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改变普通人生by晴枫微笑
2023最新网址 fushuwang.top 录入时间:10-26
那一瞬间,屋外操场的喧闹与屋内的温馨暖意仿佛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而他们手中的通知书,此刻似乎也不再仅仅代表着一种选择,更代表着一个关于成长路径与幸福定义的沉重问号。
“我记得她幼儿园毕业那天晚上,睡得那么甜,抱着毕业证书的样子。”李苏的嘴角不自觉地上扬起来,“我在想,我们拼命想给她‘最好’的教育,是不是反而会夺走她现在这种轻松和快乐?”
“顺其自然吧。”吴玮用力握了握妻子的手,做出了最终的决定,“好的教育,不应该以牺牲童年的快乐为代价。”
他浅浅微笑:“小区小学就在楼下,她可以多睡一会儿,放学了能和熟悉的小伙伴一起在院子里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她,而不是奔波在补习班的路上。”
“对她,对我们,对安安和呦呦,这都是更轻松、更自然的选择。”说完,他松了一口气。
那一刻,李苏感到一种巨大的释然。
他们夫妻二人仿佛无声地达成了一种共识,他们追求的“最好”,并非世俗定义的金字塔顶端,而是一个孩子眼中应有的、明亮而不压抑的天空。
第二天,李苏去小区配套小学为小雨办理了入学手续。
手续简单快捷,接待的老师笑容亲切,透着一种家常的随和。
回家的路上,她在小区花园里碰到了正带着孙子玩耍的邻居。
邻居听闻他们放弃了重点小学,脸上掠过一丝难以置信的惊讶,随即又了然地笑了笑:“你们两口子真想得开。不过也是,孩子这么小,快乐最重要。”
李苏笑了笑,没有过多解释。
她抬头,看到自家阳台,吴玮正抱着呦呦,指着楼下,仿佛在说“看,妈妈回来了”。
而小雨清脆的笑声正从滑梯那边传来。
她忽然无比确信,这个在别人看来或许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对他们家而言,恰恰是通往“有滋有味、忙碌却也无比甜蜜的新生活”最正确的一步。
晚饭时,他们把这个决定告诉了小雨。
“宝贝,下学期你就要在家门口的这所小学上学了,开心吗?”
小雨眼睛一亮,用力点头:“开心!我可以和朵朵一起上学吗?放学了还能回来陪弟弟妹妹玩!”
“当然可以。”李苏和吴玮相视一笑。
那份区重点的通知书,被仔细地收进了家庭档案盒,它见证了一次重要的选择,却不再带来任何焦虑。
窗外华灯初上,将这个选择了平凡与陪伴的小家温柔地照亮,内部充满了碗筷的轻响、孩子的笑语和一种名为“安心”的暖流。
日子像一本被温柔翻动的书页,缓缓掀开了新的篇章。
九月,秋意渐浓,小区里的桂花树开始吐出细密的甜香。
开学第一天,李苏给小雨穿上了小区小学簇新的校服。
并非区重点那般带着精英感的精致款式,而是更朴素实用的运动服,映着小雨红扑扑的脸蛋,反而有种蓬勃的朝气。
“妈妈,我自己走!”小雨背着小书包,在门口坚定地宣布。
小学就在小区深处,穿过中心花园,步行不过五分钟。
李苏和吴玮相视一笑,没有坚持送她到校门口。
夫妻俩站在单元楼下的香樟树旁,看着她小小的、却挺得笔直的背影,一蹦一跳地汇入三三两两的同龄孩子中,熟稔地打着招呼,笑声清脆地洒了一路。
“看,是朵朵!妈妈我走啦!”小雨回头用力挥了挥手,加快脚步追上了好朋友。
那一刻,李苏心里最后一点微小的疑虑也彻底烟消云散。
她看到的不是被“淘汰”的失落,而是一种无缝衔接的、充满安全感的快乐。
这种快乐,远比一份光鲜的录取通知书更让她安心。
吴玮搂住她的肩膀,语气欣慰:“看来我们的选择没错。”
今天,一个平凡却似乎被赋予了特殊意义的日子。
李苏的签到系统仿佛感知到了某种成长的韵律,触发了一个隐藏的温馨程序。
屏幕悄然亮起,弹出了一份为吴小雨量身定制的一份“成长基金”。
