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改变普通人生by晴枫微笑
2023最新网址 fushuwang.top 录入时间:10-26
里面除了原汁原味的糖片,还附上了一小罐精选茶叶,以及一张他根据邱奶奶口述整理的、关于芝麻糖片与茶饮如何搭配相得益彰的“品鉴手记”。
邱奶奶看着那份雅致的礼盒,反复读着手记上自己说过的话,终于露出了笑容:“这么一弄,是显得更金贵了。”
她默许了这种“不改变内核”的周边创新。
电视台的采访最终如期进行。
小小没有强求流程,只是让摄影师跟拍。
镜头里,程奶奶有些紧张,但当她习惯性地投入到制作中,每一个动作都自然而然流露出岁月沉淀的优雅与笃定。
小小在一旁,只是偶尔用年轻的语言补充一两句背景,更像一个贴心的解说员。
节目播出后,反响空前。
观众们被奶奶本身的气质和技艺深深吸引,小小的“翻译”和陪伴也获得了赞誉。
那一刻,奶奶是当之无愧的主角,而小小,是她最成功的舞台搭建者。
困惑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深层的理解和共生的智慧。
年轻一代明白了,创新不是披在传统身上的戏服,而是为传统照亮前路的聚光灯。
真正的传承,必须包含对守护者本身的深刻尊重与理解,创新的边界在于不伤害其灵魂。
第101章 开出传承的花朵
老一代也看到了,孙辈们的“闹腾”并非否定,而是用他们时代的方式,表达着另一种形式的珍惜和守护。
适当的放手与接纳,或许能让古老的根茎,开出更适应新时代的花朵。
“家滋味”的后院里,电动石磨机嗡嗡作响,周彦在调试新传感器,林小小在剪辑新视频,程奶奶和邱奶奶在一旁悠闲地品茶,偶尔抬头指导一下,眼中是安心与自豪。
电动石磨的嗡鸣声中,偶尔夹杂着程奶奶温和的提醒:“豆子要少添、勤添,磨出来才细腻。”
周彦一边应着,一边在平板电脑上调整参数,新加装的传感器将石磨转速、温度实时传送到云端。
林小小的手机架在一旁,镜头捕捉着这传统与科技交融的画面。
她快速剪辑着素材,准备制作一条“古法新酿”的短视频,这已是“家滋味”账号最受欢迎的系列。
程奶奶抿了口茶,笑眯眯地说:“小小啊,上次那个滤豆浆的镜头,好多老姐妹都说看得清清楚楚,比当年师傅手把手教得还明白。”
就在这时,周彦的传感器发出清脆的提示音。
“奶奶,最佳研磨温度找到了!”他兴奋地展示着数据曲线,“比传统方法稳定百分之二十!”
邱奶奶放下茶杯,凑近看了看屏幕上跳动的数字,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你爷爷当年全靠手摸耳听,你们这下可真是……”
她顿了顿,找到一个新词,“科技赋能了。”
后院的木门吱呀一声被推开,李明德探头进来:“老远就听见你们这热闹!这是在搞什么高科技传承呢?”
邱奶奶得意地招手:“快来尝尝,电动石磨磨出来的豆浆,是不是更香!”
