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改变普通人生by晴枫微笑
2023最新网址 fushuwang.top 录入时间:10-26
星空之下,天山仿佛近在咫尺的黑色剪影。
一家人围坐在车外,吃着融合了牧区风情的晚餐,回味着这一天的奇妙经历。
从敦煌的千年艺术,到葡萄沟的极致甜蜜,再到天山脚下的游牧真诚……
李苏感到,“家滋味”的版图,正在以一种无比丰富、立体而深情的方式,悄然扩张。
每一份特产背后那片土地的故事和人的情感,才是他们此行最大的收获。
天山脚下牧区的清冷空气与奶香仿佛还萦绕在鼻尖,房车已载着满满的收获与回忆,踏上了东归的旅程。
归途并非简单的原路返回,系统《风物指南》上标注的一个特殊点位,为他们指引了另一条充满惊喜的路线。
他们选择了穿越祁连山腹地的道路。
与来时苍茫的戈壁不同,这里的景色变得雄奇而险峻。
公路如同一条玉带,缠绕在深褐色的山体之间,一侧是近乎垂直的悬崖峭壁,另一侧则是深不见底的峡谷,谷底有融化的雪水汇聚成的河流,如同一条细小的银练,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空气明显变得清凉湿润,甚至带着一丝寒意。
高海拔的草甸上,开始出现成群的牦牛和藏羊,与新疆的绵羊和骆驼又是截然不同的风貌。
经幡在山风口猎猎作响,为这片雄奇的土地增添了几分神圣与肃穆。
【叮!途经祁连山高原牧场,成功签到。奖励:“高原作物辨识”(初级),可小幅提升对青稞、牦牛酸奶等高原特有物产风味独特性的感知能力。】
这份奖励很快便派上了用场。
在一个依偎在山坳里的藏族小村落,他们停了下来补充热水,立刻被一种独特的香气所吸引。
一位面色黝黑、笑容淳朴的藏族阿妈正在家门口的土灶上用平底锅烙制一种厚厚的、带有淡淡酸味的饼。
“这是青稞饼,”通过简单的交流和李苏刚刚获得的“辨识”能力,她判断出这是高原的特产,“用的是青稞面和牦牛奶发酵的酸奶和的面,吃起来顶饿又暖和。”
他们买了几块刚出炉的青稞饼。
饼壳微脆,内里却十分柔软,带着独特的酸香和麦香,越嚼越有滋味,配上一碗阿妈提供的、浓稠得像奶酪一样的牦牛酸奶,别有一番粗犷而纯粹的风味。
容意对这种天然发酵的风味极为赞赏,又买下了一些当地晒干的野菌和风干的牦牛肉条。
吴小雨的画本上,又增添了覆着白雪的祁连山峰、黑色的牦牛、以及色彩鲜艳的藏族衣饰图案。
她的调色板上,多了些冷峻的灰蓝与赭石,与她描绘西域时用的浓烈暖色形成了有趣的对比。
车辆继续在盘山公路上蜿蜒前行,海拔时升时降。
当最终驶出群山,重新望见一望无际的、种满了玉米和向日葵的平原时,竟有种恍如隔世之感。
回家的路,似乎总是更快一些。
熟悉的风景层次逐渐回归,空气中的湿度明显增加,绿色再次成为主宰。
每个人的行囊和心里,都装得满满的。
不仅是带回的各式特产样品,更是那段跨越了沙漠、绿洲、雪山、草原和石窟的,长达月余的、浓墨重彩的共同记忆。
当那辆风尘仆仆、却满载着故事与收获的房车,终于稳稳停靠在“家滋味”后院时,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随即是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归家的喜悦涌上心头。
“回来了!总算回来了!”外公李明德第一个迎出来,看着黑了瘦了却精神焕发的家人们,眼眶有些发红。
店里的员工和几位老师傅也纷纷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问着旅途见闻。
接下来的几天,“家滋味”进入了紧张的“消化”与“转化”阶段。
带回的各种特产样品被一一编号、品尝、记录。
李苏和吴玮根据《风物指南》的记录和旅途中的笔记,为每一件产品撰写它们的故事卡片:
“【天山脚下的思念 - 风干肉条】:来自巴特尔大叔家的草场,沐浴过天山阳光与清风,嚼劲十足,是牧场的豪迈滋味。”
“【葡萄沟的馈赠 - 无核白葡萄干】:阿不都大叔家葡萄架上最甜的那几串,被坎儿井的水和吐鲁番的阳光浓缩成的蜜糖。”
“【祁连山的馈赠 - 野生黄菇】:生长在祁连山海拔3000米处的馈赠,香气浓郁,是炖汤的绝佳珍品。”
