身边,绷着脸说:“你比大一岁呢。”
叶欣乐不可支,“你也就光长年纪和个子了。”
隔天幺妞还是背着小妹妹去割草,完了送到牛棚,没想到一向不说话的两个老人,这次说话了。
问她:“昨日你怎么没来?”
陌生人跟她说话,幺妞胆子小有些受到惊吓,不过想想他们平时也不凶,也不骂人,那么瘦,还挺可怜的,说话的又是这个看着面色更和善的,她就怯怯地回答一句:“昨天,叶知青说帮我送来。”
金忠国心中一动,又问:“昨天两个人来,一男一女,哪个是知青?还是两个都是?”
幺妞愣了下,反应过来是哪两个人了,“长得白白皮肤、黑黑长发、爱笑的姐姐是叶知青,她应该是喊沈医生一起来了,他俩定亲了的。”
金忠国也愣了一愣,“那个沈医生,是本地人?”
幺妞点点头。
金忠国又问:“你们本地不是姓李吗?怎么他姓沈?”
幺妞说:“是外来户。”
说着,见他不问了,赶紧拎着筐走了。
唐搏雅这时候才开口说:“怪不得那女娃白白嫩嫩的,男生也异常清俊,原来都不是本地的?男生应该是最近几年按政策培训出来的赤脚医生,否则不会那么年轻,说不定以前也是从城里来的。”
金忠国思索一阵,点点头,“建国后确实有一批城里人离开,到乡下落户的,这事儿并不少见。”
唐搏雅道:“不管怎么样,吃了鸡蛋一天都没死,看来他们是没有恶意。”
金忠国无奈道:“何止没有恶意,人家主动释放善意呢。以后有机会的话,接触一下……不过,还是要看他们有没有继续接触的意向才行,咱们不好轻举妄动。”
明白这个之后,两人就等着他们再次来。
可是等了十来天,也没有看见人,他们不免失望了。刚刚温暖一些的心,又冷却下来。
叶欣倒不是故意忽冷忽热,只是因为忙起来了。
四月了,清明又是雨纷纷。
她和沈卓宰了一只老母鸡——主要是沈卓宰的,她只负责烧水。随后是就是清山坡,拜山祭祖。
在父母坟前,沈卓告知自己这一年来的变化,说自己当了医生,能拿工资了,灶房建得结实,院子也铺得干净,还准备搭一个凉棚,日子过得更好了,和叶欣好好的。父母在泉下,不必担忧。
清明过后,天气晴了,医疗站收购中药材的消息也放出去了。
在医疗站那红砖外墙上,张贴了通知,上面具体写了收什么药材、什么价格,写得很清楚。一些认识药材的队员便心动起来,不认识也走亲告友让识药的抓住赚钱机会。
在其他人闻风而动之前,叶欣和沈卓已经背着药筐、带上锄头和柴刀,进山采药去了。
久没来,不仅是可采的药材多了,山上小径也几乎找不到了,又要边开路边采药。
两人进山几个下午,很辛苦,但也收获很多。
等把熟悉的路线采了一遍,也在山上碰到其他人了,他们见好就收,不再进山了。
采回来的药材摊开在院子里晾晒,院子里顿时又弥漫着久违的药材气味。
晒药材的同时,他们也终于动工搭凉棚了。
之前已经选好了四根粗壮笔直的木头,做支撑的柱子;盖顶的材料也收集好了,最后还是用稻草和树叶,因为棕榈树真的不多,不过沈卓研究过蓑衣后,用编蓑衣的手法把树枝、稻草、树叶等编起来了,这样铺上去之后就会比较结实、稳固、严密,不会风一吹就掉下来,遮阳效果也好。
现在,沈卓拿着锄头,用锄头背在桌子四周按计划好的距离砸开四个位置,虽然很小心了,但旁边还是砸坏了,裂开来。
他不禁皱起了眉头。