笑声中,林小小的手指在屏幕上轻点,最新一条视频悄然发布——标题是:“奶奶认可的传感器,让千年豆浆遇见大数据”。
不过片刻,手机便响起连绵不绝的点赞提示音,如同新时代的喝彩,轻轻落在这座沉淀着时光的院子里。
程奶奶望着阳光下忙碌的年轻人,低头对老姐妹轻声说:“原来那根茎,早就扎得比我们想的更深了。”
坐在一旁看着这一幕的李苏知道,她们找到了应对“新的困惑”的答案。
不是谁说服谁,也不是谁取代谁,而是在动态的平衡中,相互理解,各司其职,让传统与创新,老人与青年,和谐地共生共长。
这份困惑后的领悟,让“家滋味”的根基扎得更深,也让其未来的生命力,变得更加蓬勃和坚韧。
李苏看着后院这和谐的一幕,心中感慨万千。
外人只看到“家滋味”表面的成功与热闹,却不知这背后,她那悄然运转了许久的“签到系统”起到了何等关键的奠基作用。
这个最初只为获取些小便利而存在的系统,随着“家滋味”规模的扩大和传承任务的深入,其提供的奖励早已超越了普通物资范畴,变得越来越精准和富有预见性。
当林小小和周彦与奶奶们因理念不同而陷入僵局时,李苏并没有急于用“家滋味”老板的身份去调解。
一方面是她相信孩子们能自己找到答案,另一方面,是因为她在一次关键的签到中,获得了名为【共情透镜】的特殊能力。
这个能力让她能更清晰、更深刻地感知到冲突双方内心深处未被言说的情感与恐惧。
她看到程奶奶强硬拒绝背后,是害怕自己视若生命、坚守了一辈子的规矩和“魂”,在喧闹的镜头和迎合中变得面目全非,那是一种对自身价值被消解的深层恐惧。
她也看到林小小和周彦热情创新之下,那急于证明自己价值、渴望被祖辈认可、以及生怕传统被时代抛下的焦虑。
正是这种洞察,让她在容意点明核心后,能一针见血地用“电动石磨”的比喻,引导孩子们思考“服务”而非“改变”的真谛。
这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建立在深刻理解之上的桥梁搭建。
而在周彦致力于数字化管理时,系统早期提供的【初级算法优化】、【模块化架构入门】等知识碎片,无形中为他打下了基础,让他能更高效地设计出贴合小店实际需求的管理系统,而非纸上谈兵。
当李唐发起“非遗数字化”社团时,李苏签到时获得的【文化传播种子】似乎悄然生效。
它没有直接带来什么,却无形中吸引了更多像李唐这样对传统文化有潜在兴趣的年轻人聚集,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实践的平台。
最让李苏感到系统“未雨绸缪”的是,在邱奶奶勉强同意“茶食雅集”礼盒后,她签到时获得了【传统材料特性解析】的奖励。
里面恰好包含了关于不同产地芝麻、糖浆熬煮温度与口感稳定性关系的深层次知识。
她将这些资料“偶然”地放在周彦能看到的地方。
周彦如获至宝,据此进一步优化了礼盒的储存和运输建议,确保了产品品质,也让邱奶奶更加安心。
因为孙子的“新花样”并没有牺牲她最在乎的“老味道”。
电视台采访前后,李苏签到了一次【氛围凝心】的短暂增益效果。
它没有改变任何人的想法,却微妙地调和了当时的氛围。
让程奶奶的紧张更快地转化为专注,让小小的解说更自然真诚,让整个采访过程的磁场充满了温和与感染力,这或许是节目播出后能打动那么多人的无形原因之一。
李苏抱着孩子,目光扫过蒸腾着热气的厨房、嗡嗡作响的石磨、专注记录的年轻人、悠闲品茗的老师傅……
她深知,签到系统提供的各种奖励和能力,像是悄无声息地铺就了一条条隐形的轨道,让这些各有特色、甚至偶尔偏离的“车厢”,能更顺畅地朝着“传承”的共同方向前进。
它没有直接解决任何问题,却总是在关键时刻,提供那一点关键的“润滑剂”、“催化剂”或“洞察力”,让她这位“轨道扳道工”,能更清晰、更从容地引导着大家,避开冲突的深渊,驶向融合的广阔天地。
这份甜蜜的事业,不仅凝聚着三代人的智慧与情感,也承载着来自未来的、一丝不可思议的助力。
它让李苏有信心,无论未来遇到怎样的新困惑,“家滋味”都能找到那条平衡传统与创新、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共生之路。
系统新的签到提示音在她脑海中响起,李苏微微一笑,心中默念:“签到。”
【叮!获得‘可持续传承生态洞察’(初级)。提示:关注技艺传承中的‘人’本身,其幸福感与价值认同是比技艺本身更核心的传承动力。】
李苏目光柔和地看向奶奶和小年轻们。
是的,一切的创新与守护,最终都是为了“人”的延续与幸福。
她明白了下一步的方向。
李苏脑海中回响着新获得的【可持续传承生态洞察】提示,目光再次扫过后院,心中豁然开朗。
之前的种种,无论是【共情透镜】还是【氛围凝心】,其核心最终都指向了“人”。
技术的引入、模式的创新、传播的爆火,若不能反哺到“人”的身上,不能提升传承者的幸福感与价值认同,那终究是无根之木。
她看到程奶奶虽然默许了拍摄,但偶尔还是会对着镜头流露出些许不自在;
看到邱奶奶对周彦的数据分析报告总是敬而远之;
看到小小和周彦在取得成绩的兴奋之余,眼底仍有一丝渴望被更深刻认可的期待。
就连自己的母亲容意,虽然总是温和地支持着大家,但李苏能感觉到,母亲有时对于年轻人过于“跳脱”的想法,内心深处也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
“是了,”李苏心想,“仅仅‘不反对’还不够,要让老师们真正感受到,这些新变化不是负担,而是能让她们更从容、更自豪地施展技艺的翅膀。
也要让小小他们明白,他们的价值不仅是带来流量和效率,更是让老一辈的智慧被时代看见并敬重。”
几天后,李苏借着一次品鉴新口味的机会,组织了一次非正式的交流。
她没有讨论具体业务,而是笑着让林小小打开了《奶奶的规矩,甜了一百年》的评论区,投屏到墙上。
一条条充满惊叹、赞美和感激的留言缓缓滚动。
“程奶奶的手不是手,是时光的魔术师!”
