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书网.Top

签到改变普通人生by晴枫微笑

2023最新网址 fushuwang.top  录入时间:10-26

李苏立即请来施工队,按照精心设计的方案进行改造。
她特意设计成怀旧建筑的外墙风貌,内部却打造得明亮通透。
最大的亮点是占据了整整两家店铺面积的开放式工坊,采用全玻璃隔断,让路人也能清晰看到内部制作过程。
工坊区设置了二十个体验工位,每个工位都配备了专业的制作工具;
展示区设计了可移动货架,根据不同时节调整陈列;
互动区则摆放着舒适的长椅和小桌,供顾客歇脚交流。
程奶奶第一次走进改造好的空间时,激动得眼眶湿润:“这地方亮堂又宽敞,咱们老师傅干活不憋屈,顾客也能看得明白!”
开业当天,李苏特意安排了点心制作展示活动。
透过明亮的玻璃墙,路人可以看到程奶奶带领妈妈工作队现场制作糕点的全过程。
不少顾客被吸引进店,体验区的预约很快排到了一个月后。
王丽站在人群中,看着热闹的店面,对李苏说:“这个决定太值了。你不只是扩大了面积,更是创造了一个让传统美食活起来的空间。”
李苏感激地握紧她的手:“谢谢你帮我实现了这个梦想。这里不只是店铺,更是我们传承和分享美食文化的家。”
然而,树大招风。
最先发现异常的是负责网店运营的李唐。
一个周末的早上,他盯着电脑屏幕,眉头越皱越紧。
“姐,姐夫,你们过来看一下!”他指着屏幕上几家新开的网店,“这家叫‘家之味’,卖‘经典怀旧糕干’;这家叫‘老滋味工坊’,产品图和描述……怎么看着这么眼熟?”
吴玮放下手中的账本,快步走过来俯身细看,脸色逐渐沉了下来。
何止是眼熟,那几家店的产品介绍,几乎完全照搬了“家滋味”的文案,连程奶奶们的故事都被稍加修改后盗用。
更令人气愤的是,他们产品的定价远低于“家滋味”,销量却不少,下面的评论里已有几条质疑:
“这家的糕干味道好像和之前买的不一样?”
“包装很粗糙,感觉不像手工的。”
几乎同时,容意也接到了老顾客周奶奶的电话:“容意啊,小区外面新开了家小店,也卖手工点心,招牌和你们家像得很哩!就是吃起来……差点意思。”
全家人立刻赶到那家新开的店。
只见不大的门面上挂着“传统家味”的招牌,字体和配色都与“家滋味”极其相似。
橱窗里摆着的点心,外形模仿了个七八成,但包装简陋,更没有那种精心手作的温润感。
容意叹了口气:“他们只抄了样子,没抄到心意。”
李苏的心一点点沉下去。
她们苦心经营、承载着情感与传承的“家滋味”,眼看就要被这些粗制滥造的模仿者稀释、混淆,甚至败坏名声。
愤怒过后,是冷静的应对。
家庭会议的气氛从未如此严肃。
“我们注册了商标吗?”吴玮首先问到关键。
李苏摇摇头,语气中带着自责:“之前只顾着产品,没想过这个……”这无疑是个重大疏忽。
“别急,”吴玮拍拍她的肩,“现在申请还来得及。”
“当务之急是立刻申请商标注册,”吴玮迅速查找资料,“但这需要时间。在这之前,我们必须让顾客清晰地认识到,谁才是正宗的‘家滋味’。”
“我们得告诉别人,我们哪里不一样!”李唐握着拳头说。
于是,一场“正名之战”悄然展开。
李苏再次使用签到获得的“贵人相助卡”,“好运来临福气卡”,这两种卡现在数目惊人,躺在系统背包里,随便她怎么用。
透明的力量:李苏让李唐在网店和微信最显眼的位置发布了一份《严正声明》,并附上了“家滋味”独一无二的“身份证明”
——程奶奶、邱奶奶等传承人的手写签名、合影,以及她们在干净明亮的后厨工作的照片和视频。
程奶奶一边在照片背面签字一边笑着说:“我这老手艺还能上‘证据’,真是头一遭!”
