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书网.Top

签到改变普通人生by晴枫微笑

2023最新网址 fushuwang.top  录入时间:10-26

【检测到执着之心,解锁隐藏功能:记忆的味道】
【可重现特定人物记忆中的味道】
李苏颤抖着手,输入奶奶最拿手的“芙蓉糕”。
当熟悉的香气弥漫开来时,她仿佛又变回那个趴在灶台边的小女孩,看着奶奶温柔忙碌的背影。
“奶奶……”李苏轻咬糕点,泪水中尝到了跨越时空的亲情。
第二天,她为母亲容意复刻了初恋时的定情信物“相思饼”,为李明德重现了童年庙会上的“糖人馍”。
当老人们吃着记忆中的味道泣不成声时,李苏明白,她继承的不只是系统,更是通往时光的钥匙。
“这比任何奖励都珍贵。”
深夜,李苏在日记中写道,“科技终会进步,但连接人心的永远是记忆中的温度。”
月光下,系统光屏静静闪烁,仿佛在回应这份领悟。
而“家滋味”的故事,因为这次升级,翻开了穿越时空的新篇章。
寒露时节,桂花香弥漫整条街道。
“家滋味”后院正在进行一场特别的品鉴会,李苏用系统新功能复原的八道失传点心,在青瓷盘里泛着温润的光泽。
“这道‘玉露团’,真是《山家清供》里的做法?”陈爷爷戴着老花镜,激动地比对古籍复印件。
当得知李苏通过【时空食谱库】兑换到宋代食谱时,他颤抖着捧起那块半透明的茶点:“这可是失传的冷凝技法啊!”
小雨正用流利太阳国语向由美子介绍唐菓子,突然愣住——她看到母亲在操作【食材溯源镜】时,镜面隐约浮现出樱花纹路。
更神奇的是,当她用太阳国语描述“春莺啭”这款点心时,系统界面竟自动切换成太阳国语假名。
“妈!系统好像能识别多语言!”李苏脑海里传来小雨的惊呼。
接下来的测试证实了猜测:当小雨用法语吟诵诗歌时,食谱库弹出法兰西中世纪甜点;用意大利语聊天时,界面流转出文艺复兴时期的宴会记录。
这个发现让“多语种文化角”迎来革命。
来自那不勒斯的游客吃到复原的庞贝古城蜂蜜蛋糕时,激动地录视频发给考古学家父亲;
法国留学生尝到复刻的凡尔赛宫庭点心后,主动提出要帮小雨翻译中世纪食谱。
但最大的惊喜发生在十一月初。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先生蹒跚进店,指着墙上的《唐菓子图鉴》复印件问:“请问……这些是参考正仓院资料复原的吗?”
交谈中得知,这位八十岁的竹内老先生是太阳国茶道世家传人,毕生研究失传唐菓子。
当李苏现场演示“青海波”纹样练切技法时,老人竟站起身九十度鞠躬:“先祖父终其一生未能复原的技艺,今日得见,死而无憾!”
这场跨越时空的相遇催生了“唐宋点心研习会”。
每周三打烊后,竹内先生带着弟子前来交流,后院的石磨吱呀呀转动,仿佛回到千年前遣唐使学习茶点的时光。
“妈妈你看!”某个深夜,小雨拉着李苏触摸系统光屏。
当母女俩同时按住屏幕时,竟浮现出三维的丝绸之路地图,美食随着商队路线流动演变。
“原来饮食文化的交融,早在一千年前就开始了。”李苏若有所思。

她开始尝试将西域胡饼与江南糕团结合,用系统推演最佳配比。
小雪节气那日,新品“丝路明月”上市。
融合印度香料、波斯果仁、长安蜜饯的酥饼,让顾客们惊叹不已。
竹内先生品尝后,颤巍巍取出祖传的漆器食盒:“先父曾说,真正极致的和果子要有‘万国来朝’的气度,今日终于得见。”
最温暖的时刻发生在平凡午后。
小哲安静地站在操作间外,透过玻璃看李苏制作“琥珀糖”。
当系统光屏偶然扫过孩子时,突然弹出提示:
【检测到特殊感知天赋,建议授予“食材观察员”权限】
李苏惊讶地发现,小哲能精准判断糖浆温度。
这种自闭症患者的特殊天赋,在系统加持下成了惊人才能。