“看哭了,想起了我外婆,她也总说‘规矩’不能丢。”
“这定胜糕承载了多少美好的祝愿啊,好想学!”
“奶奶专注的样子太美了,这就是匠人精神吧!”
程奶奶起初有些不好意思,但随着一条条真诚的赞美映入眼帘,她的背脊不知不觉挺直了,眼神里闪烁着从未有过的光彩。
她一辈子听过不少夸赞,但如此密集地、来自天南地北的年轻人的直接肯定,还是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
她喃喃道:“这些孩子……真是……”
李苏温和地说:“程阿姨,您看,大家喜欢的、被打动的,就是您坚持了一辈子的‘规矩’和那份认真。小小做的,就是帮您把这些用我们年轻人能一眼看懂的方式,传递出去了。”
林小小用力点头,眼眶微热。
接着,李苏又让周彦简要展示了数字化管理系统带来的积极变化:原材料损耗率降低,订单处理效率提升,甚至能预测传统点心的受欢迎趋势。
吴玮感慨道:“这个好!以前全靠脑子记,忙起来难免出错。现在轻松多了,我们能更专心在琢磨手艺上。”
邱奶奶虽然对数据不感冒,但对“损耗降低”、“订单不出错”听得明白,这意味着更少的浪费和更顺畅的经营,她点头道:“是省心了不少。”
李苏的母亲容意始终微笑着看着,眼神愈发柔和安心。
李苏总结道:“我们做的所有尝试,不是为了改变我们的根,而是为了让我们的根扎得更稳,让长出来的枝叶能接触到更多的阳光雨露。”
“程阿姨、邱阿姨,还有妈,你们是‘家滋味’的根和魂,小小、周彦、李唐你们,就是寻找阳光、传递能量的枝叶。”
“我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让这棵老树更有生机。”
她顿了顿,说出深思熟虑的想法:
“所以,我打算从‘家滋味’的收益中设立一笔‘传承与发展基金’。
一部分,用于支持小小、周彦你们的创新项目,比如设备升级、文创开发;
另一部分,则作为‘技艺指导津贴’,诚挚地感谢程阿姨、邱阿姨以及所有老师傅们,感谢他们毫无保留地传授,认可他们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价值。
当然,妈,您为这里付出的心血和协调,更是不可或缺的。”
客厅里安静了一瞬。
程奶奶连忙摆手:“苏苏,这怎么行?教孩子们是高兴事,邻里邻居的,还要什么津贴?”
