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年代文中的极品老太太by池陌
2023最新网址 fushuwang.top 录入时间:03-05
孟老太听说这事就过来了,“李德成媳妇真想把闺女嫁给孟华?你怎么想?”
“我能管好自己就不错了,哪能管得着他啊?”甄臻笑道。
孟老太能信这话?谁都知道孟家这三个儿子是最孝顺的。
“你管不着谁管得着?你是他娘,你叫他娶谁他就得娶谁。”
孟老太是老思想了,觉得二儿媳有眼光有见识,她看好的姑娘肯定差不了,孟华年纪还小,肯定得听他娘的话才行,要是娶个不省心的姑娘回来,天天闹得家里不安宁,怎么办才好?
甄臻被她说笑了,“您也太看得起我了,他连县二把手的女儿都不相看,我能管得住他?”
“怎么?还有这事?他没看上人家?”
“您可别说这话,人家什么条件,孟华有资格看不上人家吗?就是他听说人家这条件后,不为所动,我寻思着他有主意着呢。”
孟老太觉得小孙子有主意是正常的,一表人才还是大学生,这条件什么样的对象找不到?
孟老太听说孙子眼光高,也就放心了,“还是你教得好,要不是你,咱们老孟家可出不了大学生。”
甄臻可不敢居功,“这是他爹疼他,我也没做什么。”
孟老太心说二儿媳也太谦虚了,虽说是有她儿子的名声在,可要是没二儿媳张罗,这事肯定成不了。
月中,孟丽回娘家时又带来一个重磅消息,她怀孕了。
孟丽上一胎是九月生的,虽说也过去大半年了,可那毕竟是双胞胎,双胞胎最伤身体的。
“这么快就怀上了?我还以为你要养几年再生的呢。”甄臻问。
孟丽原本是这么打算的,可那次蒋东平出差回来后,俩人干柴烈火没忍住……
她这易孕体质也是没谁了。
孟丽上次生孩子有点伤到了,这次没啥信心,还是蒋东平承诺会多带孩子,才让她好受些。
“我也不想的,但怀了也就怀了,总不能打掉吧?”
打胎伤身体不说,也不安全。
更重要的是周长胜给她留下心理阴影了,她莫名就想通过怀孕来证明自己能生。
周长胜不是不能生吗?
那她最好多生几个,生出来专气他老周家!
甄臻就只能祝福了,“你们拿工资也没负担,多生一个也没啥,要是能生个女儿就更好了。”
孟丽提干后工资可不低,双职工家庭那是多少人都羡慕不来的,在县城生活是足够了。
别说养三个孩子,养十个都能养得起。
只不过孩子多就要累一点,孟丽又上班又带娃,怕是要吃不消的。
“还好有曹家父母帮忙,我这次回来想跟家里商量一下,让大宝二宝认曹家父母做干亲。不过咱们农村认干亲是有讲究的,要看生辰八字旺不旺对方,我就想叫我娘找算命先生看看,如果合适再跟曹家父母提。”
曹家父母对她家孩子相当好,掏心掏肺地疼,给孩子买奶粉乃衣服眼都不眨一下。
老俩口退休工资很高,闺女又看不上他们这点钱,觉得跟大宝二宝投缘,就愿意为孩子花花钱。
可孟丽却觉得不太好,推辞了好几次,差点把曹家父母惹生气了。
既然推不过,孟丽就寻思着不如认了干亲,让大宝二宝把他们当爷爷奶奶孝敬,给他们养老。
甄臻感慨道:“那对老夫妻真是难得的好人,大宝二宝能遇上他们,也是缘分。”
孟丽也认同这一点,她这次又带了几匹布来。
“嫂子,我有五个同事要定成衣,四个同事要定制。”
孟丽那厂子大,这时候没有商场可以逛,更没有各式各样的专卖店品牌,只能靠裁缝做点衣服。
可裁缝的手艺就那样,根本满足不了女人爱美的需求。
孟丽长得标致,那就是活脱脱的衣架子,车间同事见了还有不眼馋的?
