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唐,开局流放岭南by五谷丰登庆丰年
2023最新网址 fushuwang.top 录入时间:09-08
岭南道这种穷嗖嗖的地方,人家压根看不上那仨瓜俩枣。
粉条、茶油、蜂蜜都不用往其他地方跑,直接拉到港口,赚取的利润绝对暴利!
“福东家倒是有福气,泉州是个好地方!这些东西从港口出去,必定赚的盆满钵满。”苏樱按自己的理解想象道。
福忠愣了一下,这个还真没想过。
自家当年就是搞海上贸易的,可惜家中遭遇突变。
接到这个秘密任务,他想的是在苏州、扬州一带售卖,然后采购陈米,顺着运河往上运往河南道、河北道。
没想过更遥远的泉州,那里遥远不说, 还需车马运转,费时费力。
若不是时间紧迫,苏樱的思路挺不错。
粉条耐储存、易运输,海航上既是商品也是粮食,还有茶油、蜂蜜,都是金贵物品。
待任务完成回宫,是不是向皇后娘娘建议,做点儿航海贸易?
那利润海了去,真要是做成,内帑就不再紧巴巴,皇后娘娘不用每天算来算去的,天可汗也不用抠抠搜搜的。
不过航海贸易不好做,出去一趟耗时长,而且每次都有船只倾覆。
“女娘见识广,竟连航海贸易都知晓!”福忠闻言,不免对苏樱高看几分。
“福东家,咱们要采购的粉条便是她制成,还有茶油,也是她教村民榨的,养蜂也是她想出来的。”胡二郎介绍道。
“果真?”福忠坐直身躯,定定打量眼前的女娘。
瘦瘦巴巴,眼睛明亮有神采,目光从容,丝毫没有凄苦之相。
明明不过豆蔻年华,却有着同龄人所没有的沉稳。
“不过穷人果腹之物,用来换几个零用钱补贴家用,不足挂齿!”苏樱笑笑。
“福东家,你家的海上贸易能走到哪里?往来一趟花费多少时日?”
“我家的商船不大,只到南洋一带,一趟差不多一年。”
福忠说的是年少时家中的航海贸易,现在是啥光景,他哪知晓?
“一趟一年?那你们这生意想来利润得是暴利才行,不然走一趟,加上损耗,冒着生命危险跑一趟不值当。”苏樱笑道。
那时商船不大,而且航行多依靠季风,故而一年一趟,随季风去,随季风返航。
“是啊,别看这海上贸易暴利,十条船出去,能回来去五六条就不错了。”福忠叹道。
一般商人也就拥有一两艘,出海往往是好几家相约一起出航。
互相照应,既要抵御海盗的打劫,又要抵御海上风浪。
运气好,出去的船都回来,运气不好,出航的船只都倾覆,连主家都一同葬身海底。
每年港口都能看到有人欢喜有人哭,同去的人,总有回不来的。
旁边坐了不少村民,听着苏樱跟福忠聊海上贸易,眼睛瞪得老大。
当年那些海外的奇珍异宝竟是这么来的,那时只顾着炫耀,从未想过里面有着如此血泪、辛酸。
第147章 种地好简单
带着韦叔同等人回村,卢照时看到气象大变的荒沟村,若不是自己来过,都怀疑这不是荒沟村。
村里到处是竹管连接到户的供水系统,清亮的溪水顺着竹管流到农家小院门前的菜池、水缸里,确实方便不少。
粉条厂院坝里排的水缸又增加了二三十个,晾晒的竹竿密密匝匝,全是颜色各异的粉条,场面很壮观。
厂房内热气腾腾,案桌上和面的和面,灶前捞粉的忙着捞粉,旁边的冷水锅里,有人往里倒冷水,将冷却的粉条捞出,端出去晾晒。
旁边的油坊里飘着茶油的香气,几个壮汉在劳作。
一切是那么的生机勃勃,即将初冬,人人满头大汗。
见到刺史大人,村民们不像上次那么拘谨不安,而是冲卢照时点头,然后咧嘴一笑,“大人!”