邱奶奶也附和:“就是,看着孩子们愿意学,我们就开心了。”
李苏诚恳地说:“程阿姨,邱阿姨,这不是‘工钱’,这是一份心意,一份尊重。”
“您几位的手艺是无价的,您们愿意教,孩子们能学,是我们‘家滋味’和这些孩子们最大的福气。”
“这份津贴,是想告诉您们,您们守护的东西,我们都看在眼里,珍藏在心里,并且认为它值得获得实实在在的回报。”
“这不是交易,是敬意和感恩,也是希望您们知道,您的技艺在这里是被极度珍视的。”
她又看向年轻人:“同时,这也意味着责任。基金支持你们的项目,是希望你们更专注、更高效地用新方法去传播和守护传统,做出成绩,对得起这份支持和老师傅们的信任。”
周彦推了推眼镜,郑重地点头。
林小小更是感觉一股热流涌上心头,那是一种被彻底信任和托付的沉重与幸福。
容意看着女儿,眼中充满了赞赏和欣慰。
她轻轻拍了拍程奶奶的手:“老姐姐,孩子们有心,我们就收下这份心意吧。这也是他们表达感谢的方式。”
李苏的提议,完美契合了【可持续传承生态洞察】的核心——关注“人”的价值认同与幸福感。
物质回报是其最直观的体现之一。
最终,奶奶们在感动和些许不好意思中,接受了这份心意。
而年轻人们则感到了更清晰的责任感和动力。
此后,“家滋味”的氛围有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
程奶奶在镜头前更加放松自然,甚至会主动和小小讨论哪个角度更能体现糕点的美感。
邱奶奶也开始愿意听听周彦的数据分析,虽然依旧不懂,但知道这能“让生意更好,让更多人吃到好吃的芝麻糖片”。
容意则更积极地帮助李苏协调各方,成为了代际之间最柔韧的粘合剂。
李苏的签到系统,依旧每日提供着或大或小的助力:
有时是一份关于传统节日与糕点寓意关联的详细资料,她分享给了小小做视频文案参考;
有时是关于新型节能设备的信息碎片,周彦对此极感兴趣;
有时则是一次性的“亲和力场”效果,让跨代沟通的氛围更加融洽。
它像一位无声的守护者,在李苏的运用下,持续地润滑着代际齿轮,加固着传承的桥梁,让“家滋味”的共生共长之路,走得愈发稳健和顺畅。
这份甜蜜的非遗事业,因其承载的文化温度,也因其对每一位参与者的深切关怀,正生机勃勃地迈向更远的未来。
第102章 家滋味稳步发展
“家滋味”的声名远播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客流稳定,线上订单更是与日俱增。
后院那台经过周彦优化的电动石磨机几乎要日夜不停地运转,才能勉强跟上需求。
扩张,成了一个自然而然被提上日程的话题。
这天晚上打烊后,李苏和丈夫吴玮召集了核心成员——母亲容意、父亲李明德、弟弟李唐、弟媳林薇、网络传播林小小、技术支持周彦,还有特意请来的股东程奶奶和邱奶奶,一起商量开分店的事。
吴玮看着库存和销售数据图表,首先开口,语气沉稳:“现在的店面确实有些捉襟见肘了,尤其是周末和节假日,体验区根本排不开,很多顾客等不及就走了。线上订单的产能也快到极限。考虑开分店,是势在必行。”
林小小兴奋地补充:“对啊姐夫!而且我的视频评论区里,好多外地网友都在问能不能邮寄,或者他们城市有没有分店。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周彦推了推眼镜,理性分析:“从数据模型看,在当前商圈三公里外的新兴社区开设第一家分店,既能有效分流现有客源,又能覆盖新的消费人群,投资回报周期预估在一年半左右,风险可控。”
程奶奶和邱奶奶对视一眼,有些迟疑。
程奶奶说:“开店是好事,就是……这手艺活,怕人多手杂,走了味。”
邱奶奶也点头:“是啊,核心的东西,得把住关。”
容意温柔地笑了笑:“两位姐姐的担心在理。所以这分店,不是简单复制,得找个绝对信得过、又能踏实干事的人来牵头。”
李苏看向丈夫,夫妻俩交换了一个默契的眼神。
李苏微笑道:“妈,程阿姨,邱阿姨,阿玮和我商量了很久,觉得阿玮大哥吴强和大嫂楚妍是最合适的人选。”
吴玮接过话,语气肯定:
“我哥做事踏实稳重,以前在厂里也是管生产的,有管理经验,人品绝对靠得住。
大嫂心思细腻,沟通能力强,前段时间她利用业余时间帮我们做的那个社区团购群,效果就非常好。
