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改变普通人生by晴枫微笑
2023最新网址 fushuwang.top 录入时间:10-26
这些年来,婆婆的明理与慈爱,她们点滴都记在心上。
最让她们动容的是,老太太临终前,意识还清明时,特意将她们二人唤到床前。
老人从枕边摸出个老旧的木匣子,颤抖着打开——里面是珍藏了半辈子的心血:
几幅颇有年头的字画、几件水头极好的翡翠首饰、还有一些颇有分量的金饰。
老太太将匣子郑重地交到林秀芬手中,气息微弱却清晰地说:“这些老物件……你们妯娌俩商量着处理。
换成现钱也好,直接分了也罢,务必让咱们容家的每个孩子,不论男女,不论孙辈还是重孙辈,都能得着一两件……是个念想。”
想到这里,林秀芬的眼圈又红了。
她正了正神色,继续与弟媳孔昕蕾低声商量着后续的安排。
她们知道,办好婆婆的身后事,处理好这份沉甸甸的托付,才是对婆婆最好的告慰。
这份超越血脉的婆媳情,早已在岁月的沉淀中,化作了真正的亲情。
灵堂里,悲伤如同无声的潮水,在不同的人身上显现出不同的形状。
孙辈们的到来,更让这哀戚增添了几分代际传承的凝重。
大孙子容振华和妻子陶汶汶是带着孩子一起来的。
振华作为长孙,强忍着悲痛,努力想模仿父亲容仁的沉稳,协助招呼前来吊唁的远亲。
但他那紧抿的嘴唇和偶尔望向遗像时瞬间红透的眼圈,暴露了他内心的汹涌。
陶汶汶则紧紧牵着年幼孩子的手,默默站在婆婆林秀芬身边,不时递上纸巾,或轻轻拍打她的后背以示安慰。
她的悲伤更为内敛,却在对婆家长辈的细微关照中流露无遗。
二孙子容振民独自站在灵堂的角落,身子微微佝偻着,像是被无形的重量压垮了。
这个三十二岁的男人,此刻却像个迷路的孩子般无助。
他的手指反复摩挲着西装裤的接缝,仿佛要从这细微的触感中寻找一丝依托。
泪水无声地滑过他紧绷的脸颊,在下颌处汇成水珠,一滴接一滴地落在前襟上,洇出深色的痕迹。
他咬紧牙关,喉咙里发出压抑的呜咽,整个肩膀都在微微颤抖。
这份撕心裂肺的悲伤,源于三十年来日日夜夜的陪伴。
从小学时搬着小板凳在灶台边写作业,到工作后每天雷打不动地回来陪老人吃晚饭;
从帮视力渐衰的老人穿针引线,到深夜陪她看那些老掉牙的戏曲节目——他生命中的每一个片段,都与祖母交织在一起。
“我们家振民最贴心。”老太太总是这样对邻里夸耀,满是皱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
而每当有人给他介绍对象,他总说“不急”,转身又去给祖母捶背揉肩。
他不是没有过心动,只是看着祖母日渐佝偻的背影,就把所有心思都藏了起来。
此刻,他下意识地摸了摸口袋,那里还装着前几天给祖母买的橘子糖。
老太太最近胃口不好,就爱吃点甜的。
可现在,那包糖再也送不出去了。
灵堂里香烛的气味阵阵飘来,他恍惚间又回到了那个温暖的厨房。
祖母系着靛蓝色围裙,在灶台前忙碌着,锅里咕嘟咕嘟地煮着糖水蛋。
阳光透过窗棂,把她花白的头发染成金色。
“我们振民最爱吃糖心蛋,奶奶给你多卧一个。”
老人慈祥的声音犹在耳边,那碗糖水蛋的甜香仿佛还萦绕在鼻尖。
可当他抬起泪眼,看到的只有灵堂正中那张黑白遗像。
他终于忍不住蹲下身去,把脸深深埋进掌心。
这个在祖母面前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此刻终于明白,那个每天亮着灯等他回家的窗口,再也不会亮了。
三孙子容振国是孙辈里性情最外露的,他跪在姐姐容珍珍旁边的蒲团上,眼泪掉得又急又凶,几乎顾不上擦。
他记得清楚,自己小时候调皮捣蛋,没少惹祸,每次都是祖母笑着把他护在身后,用那双温暖的手拍拍他的头,说“男孩子皮实点好”。
此刻,再也感受不到那包容的抚慰,悲伤便化作了止不住的泪水。
已出嫁的大孙女容珍珍,早已哭成了泪人。
她不顾盘起的发髻和一身素净的丧服,像小时候受了委屈那般,轻轻将头靠在母亲林秀芬的肩头,泪水很快濡湿了母亲的衣襟。