“嗯,你们忙,我看看!”卢照时挥挥手,和蔼道。
特使大人面前,这些都是真实的,村民们越忙,卢照时越有成就感。
韦叔同、李伯彦很是震撼。
来梧县的路上,看到不少村民院子晾晒此物,不多,没啥特别感觉。
但荒沟村是全村,加上县衙、州府派来的人手,共同生产制作。
对于以家庭手工为主的古代来说,这规模比那些权贵人家的大多了。
权贵人家的工人是被迫干活,挣的是工钱,或一口吃的。
这里不一样,是村民合作社性质,家家户户都是主人,给自己干活,个个干劲儿十足。
再看看村长家院子里刚收的茶油、蜂蜜,无不动容!这些运出去就是财富!
“这么多蜂蜜?你们又添置了多少蜂箱?”卢照时喜不自胜,人工养蜂可行,可在整个梧州推广。
“后期陆续放置了四五十个,待木工得空,我们会再制作,附近山林中都放置,规模会越来越大。”苏樱介绍道。
“嗯,不错不错!”卢照时不住点头,“这个比粉条价值高,花费精力少,更赚钱。”
“是啊,以后要是整个梧州都发展起来,说不定蜂蜜就不值钱了呢!”苏樱笑道。
“唉,不会不会!咱们这里多,各种客商来的多,蜂蜜价格会比现在便宜些,但量大,挣的只多不会少!
粉条、蜂蜜、茶油,就这三样,农家一年都能有不少收入。
要是地里庄稼再增加一两成收成,那梧州简直是人间天堂,兴许是第二个江南也说不定!”
卢照时一笔笔算账,其实是算给韦叔同听的。
“你不是说你们搞了一块试验田吗?带我瞧瞧!”韦叔同看着眼前这一切,突然有种冲动,要是自己也有这么一个庄子该多好!
说不清楚是因为它能带来巨额财富,还是因为这里人人身上有种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总之,让人很想拥有。
“请随我来!”卢照时潇洒的一撩官袍,抬脚往外走。
韦叔同、李伯淹跟上,福忠听得好奇,也带着福旺跟上,来到苏家的那块地,
“哟,这冬小麦长这么壮!”卢照时夸张的惊呼一声。
苏家的麦苗比旁边所有麦苗长得粗壮、浓郁。
福忠不懂稼穑,之前随苏樱去苏家时路过,只觉得长得好,没做在意,当成哪个地主家的,原来是苏家的。
“苏先生啊,你这试验田很成功啊!明年我梧州可推广下去。”卢照时得意的捋着短须。
“你们这试验田有什么说法?”韦叔同此刻被吸引,如此明显的对比,他想知道这里面有什么乾坤。
“呃,三弟,你来给贵客讲解讲解,每日里都是你在观察、记录!”苏步成冲人群中的苏老三招手。
“是,兄长!”苏老三挤进来,冲卢照时等人施礼。
“我们这地除了精耕细作,最关键的是用了腐土做基肥…”
苏老三把腐土的筛选、荒地的精耕、冬小麦种泡发、中间的浇水、施肥等过程,一一讲来。
“难怪这冬小麦长得如此好!”听完韦叔同不由赞道。
这庄稼种的那叫一个精心,这还只是一块刚垦出来的荒地,待地种熟了,产量不得更高?
“是,现在石灰窑也建好,我们将大量烧制石灰,然后筛选腐土,加入熟石灰消杀病虫,开春后村里的地都能全部施加腐土。
水塘也挖好,续上水田,明年种两季稻,到时产量翻番。”苏老三期待明年早日到来,好早早种上水稻。
“翻番?”韦叔同惊道,这比江东犁还惊喜。
来岭南有些日子,两季稻他有所耳闻,第二季的产量明显不如第一季,怎么会翻番?