外婆容意则一头扎进厨房,试验着如何将这些西北风味完美融入“家滋味”的体系。
她用风干肉条做了改良版的“西北风味肉夹馍”,用牦牛酸奶研发了新品“青稞酸奶糕”,还尝试用新疆的香料调制新的辣酱配方。
而最大的变化,属于店铺一角。
那个“风物集”特产角经历了彻底的升级改造。
背景墙换成了巨幅的喷绘——左边是敦煌飞天的飘逸灵动,右边是新疆草原的辽阔生机,中间是祁连雪山的巍峨,皆是出自吴小雨旅途中的画作。
货架上,来自西北的新特产被精心陈列,旁边附带着那张写有故事的小卡片和一张拍摄于产地的、充满人情味的照片(有些是陈师傅拍的,有些是热情的当地人帮忙拍的)。
顾客们的反应空前热烈。
这个全新的、带着强烈异域风情和故事感的“西域风物”专区,立刻成为了店里的焦点。
人们不仅购买特产,更津津有味地阅读那些故事卡片,向店员询问背后的风土人情。
“李老板,你们这趟出去,可是弄回来好多宝贝啊!”
“这个风干肉,跟我当年去新疆吃到的味道一模一样!太正了!”
“这画是小雨画的?了不得!了不得!这趟路跑得值!”
李苏站在店里,看着眼前热闹的景象,听着顾客们的赞誉,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满足感。
这一次漫长的西行,不仅丰富了“家滋味”的产品,拓宽了品牌的边界,更让他们的“家”变得更加开阔、深厚和多彩。
她看着正在帮忙整理货架的父母、和孩子们兴奋讲述沙漠星空的爱人、以及店里这些熟悉的顾客面孔,心里清晰地知道——这就是她想要守护和经营的,“家”的味道。
而系统的下一次提示音,也已在悄然酝酿,准备为这个始终在成长和探索的家,带来新的可能。
房车之旅带来的兴奋与忙碌渐渐沉淀为日常的节奏。
“家滋味”店内,西域风物专区的热度持续不减,顾客们对于那片遥远土地的故事和风味充满了好奇。
李苏在忙碌的间隙,偶尔会瞥见大女儿吴小雨。
她似乎比旅途中沉默了些,不再像以前那样,一有空就掏出速写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反而有时会看着窗外发呆,或者下意识地用手环抱在胸前。
起初,李苏以为是长途旅行后的疲惫,或是孩子进入了新的创作瓶颈期。
直到一个周末的清晨。
阳光透过窗帘洒进房间,吴小雨刚睡醒,坐在床边揉眼睛。
李苏拿着洗好叠好的衣服进来,正准备放入衣柜。
就在女儿伸懒腰的瞬间,李苏的目光敏锐地捕捉到——孩子棉质睡衣的胸口部位,有了极其细微但确实存在的、不同于以往的隆起弧度。
她的心猛地一跳,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
那是一种非常柔软、初初萌发的曲线,属于女孩青春期的最初征兆。
李苏立刻回想起来,最近小雨洗澡似乎总是比别人快一点,而且不再像妹妹呦呦那样毫无顾忌地披着浴巾跑出浴室。
她还会特意挑选一些稍微宽松点的T恤来穿。
“妈妈?”吴小雨发现妈妈站在门口不动,疑惑地叫了一声,随即似乎察觉到妈妈的目光所向,脸上飞快地掠过一丝不自在,下意识地含了含胸,把旁边的抱枕揽了过来。
这个细微的、带着点羞怯和自我保护的举动,让李苏瞬间确定了心中的猜想。
她的女儿,那个在敦煌窟里被艺术震撼、在葡萄架下挥洒色彩、在天山脚下描绘毡房的小姑娘,正在悄无声息地迈入人生一个新的阶段。
李苏按下心中的万千思绪,脸上露出和往常一样温柔的笑容,走过去将衣服放好:“没什么,看你是不是还没睡醒。快起来吧,今天外婆做了奶皮子甜饼哦。”
她像平时一样,自然地揉了揉女儿的头发,然后转身走出房间,轻轻带上了门。
靠在门外的墙上,李苏的心情复杂难言。
有看到女儿成长的欣慰,但更多的是一种猝不及防的慌乱和隐隐的心疼。
那个还需要她牵手过马路、晚上要听故事才能入睡的小女孩,身体竟然已经开始准备告别童年了。
成长的烦恼,就这样不期而至。
接下来的几天,李苏更加留意吴小雨。
她发现女儿确实在经历着微妙的变化。
有时她会对着镜子打量自己,眉头轻轻蹙起;
有时运动出汗后,她会显得有些烦躁和回避;
她甚至开始在网上搜索一些关于“成长”的简单词汇,虽然很快又红着脸关掉页面。