她声音哽咽,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妈……我再也没有奶奶疼了……”
这声低语里,是一个孙女从此失去倚仗的无助。
恍惚间,她仿佛又回到了自己出嫁的那天。
祖母悄悄将她拉到一边,那双布满老茧却异常温暖的手,将一个厚厚的红包塞进她手心,紧紧握着。
压低了声音说:“囡囡,记着,这门要是待得不顺心,受了委屈,随时回家来。”
那个“家”,不是她新婚的寓所,而是这个无论何时都为她亮着灯、飘着饭菜香、有祖母张开温暖怀抱的老屋。
如今,这盏灯,似乎骤然熄灭了。
另一边,小舅容远和妻子孔昕蕾的三胞胎儿子——容磊、容鑫和容森,三个刚满十八岁的小伙子,正处在既非孩童也非成人的尴尬年纪。
他们穿着不合身的白色孝服,肩线垮塌、袖口过长,平日里挺拔的身姿此刻显得格外局促。
三人不自觉地靠拢在一起,在父母身后站成一排,像三棵突然被风雨打蔫的白杨。
他们早已不是对死亡一无所知的孩童,却尚未学会成年人那般克制情绪。
容鑫死死咬着下唇,眼眶红得厉害,却倔强地仰着头不让眼泪掉下来;
容森则反复搓着孝服的衣角,视线无处安放,最终落在奶奶的遗像上便再也移不开。
当司仪高喊“孝子孝孙叩首”时,三个一米八的大小伙齐刷刷跪下去,膝盖砸在地砖上的声音格外沉重。
年纪最长的容磊突然猛地转过身,把脸埋进母亲孔昕蕾的肩头,声音闷闷的带着哭腔:“妈……上次我说毕业带奶奶去北京,她还笑着说要爬长城呢……”
这句话像突然决堤的洪水,瞬间冲垮了另外两个少年强撑的坚强。
容森的眼泪大颗大颗砸在青砖地上,容鑫终于不再仰头,抬手狠狠抹了把脸。
他们不再是问“奶奶去哪了”的孩童,而是突然意识到,那个每年春节都要塞给他们压岁钱、总是偷偷往他们书包里塞水果、永远笑着看他们狼吞虎咽的老人,真的再也不会回来了。
这种认知带来的钝痛,比儿时单纯的困惑更要命百倍。
三个少年人的悲伤,带着这个年纪特有的笨拙和滚烫,在肃穆的灵堂里烧灼出无声的印记。
作为外孙的田荣亮,则显得格外沉静。
他默默跟在容家孙辈们的队伍里,依着司仪的唱喏,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个磕头、鞠躬、还礼的动作。
他的悲伤是内向的,全部锁在紧蹙的眉宇间和异常凝重的神色里。
不像表兄弟们那般涕泪交加,但那挺得笔直却难掩僵硬的背脊,泄露了他内心的波澜。
他不由自主地想起,每年春节回来团年,外婆总会提前蒸好一笼他最爱吃的粘豆包,笑眯眯地看着他狼吞虎咽。
还要念叨:“亮仔长得高,要多吃点,吃饱了才有力气。”
那独一份的、甜糯温暖的偏爱,连同老人慈祥的笑容,从此都只能封存在记忆里了。
灵堂之内,三代人的悲伤以不同的形态交织、弥漫。
父辈的哀恸里,是历经风霜后对生命逝去的无奈与对根源的割舍之痛;
而孙辈的泪水与沉默中,则混杂着太多被无条件宠爱的往昔记忆,以及对未来失去一座情感靠山的惶惑。
香烛的氤氲、纸钱焚化的气息、还有压抑在喉间的呜咽,共同编织成一幅最具中式家庭情感色彩的告别图卷。
老太太虽然安然“睡去”,但她用一生播撒的爱,却正透过这每一滴眼泪、每一份沉默、每一个回忆,得到最真切的印证和延续。
那个总是坐在藤椅上摇着蒲扇的身影,再也看不见了。
厨房里再也飘不出她拿手的梅菜扣肉的咸香,窗台边再也听不到她哼唱的老戏片段。
她再也不会在清晨拄着拐杖,站在巷口张望儿孙归来的方向;
再也不会在深夜留着盏小灯,为晚归的孩子照亮回家的路。
这个曾经用粗糙的手掌为发烧的孙子擦过额头,用布满皱纹的脸贴过重孙温热小脸的老人;
这个总是在儿女争吵时轻轻说“都是一家人”,在孙辈受挫时默默塞零用钱的长者;
这个用九十年的时光,把老屋的每个角落都浸润成温暖港湾的大家长——真的不在了。
可她留下的印记却无处不在。
在容振民下意识为老人留座的习惯里,在容珍珍受委屈时第一个想回的老家,在三个少年记忆里糖水蛋的甜香中,在每个被她疼爱过的后辈心上。
她走得安详,却带不走这满堂儿孙身上被她塑造的品格,带不走那些深夜谈心时传授的人生智慧,更带不走这份血脉相连的亲情里,最温暖厚重的底色。