叶欣说:“没事,后面立了柱子再用水泥填充一下,更稳固,顺便再把这块重新铺一铺吧。正好还剩两包水泥,够用了的。”
沈卓点点头,既然如此,索性放开手脚,继续砸开大一些,好挖坑。
他在挖坑的时候,叶欣在院子里升起了一堆火。
等沈卓挖好了,叶欣跟他说:“你把柱子搬过来,把要埋入地下的那头放在火里烧一下。”
沈卓愣了一会,想明白了:“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在常温下具有稳定性,不易反应。这是化学书上的知识。”他看完化学课本不久,记忆还清晰。
见他记得,叶欣挺高兴:“对,这就是防腐的原。咱们不能光看课本死记硬背,学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才好。”
沈卓很是赞同地点头,转身就把柱子搬过来放火上,开始做碳化处。
第141章 你好软
因为材料都是提前准备好的, 所以凉棚搭起来很快,四根柱子一一处过后,把表面烧得焦黑那头埋入挖好的坑中, 回填泥土, 踩实;顶上先用一些手腕粗细的木杆子搭架,然后就可以盖上由稻草、树枝、树叶组成的遮阳层了。
原本不准备做防水的, 但是到了这一步, 叶欣还是忍痛搬出了去年在省城买的塑料布。
跟沈卓说:“先裁一块铺上吧。”
沈卓又有些惊讶和佩服:“这个好, 轻便又挡水,不怕下雨了。你去年买塑料布的时候,就想到了现在?”
叶欣叹气:“哪能啊。当时只想着买了备用。”
她本来是准备冬天搭棚种蔬菜的。已经偷偷去陈家院子卖了两年反季节蔬菜了, 也想在外面弄起来,多少种一点,下次就可以光明正大拿出来, 自己也能吃。
不过, 今年这形势, 陈家院子都关门了,她也没法去赚钱了,计划恐怕要泡汤。
现在既然搭凉棚了, 就先用上吧。用上一层塑料布,不仅是不怕下雨了, 也能防着虫子、草屑之类的掉下来,是一个增加舒适体验的好办法。
后面要是形势变好了,也不是不能再去买, 反正现在才刚刚初夏, 离冬天还远着呢。
沈卓拿来了纸笔和尺子、剪刀,经过严密的计算, 才小心剪了一大块塑料布下来。
剪完之后,这捆塑料布就缩小了好几圈,叶欣又抱回堂屋放着。
沈卓站上梯子,将塑料布仔细而珍惜地铺上,环圆一圈,边缘首尾相接,正好;内层却重叠许多。他再剪下重叠的部分,搭在中心的圆顶。确保整个圆顶都被塑料布覆盖,没有缺漏的地方,以木杆压住固定。
防水层做好了,最后就是盖上已经编好的、厚厚的草木遮阳层,稳固好。一个凉棚就成型了。
两人在底下绕着转一圈,仰头看看,发现都没问题,圆圆的,端正的,很完美。
接着叶欣就清地面,把敲坏碎裂的水泥块捡走。沈卓则从柴房里搬出之前铺院子用剩的水泥,准备和开把这块铺一下。
剩下的这些水泥,虽然之前有注意保存,但天气实在太潮湿,还是有些结块了,这也是与水分发生了化学反应。不过结块不是很严重,敲一敲,和开有一些小块疙瘩,用来铺地还是没问题的。
先往四个柱子根部浇筑,随后把地面修修补补,他现在做这个已经很熟练了。
全部弄完也就是一个下午的时间而已。
等过两天,水泥晾干之后,就可以搬椅子在里面看书喝茶啦!
叶欣仰头看着这个崭新的原木田园风凉棚,实在很喜欢,看了几圈,跑过来搂着沈卓的腰,真心夸他:“你真的给我搭了一个凉棚!你真好,真厉害!”