文案核心只有一句:“每一份味道,都有来处;每一位师傅,都有名姓。”
细节的震撼:容意带领妈妈工作队,在每一份点心的包装内,都放入一张印有当天制作人姓名和工号的“匠心卡”,顾客甚至可以扫码看到一段该制作人工作的短视频片段。
张婶一边包点心一边乐:“这下顾客都知道是俺做的了,可得更用心才行!”
顾客的觉醒:李苏亲自写了一封致顾客的信,坦诚目前遇到的仿冒困扰,并恳请顾客认准唯一购买渠道。
周奶奶收到信后专门打来电话:“容意啊,你们放心,老顾客们都认你们,别人模仿不来!”
李苏并未指责模仿者,而是深情地重申了“家滋味”的初心——不止于销售,更在于传承。
法律的武器:吴玮则负责收集证据,向平台投诉那些盗用图片和文案的店铺,并咨询律师,准备发送律师函。
他深夜还在整理材料,李苏端来一杯热茶:“辛苦你了。”
吴玮抬头笑笑:“一家人,说什么辛苦。”
这些措施起到了一定效果,忠实顾客们纷纷留言支持,但低价和形似仍然吸引着部分价格敏感的消费者。
李苏意识到,法律和声明只能治标,真正的壁垒,是无法被模仿的内核。
一天傍晚,看着程奶奶手把手教一位年轻妈妈如何靠手感判断米粉的研磨程度时,李苏忽然明白了。
“别人能模仿我们的外形,甚至编造故事,但他们模仿不了我们这里的人,复制不了我们这份心。”她对全家说,“我们最大的品牌,不是‘家滋味’这个名字,而是生活在这里的、活生生的人和他们的手艺。”
策略再次升级。
深度体验化:他们将每周六的“传统美食体验日”全面升级为“非遗小课堂”。
不仅限于品尝,更让报名者(尤其是亲子家庭)在老师傅的指导下,亲手参与一道点心中最核心的一个小步骤(例如给糕干点印),并颁发一张由指导老师签名的“小小传承人”证书。
这种沉浸式体验带来了极高的口碑传播和顾客黏性。
一个小女孩举着“小小传承人”证书兴奋地喊:“妈妈你看!程奶奶夸我学得快!”
故事视频化:李唐为每一位老师傅拍摄了精致的微型纪录片,讲述他们的人生历程与手艺故事,视频结尾是师傅们对顾客的真诚寄语。
程奶奶对着镜头有些害羞:“我就是个普通老太太,就会做点点心……”
但说起手艺时,眼中满是光彩。
这些充满人情味和岁月沉淀的视频,是无法被抄袭的宝贵资产。
社区归属感:他们甚至在店内设立了一面“家友墙”,张贴顾客们与“家滋味”点心合影的笑脸,以及他们分享的自家美食记忆。
“家友墙”贴满顾客笑脸。
一位老爷爷指着照片对孙子说:“看,这是爷爷第一次给你买糕干的时候!”
这让顾客从单纯的购买者,变成了品牌叙事的一部分。
模仿者终究如昙花一现。
缺乏真正的技艺支撑和情感投入,他们的产品经不起对比和时间的考验。
几个月后,那几家模仿的网店销量锐减,门面也悄然关闭。
而“家滋味”在这场风波中,因祸得福。
它更加清晰地定义了自己——它不仅仅是一个卖特产和点心的商店,更是一个活态的、社区共同拥有的文化传承品牌。
商标注册证书终于被郑重地挂在了店内墙上。
程奶奶摸着证书感慨:“这张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咱们的心在一起。”
但所有人都明白,那张纸远不如后院传来的笑声、老师傅手上的老茧、以及顾客口中那句“还是你们这儿的味道正”更有分量。
一天,程奶奶看着店里川流不息的顾客,轻声对李苏说:“丫头,经过这一遭,我倒想通了。以前怕手艺外传,现在巴不得知道的人越多越好。只有大家都认、都要,这好东西才真正丢不了。”
李苏挽住奶奶的胳膊,甜甜地笑了。
她明白,她们守护的,不仅仅是一个品牌,更是一份需要被广泛认知和需求才能活下去的文化火种。
这场品牌挑战,让“家滋味”完成了从“小家碧玉”到“大家风范”的蜕变,根基扎得更深,目光也投得更远。
“家滋味”成功击退粗劣模仿者后,度过了一段平稳发展的时期。
名气越来越大,甚至吸引了一些美食专栏作家和自媒体博主前来探店报道。