灵堂外的香樟树在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有些离别,是为了让爱以另一种方式永存。
在人群稍外围的地方,安安和呦呦身上过大的孝服更显空荡,他们依偎在父母腿边,睁着清澈却困惑的眼睛,模仿着大人的动作,稚拙地磕头、作揖。
年纪更小的汤圆,被父亲李唐稳稳抱在怀里,完全不解这满室的悲伤,只被跳跃的烛火吸引了全部注意,伸出小手咿呀着想去触碰。
然而,在这片被哀恸与繁文缛节充斥的空间里,最深深触动李苏的,却并非灵前的肃穆,而是与之仅一门之隔的厨房。
那个外婆经营了一生的“王国”,也是她所有味觉启蒙和温暖记忆的源头。
此刻,那里俨然成了另一个意义上的“中心”。
几位远房姨妈和邻里阿婆自发成了主力,她们熟练地用着外婆留下的那口大铁锅和各种粗陶碗盆,蒸糕、炒菜、熬汤,准备着招待前来吊唁宾客的“豆腐饭”。
灶火熊熊,蒸汽氤氲,空气中弥漫着乡土食材最本真的香气。
一位头发花白却腰板儿溜直的老姨婆,一边利索地掂着大勺里的青菜,一边用那股子浓重的姜省乡音对帮忙的李苏念叨:
“你姥儿啊,最拿手的就是这碗茄子炖咸菜,简单,可就是咱老辈儿那个味儿!她总说,外头山珍海味吃个遍,到头来最惦记的,还是这口儿实在玩意儿。”
李苏尝了一口那碗看似普通的茄子咸菜汤,一股极其熟悉、几乎刻在基因里的味道瞬间唤醒了她所有的童年记忆。
那一刻,她忽然深刻地理解了“传承”二字的另一层含义。
它不仅仅存在于系统奖励的失传食谱里,更存在于这方水土、这口灶台、这群默默延续着生活本身的人们手中。
出殡前一晚,按照习俗,至亲要为外婆守夜。
后半夜,宾客渐散,只剩下自家人围坐在灵堂。
持续的悲伤似乎被疲倦冲淡了些,气氛变得沉静。
容意抚摸着外婆生前常坐的那把旧藤椅,缓缓开口,说起了一些往事。
“你外婆常说,‘吃食吃食,吃的是食物,也是心意。’
三年困难时期,家里揭不开锅,她能把一把野菜、一捧麸皮做出花来,让我们几个孩子不觉得日子太苦。
她说,做饭的人心里有亮光,吃的人就能感受到暖意。”
这些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每个人记忆的闸门。
大家纷纷说起外婆的拿手菜,她做的梅花糕如何外脆内软、甜而不腻;
她腌的咸鸭蛋如何蛋黄红亮、滋滋冒油;
她甚至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用红薯和橘子皮自创过一种让孩子们欢呼的“假蛋糕”……
在这絮絮叨叨的温情追忆中,沉重的悲伤渐渐被一种温暖的力量所取代。
李苏意识到,外婆留给他们的,并非什么具体的秘方,而是一种面对生活的态度:
无论际遇如何,都要用双手和智慧,从最平凡的食材里,挖掘出滋养身心的美味,将清贫甚至苦涩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蓬荜生辉。
这,或许就是“家滋味”最原始、最坚韧的根。
第二天清晨,送葬的队伍浩浩荡荡。
外婆安息在了镇子后山的家族墓园,面朝着她生活了一辈子的田野和村庄。
当泥土覆盖上棺木,李苏感到一个时代真正落幕的沉重。
但看着身边母亲坚毅的侧脸,以及小雨、安安这些代表着未来的年轻面孔,她又感到一种生命循环、生生不息的坦然。
丧礼结束后,亲戚们陆续散去。
李苏一家多留了几日,陪着容意整理外婆的遗物。
在灶披间一个老旧的樟木箱子底,李苏发现了一个用油纸包得严严实实的小布包。
打开一看,里面是几本边缘卷曲、纸页泛黄的笔记本。
她小心翼翼地翻开,心跳骤然加速。
里面并非印刷工整的现代食谱,而是用毛笔小楷或钢笔,密密麻麻、间或潦草地记录着各种食材的搭配、火候的把握心得,甚至还有对某次家宴成败的简短总结。
比如“某年某月某日,贵客至,做粉蒸肉,火候稍过,下次当减一刻钟”、“今日之汤,甚得孙辈欢心,因加了新采的荠菜,切记春鲜为贵”……
这哪里是简单的菜谱,这分明是外婆大半生的饮食日记,是一个普通中国女性在灶台方寸之间,用锅碗瓢盆写就的生活智慧与爱的编年史!