这一切,她都小心翼翼地藏着,似乎还不知该如何向最亲密的家人开口诉说这份身体变化的私密与困惑。
李苏知道,自己必须做点什么。
她没有选择直接挑明,那可能会让敏感的女儿更加难为情。
一个下午,她借口给孩子们去买新季的衣服,把吴小雨单独带出了门。
在商场里,李苏看似随意地逛着少女内衣区。
她拿起一件柔软亲肤、设计简单可爱的背心式内衣,语气尽量轻松自然地说:
“小雨,你看这个颜色喜不喜欢?薄荷绿的很清爽,夏天穿在T恤里面会很舒服,也不会透。
妈妈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开始穿这种小背心了,感觉就像多了一层柔软的防护,活动起来更方便。”
吴小雨的脸颊瞬间染上红晕,眼神有些躲闪,手指绞在一起,但没有立刻跑开或拒绝。
李苏的心软成了一滩水。
她放下那件薄荷绿的,又拿起另一件浅粉色的,声音放得更柔:
“没关系,我们先试试看感觉,不喜欢就不买。
这只是身体很自然的变化,就像小树会长高,小花会绽放一样。
这说明我们小雨正在健康地长大呀。”
最终,吴小雨低着头,用几乎听不见的声音说:“……要那件薄荷绿的。”
回家的车上,吴小雨抱着小小的购物袋,看着窗外,许久,才轻声问:“妈妈,你那时候……也会觉得有点奇怪和不好意思吗?”
李苏握着方向盘,心中百感交集。
她知道,女儿向她敞开了小小的心扉。
“会啊。”她坦诚地回答。
“每个人都会的。觉得身体好像有点不受控制,变得陌生,还会担心别人会不会看出来。
但这真的是非常正常、非常健康的事情。
这是只属于我们女孩子的小秘密,如果你有任何不舒服或者想不明白的,随时都可以来问妈妈,好吗?”
吴小雨转过头,看着妈妈,眼中的不安似乎消散了一些,轻轻点了点头。
晚上,李苏悄悄在吴小雨的床头放了一本精心挑选的、适合她这个年龄段的青春期启蒙绘本,用漂亮的丝带系好。
第二天,她发现那本书被挪到了枕头底下,显然被翻阅过。
又过了几天,李苏注意到吴小雨画画时,姿态似乎重新舒展了一些。
她的画纸上,甚至出现了一些抽象的人体曲线图,用色大胆而充满生命力,仿佛在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和接纳着身体的变化。
成长的烦恼并未消失,它依然会伴随着羞涩、困惑甚至小小的尴尬。
但李苏知道,她已经为女儿撑起了一把小小的、安全的伞,陪伴她迎接这场甜蜜而羞涩的春雨。
家的味道,不仅仅在于食物带来的慰藉,更在于这份共同经历成长、彼此守护的细腻温情。
而这份新的体验,也让李苏对“家”的理解,增添了又一重深沉的维度。
自那次母女间心照不宣的谈话后,家里的氛围似乎又多了一层细腻的温柔。
李苏注意到,吴小雨虽然依旧会有些害羞,但眉宇间那份莫名的焦虑和躲闪淡去了不少。
她开始坦然接受妈妈为她准备的柔软小背心,甚至有一次,还悄悄指着杂志上一个模特的吊带衫,小声问李苏那种款式会不会太明显。
成长的涓流静默却有力地向前推进。
这天下午,“家滋味”后院阳光正好。
容意正在试验新一批的葡萄干,打算将它们融入传统的苏式糕饼中。
吴小雨坐在一旁的葡萄架下——这是仿照吐鲁番葡萄沟搭建的,虽然规模小得多,但绿意盎然,也是她最喜欢待着画画的地方。
她并没有在画速写,而是对着面前一小碗深紫色的东西凝神思考,手里拿着一支细小的画笔,沾着那浓稠的紫色浆液,正在一块素白的棉布上涂抹。
李苏走近了才看清,那碗里是容意熬煮葡萄汁时滤出的、颜色最深邃浓郁的葡萄皮渣混合物,小雨废物利用,将它当成了天然染料。
“在做什么呢,宝贝?”李苏轻声问,怕打扰了她的专注。
吴小雨抬起头,眼睛亮晶晶的,带着一种实验者的兴奋:“妈妈,你看。我在尝试‘扎染’,用外婆的葡萄汁。我想做一条独一无二的手帕。”
她的笔下,棉布上已经呈现出一片不规则但层次丰富的紫红色晕染,像极了吐鲁番傍晚瑰丽的晚霞,又带着点敦煌壁画里矿物颜料的沉稳质感。
她小心地用皮筋扎住布料的某些部分,试图制造出更复杂的花纹。
李苏心中一动。
女儿不再仅仅是记录和再现,她开始尝试创造和融合。
将旅途的见闻、色彩的感受,通过自己的双手,转化为一件全新的、带有个人印记的物品。
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成长和消化?