它并非冰冷的数字,更像是一份充满期许的守护契约。
这份基金的设计巧妙而充满深意:
它的增长并非与世俗的考试成绩或竞赛名号挂钩,而是与她每一天真实而鲜活的成长足迹紧密相连。
一次大胆的发言、一份帮助他人的善意、一项新技能的解锁,甚至是一次从挫折中爬起的勇气,都会成为滋养这份基金的养分。
只要吴小雨小朋友每天都在健康、快乐地进步,无论是学会一个新字,还是画出一幅充满想象力的画,这份基金的数值便会悄然增长一丝。
它无声地记录着她的点滴成长,化身为一份绵长而温暖的保障。
仿佛在说:孩子,你只管尽情探索这个世界,背后总有一份力量在默默为你喝彩,并守护着你的未来。
小区小学的生活,正如他们预期的那样,平和而充满烟火气。
没有令人窒息的压力和比较,老师们的态度更多是鼓励和引导。
小雨每天都能睡到自然醒,放学后常常是和朵朵手拉手先跑回自家楼下的小花园玩一会儿滑梯,然后再背着书包上楼。
下午四点半后的时光,成了这个家最寻常也最珍贵的画面。
小雨在客厅的书桌上写作业,遇到难题,吴玮会放下怀里咿咿呀呀的安安,走过去耐心讲解。
李苏则抱着呦呦,在一旁准备晚餐,偶尔抬头看看父女俩头碰头讨论的样子,嘴角便忍不住上扬。
奶奶钱女士有时会过来,看到这幅景象,也会感慨:“这样好,孩子不遭罪,大人也轻松。”
她如今已是小区小学的坚定拥护者,甚至会和别的老太太闲聊时说:“读什么名校哦,孩子开心最重要,你看我们家小雨,天天乐呵呵的,多好!”
李明德和容意也则更愿意去“家滋味”忙活,那让他们觉得生活更充实,更有盼头。
一个周末的午后,阳光正好。
小雨坐在地毯上,拿着彩色绘本,一字一顿地给并排躺着的弟弟妹妹“讲故事”。
安安睁着圆溜溜的眼睛盯着姐姐,呦呦则挥舞着小手,试图抓书页。
李苏和吴玮靠在沙发上,看着这幕景象。
吴玮忽然开口,声音里带着一种深沉的满足:“有时候想想,我们拼命追求的那个‘更好’,可能只是别人眼中的标准答案。”
“而我们现在拥有的——”,他目光扫过认真讲故事的大女儿,和两个懵懂可爱的婴儿,“才是我们自己的最优解。”
李苏将头靠在他肩上,没有说话。
窗外传来楼下小区孩子们嬉闹的喧哗,夹杂着桂花若有若无的香气飘进来。
屋里,大女儿轻柔的读书声和婴儿无意识的咿呀声交织在一起。
这就是他们选择的生活。
没有万众瞩目的辉煌,却有着触手可及的温暖;没有压得人喘不过气的期望,却充满了扎实成长的喜悦。
这份“顺其自然”带来的,是一种巨大而平实的幸福,它温柔地包裹着家里的每一个人,让这个普通的三居室,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充满灵魂的家。
日子在桂花香渐次浓郁中平稳前行,直到一通来自小雨班主任的电话,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这个小家漾开了一圈意想不到的涟漪。
“吴小雨妈妈,是这样的……”英语王老师的语气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区里即将举办一场小学生英语演讲大赛,我们学校分到了一个少儿组代表名额。”
王老师喘了一口气接着说:“经过几轮测试,小雨的语言天赋、发音和表现力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学校经过讨论,一致决定推荐她代表学校参赛!”
这无疑是一个惊喜。
李苏刚为女儿感到骄傲,另一通电话紧接着打了进来,是小雨的美术陈老师。
“小雨妈妈,不知道王老师跟您说了没有?但我必须说说我的看法!”陈老师的语气同样急切。
她迫不及待的说:“小雨在色彩和构图上的感受力极为出众,远超同龄孩子!她是一棵非常好的美术苗子,我认为她的天赋在这方面更值得深入培养,学校应该将她作为艺术特长生重点推荐,这次区里的书画展就是很好的起点!”