本来还想忍忍的,越看越喜欢,这不,就咬牙来定件新衣服了。
女人嘛,衣柜里永远缺一件新衣服,不是没有道理的。
甄臻笑道:“蕙兰这招牌算是打出去了,不过做完这一波就可以考虑做点秋装了,八月份做秋装,九月份穿,衣服总是宁早不晚的。”
焦蕙兰点头,把婆婆的话记在心里了。
婆婆又叫她给孟丽做一件秋装打广告。
虽说一件衣服的成本要好几块,可孟丽也给她带来不少生意,她刚学裁缝,也不指望一下子就赚大钱,焦蕙兰还是会算这笔账的。
她紧赶慢赶,用了一天时间做出来了。
焦蕙兰忐忑地把衣服拿给婆婆。
这是一件蓝绿色的工装风外套,绒布的质感,穿上显得腿非常细,很适合车间穿。
甄臻看着这件衣服格外感慨,她只是提供了一台缝纫机,一点成长的土壤,就促成了焦蕙兰的蜕变。
三年前,她怎么能想到唯唯诺诺的焦蕙兰,会有这样的天赋?
甄臻拍拍儿媳的肩膀,感慨道:“我们蕙兰长大了。”
焦蕙兰叫她说的眼眶一热,要不是婆婆,她哪有今天啊?
她就不知道自己有多好。
次日张翠花就来说, 殷知青和潘知青都被作为反面典型,拉去改造了。
这年头改造可不轻松啊,殷雪逃跑就算了, 还想偷渡去港城,这性质不是一般的恶劣, 怕是要送去游街的。
潘东明虽然是连带的,但因为撞到枪口上去了, 责任也是不小的。
保守估计, 这俩人下半年是不好过了。
村里少了这俩人, 好像也没什么变化,大家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程素听到消息后也没什么反应,她是很喜欢潘东明,可一想到潘东明想送她去坐牢,她就无法释怀,甄大娘说得对,她的目标是京大, 是通过考大学早些回城, 而不是满脑子情情爱爱。
改造就改造吧,他那么喜欢殷雪, 和殷雪一起住牛棚, 应该高兴才对。
程素想明白这一点, 就欢欢喜喜地去找她甄大娘了。
孟家人早已把程素看成自己人了,孟大国几人见了程素都要安慰几句, 叫她不要放在心上,还说潘东明和殷雪那种人,送去改造是为了他们好。
程素头一次感受到家的温暖,心里暖融融的, 也是从心底把孟家人当亲哥亲嫂子看待。
孟华今年要实践进修了,按照社来社去的原则,大部分大学生都要发回原籍,但孟华在学校表现出色,老师问过他的意思,想叫他留校,孟华还有些拿不准。
他吃过赚钱的甜头,自然想早点毕业赚钱。
有人觉得只有在国家需要的岗位上工作,才是为国做贡献,孟华不这样想,一个人有钱了富足了,就能带动很多人富裕,这就是在为国家做贡献。
再说他有钱后还可以反哺家乡,为家乡捐款修路通电,不比按部就班工作强?
不过他今年学习加进修,课程不算轻松,也想早点回学校。
八月下旬,孟华买好火车票,打包好行礼。
他娘这是给他买了多少东西?
袜子、裤衩、夏装一身、冬装一身,一件刚织的咖啡色毛衣、一兜苹果、两瓶罐头,真是方方面面都想到了,他嫂子还给他做了一件秋装外套,就是放在京城看,也是非常时尚的。
“娘,嫂子,这东西太多了,我实在拿不下。”孟华嘀咕。
“怎么拿不下?用床单困在一起,打成豆腐包,有多少都装得下。”甄臻笑道。
焦蕙兰也觉得带的太少了,总怕小弟在那边吃苦,想把家里好东西都叫他带上,就偷偷塞了两瓶辣椒酱在孟华包里。
孟华垫了垫,笑着摇头:
“真是沉甸甸的母爱。”
陶爱红看得直咋舌,偷偷在心里撇嘴,心说婆婆也真是舍得,衣服就算了,罐头一买就是两瓶,怎么就没看婆婆对她那么大方呢?
陶爱红绝不承认家里的罐头都是她偷吃的。
甄臻也叫三儿子说的一笑,倒不是她偏心三儿子。
对三儿子好,一来是而因为三儿子一年回来一次,在外学习也是很不容易的。二来是因为原著中孟华是个不折不扣的反派,性格钻营,做事激进。
甄臻不是他的腿部挂件,无法时时刻刻去提醒他走正道,只能用家人的爱能滋养他,让他时刻为自己留条后路。
“你哥养猪场怎么样了?我好久没过去了。”甄臻不经意问。
孟华哪里不知道他娘的意思,就笑笑说:
“您老哪是好久没过去啊,这是特意来打听我跟我哥的情况呢,您放心好了,我跟我哥好着呢,昨天我俩还一起下河摸黄鳝和龙虾呢!要不是时节不对,儿子一定给您摸点螃蟹回来!”