见她这么高兴,沈卓心中满是成就感,低头亲亲她:“以后你要什么,我都给你做。”
搭完棚子的隔天,继续上工上岗。
因为采药连带着搭凉棚,沈卓都请假了好几天,医疗站也跟人调班了,接下来他要忙一段时间补回来了。
四月中旬了,地里又渐渐忙起来,叶欣都不好再偷懒了。
中午休息往回走的时候,郑文文和江静雨过来跟叶欣一起走,说说话。
郑文文问:“感觉好久没见你了,干嘛去了?”
叶欣坦白地说:“忙一下家里,也上山采了几天药。现在不是医疗站收购药材了吗,就想着也增加一点收入。”
郑文文惊讶:“你还上山采药了?”
江静雨也很惊讶:“你现在还要采药吗?”
叶欣哭笑不得:“你们别这么惊讶,沈卓当上医生之前,我们就经常上山采药啊,不然那段时间我们连酱油都吃不上的。这算是老本行了。”
郑文文瞪着眼睛说:“主要是,现在沈卓已经当上医生领工资了呀,你又卖菜卖鸡蛋鸭蛋的,每个月都有钱赚,日子应该不愁了,怎么还这么辛苦?”
江静雨点点头,惊讶的也是这个。
叶欣解释道:“虽说每个月都有些收入了,但是攒不下钱。你看之前我们穿的衣裳、鞋子都破破烂烂的,年前才添置了新的。添置完了,钱也花没了。加上家里修修补补的,都要花钱,其实也是捉襟见肘。唉,钱哪够花呢?”
郑文文啧啧感叹:“你这么一说,确实没错,赚钱多,开销也大。不过,你们日子就是这样一步步好起来的,还是让人羡慕!”
江静雨道:“一般人家里有个领工资的,就不会那么辛苦了。你们还这么勤劳努力、广开财路,怪不得日子越过越好。”说着,还有些自愧不如。
叶欣连忙道:“不过我们也就采了两三天而已,现在山上人很多了,竞争大,费时费力的,我们就不去了。”
郑文文点点头,“确实,最近我看队里掀起了一股上山采药的风潮。可惜我不会辨药,不然我也挣这个钱去!一年到头光靠年终分红那点钱,用都不够用的,更别说改善生活了。”
江静雨思索着,对叶欣道:“我得向你看齐,把你当榜样,想法子多赚钱,不能太安逸了。”
叶欣迟疑道:“你现在养鸡能养很好了,其实也可以攒鸡蛋去卖啊。”之所以迟疑,是因为,她似乎先下手为强,把知青宿舍的鸡蛋生意抢了,别人都买她的,就不会去跟江静雨买了。
不过江静雨并没有因为这个产生什么不满,一来当初还是向叶欣请教了经验,得到她的帮助,才顺利养到鸡生蛋了;二来,大家都知道叶欣家的鸡蛋更好吃,她自己也服气的,所以不怪别人买叶欣的。她回答道:“其实我们已经在攒鸡蛋卖了,赶集挺好卖的,但是每次也就一块两块而已。”
郑文文道:“一块两块已经不少了,足够你们每个月的日常开销。倒是我,赚个一块两块的路子都没有。”
叶欣安慰道:“慢慢想慢慢找吧,总会找到一个合适的法子。”
最近,大队里确实掀起了一股采药卖药的风潮。
之所以在清明后才放出消息,除了因为之前天气不好,山上湿滑比较危险之后,也是不好晾晒,怕摘了来不及晾干,发霉坏掉,浪费了资源。
现在天气晴朗,地面干燥,晒药材就好晒了。
叶欣和沈卓采的几筐,均匀晾晒了几天,已经差不多干了。脱水之后再收集起来,大约两筐,还是挺可观的。
沈卓凭经验在心中计算一番,转头对叶欣说:“可能有二十五块左右。”
叶欣正在凉棚下。新铺的水泥也干透了,她把躺椅搬过来,四月的风十分清爽,她躺在上面看书,非常惬意。听了他的话,她从书中抬头,转眼看过去,一笑:“那不是比得上你一个月工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