“是!有腐土做基肥,江东犁深耕,规模种植两季稻可行,一块地当两块地用!”苏老三自信道。
“这里气候温暖,一年两季,第二季我们也采用播种栽秧,虽然辛苦一些,但产量可跟第一季持平。”
在场的除了王延年,其他几人莫不被震撼到。
“阿樱,真能行?”胡二郎好激动,自己在这里长大,从未见识过。
“能行,这里气候温暖,水稻生长时间短,加紧收割完一季,把水田耕一遍,施肥后紧接着种第二季,翻番不是问题。”苏樱点头道。
“怎么会这样?真的能行?为何以前没人这么种?”胡二郎总觉得哪里不对,自己看到的二季稻不需要种啊。
“以前的二季稻其实不叫二季稻,是再生稻,水田里的稻桩重新长出来的,那个产量不高。
我们把水田重新犁过,重新栽秧,整个过程重复第一季,只要肥料充足,产量翻番正常啊,”苏樱解释道。
“这样的话,地力耗费大,不是容易板结、贫瘠吗?”胡二郎提出疑问。
“如果地力耗费大,你可以歇一歇,种豆类养地,过上一两年再种水稻,反正这里豆类也可以一年两季,两块地定期轮种,地力不浪费,只要不是天灾,年年收成都不少。”苏樱回道。
韦叔同几人听得晕晕乎乎的,感觉种地好简单,好像年年都是大丰收。
福忠甚至想丢下手里的事儿跑回去给皇后娘娘种地。
“你们的水田还没养上?”卢照时看着水塘,周边的荒地只是锄了一大半。
“快了!石灰窑试炉成功,后面石灰将大量生产,我们会专门抽个时间段,家家户户晒腐土、耕地、铺腐土,放水养水田,静待来年开春。”苏樱说着后面的安排。
水塘挖了好几个,一个水塘管周边一大片地,不但方便养水田,也方便旱地浇灌时就近取水。
“阿樱,两季稻中间间隔短,我记得你们只有两三头耕牛,忙得过来吗?”胡二郎提醒道。
他没下过地,但看得多,知道收割是个体力活儿。
播种、收割是农人最劳累的时候,第二季重新播种,意味着收割、播种将连在一起,是个人都吃不消。
“放心,我们会添置耕牛,而且我们还有脚踏打谷机,雏形已经出来,王三叔他们这些天抽空做一台出来,没问题的话,可多做几台备着,明年打谷时用上。”
“脚踏打谷机?女娘可否方便说说?”韦叔同心中一动。
“可以啊,就是在打谷斗外装脚踏,仓内装一个带尖刺的滚筒,大小齿轮将内外两部分连接上,打谷时踩动脚踏板,谷穗放滚筒上利用尖刺脱粒,这样可轻省许多。”苏樱讲的简单明了。
“嘶!”在场几位官员惊得直抽气,这什么鬼才!想出如此逆天神器。
“女娘,可有实物图?”韦叔同目光灼灼,仿佛狼盯上猎物。
“有,不过细节没定下,我们也只是设想,实物造出来试用,可能会有修改。”苏樱知道韦叔同绝非普通人。
他仔细询问,索要图纸,卢照时都没阻止,只能说明他比刺史大人更高。
只要能惠及百姓,苏樱不介意大大方方拿出来。
自己也不是发明者,用它发横财,不如让它普及推广。
“无妨,女娘可将你们现在的初稿画出来!”韦叔同急切道。
“这位大人,画稿可以,但是小女子有一要求!”苏樱不确定韦叔同到底是什来路。
她不介意他拿去邀功,她怕的是束之高阁或发横财,而不能惠及百姓。
真正需要这个的是农人!