这倒霉孩子,读个大学长进不少。
想忽悠他是越来越难了。
不过看着大儿子和三儿子关系越来越好,她也是很高兴的。
做父母的只要不偏心,不重男轻女,孩子们的感情就差不了,偏心其中一个孩子,尤其是男孩,不仅会把被偏爱的孩子养成白眼狼,更是寒了其他子女的心。
甄臻想炒点零食让他路上带着吃,可孟华不爱吃瓜子和板栗,再说今年的板栗还没下来,她也是好久没炒过栗子了。
倒是八月下旬,春花生刚收了一波,正是吃的好时候。
甄臻把花生倒在院子里晒干,叫三个儿子把花生米剥出来,几个孩子也过来帮忙了。
人多力量大,没多久就剥了满满一筐,今年的花生真是不错,颗颗饱满,用来做五香花生米一定很不错。
甄臻把花生米用水洗干净,放入五香和八角香叶进去泡个半小时。
家里盐不多了,她又去空间里拿了几包盐拆开。
这年头盐是不值钱的,农村人都用鸡蛋换盐,加上盐的包装不好拆,甄臻空间里的东西少了大半,就盐还没怎么动过。
她以前一个室友,有一年因为谣言说海水被污染,吃盐能抗辐射,室友妈就疯狂囤盐,囤的盐从她上幼儿园吃到大学要毕业了,都还没吃完呢。
毫不夸张地说,甄臻空间里的盐也够吃几十年了,搞不好还能传宗接代。
盐倒入锅中翻炒,花生米沥干后倒入锅中,初时花生米上会粘着盐粒,改用中火,等盐炒黄了,花生米干燥入味了,也就差不多了。
“甄大娘,炒好了吗?”
程素有点摸不准火候,就捏了一个放入口中。
陶爱红也是哪里有吃的哪里就有她,她吃了一口,登时和程素一样瞪大眼,这五香花生米真是又香又脆,完全想不到花生米能炒出这种味道来。
其他人也围过来,都叫这五香花生米的味道给迷住了。
“娘,这五香花生米给我留点当下酒菜呗?今天我跟老二老三喝一杯。”孟大国笑道。
甄臻笑说:“废话,娘做的东西哪次少了你们的?”
孟大国憨笑:“还是娘对我们好。”
兄弟三人心里都热乎乎的,他们的娘天天研究这些好吃的,都便宜他们了。
这说明什么?说明娘是把他们放在心坎上疼着的。
甄臻叫孟大国捉了一只鸡杀了,只放了青椒进去,把这红烧鸡块做的软烂入味,味道真是一绝。
她还做了拿手的脆皮五花肉,炒了一盘空心菜,一盘黄瓜炒鸡蛋。
因为孩子们缺钙,又烧了个海带鸡蛋汤。
四菜一汤,两荤两素,这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焦蕙兰又下厨给他做了一碗鳝鱼面,用的是前天捉的黄鳝,野生黄鳝口感相当不错,去京城可吃不到这味道。
焦蕙兰这个嫂子也是为小叔子操碎了心。
孟华吃着家里的饭菜,心里无比熨帖,就越发不想走了。
他想在京城买套带院子的房子,接娘一起过去住。
不过京城房子贵,他手里钱还不够,再说落户的事暂时也没着落,还不能太早跟他娘说。
孟华依旧是晚上的火车票,还是孟大国去送,不过这次哥俩感情好了,路上那叫一个欢快,说说笑笑就出了村子。
这年头火车可不是一般安全,甄臻不担心孟华的安全,一夜好眠。
次日一早,她拿着蒲扇起床了,可能是因为昨天杀了一只鸡,今天鸡都飞树上坐着了,任甄臻喊破嗓子也不下来吃饭。
大丫掐着腰:“阿奶,你看小花被你吓的,下次能不能别吃鸡了?它们都是我的宠物,我舍不得吃它们,这太残忍了。”
甄臻心说昨天谁都没你吃得香,两个鸡腿都叫你一个人吃了,还想怎样?