李苏的眼眶再次湿润。
她轻轻抚摸着那些字迹,仿佛能透过纸张,触摸到外婆那双因常年劳作而粗糙却温暖的手。
【叮!检测到极其珍贵的情感载体与技艺传承,触发隐藏任务:“味的记忆·补完”】
【是否将笔记内容扫描录入系统?录入后,可与现有食谱库进行融合优化,并生成“外婆的厨房”沉浸式体验场景。】
系统的提示音在此刻响起,却不再让李苏感到惊奇。
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是”。
光屏闪烁,将那些饱含深情的字迹一页页扫描、存储。
她知道,外婆的味道,外婆的精神,将以另一种更永恒的方式,在“家滋味”里延续下去。
离开小镇那天,又是一个清晨。
薄雾笼罩着田野,远处的山峦轮廓模糊。
车子发动前,李苏回头,最后望了一眼那间白墙黛瓦的老屋。
屋顶的炊烟不再升起,但那份沉淀在砖瓦木石间的烟火气,却仿佛已融入她的血脉。
吴玮轻轻握住她的手。
小雨在后座,也默默地看着窗外渐行渐远的风景。
安安和呦呦似乎也感受到离别的氛围,安静地靠着姐姐。
“我们回家了。”李苏轻声说,既是对家人,也是对自己。
是的,回家。
回到那个由外婆的厨房生发出去,如今已枝繁叶茂的“家滋味”。
她知道,这次奔丧,不仅是告别,更是一次寻根与充电。
她带走的,不仅是哀思,更是外婆用一生诠释的、关于“吃食”与“心意”的最朴素的真理。
这份沉甸甸的传承,将让“家滋味”未来的路,走得更加踏实,也更加充满力量。
车轮滚动,驶向现代化的高速公路,将那个静谧的祥和小镇留在身后。
但李苏明白,老屋灶台里的那簇火种,已被她小心地捧在手心,即将带回南方的城市,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燃烧出新的、温暖的光亮。
回到云市的“家滋味”,仿佛连空气都带着与南方水乡不同的清冽。
但李苏的心境,却比离开时更加沉静和丰盈。
外婆的老屋厨房与“家滋味”明亮的操作间,传统丧仪的庄重与现代管理的条理,在她心中完成了一次无声的融合。
她没有立刻投入忙碌的工作,而是花了几天时间,独自在办公室里,仔细阅读系统已经扫描、整理好的外婆笔记。
第137章 “寻根与新生”计划
那些零散的、充满个人化表达的文字,在系统的辅助下,被归类、分析,并与“时空食谱库”中的大量数据进行了比对。
一些外婆凭借经验模糊描述的“火候到了”、“手感对头”,被系统用温度、湿度、时间等参数进行了科学的阐释和量化;
一些外婆独创的、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食材搭配,也被系统挖掘出其背后的风味科学原理。
更重要的是,系统生成了那个名为 “外婆的厨房” 的沉浸式体验场景。
李苏第一次进入时,仿佛瞬间穿越回了那座白墙黛瓦的老屋灶披间。
灶膛里柴火噼啪作响,大铁锅冒着熟悉的热气,甚至连空气中漂浮的、南方特有的潮湿因子和霉味都模拟得惟妙惟肖。
一个模糊但温暖的身影(系统根据李苏的记忆模拟)正在灶台前忙碌,用带着口音的声音念叨着:“慢工出细活,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这个体验场景,不仅包含了视觉、听觉、嗅觉,甚至模拟了触觉。
比如揉面时面团的韧性,炒菜时锅铲的重量感。
李苏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个怀旧的工具,更是一个极其强大的沉浸式厨艺教学和创意激发平台。
一周后,李苏召集了核心团队——吴玮、周彦、林小小,以及程奶奶、邱奶奶两位元老,开了一次特别的闭门会。
她没有先展示系统的神奇功能,而是将复印的外婆笔记部分内容,以及她根据笔记还原出的几道简单小菜(比如那道“落苏滚咸齑”),分给大家看和品尝。