从此,男孩有了新使命:每天用小手轻触糖浆,用只有他能感知的振动判断火候。
“小哲是我们的小福星。”
每当完美拉丝的琥珀糖出炉时,容意总会这么夸赞。
一直沉默的孩子,脸上终于有了浅浅笑意。
除夕夜,全家围坐吃年夜饭。
李苏端出用系统复原的曾祖年菜,吴玮笑着打开新酿的梅酒,小雨用七国语言说着祝福。
当零点钟声响起时,系统光屏突然绽放烟花:
【检测到跨文化传承网络形成,解锁终极技能:味道的永恒】
【可将特定时刻的味道封存成记忆晶体】
李苏将第一颗晶体——今年团圆饭的味道,轻轻放进小雨掌心。
透明的晶体里,流转着万家灯火的倒影。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传承。”
她望着窗外的灯光,轻声对女儿说,“让百年后的孩子也能尝到,此时此刻的团圆味。”
夜深了,系统光屏渐暗,而“家滋味”的灯火,依旧温暖着每个寻找归处的人。
正月十五的月光如水银泻地,将“家滋味”后院那棵老槐树的影子拉得细长。
李苏在打烊后独自整理厨房,系统光屏突然自动亮起:
【检测到特殊时间节点:元宵满月】
【解锁隐藏功能:月相食谱】
淡蓝色的界面上,食谱随着月相盈亏流转变化。
新月时的素馅清饺、上弦月的发酵面点、满月的甜糯元宵,每个配方都标注着天人相应的养生原理。
“妈,您又发现新功能了?”
小雨端着热茶走来,却被光屏上的动态星图吸引,“这是……astrology (占星术)和美食的结合?”
更神奇的是,当小雨切换成法语界面时,星图自动转换成黄道十二宫食谱;
换成太阳国语时,又变成七十二候的怀石料理。
这个发现让三月的“春分茶会”有了全新主题。
小雨用多语言讲解不同文明对春分的理解,李苏则配合制作对应的节气点心:
波斯新年的诺鲁孜饭、印度洒红节的甜米团、墨西哥春分的可可祭品。
“原来全人类都在用味道感知时间。”
陈爷爷品着特制的“春分平衡糕”,感慨地在留言本上写道,“四时有序,五味调和,此乃天地大道。”
四月初,系统再次带来惊喜。
当李苏用【食材溯源镜】扫描新到的洞庭碧螺春时,镜面突然浮现出茶山云雾的实景,甚至能听到采茶女的江南小调。
“这是……全息投影?”前来品茶的竹内先生震惊地掏出放大镜。
更不可思议的是,当小雨用吴侬软语哼起采茶谣时,投影中的采茶女竟然抬头微笑!
经过测试,他们发现当使用者带着真挚情感接触食材时,溯源镜会展现食材的“记忆影像”。
这个发现让“滋味画廊”的展览有了灵魂,观众不仅能看点心,还能通过影像感受洞庭的烟雨、云南的晨雾、西域的风沙。
五月的社区文化节上,“家滋味”的展台排起长队。
游客们戴着VR设备,在茶山云雾中体验碧螺春的采摘,在敦煌夕阳下品尝复刻的胡饼。
一位坐着轮椅的老奶奶在体验后老泪纵横:“六十年了……又闻到了故乡的麦香。”
但最动人的故事发生在儿童节。
小哲对着溯源镜观察蜂蜜时,镜面突然浮现出养蜂人叔叔的笑脸,正是那位经常来送蜂蜜的聋哑大叔。
当叔叔通过镜面看到小哲画的“蜜蜂日记”时,两人隔着镜头相视而笑。
“系统在帮他们建立特殊的沟通方式。”李苏红着眼眶对小雨说。
盛夏的某个深夜,母女俩在整理古籍食谱时有了惊人发现。
当小雨用拉丁语吟诵中世纪食谱,李苏同时启动月相食谱功能,光屏突然投射出立体的梵蒂冈图书馆档案室!
“天啊!这是……跨时空食材库?”小雨颤抖着触摸投影中的香料柜,系统提示音随即响起:
【检测到跨文明共鸣,解锁终极权限:时空厨房】
【可兑换任意时空的食材(每日限三种)】
第一次使用这个功能时,小雨屏息看着李苏从光屏中取出:唐代的河西葡萄干、江户时代的和三盆糖、路易十四时期的法式奶油。
当容意用这些食材复原出失传的“东西合璧酥”时,竹内先生激动得差点打翻茶盏:“这味道……正是祖辈描述的遣唐使茶点!”