“对对对!我残忍,你不残忍!”甄臻哼哼。
大丫就冲上来抱住她阿奶的大腿,当她阿奶的腿部挂件。
甄臻拿了根竹竿把鸡打下来,撒了一把米在地上,大丫二丫三娃又捉了虫子来喂,把这鸡喂得肥肥的,下的鸡蛋就好吃。
今年可不寻常,从年初气氛就不太多,好不容易熬到下半年,秋收过了没多久,就传来那四人被打倒的消息。
别说大城市了,就是坝头村这样偏僻的小村子,民众都是欢欣雀跃,他们不懂什么国家大事,只知道这个国家在往好的方面发展,未来是有盼头的。
这时候公粮已经交上去了,村里正在组织分粮。
今年坝头村的收成还过得去,但交完公粮就没多少了,分到各家头上只能算马马虎虎。
好在李德成为了完成指标,准许大家养鸡养猪。
这一放开到底是不一样了。
家家都能拿鸡蛋去卖钱,谁家媳妇坐月子也能杀只老母鸡补身体,没钱就捉只鸡去卖,也能多养头猪了。
不过坝头村除了孟家养了六头猪,其他人家大多养两头。
不是他们懒惰不想养,实在是养不起。
这猪的食量多大啊!
想要把猪养的跟孟家一样好,那真是人不吃都要给猪吃,一年下来伙食开销能压死人,养两头已经了不得了。
交一头给国家,再留一头宰杀,吃不完的肉还能卖给别人,一年到头的,这手头还能不剩下点钱?
这日子不就过得舒坦了?
所以今年坝头村村民精神状态都是挺不错的。
今年花生大丰收,尤其坝头村家家都分了不少花生,农民丰收了就意味着花生的价格要降了。
十月能风波过去了,甄臻就去了趟黑市,想收点花生回来。
价格果然如她所料,比去年价格便宜不少,去年花生收成不好价格反而贵,这事让人很无奈。
这年头花生是稀罕物,按理说价格不低的。
可能是因为农民把分到的花生拿出来卖,黑市花生价格只三毛钱一斤。
但听说外头能卖四毛多,熟花生米就更贵了,要六七毛,花生米就更别说了。
不过也能理解,花生可以炼油,计划经济时代什么都贵,贵的不是物品本身,是因为稀缺。
大甄臻收了两麻袋花生,今年孟家也种了花生、红薯、土豆这类作物,但自家那点自留地产量有限,还是要出来采购才行。
买完后甄臻找了个偏僻的地方把花生放进空间,又绕去了较远的摊位买了一次。
傍晚还叫赵美兰帮她多进点花生和瓜子。
这样陆陆续续她就有十麻袋花生了。
晚上,孟大国去养猪场喂猪,家里大大小小就出来扒花生,程素和孟招弟也帮忙。
次日,几人又一起把花生给炒了,不得不说五香花生这吃法太稀罕了,以前的花生多是油炸做下酒菜,不能当零食吃。
五香花生就不一样了,可以和板栗瓜子一样,用纸包着,看电影、读书、下酒菜都是可以的。
反正孟家人是拒绝不了五香花生米的诱惑。
这草锅炒花生可是个力气活,程素炒累了孟招弟就顶上,孟招弟累了就焦蕙兰来。
至于陶爱红那是编外人员,只有花生米出锅时她最积极。
花生米炒的多,就需要多带点包装纸,甄臻拿了一叠包装纸出来画logo。
她如今这画图水准堪比打印机,画的那叫一个快狠准,没多久,温柔的好婆婆侧脸图就画好了。
她打包也没背着孟招弟,也是出于试探的心思,不过招弟嘴严实,这边有什么事从没传到那边去,甄臻对她是很认可的。
甄臻就又去了一趟县城,好婆婆已经好久没推出新品了,去年是卖过板栗,但那是季节性的,不少老客户都盼着好婆婆出新品。
甄臻车刚支好,就有人过来了,“姐,一包咸味瓜子。”
甄臻笑笑,拿了一包花生米出来。
“弟,你是咱家老顾客了,咱家刚出了新品,要不要尝尝?”
顾客是个半大小伙,父母都是厂里领导,自然不缺钱,他时不时就来甄臻这买点零嘴打牙祭,最近好像谈了个小女朋友,上次还把女朋友带过来了。
甄臻知道这个客户忠诚度高,主动推荐道:
“这新出的五香瓜子,是用了我家祖传的独家秘方炒出来的,你一定会喜欢。”
摊主能记住自己,作为顾客,小伙子也是很高兴的,就捏了几颗尝尝。
这一尝就和孟家人一样惊艳,当下就叫甄臻给他来三包。
小伙子还八卦道:“大姐,你家还有祖传秘方呢?给我说说你家祖上的故事呗?”