韦叔同、李伯淹来自京城,出身权贵人家,与苏家不是同一个交际圈。
韦叔同他们又隐藏了身份,知道苏家的底细,但苏家并不知道他们的底细。
“请讲!”韦叔同以为苏樱要提钱财。
他考虑着要不要在奏折中提及苏家,不说减轻罪责,至少可以给些物质上的奖励。
“这东西你们要保证用于农人,售价不得高于两贯钱!”苏樱就这两个要求。
“就这些?”韦叔同很意外。
“就这些!农人苦,这东西本就是为减轻农人劳动量的,若最终不能用于农人,或售价过高,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那它面不面世都一样。”
“小小女娘,既如此高义!”韦叔同没想到苏家人流放于此,初心不改。
灭蝗一事,他们私底下隐晦谈论过,如今京城蝗灾后遗症显现,好多庄稼颗粒无收。
也就苏步成组织灭蝗的村落还有些收成。
大家心知肚明,可没人敢凑到天可汗跟前说这事儿。
甚至提及长安县的损耗时,那几个有收成的村落的功绩还得落到天可汗头上。
是因为他的仁德感动上苍,长安县才受灾最轻。
他们在信奉蝗神与实干之间摇摆,他们不是平民百姓,是读过书、受过教育的贵族子弟,有一定的判断力,可是有的事儿不能戳破。
之前对苏步成被撸,只觉得运气不好,触了天可汗霉头,对这个不认识的苏县令更多的是奚落、嘲讽。
秋收时的现实,他们意识到长安好像错失一位好县令。
如今看到这荒沟村,每一个与众不同都来自苏家,韦叔同深感痛惜,这样的人才何止县令,放在刺史位置上都绰绰有余。
就因为出身寒门,仕途止步于五品的长安县令,即使没有灭蝗一事,他要再往上提拔也是难如登天。
“女娘,你只管放心大胆画出来,放心,州府奖励你们,到时送荒沟村十架打谷机,如何?”卢照时鼓励道。
特使大人要怎么做,他管不到也管不了,但自己权限内,肯定要给予鼓励。
这东西在梧州推广,既提高农人的劳动力,也落在自己的政绩上,这账卢照时算得清。
“多谢大人!小女子替荒沟村百姓谢大人仁义!”苏樱没想到刺史大人如此大手笔。
“唉,谢啥!上次答应的猪仔都还没兑现呢!明日应该到了,你们安排人手去路口接一下!凑了一百只,都劁了的。”卢照时笑道。
“真的?太好了!”苏樱都以为刺史大人忘了,没好意思开口问。
村民盼了又盼,问过苏樱好几次,最后大家都不问了,想着年底赶集时去镇上、县城买。
没想到刺史大人给他们一个惊喜,凑了一百只!
一家至少三只,养个一年多就能出栏,中间再生一两窝小猪仔,以后年年有猪杀,不用进山打猎!
“大人,多少钱?明日我们带着钱去交割!”苏樱问道。
“不是说了给你们三个月的时间赊账吗?”卢照时道,“你们钱够吗?”
“嗯,要是之前肯定不够,现在嘛,应该够了!”苏樱自信道。
前面卖了那么多粉条,今日又凑了茶油、蜂蜜,钱应该还有结余。
这一晚在村长家用膳,苏樱带着郑娘子、杨春华、杨家两妯娌在灶头忙碌。
韦叔同几人拿着脚踏打谷机图纸热烈讨论,王三郎、郑四郎几位专业人士应邀参与。
“其实,按照阿樱的设想,这些若是采用铁器铸造,制作省时省力,就是耗铁量大!”王三郎指着大小齿轮部分道。
可惜这点儿铁产量,哪经得起这般耗费?