他们俩刚结婚,正是需要稳定事业的时候。
如果他们愿意,我们想请他们来入股这家分店。”
这个提议让所有人都觉得无比合适。
吴强是吴玮的亲大哥,是真正的一家人,知根知底,绝对会用心守护“家滋味”的招牌和味道。
肖楚妍的能力和热情大家也有目共睹。
李苏接着详细说明:“分店的核心配方和关键工艺,还是由程阿姨、邱阿姨和我们总店统一把控、供应核心馅料或半成品,确保‘魂’不变。
大哥负责分店的日常运营和生产管理,大嫂可以负责客户接待、社群营销和线下体验活动。
这样既能保证品质,又能发挥他们的长处。”
更重要的是,李苏的签到系统在前不久的一次重要签到中,给予了一项特殊的奖励:【家族经营协同洞察(初级)】。
这项能力让她能更清晰地感知到家族成员作为合作伙伴的契合度与潜在优势。
吴强和肖楚妍的组合,在她的感知中,呈现出稳定与活力的暖色调,与新店的发展路径高度契合,且带有强烈的“家族羁绊”加成,这给了她提出这个建议的额外底气。
程奶奶和邱奶奶听到核心工艺由总店把握,放心了不少。
又听说是由吴玮的亲哥哥嫂子来做,更是点头:“强子那孩子是靠谱的,楚妍也伶俐,他们俩来弄,我们放心。”
事情很快提上了日程。
李苏和吴玮一起找大哥大嫂深谈了一次。
小两口新婚燕尔,正为未来的生活规划踌躇满志,听到这个提议,几乎是喜出望外。
吴强对糕点制作本就感兴趣,私下里没少向弟弟吴玮请教,肖楚妍更是早已厌倦了朝九晚五的枯燥工作,对“家滋味”充满向往。
肖楚妍做事雷厉风行,很快辞掉了工作。
她拿出两人积蓄以及父母支持的一部分钱,加上李苏和吴玮以总店名义提供的优惠入股条件及部分借款支持,顺利盘下了一个距离总店三公里外、社区商业街上的大门面。
这里周边多是年轻家庭,对高品质、有文化内涵的消费需求旺盛。
分店的装修风格在保留“家滋味”传统基调的同时,融入了更多现代简约元素,显得更加明亮开阔。
体验区扩大了不止一倍,还设置了小小的儿童玩耍区,方便带孩子的家庭。
吴玮几乎一有空就过去帮忙盯装修、协调设备进场。
李苏运用读心术面试了一大批求职者,招到了合适的员工。
开业前夕,总店的核心团队对吴强和肖楚妍、新员工进行了密集培训。
程奶奶和邱奶奶亲自监督了几批核心产品的试制,直到味道丝毫不差,才终于点头。
周彦为分店独立部署了管理系统,并与总店系统无缝对接。
林小小则忙着策划分店开业线上线下联动的宣传方案。
开业那天,热闹非凡。
总店的老顾客们闻讯而来,新社区的居民们也被吸引而至。
吴强穿着崭新的厨师服,沉稳地在后厨协调生产。
肖楚妍穿着改良的旗袍式工装,笑容满面地穿梭于前台和体验区,招呼客人、介绍产品、组织体验活动,干练又亲切。
钱女士也乐呵呵的帮着招呼客人,虽然不太熟练,但热情的态度还是能招揽了不少客人。
李苏和吴玮、容意站在不远处看着。
容意轻声说:“这下,强子和楚妍也有了着落,真好。你们俩这当弟弟弟妹的,算是帮了大忙了。”
吴玮搂了搂李苏的肩膀,眼中满是欣慰和对未来的期待。
李苏心中默念签到。
系统提示音响起:【叮!家族分支经营节点稳固,‘家滋味’传承生态扩展度与凝聚力提升。获得奖励:‘家族协同效率小幅提升’(总店及分店生效)。】
一股微不可察的、令人安心的凝聚力似乎萦绕在两家店之间。
李苏知道,这并非玄学,而是系统以一种难以言喻的方式,悄然加固着这份家族事业的内在纽带。
看着大哥大嫂忙碌而充满希望的身影,看着“家滋味”的招牌在另一片阳光下熠熠生辉,李苏和吴玮相视一笑。
这份甜蜜的事业,正在以一种更温暖、更坚实的方式,滋养着整个家族,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传承的路上,一家人并肩同行,力量无穷。
“家滋味”总店和分店的稳定运营,以及线上渠道的持续走俏,让李苏和吴玮看到了更深远的可能性。
他们不满足于仅仅复刻和传承本地非遗糕点,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那些散落在全国各地、同样承载着乡愁与匠心的传统特产。
一天深夜,账目核对清楚后,吴玮给李苏泡了杯安神茶,语气带着憧憬:“苏苏,你看,我们现在有稳定的客群,有成熟的线上线下渠道,还有周彦那套好用的管理系统。咱们是不是可以……再往前走一步?”