甄臻就开动脑筋,分享了自己现编的故事。
说她家祖上是个贫民,有一次给地主家干活,地主不给发工钱,只用了几麻袋花生就把她祖先给打发了,她祖先眼看着就要饿死了,就开动脑筋,想把这几麻袋的花生米卖出去。
可是花生不值钱,卖不出价格来,祖先经过苦心研制,终于研发出了五香花生米的吃法来。
这花生米一经推出就广受好评,她祖先靠着卖花生米救了一家老小的命。
这故事编的甄臻直呼离谱,可小伙子却叫她说的挺感慨的。
“原来这小小的花生米背后有这么多故事啊!不简单,不简单啊!”
甄臻算看明白了,做品牌最重要的是要会讲故事,既然有心把好婆婆做大,就要把故事给说好。
故事真不真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信。
晚上时,她空间里的大部分瓜子和花生米都卖完了。
一斤花生能出七两花生米,一斤花生米的成本就要四毛多,一包花生米是五两,甄臻卖四毛钱一包还要送一些瓜子给顾客。
她今天差不多带了两百斤花生米,里里外外就有六七十的利润,加上卖瓜子的收入,轻松就赚了一百多。
花生米还剩下一些,甄臻就换了包装给孟老太和孟老太爹送去了。
孟老太爹一看有好吃的,就把没喝完的五星茅台拿出来了。
孟老太还寻思着这瓜子皮是不是上霉了,怎么灰灰的?
她夹一个放入口中,“老头子,老二家的也太会吃了,这花生米可比油炸的好吃!”
孟老太爹直点头,“老二不在了,老二媳妇能把家撑起来,也是她有本事。以前大家都说她手缝宽,存不住钱,是个败家娘们!可我看她身上穿的还是几年前的衣服,每天就吃一口饭,饿了就抱着黄瓜啃,瘦的我这个做公公的都感慨!”
现在谁说他儿媳不好,孟老太爹头一个就不让。
孟老太也非常自责,你说她以前怎么那么不懂事,非要跟儿媳闹别扭呢?
她就把一切归咎到沟通太少这上面,光看着儿媳天天去县城花钱,没看到人家把钱花在孩子们身上。
给这个买棉袄,那个买被子,回回去县城买的不是奶粉就是高乐高,哪有一分钱是花给自己的?
遇上这样的儿媳,她就该好好珍惜。
孟老太好一通反省。
老俩口喝着小酒,聊着人生,吃着五香花生米,这日子真是越过越美了!
后面甄臻又收了一次板栗。
有了去年的经验,孩子们不用多说,早早就带好口袋出去捡板栗了,捡到的钱给家里,却能留下一两分买糖吃,也是很高兴的。
靠着孩子们,甄臻收了二十麻袋的板栗,也不知道他们从哪弄来这么多。
隔天甄臻路过隔壁村,听到村民抱怨,说往年山上板栗都没人吃,今年却一个没看到,真是奇了怪了。
甄臻也就知道原因了。
到了年底外面查的严,甄臻也就没怎么去县城,孟大国的猪养的差不多了,不知道年底之前还能不能安全卖出去。
七六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可再不平凡也有过去的时候。
第57章
十一月天冷了, 村里人就准备猫冬了,甄臻依旧和往年一样,备了炭火、柴火和过冬的食物, 被褥和棉衣都不缺,也就没刻意准备, 只给几个孩子准备了过年穿的新衣服。
刚过完年就来了一场大雪,好巧不巧就把孟老大家的房子给压塌了。
甄臻听到消息时是半夜, 孟大国和孟二勇都过去帮忙了, 她也赶紧穿好衣服赶过去了。
孟老大家的房子有新有旧, 塌的是二十多年前的老房子,早就破烂的不成样子了,可是家里子女多,一直没钱盖新房,就一直凑活着住。
昨晚下雪时,孟老大也是担心的一宿没睡,谁知怕什么来什么, 半夜就听到轰的一声, 靠窗那一块先塌了,孟老大家就把几个孩子都喊起来, 紧赶慢赶跑了出去。
谁知这一塌连隔壁屋一起塌了, 他大儿子孟大柱睡在隔壁, 跑慢了点就被埋了进去。
好在孟大柱命大,被一个橱柜给护住了, 只是埋在下面一时半会出不来,孟老大就去喊村里人来帮忙了。
孟大国和孟二勇穿着军大衣倒是不怕冷,其他孟家人就没这么幸运了。
几个孩子都穿着毛衣毛裤,站在北风中瑟瑟发抖。
张巧红也没穿外衣, 人来人往的有些尴尬。
孟大国就脱了军大衣,叫焦蕙兰递给张巧红,张巧红鼻尖红红的,心里别提有多暖了。
孟大嫂担心儿子,“这可怎么办才好啊?”