程奶奶只尝了一口茄子汤,眼眶就有点湿:“是这个味儿……朴朴素素,可就是透着股踏实劲儿。现在好多菜,调料放得重,反而把食材本身的味儿都盖住了。”
邱奶奶也点头:“你外婆是个明白人。吃食嘛,归根结底是养人肚肠,暖人心窝的,不是比谁花样多。”
李苏这才缓缓道出这次回乡的感悟,以及系统新解锁的“外婆的厨房”功能。
她强调:“技术是工具,但核心是外婆笔记里传递的那种精神——对食材的珍惜,对生活的用心,对家人的关爱。
我想,我们‘家滋味’接下来的方向,不是追求更炫酷的科技,或者更复杂的口味,而是回归这种本质,并用现代的方式将它表达和传承出去。”
这个提议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同。
一个新的项目,被命名为 “寻根与新生”计划,悄然启动。
第一步,是“味的记忆”抢救性记录。
林小小的团队不再仅仅聚焦于精美的产品宣传,而是派出小组,带着更先进的录音录像设备,跟随程奶奶、邱奶奶等老师傅,以及一些与“家滋味”有渊源的老顾客,记录他们记忆中“快要消失的味道”和背后的故事。
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一部分用于充实“外婆的厨房”数据库,一部分则剪辑成微纪录片,作为“家滋味”品牌文化内涵的深度展示。
第二步,是“本源食材”的深度溯源与合作。
周彦利用升级版的“食材溯源镜”功能,不仅追踪食材的物理产地和品质,更开始关注食材背后的人文故事。
比如,某种特定红豆的种植农户世代相传的种植习惯,某片特定茶园独特的采摘山歌。
他尝试与这些小型、但坚持传统生态种植的农户建立更直接、更深入的合作关系,甚至推出“故事食材”系列产品,让顾客在品尝点心时,也能感受到背后的人与土地。
第三步,也是最大胆的一步,是开设“外婆的厨房”线下体验工坊。
在“家滋味”总店旁边,辟出一个专门的空间。
这里没有炫目的高科技装置,装修风格质朴温暖,仿佛南方老家的厨房。
顾客可以预约参与体验课程,课程内容不是学习制作“家滋味”的畅销点心,而是在VR设备的辅助下(轻度使用,主要营造氛围),跟随“虚拟外婆”(或程奶奶等老师的虚拟形象)学习制作一道最家常的菜,比如手擀面、腌咸菜、煲一锅真正的老火汤。
重点不在于技艺多精湛,而在于体验那个过程,感受食物从原材料到成品的温度变化,聆听背后的生活智慧。
这个工坊一经推出,出乎意料地受欢迎。
不仅吸引了亲子家庭、外国游客,甚至很多年轻的上班族也愿意在周末花上半天时间,来这里慢下来,亲手为自己或家人做一顿“有温度”的饭。
它成了“家滋味”一个独特的、无法被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在这个过程中,李苏也常常带着小雨、安安和呦呦来工坊。
林薇也带着恬恬和汤圆来。
李苏希望孩子们不仅记住“家滋味”点心的甜美,更能理解这份甜美背后,是像外婆那样无数普通龙国人,用最质朴的方式,认真对待每一餐饭、认真过好每一天的生活态度。
一天晚上,打烊后,李苏独自留在“外婆的厨房”体验工坊。
她没有启动VR设备,只是静静地坐在仿古的灶台前。
月光透过窗棂洒进来,与记忆中外婆老屋的月光重叠。
【叮!‘寻根与新生’计划第一阶段完成度评估:优秀。】
【检测到品牌文化内涵显著深化,用户情感黏性大幅提升。】
【‘外婆的厨房’数据库持续丰富,已初步具备自主生成符合‘本源、温暖’理念新食谱的能力。】
【奖励:解锁‘情感风味图谱’功能(可量化分析食物带来的情感体验,并用于优化产品)。】
李苏看着光屏上的信息,脸上露出了平静的微笑。
她知道,外婆从未离开。
她留下的味道,已经通过这种奇妙的方式,跨越了时空,在“家滋味”里生根发芽,并将随着他们的努力,继续滋养更多的人。