然而,新的危机正以更隐蔽、更棘手的方式悄然逼近。
最先察觉到不对劲的是“妈妈工作队”的王姨。
一次午休时,她有些犹豫地找到容意:“容姐,最近老有个生面孔在小区附近转悠,好像找我们队里好几个人都聊过……说是开双倍工资,请我们去他们新开的什么‘传统工坊’……”
几乎同时,程奶奶家也来了位“不速之客”。
一位穿着体面的中年男人提着贵重礼品登门,言辞极其恭敬:“程老师,久仰您的手艺!我们老板非常仰慕您,想请您过去做技术总监,不用您亲自干活,就指导指导,薪水待遇绝对让您满意……”
更令人心惊的是,李唐在后台数据中发现,有几个外地IP地址持续且大量地购买“家滋味”的每一种产品,显然并非普通消费者。
这一连串的迹象表明,新的模仿者不再满足于表面的抄袭,他们试图直接从内部瓦解“家滋味”最核心的竞争力——人。
这股“挖角”风潮,确实在“家滋味”内部引起了一阵不易察觉的波澜。
妈妈工作队的张婶私下算了一笔账:对方开出的工资确实诱人,几乎是现在的两倍。
孩子正要上大学,家里老人身体也不好,多出来的钱能解决很多现实问题。
她内心陷入了挣扎。
就连一位老师傅的家属也动了心,私下劝道:“妈,人家开那么高的价,就是看中您的手艺。您去指点一下就行,又不累,还能给家里添补不少,何必非要守在那个小店里从早忙到晚呢?”
程奶奶面对诱惑,虽然一口回绝了来访者,但夜里却有些失眠。
她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其他老姐妹和妈妈们的家庭考虑。
她知道,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拒绝现实的经济压力。
李苏感受到了这股暗流。
她知道,这次不能再仅仅依靠法律声明或营销策略。
对方攻击的是“家”最朴素的经济基础和人情纽带,她必须拿出更能凝聚人心的东西。
周末,李苏没有安排生产,而是请所有老师傅和妈妈工作队的成员,带着家人一起来到店里。
桌上摆满了茶点和水果,气氛却有些微妙的紧张。
李苏没有回避问题,她开门见山,把最近遇到的“挖角”事件坦诚地告诉了大家。
“各位叔叔阿姨,姐姐们,”李苏的声音温和却有力,“有人来请大家,开出更高的价钱,这说明我们的价值被看见了,大家的手艺是被市场认可的。这是好事。”
她的话让原本有些忐忑的众人稍稍放松了下来。
“但是,”李苏话锋一转,“‘家滋味’走到今天,靠的不是我一个人,而是在座每一位的心血。我们不仅仅是在一起干活,我们是在一起做一份有意义的事业,是在守护快要消失的老味道。”
接着,她拿出了昨晚和吴玮、容意熬夜赶出来的方案——《“家滋味”传统手艺合伙人计划》。
股权激励:将小店的一部分利润拿出来,折算成干股,根据每个人的工龄和贡献,分配给每一位核心的老师傅和妈妈工作队的成员。
从此,大家不再是“打工者”,而是小店的主人翁,年底可以参与分红。
技艺定价:为每一道核心手艺申请“技艺传承补贴”,这笔钱直接发放给对应的老师傅,明确承认并经济回报其独特技艺的价值。
家庭关怀基金:设立一个小型基金,用于帮助成员家庭遇到的突发困难,如子女教育、大病医疗等,强化“家”的互助属性。
品牌共建人:在所有宣传材料上,显著标注主要老师的名字和头像,将他们真正推向台前,成为“家滋味”活的品牌象征。
“钱,我们要赚,”李苏看着大家,眼神真诚,“但我们要一起赚,赚得长久,赚得踏实,更要赚得有名有份,有里有面!”
李苏的方案,像一颗定心丸,稳住了所有人的心。
张婶第一个表态:“我不走了!那边给钱再多也是给别人干,咱这儿现在是给自己干!苏苏把话说到这个份上,我信她!”
程奶奶更是激动得眼圈发红,她对之前来劝她的家人说:“看见没?这不是钱的事!这是知遇之恩,是把我们当家人!我这把手艺,死也要留在‘家滋味’!”