“其实石灰窑的改进技术可以考虑用在冶铁炉上,兴许冶铁量能大幅提升!”一直不怎么说话的苏老二说出自己的想法。
苏樱讲解石灰窑的构造、加大型鼓风机的原由时,苏老二就想过冶铁炉,将作监的冶铁炉跟这个石灰窑一比,简直没眼看,太落后。
“咦,这倒是个不错的主意!”韦叔同、卢照时异口同声。
韦叔同想到的是上报天可汗改进将作监的冶铁炉。
卢照时想的是自己治下的几座铁矿山,若采用此法,治下的铁供应将会大量增加,农具铁用量可极大保障。
唐初,除西北地区外,实行听民私采,国家税收的政策。
直到唐代中期,唐德宗时户部侍郎韩泗建议:“山泽之利宜归王者”。
自此设立盐铁使等官吏,经营官矿冶业,对民间采冶严加禁止。
第149章 更大的谋算
“老头子,今日刺史大人带来好几个人,你不觉得奇怪吗?”夜里高氏悄声问丈夫。
杨老汉劳累一天,瞌睡迷瞪的,咕哝道:“有啥好奇怪的,反正不是京城的就是岭南道的,都是奔着这里的地、东西来!无利不起早!反正咱们没损失!”
前朝重臣,怎么会不识货?
腐土肥地、两季稻、石灰窑、粉条、茶油、人工养蜂、江东犁、脚踏打谷机。
随便一样都是重大举措,只要脑子没坏掉,庸才都知道它大有好处!
可惜自己当年没遇到,不然凭着这些绝对扳倒政敌,屹立朝堂,杨老汉如是想。
“那个福东家,你可有印象?”高氏又推了推丈夫。
“福东家?那不是前朝内务省管事吗?我记得那会儿姓陈,好像叫陈阿满。
新朝建立,他这种人十有八九得出宫,出宫不应该是回归本家吗?怎么改姓了?”杨老汉突然脑子清醒过来。
今日来了不少贵客,好在有不少人在青石山烧石灰,各家挤一挤,给贵客们挤出住宿。
杨老汉家住了刺史、韦叔同、李伯淹,福忠福旺住的杨春华家,王延年一直住在郑老汉家。
其他官吏、俚人分散各家,阿黑他们在石灰窑那边,蝶秀学完早回寨子去了。
金风寨也紧随其后,忙活起来。
阿黑他们跟荒沟村说好了,他们要借用石灰窑烧石灰,故而现在石灰窑里不少金风寨俚人。
荒沟村和金风寨现在关系友好,阿黑代金风寨向杨老汉他们道歉,双方坐一起,喝了一顿酒,当初的恩怨一笔勾销。
杨老汉坐起来,定定看着老妻,“这个陈阿满怕是大有来头!”
对于韦叔同、李伯淹,杨老汉猜着是按察使、特使之类,朝廷时常派遣特使巡查某个地区,岭南不外是因为俚人一事。
所以见到跟在卢照时身后的几人,杨老汉第一时间就猜出大致身份。
对于福忠,当时不知道他改姓福,只以为改朝换代赶出宫的,做生意谋生。
晚饭时人人唤他福东家,杨老汉只觉得怪异,没往深处想。
这会儿高氏特特提一嘴,反而让他回过神来。
特意改了名,又是做生意,只能反过来证明他还是皇宫里的人!
宫里派出来的,必须是能干又忠心可靠的!这说明他在宫里很受重用!
不远千里、跋山涉水到这蛮荒之地,真的是为了粉条、茶油、蜂蜜?
若真是,完全可以正大光明,而不是隐瞒身份!
只能说粉条、茶油、蜂蜜只是表象,有大用,但肯定不是用于宫中!
是为了啥呢?杨老汉脑子转来转去,想不出来。
没有外面的消息,单凭这几样东西,判断不出来,但可以肯定,背后的事儿很重要。
杨老汉夫妻嘀咕,这边苏家也没好到哪里。
“阿娘、三婶,这些棉花、布匹就交给你们,这两日缝几条被褥吧!”苏樱安排道。
“咱们又欠胡二郎君一份人情!”杜氏叹道。
明知贵重,可是苏家人真没法拒绝,这么好的御寒之物,有钱都买不到,哪里舍得拒绝?