最好的传承,不是将过去制成标本供奉起来,而是让传统的智慧在当代的土壤里,开出新的花,结出新的果。
“家滋味”的故事,还在继续,并且因为这次悲伤的告别,注入了更深厚、更坚韧的力量。
时光悄然流转,又是一个金秋。
这天午后,小雨匆匆走进李苏的办公室,脸上带着少见的凝重。
“妈,您看看这个。”她将平板电脑推到李苏面前。
屏幕上是一份行业报告,数据显示传统烘焙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网红品牌的快速迭代、预制菜的冲击、消费者口味的多变……
报告最后甚至尖锐地提出:“家滋味”这类强调“慢工出细活”的传统模式,是否已经落后于时代?
李苏沉默片刻,抬头看向女儿:“你怎么想?”
“危机也是转机。”
小雨目光坚定,“我们不该被动防守,而要主动进化。就像外婆当年用最简单的食材创造出温暖,我们要用最本质的‘家味’,去应对这个速食时代。”
当晚,全家会议在“外婆的厨房”召开。
令人意外的是,这次最先发言的是程奶奶。
“我活了七十多年,见过太多风潮来去。”
她摩挲着外婆的笔记复印件,“但人心对真滋味的渴望,永远不会变。”
周彦调出系统数据:“我们的优势恰恰是‘慢’。调研显示,75%的顾客选择我们,是因为‘吃得出手作的温度’。”
林小小展示了她策划的“反速食运动”方案:“我们要做的不是迎合快节奏,而是倡导一种‘慢下来品味生活’的新态度。”
吴玮点头:“就像外婆的厨房,最重要的不是效率,而是那份用心。”
“新家滋味”计划就此启动。
第一个变革发生在产品线。
周彦带领研发团队,不是开发更多新品,而是做减法。
精选十款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点心,运用系统优化的古法工艺,将品质做到极致。
每款点心都配有“身份卡”,扫码即可看到从食材溯源到制作全程的影像记录。
与此同时,小雨主导开设了“家味实验室”。
这个充满现代感的透明空间与“外婆的厨房”相邻,邀请新锐厨师和美食爱好者,用现代技法重新解构传统味道。
一款用分子料理技术呈现的“桂花定胜糕”,既保留了古法韵味,又带来惊艳的新体验。
最大的创新来自林小小的“数字家宴”计划。
她开发了一款APP,用户不仅可以订购点心,还能预约“虚拟家宴”。
系统根据家庭口味偏好,生成定制菜单,并提供AR教程,让远在他乡的亲人也能通过屏幕“同桌共餐”。
首个中秋“云家宴”直播,吸引了十万个家庭同时在线参与。
最令人动容的是一位海外游子的留言:“透过屏幕看着奶奶的虚拟形象教我做月饼,就像回到了小时候的厨房。”
然而真正的考验在十月来临。
一家获得巨资的网红烘焙品牌在对面开业,时尚的装修、铺天盖地的营销、买一送一的促销,很快分流了不少年轻顾客。
面对压力,李苏在晨会上说:“不要打价格战。我们要让顾客明白,他们买的不只是点心,是一份可以传承的温暖记忆。”
她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举办“开放式厨房周”。
整整七天,后厨完全透明开放,顾客可以亲眼看到程奶奶如何手工揉面,邱奶奶如何掌控火候。
每天还有“外婆的厨房”特别体验课,由李苏亲自讲解每道点心背后的故事。
最初几天门可罗雀,但转机在第三天出现。
一位美食博主偶然进来避雨,被开放厨房里老师傅的专注打动,直播了全过程。
“这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她的感慨引发热议,视频迅速破百万播放。
更巧的是,对面网红店此时爆出使用预制料的丑闻,顾客们纷纷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