中秋夜,全家在后院举办“千年共此时”赏月会。
桌上摆着用时空食材制作的点心:汉墓画像砖纹样的月饼、埃及蜂蜜蛋糕、玛雅可可月饼。
当不同文明的月光照在同一个庭院时,小雨突然轻声说:
“妈,我好像明白什么是永恒了。”
她指向系统中正在流转的银河图谱——
代表饮食文化的星尘,从古文明发源地出发,沿着丝绸之路、大航海路线、互联网光缆,最终在“家滋味”的后院交汇成璀璨的星云。
子夜时分,系统光屏绽放出前所未有的光华:
【文明传承网络构建完成】
【授予终极称号:时空滋味守护者】
李苏将最后一颗“记忆晶体”放进女儿掌心,里面封存着今夜跨越五千年的月光。
透明晶体中,罗马水渠与光纤电缆的倒影奇妙重叠。
“我们要守护的,”她望着在桂花树下熟睡的小汤圆,对女儿温柔低语,“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尝到,人类文明最美好的味道。”
夜风拂过,系统光屏渐暗,而槐树叶的沙沙声,仿佛无数时空的食客在轻轻鼓掌。
————
时光荏苒,十年光阴如水银泻地般悄然流走,“家滋味”也在温暖烟火气中迎来了它的十周年。
那些与公司一路走来的老员工,依旧在这里快乐工作、认真生活,将寻常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他们不仅是“家滋味”成长的见证者,更是这个大家庭不可或缺的温度所在。
当年那个总爱举着相机、眼中闪着光的女孩林小小,如今已从名牌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毕业。
她带着更系统的知识架构和更成熟的行业视角,坚定选择回到这个陪伴她青春的地方,正式加入“家滋味”总公司,担任网络营销部核心负责人。
面对众多看似更“光鲜”的职业机会,她毫不犹豫地回到了这个充满情感与记忆的起点,将热爱转化为事业。
从最初用镜头记录后厨烟火、门店笑脸的短视频,到如今统筹颤音、小绿书等多平台内容矩阵;
从自发性的生活记录,到策划执行覆盖全国的“家的味道”主题传播活动。
林小小将“家滋味”所秉持的温暖、传承与创新精神,以更贴合当代语境的表达方式,传递给了千千万万的用户。
而另一边,周彦也已褪去技术宅的稚气,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公司副总经理。
他既深谙传统工艺的精髓,又精通现代管理方法,更难得的是,他对“家滋味”始终葆有一份共同进退的归属感与责任心。
从技术顾问到副总经理,他一步步走得踏实而有力,如今负责公司产品研发与供应链管理等核心板块,成为创始人吴玮最信赖的左右手。
林小小与周彦,一个在前沿开拓品牌声量,一个在后方夯实产品根基;
一个敏锐捕捉市场情绪,一个沉稳把控品质生命线。
二人虽职责不同,却默契呼应,共同构筑起“家滋味”稳健又充满活力的发展双翼,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黄金搭档”。
在这样的配合下,“家滋味”不仅守住了“家”的温暖底色,更不断拓展着“滋味”的广度与深度,走向更远的未来。
当年的“风物集”食品厂,如今已发展成为一座融合传统匠心与现代工艺的现代化食品企业。
宽敞明亮的标准化厂房中,自动化生产线高效运转,而专门保留的核心手工车间里,老师傅们依旧遵循古法,细致把控每一道关键工序。
企业不仅在复原地方传统点心方面成果斐然,让几近失传的老味道焕发新生。
更在程奶奶、邱奶奶等老一辈匠人的严格把关下,推出一系列低糖、轻负担的新式茶点。
完美契合当代健康理念,已成为“家滋味”品牌矩阵中坚实而温暖的一环。
这天,恰逢公司季度总结会后的团聚活动。
众人并未选择高档餐厅,而是相约回到“家滋味”总店那个承载了无数记忆的后院。
夕阳温柔,为整个院落镀上一层暖金色的光晕,仿佛与十年前那个改变许多人命运的家庭茶话会遥相呼应。