那位试图挖角的中年人再次登门时,程奶奶不仅坚决地拒绝了他,甚至中气十足地“教育”了他一顿:“年轻人,做吃食生意,心不能歪!光有钱没有心,做不出正经味道!你走吧,别费心思了。”
对方的“内部瓦解”计划彻底失败。
他们或许能开出更高的短期工资,却无法提供“家滋味”所给予的那份尊重、归属感以及共同成长的长期愿景。
经此一役,“家滋味”内部的凝聚力不降反升。
大家真正意识到,他们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妈妈们更加用心地学习,老师傅们也更毫无保留地传授诀窍,因为他们知道,每个人的技艺提升,都是在为自己和这个“家”的共同未来添砖加瓦。
李苏站在后院,看着忙碌而和谐的景象,心中感慨。
新的模仿者用商业的逻辑来攻击,而她,用“家”的温度来守护。
她终于明白,最好的品牌护城河,不是商标,不是秘方,甚至不是手艺,而是人心。
当每个人都将这里视为值得守护的“家”时,任何模仿者都将无法撼动其分毫。
这份共同体的力量,才是“家滋味”最坚固、最无法被复制的核心资产。

周六的“非遗小课堂”气氛格外热烈。
程奶奶正演示如何给新出笼的定胜糕点胭脂,一双属于年轻人的、做了漂亮美甲的手,生涩却异常认真地模仿着。
手的主人叫林小小,是程奶奶十六岁的孙女,刚结束中考。
与过去被奶奶硬拉来、全程低头玩手机不同,今天她举着手机,一边录制奶奶的动作,一边不停提问:“奶奶,这个红点为什么一定要点在这儿?”
“力道轻一点会怎么样?”
演示结束,孩子们一窝蜂跑去品尝点心。
林小小却拉住奶奶的围裙,眼睛亮晶晶的:“奶奶,你刚才说的‘福禄寿喜’四色糕的寓意,还有‘定胜’的好彩头,太酷了!我能拍个系列短视频吗?就叫《奶奶和她的甜蜜非遗》!”
程奶奶愣住了,看着眼前这个几乎从未对自己手艺表现出兴趣的孙女,一时没反应过来。
另一边,邱奶奶的孙子,大学生周彦,正蹲在电动石磨机前,拿着手机研究参数。
“吴玮哥,这个转速和磨盘间隙的算法可以优化吗?我感觉可以建立一个模型,根据不同米的含水量和品种,自动匹配最佳研磨参数,最大化还原石磨口感的同时,还能节能20%。”
吴玮看着这个学计算机的年轻人,眼中放光。
李苏和容意相视一笑,她们意识到,一股新鲜而强大的力量,正自然而然地涌入“家滋味”。
然而,代际的碰撞与磨合也随之而来。
林小小的短视频计划遭到了程奶奶的强烈反对。
“胡闹!做吃食是严肃的事,怎么能对着镜头嘻嘻哈哈?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不能改!”
周彦想给邱奶奶的芝麻糖片设计更“国潮”的文创包装,也被奶奶否决:“红纸黑字,方方正正,吃了才能心正!你画得花里胡哨,像什么样子!”
年轻人觉得老人“古板”、“听不懂”,老人觉得孩子“胡闹”、“看不惯”。
沟通一度陷入僵局。
冲突在一个下午爆发。
林小小为了拍摄效果,偷偷将奶奶的糕干摆成现代感十足的造型,并打上强烈的光影。
程奶奶看到后,气得手直发抖:“你这弄得像什么!这点心的魂都让你拍没了!”祖孙俩大吵一架。
李苏用读心术听了双方的心声之后,没有直接劝和,而是把林小小和周彦叫到一边,轻声问:“你们觉得,奶奶们的手艺,最打动人的是什么?”
“是……好吃?”林小小试探着说。
“是里面的文化和故事吧。”周彦思考得更深。
“对,是文化和故事,是‘魂’。”李苏肯定道。
她语重心长的说:
“但呈现‘魂’需要‘形’。奶奶们坚持的‘形’,是她们那个时代对‘魂’的理解。
你们的任务,不是去改变她们的‘魂’,而是用你们这个时代的‘新形’,去包裹和传递同一个‘魂’。
让更多像你们一样的年轻人,愿意来了解这个‘魂’。”
一番话,让两个年轻人陷入了沉思。
林小小和周彦改变了策略。
他们不再试图“改造”,而是开始做“翻译”。
林小小不再强求奶奶改变,而是跟着奶奶从头到尾做了一遍糕干,用镜头忠实记录下每一个细节和奶奶口中的老规矩。
然后,她运用自己熟悉的剪辑、配乐和转场技巧,将这个过程变成了一部节奏明快、文案俏皮却充满敬意的微型纪录片《奶奶的规矩,甜了一百年》。
视频发布后,在C站和小绿书上迅速走红,无数年轻网友被“圈粉”。
周彦则不再提“包装设计”,而是拉着奶奶聊了一下午芝麻糖片的故事。
什么时候吃?为什么是黑的白的?有什么吉祥话?