两位老师的欣赏和争抢,让李苏和吴玮在欣喜之余,也感到了些许措手不及的甜蜜烦恼。
事情很快从电话沟通升级到了面对面的讨论。
在学校的小会议室里,王老师和陈老师各自陈述理由,都希望学校能将有限的资源和推荐机会倾斜给自己看中的“苗子”。
“王老师,英语演讲固然能锻炼能力,但美术培养的是孩子一生的审美和创造力,这才是更根本的素养!”陈老师据理力争。
“陈老师,我完全同意您说的。但小雨在语言方面的天赋是显而易见的,这次大赛机会难得,是代表学校的荣誉,也能极大提升孩子的自信和视野!”王老师毫不退让。
气氛一度有些僵持。
最后,目光齐齐投向了被特意请来的李苏和吴玮。
“小雨爸爸,妈妈,”校长温和地开口,“两位老师都是爱才心切,学校也非常重视小雨同学的发展。但孩子的精力和时间毕竟有限,如何选择,我们最终想听听家长和孩子自己的意见。”
回家的路上,车里有些安静。
李苏和吴玮都在消化这突如其来的“幸福的烦恼”。
“真没想到,”李苏先开了口,语气里带着笑,“我们当初只希望她快乐就好,没想到这‘快乐’里还藏着这么大的惊喜。”
吴玮手握方向盘,点点头:“是好事。但也真难选,两位老师都很有道理。要不……晚上问问妈和爸妈他们的看法?”
晚上,一家人吃完饭后,容意和李明德正乐呵呵地陪着安安和呦呦在地垫上玩积木。
李苏和吴玮将小雨带到沙发上,同时也跟钱女士以及正视频连线的钱女士说了这件事。
“哎哟!这可是大好事!”视频那头钱女士第一个反应过来,脸上笑开了花,“代表学校比赛?光宗耀祖啊!当然选英语!说一口流利英语,多气派!”
她想象着孙女站在台上用英语演讲的样子,觉得那才叫“有出息”。
这边,容意则有不同看法:“英语固然重要,但艺术修养是内在的沉淀。我看小雨那些画,很有灵性,培养好了能受益终身。舒窈以后说不定也能跟着姐姐学呢。”
她更倾向于沉静而深远的美术。
李明德则捋了捋并不存在的胡子,沉吟道:“各有各的好,关键是看孩子自己的兴趣所在。你们要多听听小雨的想法。”
大人们各抒己见,气氛热烈。
被围在中间的小雨眨着大眼睛,听着奶奶的“气派论”和外婆的“修养说”,小脸上没有丝毫困扰,反而带着一种天真而纯粹的疑惑。
她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最后清脆地反问:
“为什么一定要选一个呢?我喜欢站在台上给大家讲故事,也喜欢用画笔把故事画出来。我不可以都选择吗?”
孩子简单直接的反问,像一道光,瞬间照亮了李苏和吴玮心中那层成年人固有的、非此即彼的思维迷雾。
钱女士和李明德、容意也一时语塞,随即都笑了起来。
李苏和吴玮相视一笑,忽然释然。
“当然可以!”李苏一把抱住女儿,语气坚定而轻盈,“你喜欢的事,都可以去尝试。爸爸妈妈会支持你。”
吴玮也笑着点头,对着视频里的岳父母和自家妈妈说:“对,我们不帮她做减法。她有兴趣,我们就陪着她试试。”
钱女士虽然还是觉得“代表学校参赛”更风光,但看着孙女亮晶晶的眼睛,也妥协了:“行行行,都学都学!咱家小雨聪明,肯定都能学好!”
第二天,吴玮给校长回了电话。
他们真诚感谢了两位老师的厚爱,并委婉地表达了孩子的想法和家庭讨论的结果。
这个决定,出乎两位老师的意料,却赢得了校长的尊重。
王老师和陈老师虽然都有些遗憾,但也表示理解,并约定好时间,尽量错开辅导,不让小雨负担过重。
于是,接下来的日子,小雨的生活多了一份忙碌,却依旧充满了笑声。
放学后,她有时会在王老师的指导下,神采飞扬地练习演讲;
有时则会趴在陈老师美术室的大桌子上,专心致志地涂抹她的彩色世界。
有趣的是,奶奶钱女士开始格外关注小雨的英语练习,每次来都要听小雨说上一段;
而外公外婆则更关心她的画作,串门时总要让小雨举着新作品给他们看。
家里,她甚至会即兴用英语给弟弟妹妹描述她刚画好的画,将两种热爱奇妙地融合在一起。
安安和呦呦虽然听不懂,但会看着手舞足蹈的姐姐咯咯直笑。
李苏和吴玮看着女儿在不同舞台上发光,依旧快乐如初,没有丝毫被压榨的疲态,他们心中充满了欣慰。
他们再次确信,最好的教育,不是替孩子选择一条所谓的“正确”道路,而是守护好她内心的热爱,并给她一片能够自由生长的土壤。
而他们最初那个看似“退让”的选择,恰恰为这份自由的生长,赢得了最宝贵的空间与时间。
日子在小雨充实而快乐的尝试中悄然流逝。
英语演讲比赛的日期和书画作品提交的截止日眼看就要到了。
这天晚上,小雨洗漱完毕,却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刻爬上床。
她抱着自己的枕头,趿拉着小拖鞋,“啪嗒啪嗒”地走到主卧室门口,探进一个小脑袋。
“爸爸,妈妈,我有点睡不着。”
李苏放下正在看的书,温柔地伸出手:“来,宝贝,怎么了?是紧张比赛还是担心画画?”