已荣升为“技术总顾问”的程奶奶和邱奶奶,虽鬓边添了几缕白发,却依旧精神矍铄、笑意温暖。
她们望着满院朝气蓬勃的年轻面孔,眼中尽是欣慰与骄傲。
而退居幕后的容意和李明德夫妇也偶尔前来小坐,享受含饴弄孙之乐,在笑语声中感受着这份跨越年代的温情延续。
李苏与吴玮并肩坐在主位,目光缓缓掠过在座的每一位核心伙伴。
运筹帷幄的陈霞、沉稳如山的周彦、眼里有光的林小小,以及那些在这些年里陆续加入、如今已能独当一面的年轻力量。
眼前济济一堂的景象,让十年前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夜晚,仿佛就在昨日。
而此刻的丰收与成长,正是对当初那份耐心与信念最温柔的回应。
李苏微笑着站起身,手中杯盏轻举,目光如暖阳般拂过每一张熟悉的面庞:
“这第一杯,敬我们的根——”
她望向程阿姨、邱阿姨和几位老师傅的方向,声音温润而郑重:
“谢谢你们始终守着我们最初的那口灶、那味心传。是你们的坚持,让‘家滋味’的魂,从未离开过这个院子。”
众人纷纷举杯,笑语声中漾起一片暖意。
几位老师傅眼角含笑,微微颔首,一切尽在不言中。
“这第二杯,”李苏转向周彦、林小小和更多年轻的面孔,语调轻扬起来:
“敬我们不断生长的枝叶——是你们用新的语言、新的方式,把我们共同守护的味道,带出了这条巷子,带到了更多人的心里。谢谢你们让‘家滋味’不只有回忆,更有未来。”
周彦沉稳举杯,郑重应道:“我们只是站在你们的肩膀上,继续向前。”
林小小则眼角一弯,俏皮接话:“苏苏姐,是我们该谢谢你们。谢谢你们始终相信年轻人,愿意陪我们一起‘折腾’!”
夜风微暖,杯盏轻碰,这一刻,“家”的脉络在传承中清晰,在生长中完整。
吴玮也感慨道:“是啊,回想十年前,我们坐在这里,讨论要不要办厂,心里满是忐忑。现在看看,只要我们心在一起,劲往一处使,就没有跨不过的坎。”
程奶奶笑着点头,对邱奶奶说:“老妹妹,你看,咱们当初那点担心,现在看来真是多余了。孩子们比咱们想得周全,也做得扎实。”
邱奶奶附和:“关键是,这味道没变,人心也没散。还越来越热闹了!”
晚风轻拂,院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从手工小作坊到拥有现代化工厂的品牌公司,“家滋味”的规模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但内核那份基于信任、尊重与共同成长的“家”的味道,却愈发醇厚。
李苏看着这和谐的一幕,心中充满感恩。
她知道,企业的传承与发展,从来不是冰冷的扩张,而是这样有温度、有人情味的接力和共创。
下一个十年,故事必将更加精彩。
晚风带着槐树的清香和点心的甜糯气息,轻轻拂过每个人的脸庞。
李苏的目光缓缓扫过这满满一院子的人——从白发苍苍的程奶奶、邱奶奶,到正值盛年的自己和吴玮,再到眼神明亮、充满活力的周彦、林小小,还有在角落里嬉笑追逐的恬恬、汤圆等更小的一辈。
这不仅仅是一次聚餐,更像是一幅“家滋味”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生动缩影。
“吴玮说得对,”李苏接过话头,声音温和却充满力量,
“十年前,我们坐在这里,心里装着对传统手艺可能失传的担忧,也怀着对现代化生产的疑虑。
我们怕步子迈得太快,丢了根本;也怕固步自封,被时代抛下。”
她顿了顿,眼中闪着睿智的光,“但现在我明白了,传承不是把种子锁进保险柜,而是找到适合的土壤,让它自己生根发芽,长成它该有的样子,甚至开出我们意想不到的花。”
她看向周彦:“就像周彦,你把对古法工艺的敬畏,用现代化的管理体系来守护,让‘风物集’的点心既保留了手工的灵魂,又达到了安全的标杆。”
她又看向林小小:“还有小小,你用最新的传播方式,讲述最古老的情感故事,让天南地北的人都能隔着屏幕闻到我们的‘家滋味’。这难道不是最好的传承吗?”