他从奶奶的回忆里提炼出“黑白分明,心正如意”的核心概念,设计了一套既传统又新潮的“心如意”纹样,并做出了打样。
当他将实物的文创点心盒递给奶奶,并解释其中寓意时,邱奶奶摸着上面凸起的纹路,终于缓缓点头:“这么一说……是比光贴张红纸好看。”
他们成了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摆渡人”,将古老的技艺“翻译”成新时代的语言。
看到孙辈们的努力和成效,老师傅们的态度悄然转变。
程奶奶开始主动问小小:“丫头,这个镜头我该怎么说?”
甚至在她建议下,尝试在保持古法内核的基础上,开发了一款更适合年轻人口味的低糖版本。
周彦为小店开发的数字化管理系统成功上线,库存、订单、员工排班一目了然,极大减轻了李苏和吴玮的管理负担。
他还帮每位老师傅建立了电子档案,将他们的经验和配方进行数字化保存。
最让人惊喜的是,李唐联系毕业的学校辅导员,发起了一个“非遗数字化”社团,邀请周彦和小小去分享经验,吸引了不少同学对传统手艺产生兴趣。
一天打烊后,程奶奶拉着小小的手,看着店里新挂上的、由小小设计的融合了传统纹样和像素风格的装饰画,轻声说:“以前总觉得,我这手艺到你这儿就断了……没想到,还能让你用这种方式传下去。好,真好。”
小小的眼眶瞬间红了。
又一个周末,“家滋味”热闹非凡。
体验区内,程奶奶在曾孙辈的孩子们面前演示手艺,林小小在一旁用稳定器拍摄;
后院,周彦和吴玮正在调试新一代的智能恒温蒸柜;
店内的“传三代”展示墙上,挂满了老人们年轻时的老照片、父母辈经营各种小店的影像,以及现在孙辈们用新媒介创作的成果。
李苏抱着牙牙学语的孩子,看着这跨越了将近一个世纪的传承画面。
她明白,真正的代际接力已经发生。
它不再是简单的“子承父业”,而是更深层次的、各展所长的融合。
老人是定盘的根,守护着技艺的魂;
父辈是坚韧的树干,搭建起经营的框架;
而年轻的孙辈,则是蓬勃的新枝与绿叶,用阳光雨露般的新观念和新技术,让这棵老树焕发出吸引整个森林的新生机。
“家滋味”的故事,进入了一个更有活力、也更令人期待的新循环。
这份甜蜜的事业,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温度,正以一种更丰富、更可持续的方式,稳稳地传递向未来。
林小小制作的短视频《奶奶的规矩,甜了一百年》意外爆红网络,不仅为“家滋味”带来了潮水般的新关注,更让她本人成了小有名气的“非遗传承青少年代表”。
区电视台甚至发来了采访邀请,点名要采访程奶奶和她孙女。
小小兴奋极了,脑海里已经构思好如何设计采访环节,既能突出奶奶的手艺,又能展现自己为传统注入的新活力。
她兴冲冲地跑去和奶奶商量。
“上电视?”程奶奶一听,立刻摆手,“不去不去,我一个老太婆,对着镜头说啥?再说,做点心就好好做点心,搞这些花里胡哨的做啥?”
“奶奶,这不是花里胡哨!”小小急着解释,“这是宣传!让更多人知道您的手艺有多宝贵!我们可以演示您最拿手的定胜糕,我还可以在旁边用年轻人能听懂的话解释……”
“我的规矩就是我的规矩,用不着谁解释。”程奶奶的态度异常固执,“点心好吃自然有人买,不好吃,吹上天也没用。安安静静做事情,别搞那些虚的。”
类似的拉锯也发生在周彦和邱奶奶之间。
周彦根据后台数据,发现下午茶时段销量最佳,建议邱奶奶专门开发一款适合搭配茶饮的“迷你版”芝麻糖片,口感可以更酥脆一些。
邱奶奶立刻驳回:“胡闹!芝麻糖片就得是那个大小,那个厚度,那个硬度!改了还是芝麻糖片吗?老祖宗就这么传下来的,不能动!”