不单是被褥要添置,还有过冬的衣物,一大家子,要消耗不少布匹和棉花。
一点一点添置时不觉得耗费大,现在一家子啥都没有,才发觉这所需布匹、棉花的量惊人。
这么几大捆棉花、布匹,做了被褥后,剩下的只够做几个人的棉服。
“阿娘,先做几床被褥吧,剩下的祖母、小桃、阿绿,你和三婶做棉服。”苏樱算了算用料刚好够。
“啊?那哪儿行,先紧着你祖母、阿耶、二叔、三叔他们做!我们不冷。”杜氏推辞道。
“就是,阿樱,你阿耶、二叔、三叔他们出门在外,没个行头可不行!”韦氏也不赞同。
“放心吧,阿娘、三婶!这几日我们全村统计一下,有多少人需要御寒之物,找祝掌柜帮忙采买,取货时带来,我们正好省了去县城的时间,也帮胡家做点儿买卖。”苏樱笑道。
几个大男人每天跑进跑出的,不是太冷的天,还能扛两天。
女性天生怕冷,苏樱自然是要优先照顾妇孺。
“再买钱够吗?”杜氏不放心,明日要买猪仔。
“放心吧,阿娘,钱准够!”苏樱肯定道。
“茶油、蜂蜜可值钱了,那么多,一家能分不少,添置一套御寒衣物应该够了。
待攒些时日,还能添置一套,这个冬天差不多够了。”
“行吧!阿娘说不过你!你心里有数就成!”杜氏觉得女儿说的有道理,不再反驳。
缝制这么多被褥、棉服,要好几天时间,说不定还没缝完,后面的布料又到了。
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每天忙得晕头转向,几乎倒头就睡,压根没空伤春悲秋。
小秦氏、苏荷送走后,这小日子越过越红火,杜氏、韦氏有种下乡体验农人生活的错觉。
“阿樱,歇息了,还在想啥?”夜已深,苏步成催促女儿回老太太屋。
“阿耶,今日几人你可有认识的?”苏樱看着父亲。
都操着京师口音,却都以百姓身份出现,太蹩脚。
外派官员都不肯来的岭南,突然乌泱泱来一大拨,各自关注点不同。
“不认识!”苏步成笑笑。
“我也就在乡野、县衙、京兆府打转,同在长安城,其余地方是朝廷机构,不是我等随意去的。
就连你二叔、三叔,低阶官吏,只负责下面具办,常见的是顶头上司员外郎,顶天还能见到侍郎。”
“那你说他们所为何事?”苏樱问。
“肯定不是因为咱们苏家!兴许是治理俚人一事,顺便看一看试验田。”苏步成站在官场角度,最先想到的是这些。
苏家不过出身寒门的低品阶官吏,在朝中没啥根基,没谁会特意跑一趟来考评他们,为他们翻案。
“去歇息吧!”苏步成撵人。
“嗯!”苏樱起身,回到老太太屋里。
老太太已经睡了,苏绿没睡着,见堂姐进来,往边上挪了挪。
苏樱躺在冰凉的竹床上,脑子里总是晃动着福忠父子,总觉得这两人比韦叔同几人更怪异。
茶油、蜂蜜不说了,专供贵族之物。
粉条目前确实是富人才舍得买,不过源头却是草根、树根,本意是老百姓多一样充饥之物。
这东西一旦世人知晓,都能制作,江南、京师也有原料,完全可以自己在当地生产制作,为何还巴巴跑来,拉胡二郎入伙?