“大柱精神不错,不用担心的,倒是这么一大帮子人,总要有住的地方。”
甄臻就叫程素去了趟李德成家,把办酒席用的油布借来,搭了个简易的帐篷,虽然不比屋里暖和,但好歹有个挡风的地方,家里抢救出来的东西也能堆进去。
天没亮,孟大柱就被救出来了,他运气不错,毫发无伤,只是房子没救了。
之前甄臻家盖了新房子,孟大嫂心里也是羡慕的,这几年省吃俭用,就想学她家盖个亮堂的大房子,只是钱一直攒却一直不够,盖房子的事就拘着了,如今不盖是不行了。
孟大嫂把甄臻拉到一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家里想盖六间房,巧红和淑芬手里的钱都给我了,又去娘家借了一点,我手头也还有三百块钱,算来算去还差二百。上次孟丽说可以借我一百,剩下的一百实在没地借了,只好问问你手头有没有了。”
孟大嫂不太确定,虽然二房日子过的是不错,可陶爱红是个懒货,甄桂芝又不下地,全家房就靠大国二勇和蕙兰赚工分。
老二媳妇虽然把家管得不错,可她手缝也太大了点,天天大鱼大肉吃着,三五天就要去一趟县城,赚的还不够吃的呢。
孟大嫂就觉得她这妯娌不一定能拿出一百块钱来。
年前孟大国卖了猪,因为行情不好,都以七毛的价格给了赵美兰,收入不如往年高,却也赚了点。
家里六头猪,交了一头给国家,宰了一头,也有些进项。
甄臻也没说别的,救急不救穷嘛,大房一直没跟她开过口,眼下确实是遇到事情了。
不过她还是为难了一下,“我得回去凑凑,你也知道我的,赚的向来不够花,哪能存下什么钱啊。”
孟大嫂被她说得都有点自责了,明知道这妯娌手缝宽,存不下钱,还来揭人家老底。
孟大嫂笑笑,“没有我就少盖一间,也没什么的。”
六间已经是最少的了,大房这边人多,四个老的就不提了,孟大柱这一房就六人,孟大建那一房也是六人,一家十六口人住六间房都很为难,再少也实在不像话了。
甄臻回去了一趟,给她拿了一百块钱回来,还特地拿的是零钱。
孟大嫂感动坏了,她真没想到妯娌借钱借这么痛快,看这钱皱的,只怕把压箱底都拿出来了。
孟老太爹认识点人,再加上事发突然,村里也要帮衬点,没几天红砖就批下来了。
这年头,那真是谁家有难全村帮忙。
还没到春耕,村里没活干,知道孟家出事都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木材没几天也备好了,等到化冻后天气暖和一些,孟家就开始起地基盖房了。
甄臻一家也过来帮忙,孟大国和孟二勇帮着忙活,两个儿媳帮着做饭。
甄臻知道大房手头没钱,囤的菜和肉都被埋了,是不能吃的。
她就带了点大骨过来烧火锅吃。
门口支了临时用的锅,甄臻先煮了满满一大锅骨头汤,掀开锅盖,汤又白又清,筒骨的香味叫一干干活的人直流口水。
冬天就该吃口热乎的,甄臻又把白菜、萝卜、红薯、冬瓜、南瓜都给切了,苟子娘送了点豆腐,张翠花送了豆芽和土豆,也一并下锅了。
这些菜都不值钱,想加多少加多少,菜从锅里一捞,蘸点芝麻辣酱,口味自是不用说了,主要是暖和啊。
这天寒地冻的,干活的人手都冻掉了,能吃上这么一口热乎饭,谁心里不舒坦?
不够吃也还有馒头等着,这可是白面馒头,包点咸菜都是美味了,更别提还配着火锅了。
孟大嫂很感谢她,回头还跟孟老太说:“患难见真情,这次多亏了桂芝了。”
孟老太也没想到老二媳妇这么大气。
雪把家里房子压塌了,坏了不少家具,压没了猫冬村的粮食,孟老太说不出的心疼,好在房子顺利盖起来,两个儿子家也相处和睦,孟老太心里也是舒坦的。
孟丽和蒋东平也特地过来帮忙了。
蒋东平还单位发的肉和菜都带过来了,车前杠上挂的满满当当的,看着可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