“颜色真漂亮,”李苏由衷地赞叹,“需要妈妈帮你固定吗?”
“嗯!”吴小雨用力点头,把布的一角递给妈妈,“这里,帮我捏紧,我把它扎起来。”
母女俩头碰头,一起在那块小白布上忙碌着。
阳光透过葡萄叶的缝隙洒在她们身上,空气中弥漫着甜丝丝的葡萄香气和阳光的味道。
就在这时,呦呦蹦蹦跳跳地跑过来,手里举着一个咬了一大口的、镶嵌着晶莹葡萄干的奶皮子甜饼,嘴角还沾着碎屑。
“姐姐!外婆说这个新饼超级成功!给你吃!”她毫不客气地把饼递到吴小雨嘴边。
要在以前,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吴小雨可能会嫌妹妹打扰。
但这次,她只是就着妹妹的手咬了一小口,眼睛还盯着手里的布,含糊地说:“嗯,好吃。谢谢呦呦。”
安安也跟了过来,他最近迷上了巴特尔大叔送他的那个小毡房模型,正小心翼翼地把它搬到阳光下“晒晒”,说这样才有“草原的味道”。
李苏看着眼前的三个孩子:大女儿在专注地探索创造,小女儿活泼地分享美味,儿子则用他的方式守护着旅途带回的纪念。
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消化、吸收、转化着那段漫长的西行所带来的滋养。
家的后院,因为孩子们的存在和那些来自远方的风物,变成了一个微缩的、充满生机与融合感的小世界。
容意从厨房窗口探出头,看着阳光下儿女孙辈们和谐的画面,脸上笑开了花,扬声道:“小雨染布的葡萄渣还有没有?我看这颜色真不赖,下次和面说不定能试试!”
李苏和吴小雨对视一眼,都笑了起来。
成长的烦恼或许还会有,身体的变化也会持续。
但在这个被爱和创造力充盈的家里,所有这些过程都显得自然而温暖。
李苏知道,她们带回的,不仅仅是特产和故事,更是一颗颗能够继续发芽、生长的种子,它们正在这个叫做“家”的土壤里,悄然生出新的枝桠,绽放出独一无二的花朵。
而守护这一切,并与他们共同经历每一次细微的变化,就是她所理解的,最丰盈、最踏实的幸福。
西域风物的热潮在“家滋味”持续发酵,后院也总是弥漫着各种香甜或醇厚的新奇气味。
大人们都沉浸在这种充满创造力的忙碌中,一时放松了对两个最小成员的看管。
这天下午,容意刚将一大盆用于试验新口味月饼的馅料搬进里屋冷却,其中有研磨细腻的西域果仁、风味独特的奶疙瘩碎,以及浓稠的葡萄酱。
外婆前脚刚离开厨房,两只“小老鼠”后脚就溜了进来。
“哇,好香啊!”呦呦吸着小鼻子,眼睛像探照灯一样扫视着料理台。
她的目光瞬间被那盆色彩诱人、香气扑鼻的馅料牢牢吸引。
安安跟在她后面,虽然没说话,但吞咽口水的动作暴露了他的渴望。
“外婆说不能偷吃,”安安还记得规矩,小声提醒妹妹。
呦呦歪着头,大眼睛眨巴眨巴,理由十分充分:“我们没有偷吃呀!我们是帮外婆‘试试味道’!外婆最相信我的舌头了!”
