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改变普通人生by晴枫微笑
2023最新网址 fushuwang.top 录入时间:10-26
感受到妈妈温暖的怀抱和一如既往的温柔,小雨的紧张情绪缓解了一些,她抬起头,眼圈红红的,小声说:“妈妈……我……那个来了……”
李苏笑了,那是一种充满理解和欣慰的笑容。
她亲了亲女儿的额头,用轻松愉快的语气说:“真的吗?祝贺你,我的小雨,欢迎正式加入我们‘女神’的队伍!这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呀,说明我们的宝贝真的长大了!”
接着,李苏像分享一个甜蜜的秘密一样,从容地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卫生用品,仔细教小雨如何使用,并叮嘱注意事项:
“这几天不要吃生冷的,注意休息,如果肚子不舒服就告诉妈妈,妈妈给你冲红糖水。”
她的态度自然大方,仿佛在讨论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极大地缓解了小雨的羞怯。
晚上,李苏特意下厨,做了几道小雨爱吃的、相对温补的菜。
饭桌上,她笑着对全家人宣布:“今天,我们家有件喜事,我们小雨长大了!”
大人们先是一愣,随即都明白过来。
容意和钱女士立刻笑得合不拢嘴,连声说“好好好,长大了长大了”。
吴玮先是一怔,看着身边不知不觉已抽条拔个儿、有了少女雏形的女儿,眼神里流露出一种复杂的情绪,有欣慰,有感慨,或许还有一丝“吾家有女初长成”的淡淡怅惘。
他给女儿夹了块她最爱吃的糖醋排骨,声音格外温柔:“多吃点,补充营养。”
肖楚妍也笑着对懵懂的小念安说:“念安,姐姐是大人了哦!”
就连李明德老爷子,也乐呵呵地抿了一口酒。
没有大惊小怪,没有尴尬的沉默,有的只是全家人发自内心的祝福和关爱。
小雨在家人温暖的目光和自然的态度中,最后一丝不安也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成长的骄傲和被尊重的喜悦。
夜里,李苏像小时候一样,陪小雨躺了一会儿。
她抚摸着女儿的头发,轻声说:“小雨,长大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会有很多新的体验,也许会有点小麻烦,但更多的是惊喜。以后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要记得,妈妈永远是你最好的朋友,我们家永远是你的后盾。”
小雨依偎在妈妈怀里,用力地点了点头。
窗外月色如水,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和平静。
这个夜晚,因为家人的理解和爱,一次可能伴随尴尬和紧张的生理变化,化作了一个温暖而有仪式感的成长礼。
家庭的画卷上,又添上了轻柔而明亮的一笔。
它记录下的,不仅是生命的延续,小恬恬和小念安的成长,也不仅是中年一代的奋斗与担当,李苏吴玮的事业、肖楚妍的康复等,更是新生代的悄然绽放。
吴小雨的初潮,标志着这个大家庭进入了又一个新阶段,需要以新的眼光和方式,去守护和支持下一代的成长。
而这份守护,正如他们一直以来所做的那样,基于爱、理解和共同的智慧。
吴小雨的初潮事件,像一阵轻柔的春风,吹拂过这个大家庭,带来了一种微妙的、向上的气息。
它提醒着每个人,生命在静默中成长,而家庭的守护也需要随之调整姿态。
李苏敏锐地意识到,女儿步入青春期,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变化,心理和情感的需求也会不同。
她不再把小雨完全当作需要事事叮嘱的小孩子,而是开始有意识地以更平等、更尊重的方式与她相处。
周末去书店,她会邀请小雨一起,让她自己挑选感兴趣的书籍,无论是文学名著还是科普漫画,都给予支持。
饭后散步,她会有意无意地和女儿聊起学校里的趣事、与朋友的相处,或是某些社会新闻的看法,倾听小雨逐渐形成的、略带青涩却独特的观点。
吴玮的变化则更为内敛。
他依然会是那个为女儿搞定一切技术难题的“超人爸爸”。
但当小雨开始注重衣着打扮,偶尔对镜子里的自己蹙眉时,他不再像以前那样打趣“我闺女怎么都好看”,而是会认真地给出建议:“这件毛衣颜色很衬你”,或是“周末爸爸陪你去买双新运动鞋?”
他努力学着去理解一个少女敏感而细腻的内心世界,虽然时常笨拙,但那份试图靠近的心意,小雨感受得到。
家庭的互动也因此增添了新的层次。
以前是大人们主导话题,孩子们旁听。
现在,餐桌上,小雨也会分享她看到的网络热点,或是学校里关于“偶像”的争论。
虽然她的看法在大人看来可能稚嫩,但李苏和吴玮总会认真倾听,偶尔讨论,绝不轻易否定。
这种被当作“准大人”对待的感觉,让小雨的自信悄然增长。
与此同时,家庭的另一项“大工程”也在稳步推进。
第124章 成长的不期而遇
经过细致的市场调研和全家的反复商讨,“家滋味”的第二家分店,最终决定落户在距离云市两小时车程的、以旅游业闻名的青州市。
这个地方游客量大,对地方特产需求旺盛,且与云市的消费群体有一定差异,能形成互补。
这次扩张,吴玮挑起了更重的担子。
从店址勘察、租赁谈判,到装修设计、设备采购,他展现了在IT行业历练出的缜密和高效。
李苏则专注于青州本地特色产品的挖掘和供应链搭建,她带着初步恢复、需要散心的肖楚妍一起,跑遍了青州下辖的县镇,寻找地道的笋干、菌菇、手工糕点等特产。
这对妯娌在共同的奔波中,感情愈发深厚。
肖楚妍在参与的过程中,也重新找到了与社会连接的通道。
她发现自己在品尝和鉴别食物方面颇有天赋,总能敏锐地捕捉到食材最本真的味道。
李苏鼓励她把感受记录下来,作为“家滋味”产品评价体系的一部分。
这份小小的“工作”给了肖楚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她的笑容变得真切而明亮。
青州分店的筹备,像一条纽带,将家庭成员的力量再次凝聚。
容意和钱女士坐镇云市总店和后院家庭,保障大后方安稳。
李明德老爷子虽然被勒令好好休养身体,帮不上具体的忙,但每天都会过问进展,用他几十年的人生阅历给出一些“稳扎稳打”的建议。
就连小雨,也会在周末兴致勃勃地参与新店宣传语的设计,用她越发成熟又充满想象力的笔触画出充满“家”的味道的logo草图。
这是一个忙碌而充实的阶段。
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不再是各自疲惫地休息,而是热烈地讨论着青州分店的种种细节:
装修用哪种木材更显质朴?新开发的桂花米酒定价多少合适?开业活动怎么搞更有吸引力?