第95章 顺其自然的成长
小雨爬上大床,挤到爸爸妈妈中间,小眉头微微蹙着,但并非不开心,而是在努力组织语言。
“不是紧张……”她小声说,“王老师说我演讲稿的感情还不够,陈老师说我的画最后好像缺点什么……但我不知道缺什么。”
吴玮侧过身,轻轻抚摸着女儿的头发:“所以我们的‘小能手’遇到小小的瓶颈了,对吗?”
李苏亲了亲她的额头:“这很正常呀,宝贝。任何事做到最后,都会遇到需要再加把劲的地方。这不是你不会,而是你想做得更好。”
“嗯!”小雨用力点头,“我想讲得最好,画得也最好!可是……”
她的小脸又垮下来一点。
吴玮想了想,坐起身:“这样,宝贝,你的演讲稿是讲你最喜欢的那个关于海洋和星星的童话,对不对?”
“你闭上眼睛,别想着是在比赛,就想着你是那个迷路的小星星,在深海里遇到了发光的鱼群,你心里是什么感觉?”
小雨依言闭上眼睛,长长的睫毛颤动着。
“是……有点害怕,但又很惊奇,哇,好多亮亮的光……”
“对,就是这种感觉!”李苏鼓励道,“明天你练习的时候,就把这种‘哇’的感觉放进声音里,好不好?”
“好!”小雨的眼睛亮了一下,但随即又想到画画,“那我的画呢?我画的就是这个故事,可是陈老师说好像少了点……魔法。”
一家三口沉默了片刻。
吴玮忽然说:“爸爸有个主意,但不知道行不行。你的星星和发光鱼,是用什么画的?”
“就是黄色的和蓝色的油画棒呀。”
“也许……我们可以给它加点真正的‘光’?”
吴玮下床,从书桌抽屉里找出了一小盒以前做手工剩下的荧光贴纸,那种吸收光线后会在暗处微微发光的材料。
他拿着贴纸回来:“你看,我们把最大的星星和几条小鱼的眼睛,用这种小小的荧光贴纸点缀一下,平时看没什么,但如果是在比赛展厅的灯光下照一会儿,再拿到稍微暗一点的地方……会不会就有‘魔法’了?”
小雨的眼睛瞬间瞪得溜圆,迸发出巨大的惊喜:“真的吗?!爸爸好厉害!我要试试!妈妈,可以吗?”