小小和周彦感到一阵无力。
他们获得了成千上万的“点赞”,却似乎很难获得奶奶们一个肯定的“点头”。
一种新的困惑弥漫开来:明明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为什么守护着传统的奶奶们,反而成了最难逾越的关隘?
困惑逐渐发酵,变成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委屈和抱怨。
一次晚间复盘会上,林小小忍不住说:“我觉得奶奶有时候太固执了。明明稍微变通一下,就能吸引更多年轻人,这是双赢啊。为什么就是不肯呢?”
周彦也推了推眼镜,理性分析:“从市场和传播学角度看,适度的创新和包装是品牌长青的必要手段。完全固守原样,可能会失去未来的增长空间。”
他们的语气里,带着年轻人特有的、认为“正确”的自信,甚至有一丝对“老古董”的不理解。
这话恰好被送水果进来的容意听到。
她放下果盘,没有直接反驳,而是温和地问:“小小,小彦,你们觉得,‘家滋味’最重要的是什么?是销量、知名度,还是别的?”
“当然是文化和手艺啊!”两人异口同声。
“那这些文化和手艺,是谁的呢?”容意继续问。
两人愣了一下。
“是奶奶们的。”容意声音轻柔,却字字清晰。
“是她们的人生,是她们守了一辈子的规矩,是她们心里认定的那个‘味’。
你们想让好东西传下去,这心是好的。
但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为了传播,把它变得不再是她们心中的那个样子,对她们来说,算不算是另一种‘失去’呢?”
一席话,让两个年轻人陷入了沉默。
他们一直想着如何“创新”,却从未从奶奶的角度去思考过“守护”的真正含义。
李苏察觉到了这种微妙的张力。
她把小小和周彦叫到后院,指着那台安静的电动石磨机。
“还记得我们当初为什么把它请进来吗?”李苏问。
“为了平衡规模和传统,提高效率。”周彦回答。
“对,但我们没有用它来代替奶奶的手,对吧?”
李苏说,“我们只是让它承担了最耗体力的部分,而把决定味道最关键的环节,比如调粉的干湿、配料的比例,依然完完整整地留给奶奶。
我们是在用新技术‘服务’老手艺,而不是‘改变’它。”
她看着两个若有所思的年轻人:
“你们现在想做的创新,是不是也可以换个思路?
不是去改变奶奶们核心的‘手艺’,而是为她们的‘手艺’搭建新的舞台,用你们擅长的方式,让聚光灯更精准地打在她们最闪光的地方?”
小小恍然大悟:“我明白了!我不应该总想着让奶奶配合我的拍摄创意,而是应该用我的镜头,去发现和放大她本身的美和智慧!”
周彦也若有所思:“或许我不该建议奶奶改变产品本身,而是为她不变的产品,设计更能体现其价值和故事的包装与体验场景。”
策略的转变带来了奇效。
小小不再拿着分镜脚本去找奶奶,而是扛着相机,像个小跟班一样记录奶奶工作的日常。
她捕捉奶奶摩挲米粒时专注的眼神,记录她判断火候时微皱的鼻翼,采访她记忆中与每一种点心有关的人生故事。
她制作的视频,从“策划”转向了“发现”,情感变得更加真挚动人。
当程奶奶第一次在小小的iPad上看到自己布满皱纹的手特写,配上舒缓的音乐和孙女充满敬意的旁白时,她的眼眶湿润了。
她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在孙女的镜头里,自己坚守一辈子的东西,是如此美丽和珍贵。
周彦则不再提“迷你版”,而是为邱奶奶的芝麻糖片设计了一个精美的“茶食雅集”礼盒。
2023最新网址 www.fushuwang.top 请重新收藏书签

推荐福书 裴家有女捕(  假千金回山村  浸春潮by花上  幼驯染模拟器  千风赴by叁拾  谁拉她进来的  你不知道的猫 

网站首页最新推荐浏览记录回顶部↑

福书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