“苏苏姐说得我都不好意思了,”林小小笑着摆手,随即正色道,“但其实我觉得,不是我有多厉害,是‘家滋味’本身的故事就足够动人。
我们只是用这个时代能听懂的语言,把它讲出去而已。
真诚和温暖,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最稀缺、也最吸引人的。”
周彦也沉稳地点头:“是的,苏苏姐,吴总。技术和规模只是工具,核心还是我们做点心的那颗心。
程奶奶她们常说的‘料好、心诚、火候到’,这七个字,放在现代化的工厂里,就是最高的品控标准。”
一直含笑聆听的程奶奶和邱奶奶对视一眼,程奶奶慢悠悠地开口:
“我们老啦,一开始是怕你们年轻人瞎折腾,把老底子都败光了。
可看着你们,既守住了老规矩的‘魂’,又玩出了新花样的‘彩’,我们这心啊,算是彻底踏实了。”
邱奶奶也眯着眼笑:“这味道啊,没变,反而更厚了。添了你们年轻人的见识和气力,好,真好!”
这时,已经长成半大姑娘的呦呦拉着哥哥安安跑过来,好奇地问:“妈妈,小小阿姨,你们在说什么呀?是不是在说我们家的点心最好吃?”
一番好奇语言,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吴玮笑着摸了摸女儿的小脸,又摸摸儿子的头:“我们在说啊,怎么让更多像安安和呦呦一样的小朋友,都能吃到这么好吃的点心,都能感受到咱们家的热闹和开心。”
这次看似寻常的庭院聚餐,仿佛为“家滋味”按下了一个新的加速键。
它不仅是一次回顾,更是一次凝聚共识、明确方向的誓师。
在稳固了“总店体验+食品厂生产+线上传播”的铁三角模式后,“家滋味”的传承与创新之路走得更加稳健和开阔:
“记忆的味道”数字博物馆: 在林小小团队的努力下,一个集VR、AR技术于一体的“家滋味”数字博物馆悄然上线。
游客不仅可以360度沉浸式体验点心制作全过程,甚至可以通过扫码点心包装,用手机屏幕看到周彦提到的“食材溯源镜”部分效果。
那片小麦田的阳光、那棵桂花树的模样,让每一口食物都充满了故事感。
“师徒赛马”新机制: 在周彦的建议下,“风物集”食品厂启动了“传统师徒制”与“现代项目制”并行的创新管理模式。
老师傅的技艺传承与年轻员工的创新提案并重,一个复原唐代“金银夹花”的课题,可能同时由老师傅指导古法,年轻员工研究现代食材替代方案,优胜方案不仅能获得奖励,更能直接转化为新品上市。
这让工厂的创新活力空前迸发。
“全球厨房”合作计划: 受竹内先生和小雨跨文化交流的启发,“家滋味”启动了“全球厨房”计划,每年邀请不同国家的美食家、家庭厨师来访,举办主题美食周。
这不仅带来了销售额的增长,更让“滋味画廊”里的文化交流从东亚拓展至全世界,真正实现了“舌尖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几年后,当“家滋味”的故事被收录进商学院案例库时,李苏作为创始人代表受邀分享心得。
她站在聚光灯下,平静地说道:
“很多人问我们成功的秘诀,是技术、是营销,还是运气?
我想说,是‘人’。
是像程奶奶、邱奶奶这样坚守技艺之魂的老师傅,是像周彦、林小小这样敢于创新的年轻人,是每一个选择我们、信任我们的顾客。
我们只是搭建了一个平台,让有爱的人来此相遇,让传统在此获得新的生命力。”
“我们经营的从来不只是点心,而是一个关于‘家’的梦想,一种值得传承的生活味道。
科技会迭代,模式会更新,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真诚,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是永远不变的‘爆款’。”
她望向台下,观众席中,吴玮正微笑着向她点头,身边是已经长大成人的小雨、愈发沉稳的周彦、自信满满的林小小,还有视频连线上、在总部值守的众多员工……
他们的身影,与记忆中后院那棵老槐树的影子重叠在一起。
李苏知道,最好的“家滋味”,永远在下一个清晨,随着第一缕阳光和烤炉的香气,飘向更远的未来。
而这份滋味的酿造者,早已不限于她一人,而是一群人心手相传的、温暖而永恒的事业。
————
李苏接到老家电话时,正在和后厨的程奶奶试验新到的紫薯粉。