李苏看着父女俩兴奋的样子,笑着点头:“当然可以!这是一个非常棒的创意!但我们要小心,不能贴太多,不然就像装饰了,要恰到好处。”
“嗯嗯!”小雨用力点头,所有的困扰似乎都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跃跃欲试的兴奋。
第二天,在征得陈老师同意后,小雨小心翼翼地用荧光贴纸点缀了她的画作。
果然,在灯光下照射片刻后,拿到相对暗的角落,画布上的星星和小鱼眼睛真的发出了极其微弱却梦幻的莹莹光芒,仿佛将那个童话世界的一角真正点亮了。
而她的演讲,在爸爸妈妈的启发下,也终于抛开了最后一丝刻意,充满了孩童独有的、真实的好奇与惊叹。
比赛日和交画日终于到来。
演讲比赛在区文化中心举行。
台下坐着不少观众和评委。
当小雨穿着她自己选出来最漂亮的裙子走上台时,李苏和吴玮在台下紧紧握着手,比她自己还紧张。
然而,小雨站定后,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台下,看到了爸爸妈妈鼓励的笑容。
她忽然一点也不怕了,她想起了爸爸说的深海,妈妈说的“哇”的感觉。
她的演讲开始了。
声音清脆流利,更难得的是情感真挚自然。
当她讲到小星星遇到发光鱼群时,那句充满惊奇和喜悦的——
“Wow! So many lights!”,配上她瞪大的眼睛和张开的小手,瞬间感染了全场,评委们的脸上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最终,吴小雨以绝对的优势,获得了少儿组一等奖。
当她捧着奖杯和证书下台,扑进爸爸妈妈怀里时,李苏和吴玮的骄傲几乎要满溢出来。
另一边,她的画作《Starry Night in the Deep Sea》(深海星夜)在区书画展上引起了小小的轰动。
孩子们都被那隐藏的“魔法”所吸引,围在画前不肯走,好奇地用手遮住光线再看,发出阵阵惊呼。
这幅充满巧思和童趣的作品毫无悬念地拿下了低年级组的最佳创意奖。
小区小学一下子出了个“双料冠军”,校长和老师们都喜出望外。
王老师和陈老师也终于“握手言和”,逢人便夸:“看,这就是我们学校的宝贝,全面发展!”
表彰那天,学校开了小小的庆祝会。
小雨站在台上,左边放着演讲的奖杯,右边立着画画的奖状。
她笑得有点害羞,但眼睛亮得像星星。
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着茶几上并排放置的两个奖杯奖状。
钱女士特意赶过来,摸着奖杯爱不释手:“哎哟,我就说我孙女厉害!看这大奖杯!小雨,给奶奶用英语说两句获奖感言!”
容意则小心地抚摸着画作的获奖证书:“这创意真好,这画我得好好收着,以后给安安和呦呦看,让他们跟姐姐学。”
李明德呵呵笑:“都好,都好!小雨辛苦了,今天多吃点!”
小雨看着围着自己、笑容满面的家人,忽然说:“演讲好玩,画画也好玩。谢谢爸爸帮我想办法点亮星星,谢谢妈妈教我‘哇’的感觉。”
李苏和吴玮的心瞬间化成了水。
他们最初的选择,放弃了追逐世俗定义的“最好”赛道,却意外地给了小雨一片更广阔、更自由的土壤。
他们没有过早地榨干她的灵气去单一地博取“成功”,而是小心翼翼地守护了她的热爱和想象力,最终,这份守护结出了远超预期的、甜蜜的果实。
这份果实,不仅仅是两份沉甸甸的荣誉,更是小雨脸上那份依旧纯净的快乐,和全家人心中那份无比笃定的安心与幸福。
窗外,秋意更深,桂香依旧。
窗内,灯火可亲,其乐融融。
新的故事,还将在这个平凡却温暖的小家里,继续温柔地书写下去。
双料冠军的喜悦像一块甜而不腻的糖,在家庭中持续散发着温和的甜味,但并未改变生活原本的节奏。
奖项被收进书柜,与那份区重点小学的通知书放在了一起,都成为了这个家庭选择的一份见证,而非压力的源头。
小雨的生活回归了小区小学的日常轨道,依旧睡到自然醒,放学后和朵朵在花园里疯跑,然后回家写作业,逗弄弟弟妹妹。
只是偶尔,王老师会利用课余时间给她一些更富挑战性的英文读物,陈老师也会邀请她参与更高年级的美术兴趣小组活动。
一切都显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一个周五的下午,李苏照例去学校接小雨。
刚走到教室门口,就看到班主任刘老师正弯着腰,温和地跟小雨说着什么,旁边还站着一位面带感激的陌生家长。
看到李苏,刘老师直起身,笑着招手:“小雨妈妈,正好!正夸您家小雨呢!”
原来,班上有个比较内向的小男孩,今天美术课上怎么也画不出老师要求的“我最喜欢的动物”,急得直掉眼泪。
坐在旁边的小雨看到了,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好奇张望或大声报告老师。
她悄悄把自己的画纸挪过去一点点,小声说:“没关系,我一开始也觉得小猫咪很难画。你看,先画一个圆圆的头,再画两个小三角……”
她一边说,一边放慢速度,在自己的画纸上演示着最简单的线条。
在她的鼓励和“示范”下,那个小男孩终于破涕为笑,磕磕绊绊地完成了自己的画作。
虽然线条稚嫩,但他非常满意。
小男孩的妈妈特意留下来,就是想感谢小雨。
“谢谢你家小雨,她真有耐心,像个小姐姐一样。”那位妈妈真诚地对李苏说。
小雨被夸得有点不好意思,小脸微红,扯着妈妈的衣角小声说:“妈妈,我们回家吧,弟弟妹妹还在等呢。”
回家的路上,李苏牵着女儿的手,心里涌动着一种比看到女儿获奖更柔软、更踏实的骄傲。
她低头问:“宝贝,怎么会想到去帮那个小朋友呀?”