苏樱直觉,这背后一定有更大的谋算。
接着是一阵地动山摇,群兽奔腾,山间树林不时有噼啪的树枝断裂声。
睡得正香的苏樱翻个身继续。
“阿姐!呜呜…”窗上冒出阿棠的脑袋。
“嗯?”苏樱一下子醒来,脑子里转了转才清醒过来,翻身坐起。
阿棠乱蓬蓬的发髻,泪汪汪的,好像受了天大的委屈。
“阿棠,你怎么啦?”苏樱起身出来。
老太太被惊醒,迷迷瞪瞪睁眼看一眼,闭上眼睛又睡。
“阿樱!”苏绿不放心。
“没事儿,你睡吧,是阿棠。”苏樱低声道。
“阿姐!呜呜…”阿棠扑到苏樱怀里。
“这是咋啦?谁欺负我们阿棠了?”苏樱抱着小丫头。
好久不露面,也不知跑哪儿去了。
“阿姐,蜂蜜没了!呜呜…”阿棠哭得委屈巴啦。
“蜂蜜?”苏樱一下子回过味儿来,“你是说蜂箱里的吗?”
“嗯!”阿棠点点头,“天天看。”
“你天天守着?”苏樱惊诧,随即想到什么,“这些蜜蜂是你们赶过来的?”
“嗯!”阿棠点头。
为了驱赶这些蜜蜂,她带着小黑、花花、白家三兄妹在大山里转了许久,撵的蜜蜂屁滚尿流。
直到蜂箱住满才消停。
每晚第一件事儿,就是来看查看蜂箱,远远看着。
今晚跑了所有的蜂箱,都有被人动过,地上有残留的痕迹,蜂箱里只有蜂巢里还有。
阿棠感觉天塌了,她和小黑、花花、白家三兄妹可是盼着给阿姐一份惊喜,现在没了。
阿棠气得在山里乱窜,山里的野兽们倒了霉,撵的四处乱窜,不敢回窝。
越想越委屈,跑来苏樱这里找安慰。
“傻丫头,是阿姐收了!”苏樱不觉好笑,刮了刮阿棠小鼻子,“我说怎么不见你,原来你在守蜂蜜!”
“阿姐收了?”阿棠泪汪汪的大眼睛看着苏樱,“真的?”
“真的!今日有客商来要蜂蜜,我就全收了!”苏樱道。
“对不起,阿姐不知道你守着,早知道该给你留一些,这蜂蜜可好吃了!”
听闻被阿姐收了,阿棠立马不哭了,破涕为笑,“给阿姐!给阿姐!”
“傻孩子!你们忙活了那么久,我一点儿不知道。”苏樱不好意思的看着小丫头。
“来,阿姐给你做好吃的!”苏樱觉得不能亏待孩子和几个小伙伴。
点火烧水煮饭、做菜,豆角、粉条焖饭,煎蛋菘菜汤。
焖饭很快飘出香味儿,小黑、花花在院子里开心的翻滚、蹦跳,白家三兄妹很礼貌的坐那儿等着。
白狼和母狼依旧安安静静坐门口。
“吃吧!”苏樱给阿棠盛了满满一大碗,用几个木盆装了,拌凉了端给小伙伴们。
阿棠的指甲又长长不少,端着碗不太熟练地使用筷子。
夹不来菜,干脆用筷子赶。
加了酱油的焖饭很香,阿棠不停往嘴里塞,腮帮子鼓鼓的,阿姐做的饭好好吃,然后被噎住。
“慢点儿,慢点儿!来,喝点儿菜汤!”苏樱给孩子拍着背,递过一碗菜汤。
阿棠把菜汤喝完,才缓过劲儿,“真好吃!”
“这是煎蛋,你尝尝!”苏樱挑出菜汤里的煎蛋给阿棠。
苏樱给啥,阿棠吃啥,好喜欢这种被人照顾的感觉。
小黑、花花、白家狼各自吃着各自盆里的,真香!
这里面的盐味儿比他们舔舐矿盐美味多了,就是不顶饿,还是肉食管饱,这些米饭于他们像是点心,好吃不管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