电话那头,大姨容思的声音带着极力压抑的哽咽,却依旧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她心里荡开层层涟漪:“苏苏……你外婆今早……睡过去了,很安详。”

“睡过去了”。
多么温柔的词,却意味着那个总是系着靛蓝围裙、用带着浓浓姜省口音的普通话喊她“囡囡”的外婆,再也不会在老家那个飘着桂花香和灶火气的厨房里,笑眯眯地塞给她一块刚出锅、烫手的梅花糕了。
消息传来,“家滋味”上下仿佛被按下了静音键。
连最活泼的恬恬和汤圆也察觉到空气中弥漫的悲伤,安静地靠在父母身边。
程奶奶和邱奶奶当时正在后厨忙碌,闻言瞬间红了眼眶,默默解下了围裙。
对她们这辈人而言,一位代表着传统乡土生活方式的长者的离去,更像是一个熟悉时代符号的最终黯淡。
李苏和吴玮强忍悲痛,立刻着手安排回乡事宜。
这已不仅仅是简单的家庭奔丧,更是“家滋味”这个源于家庭、成于守望的品牌,向其精神源头的一次集体回溯。
经过商议,决定由李苏、吴玮带着小雨、安安和呦呦作为小家庭代表先行赶回;
容意和李明德年纪大了,由李唐一家陪同稍后出发;
周彦和林小小则留守总部,稳住日常运营。
飞机降落在姜省省会,又转乘汽车。
越接近那个记忆中的南方小镇,窗外的景色越发熟悉。
湿润的空气,绵延的丘陵,还有那无处不在、在深秋依旧苍翠的香樟树。
熟悉的乡音萦绕在耳边,李苏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近乡情怯的酸楚。
外婆的家,那座白墙黛瓦、带有宽敞灶披间(厨房)的老屋,此刻已是人声鼎沸。
亲戚邻里穿梭不息,门口摆满了寄托哀思的花圈。
哀乐低回,但更多的,是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回忆外婆生前点滴的嘈杂声。
这种带着烟火气的热闹,是龙国人面对死亡时特有的、用生机来冲淡哀伤的方式。
灵堂设在中堂,外婆的遗像挂在正中。
照片上的她,穿着那件最熟悉的深色罩衫,笑容慈祥,眼神清亮。
李苏仿佛能透过照片,闻到那股外婆身上特有的、混合了皂角清香和各类食材的温暖气息。
容意早已哭红了眼,由林薇在一旁搀扶。
李苏走上前,紧紧抱住母亲,母女俩的泪水无声地交融在一起。
按照当地老规矩,守灵、做法事、吊唁……
一系列仪式庄重而繁琐,灵堂里哀声不绝。
大舅容仁作为长子,强撑着疲惫的身躯迎来送往,但每当目光触及遗像时,这个平日里最坚强的汉子总会别过脸去,用粗糙的手掌快速抹过眼角。
有人来吊唁时,他深深鞠躬还礼,背脊弯下去的弧度,透着难以言说的沉重。
大姨容思一直跪坐在蒲团上,往火盆里添着纸钱。
火苗跳跃,映得她满脸泪痕。
她不时抬起头望着遗像,嘴唇微微颤动,像是要说什么,最终却只是化作一声压抑的呜咽。
她记得最清楚,小时候家里穷,母亲总是把最好的一块布留给她做新衣裳。
小舅容远站在灵堂的角落,这个在生意上雷厉风行的男人,此刻却像个无助的孩子。
他红着眼眶,一遍遍翻看手机里去年春节时给母亲拍的照片,视频里母亲正笑着尝他带回来的新茶,连声说“好喝,好喝”。
他终于忍不住,转身走到院中的香樟树下,肩膀微微颤抖。
老太太的大儿媳妇林秀芬和小儿媳妇孔昕蕾,此刻正强忍着悲痛,里外张罗着。
在这悲伤的时刻,妯娌二人配合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默契。
递茶送水、安排膳食、接待前来吊唁的远亲近邻,事事处理得妥帖周到。
她们对婆婆的这份尽心,不仅是出于礼数,更是发自内心的感恩。
嫁入容家这些年,婆婆从未像别家婆婆那样磋磨过儿媳。
老太太总是笑眯眯的,常说:“进了我容家的门,就是我的闺女。”
林秀芬生头胎时,婆婆守了三天三夜;
孔昕蕾当年工作受挫,是婆婆第一个站出来说:“不怕,回家来,妈养你。”
2023最新网址 www.fushuwang.top 请重新收藏书签

推荐福书 裴家有女捕(  假千金回山村  浸春潮by花上  幼驯染模拟器  千风赴by叁拾  谁拉她进来的  你不知道的猫 

网站首页最新推荐浏览记录回顶部↑

福书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