她把自己品尝阿不都大叔葡萄时的功劳又搬了出来。
这个理由成功说服了安安,也说服了她自己。
于是,两个小家伙搬来凳子,爬了上去。呦呦负责指挥,安安负责执行。
他用小勺子,小心翼翼地挖了一小点馅料,先喂给妹妹,再自己吃一口。
“好吃!”呦呦眼睛放光。
“嗯!”安安用力点头。
一点点试探后,大人的警告被抛到脑后。
盆里的馅料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了一个小坑。
甜蜜的滋味让他们彻底忘乎所以。
悲剧发生在呦呦试图够到盆中心那块看起来最大的果仁团时。
她身子探得太前,手肘不小心碰倒了旁边一个敞开口的陶瓷罐——那是容意刚刚称量完、准备下次用的新疆红辣椒粉。
唰啦一声!
鲜艳刺目的红色粉末如同爆炸的烟雾弹,瞬间腾起,劈头盖脸地洒了下来,精准地覆盖了那盆珍贵的馅料,也染红了两个小家伙的头发、脸颊、衣服和周围一片料理台。
世界瞬间安静了。
呦呦和安安僵在原地,保持着犯罪的姿势,愣愣地看着彼此瞬间变成的“红人”,鼻尖萦绕着甜香与辛辣混合的、极其怪异的气味。
几秒钟的死寂后。
“呜……阿嚏!”呦呦被辛辣的辣椒粉刺激,第一个打了个震天响的喷嚏,紧接着,金豆豆就跟着下来了,混合着脸上的辣椒粉,成了红彤彤的眼泪糊糊。
“哇——妈妈!”安安也被辣味呛到,看到妹妹哭了,又看到自己通红的双手,巨大的恐慌和一点点辣椒进眼的不适感让他也放声大哭起来。
顿时,厨房里哭声震天,红粉飞扬,一片狼藉。
最先冲进来的是李苏。
“怎么了?!怎么了?!”她看到两个“血呼啦咋”的小人儿,心脏差点停跳,直到闻到那浓烈的辣椒味才反应过来。
紧接着是容意和吴玮。
“我的馅料!”容意看到那盆覆着一层厚厚辣椒粉的宝贝,痛心疾首。
“你们两个小祖宗!”吴玮又是好气又是好笑,赶紧找来湿毛巾给两个“小辣椒人”擦脸。
吴小雨也闻声跑来,看到弟弟妹妹的惨状,吓得速写本都掉地上了。
清理工作异常艰难。
辣椒粉极其细腻,沾了眼泪汗水后更是牢牢附着在皮肤上。
呦呦和安安哭得撕心裂肺,一方面是被辣的,更多的是知道自己闯了大祸的恐惧。
好不容易把两个小人儿清理干净(皮肤还是红通通的),换好衣服,那盆价值不菲、耗时颇久才调制好的特制馅料算是彻底报废了。
兄妹俩并排站在墙角罚站,眼睛和鼻子还是红红的,时不时抽噎一下,看起来可怜极了。
“知道错在哪里了吗?”李苏尽量让自己的语气严肃起来。
“不该……不该偷吃……”安安小声抽噎着说。
“不该……碰倒罐罐……”呦呦补充,哭得直打嗝。
“还有呢?”