小雨抬起头,眼神清澈自然:“因为他哭得很伤心啊。而且,帮弟弟妹妹穿衣服、喂饭饭的时候,外婆和奶奶都说,我是姐姐,要照顾他们。那他不会画画,我也算……照顾他一下下吧?”
孩子的逻辑简单又直接,却像一颗温暖的石子投入李苏心湖,漾开层层涟漪。
她忽然意识到,在这个充满陪伴和安全感的环境里,小雨汲取的不仅仅是知识和快乐,更在潜移默化中滋养着一种珍贵的品质——同理心与责任感。
这种品质,远比任何竞赛奖项都更让李苏感到欣慰。
晚上,李苏把这件事告诉了吴玮。
吴玮听后,一把抱起正在给安安递玩具的小雨,用力亲了她一下:“哎呀,我们小雨真是长大了!不仅学习好,画画棒,还会帮助同学了!爸爸真为你骄傲!”
小雨被爸爸的胡子扎得咯咯直笑,扭着身子要下来:“爸爸放我下来,我还要给呦呦讲故事呢!”
看着女儿跑去拿起绘本,像个小老师一样坐在弟弟妹妹的地垫旁,李苏和吴玮相视一笑。
他们再次确信,他们选择的这条“平凡”之路,正在结出他们最期望看到的果实。
一个成绩不错、有特长,但更重要的是内心善良、温暖、快乐的孩子。
周末,“家滋味”特产店里。
小雨正趴在收银台旁边的一张桌子上,认真地画着新的画。
李明德和容意则在后面小厨房和店面之间忙碌着,脸上洋溢着满足。
一位熟客进来,看到小雨,笑着打招呼:“呦,这不是我们的小冠军吗?又在创作大作了?”
小雨抬起头,礼貌地笑笑,又低下头继续画。
容意端着菜出来,听到话茬,脸上笑开了花,但嘴上却说着:“什么冠军不冠军的,小孩子家家的,就是瞎画着玩。快坐快坐,今天有刚做好的糕干和糍粑,给您来一份?”
熟客坐下,感慨道:“老板娘家风真好,孩子教育得这么优秀,还一点都不骄不躁。在哪上学呢?肯定是区重点吧?”
容意放下盘子,语气里带着一种平实而真正的自豪:“没呢!就在咱们小区的小学。近,方便,孩子开心比什么都强。”
“小区小学?”老熟客有些惊讶,随即了然地点点头,“也是,是金子在哪都发光!主要还得看孩子自己和家庭。你们这家教,没得说!”
这话听到李明德和容意心里,比夸店里特产美食好吃还让他们受用。
他们越发觉得,女儿女婿当初的选择,真是又明智又硬气。
日子继续平稳向前。
小雨升入了二年级,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学姐”。
她依然热爱英语和美术,但也发现了新的乐趣。
体育课上的跳绳,音乐课上的小口琴,她都学得津津有味。
一天,她放学回来,兴奋地宣布:“妈妈!爸爸!学校要开秋季运动会了!我报名了……扔沙包和接力跑!”
李苏看着她因为兴奋而红扑扑的小脸,笑着帮她擦掉额角的汗珠:“好啊!那我们小雨又要忙起来了!”
运动会那天,阳光明媚。
小区小学的操场虽不如区重点小学的宽阔气派,却挤满了热情的家长和呐喊助威的孩子,气氛热烈得像一锅煮沸的水。
小雨参加的扔沙包项目得了第三名,她举着那个小小的铜牌,跑向看台上的爸爸妈妈,笑容灿烂得胜过阳光。
接下来的班级接力跑更是高潮迭起。
小雨跑第二棒,当她从第一棒同学手里接过接力棒,像一只小鹿般奋力冲出去时,李苏和吴玮忍不住和其他家长一样,站起来大声呐喊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