李苏接过茶杯,暖意透过杯壁传来,她笑了笑:
“我正想和你商量。我们能不能开一家食品厂?
不是大规模工业化那种,而是小批量、精品化地生产各地那些真正有特色、但可能因为地域限制很难被外人知道的特产?
比如云南的鲜花饼、绍兴的香糕、潮汕的朥饼……
我们可以去找,去合作,或者引进老师傅,用我们‘家滋味’的标准和渠道,让这些好东西被更多人吃到。”
吴玮眼睛一亮:“对!就像我们守护程阿姨、邱阿姨的手艺一样,我们去发现和守护更多这样的‘家滋味’!
而且,我们可以以总店和分店的元老为核心。
比如让对味道极其挑剔的程阿姨做品控顾问,让邱阿姨把关传统工艺的还原度,让小小负责挖掘产品背后的文化故事做宣传,周彦则负责整个供应链的数字化管理。
他们都能在新的平台上发挥更大的价值。”
这个宏大的计划让两人兴奋不已。
他们初步命名为“家滋味·风物集”,旨在汇集各地风物,传递至味家常。
事情起初推进得异常顺利。
李苏的签到系统似乎也感知到了他们的雄心,近期提供的奖励如:
【地域特色食材鉴别】、【传统工艺改良灵感碎片】、【小型食品生产合规指南】等,都极具针对性,为他们扫清了不少知识盲区。
周彦很快搭建起了初步的供应链管理和产品溯源系统框架。
林小小摩拳擦掌,每天的空余时间都用来研究各地特产的历史文化背景,构思如何讲述它们的故事。
程奶奶和邱奶奶虽然对那么多外地吃食感到新奇,但也表示如果味道正宗,她们愿意帮忙品鉴把关。
李苏和吴玮甚至利用假期实地考察了几家意向中的合作作坊,与几位老师傅相谈甚欢,对方对“家滋味”的理念和渠道很感兴趣。
然而,就在他们租下郊区一处符合标准的小型厂房,开始办理最关键的生产许可证和相关资质时,阻碍突如其来。
主要的阻力并非来自外部,而是内部。
首先提出明确反对的,是邱奶奶。
她得知工厂不仅要生产本地的定胜糕、芝麻糖片,还要生产那么多“外地来的、没吃过的玩意儿”时,眉头紧紧皱了起来:
“小玮,苏苏,不是我说,咱们的本事就是这点心糕饼。
那些外地的东西,咱们不懂,怎么做得好?
做不好,不是砸了‘家滋味’的招牌吗?
咱们安安分分把自家的东西做好,不行吗?”
紧接着,程奶奶也表达了担忧:
“是啊,摊子铺得太大,心就散了。
咱们这点手艺,贵在精细,贵在专心。
工厂一开工,机器哗啦啦响,哪还有心思慢慢磨手艺?
别到最后,新的没学来,老的也丢光了。”
就连元老员工里的一位老师傅也私下嘀咕:“这厂子开起来,是不是以后店里的点心也要从厂里送了?那我们这些老家伙还有什么用?”
这些反对和担忧,充满了对未知的恐惧和对“家滋味”原本纯粹性的守护,像一堵无形的墙,阻在了李苏和吴玮面前。
他们原本以为,凭借之前的成功和信任,大家会支持这个更宏大的计划。
却忽略了,对于守护了一辈子“本地味道”的老人来说,骤然要去接纳和承担那么多“外地”产品,其带来的不安全感远超想象。
而“工厂”这个词,也容易让人联想到“机械”、“量产”,与他们坚守的“手工”、“匠心”似乎背道而驰。
林小小和周彦试图解释,说工厂只是工具,核心的配方和工艺标准依然会把关,而且能帮助更多传统手艺。
但老人们摇着头,脸上写着“听不懂”和“不放心”。
计划一下子陷入了僵局。
资质审批可以慢慢跑,但如果得不到这些核心元老、尤其是像定海神针般的程奶奶和邱奶奶的理解和支持,即使工厂建起来,也失去了“家滋味”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