“……不该……打着试味道的……嗝……名义……”呦呦的总结总是很到位。
李苏看着他们俩可怜巴巴又认真认错的样子,心里的火气早就被无奈和一丝好笑取代了。
她叹了口气:“罚站十分钟。然后帮外婆把厨房收拾干净,尤其是那些辣椒粉,一点都不能剩下。”
惩罚措施宣布,两个小家伙蔫头耷脑地点头。
接下来的时间,厨房里出现了两个极其忙碌的小身影。
他们拿着比自己手大不了多少的小抹布,吭哧吭哧地擦拭着料理台、地板、甚至墙面上溅到的红色粉末,动作笨拙却异常认真。
红扑扑的小脸上满是将功补过的决心。
容意本来心疼她的馅料,看着两个“小红帽”卖力打扫的样子,又忍不住想笑。
她重新系上围裙,嘟囔着:“算了算了,还好方子记下来了,再做一盆吧。唉,就是可惜那些材料……”
李苏和吴玮对视一眼,无奈地笑了笑。
这就是家吧。
有惊喜的收获,有成长的烦恼,有意外的创作,也总有那么一点点鸡飞狗跳、辛辣刺鼻的小插曲。
而这些或甜蜜、或辛辣的滋味,最终都会混合、沉淀,成为“家”最独特、最鲜活的味道,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人的记忆里。
第113章 新房的惊魂风波
这天“家滋味”分店打烊后,大哥吴强和大嫂肖楚妍,没有像往常一样直接回租住的房子。
他们来到“家滋味”总店这里,找到吴玮和李苏夫妻俩。
吴强和肖楚妍这对夫妻脸上带着一种混合着兴奋、期待和些许忐忑的神情。
“小苏,小玮,有点事想跟你们商量商量。”吴强搓了搓手,语气比平时要正式一些。
李苏和吴玮放下手里的活,给他们倒了茶,在店堂里清净的一角坐下。
肖楚妍轻轻抚了抚自己还完全看不出来的小腹,脸上泛着柔和的光彩,先开了口:“是这样的……我……我怀孕了。”
“真的?太好了!恭喜大哥大嫂!”李苏和吴玮又惊又喜,连忙道贺。这可是家里的大喜事。
“谢谢,谢谢,”吴强笑得嘴角都快咧到耳根了。
随即他又收敛了笑容,语气变得务实起来,“就是因为这个,我们俩商量着,不能再这么租房子住了。不稳定,总搬家对孩子也不好。想着,是不是能定下来了。”
他顿了顿,看向弟弟和弟妹,眼神里带着信任和商量:“我们俩跟着‘家滋味’干,这一年多也攒下了一点钱,不多,但凑个老小区小户型的首付,估计差不多。我们就想着……
能不能拜托你们,帮我们在咱们这个小区或者附近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小点的套房?”
肖楚妍接着补充,语气很诚恳:“我们对这片不熟,你们在这安家这么多年了,认识的人也多,比我们懂得看。
不用大,两房就行,旧一点没关系,主要是环境安稳,邻居好些,以后孩子出生了,也能离叔叔婶婶近一点,有个照应。”
这个请求让李苏和吴玮都有些动容。
大哥大嫂这是真正把根扎在这里,把他们当成了最可依靠的家人。
吴玮立刻点头:“这是大事,也是好事!当然没问题!
大哥,嫂子,你们放心,这事包在我们身上。
咱们这小区虽然是建了没多少年的楼盘,但配套都很成熟,而且住户大多都是热心的好邻居,人情味浓,也安全。
附近菜场、幼儿园、小学都方便。”
李苏也仔细思索起来:“对,而且好多老邻居其实都知道谁家房子想卖,有时候都不经过中介。
我明天就去问问居委会的王阿姨,她消息最灵通了。
再不行,我再去找我那中介朋友丽丽帮忙找一下,咱们就照着两房、总价预算……这个数左右来找,是吧?”
她确认了一下吴强悄悄比划的数字。
“对,对,就这个数。”吴强连忙点头,脸上露出松了口气的笑容。
有弟弟弟妹帮忙,他心里踏实了一大半。
接下来的日子,帮大哥大嫂看房成了家里的头等大事之一。
李苏发动了所有邻里人脉,一有空就带着肖楚妍在附近几个新老小区转悠。
吴玮则负责研究房源信息,对比价格和户型,李苏还特意去咨询了做房产中介的朋友王丽,了解注意事项。
吴小雨听说要有小弟弟或小妹妹了,而且还会住在很近的地方,兴奋地画了好几幅画,想象着以后带小宝宝在小区花园里玩的情景。
连闯了祸后格外乖巧的安安和呦呦,也似懂非懂地知道家里要有大喜事了。
看了好几套之后,他们最终相中了与本小区隔了一条街的一个安静院落里的一套房子。
房子在五楼(顶楼),带了个小阁楼和露台,虽然有点高,但采光极好,视野开阔,而且房东保养得不错,价格也在预算内。
最关键的是,那个小阁楼和露台,让李苏和肖楚妍一眼就看中了。
“这里可以改成一个小画室或者书房,光线多好!”李苏说。
“露台可以种点花,以后孩子还能在这晒太阳!”肖楚妍抚着肚子,眼里满是憧憬。
吴强和吴玮兄弟俩仔细检查了水电、墙面,也觉得满意。
于是,在全家人的热心参谋与支持下——尤其是钱女士也慷慨解囊了一部分——吴强和肖楚妍终于签下了购房合同,将那套承载着未来希望的小窝正式定下。
这套房子,不仅意味着他们将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更象征着新生活的起点。
对于钱女士明显偏向大儿子的做法,吴玮和李苏夫妻俩早已习以为常,内心也不再像从前那样计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