在这份共同的期待和努力中,之前因各种挫折带来的阴霾被一扫而空。
每个人都清晰地感受到,家庭这艘大船,正调整风帆,朝着新的目标稳步航行。
它承载的不仅是生计和梦想,更是每个成员的价值与成长。
傍晚,吴玮和李苏从青州考察回来,风尘仆仆却眼神明亮。
院子里,小雨在教摇摇晃晃的念安认图片,容意和钱女士在厨房里边忙活边聊天,肖楚妍则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着今天的品尝心得。
李明德坐在藤椅上,看着这满满当当、生机勃勃的一家子,脸上露出满足而安详的笑容。
生活从未许诺永远风平浪静,但这个家,已经在一次又一次的共渡时艰中,学会了如何握紧彼此的手,如何将风浪化为前进的动力。
青州分店,是事业的新起点,也是这个大家庭故事的新篇章,而篇章的底色,依旧是那抹温暖而坚韧的——“家”的滋味。
青州分店的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转眼就到了李苏的生日。
以往她的生日总是简单度过,有时甚至忙得自己都忘了。
但今年,在这个刚刚经历过风雨、正朝着新目标努力的特殊节点,家人们默契地决定要好好为她庆祝一下。
生日当天清晨,李苏像往常一样醒来,习惯性地先在脑海中默念:“系统,签到。”
她原本以为会和往常一样,得到一些实用的技能点或食材配方。
然而,这次脑海中响起的提示音却格外不同:
【叮!生日签到成功!恭喜宿主获得特殊奖励:家族传承印记(初级)。】
【说明:此印记可绑定一位直系血亲(子女),绑定后,宿主所掌握的来自本系统的部分非实体知识(如《家常药膳精要》中的药理搭配理念、部分独家秘制配方的心得要领等),将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随着时间流逝,逐渐融入其认知深处,形成一种类似“天赋”或“直觉”的传承效果。
绑定需双方自愿,传承过程缓慢且自然,不会对绑定者造成任何负担。
是否立即选择绑定对象?】
李苏愣住了,心中掀起惊涛骇浪。
这个奖励,完全超乎了她的想象!
它不是具体的物品,也不是瞬间提升的技能,而是一种……关乎血脉与未来的传承可能!
这意味着,她从系统中获得的最宝贵的知识,有可能以一种合理的方式延续下去,甚至惠及子孙后代。
她几乎没有犹豫,目光温柔地看向身旁还在熟睡的小女儿呦呦——吴舒窈。
这个正处在人生奇妙成长期的孩子,对食物、对家、对生活都有着细腻的感知。
将这份与“家”、与“滋味”息息相关的传承给她,再合适不过了。
“绑定对象,吴舒窈。”李苏在心中默念。
【绑定成功!传承印记(初级)已激活。传承过程将随绑定对象成长自然进行,祝您使用愉快!】
一种奇妙的感觉掠过李苏心头,仿佛她与呦呦之间,多了一道温暖而隐秘的联结。
她轻轻起身,没有惊醒家人,内心充满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感动和期待。
这份生日礼物,远比任何实物都来得珍贵。
当她走出卧室,才发现家人们早已悄悄起床。
容意和钱女士在厨房里忙碌着,准备着丰盛的长寿面和各种拿手好菜,香气四溢。
吴玮正带着小雨、安安和呦呦在客厅里布置彩带和气球。
李唐和林薇两夫妻帮忙操持饭菜、打下手。
肖楚妍则在一旁插着一束鲜艳欲滴的康乃馨。
连李明德老爷子也穿戴整齐,乐呵呵地坐在沙发上看着。
“妈妈/苏苏/弟妹,生日快乐!”大家异口同声地喊道,脸上洋溢着温暖的笑容。
“你们……”李苏眼眶瞬间就湿了。
“寿星今天不许动手,一切有我们!”吴玮笑着走过来,递上一个细长的礼盒。
里面是一条精致的金项链,吊坠是一个小巧的、造型别致的锅铲和汤勺交叉的图案,象征着他们共同的“家滋味”事业,寓意深刻又充满爱意。
小雨小心翼翼地捧上自己亲手绘制的贺卡。
卡片上用水彩笔画着生动的全家福,全家人手拉着手站在彩虹下每个人的表情都非常生动,藏不住的笑容跃然纸上。
她用最工整的字迹一笔一画地写道:“祝世界上最好的妈妈生日快乐,永远爱你!”每个字都透着秀气的认真。
安安不甘示弱地递上自己精心制作的手工玫瑰花束。
二十朵皱纹纸玫瑰层层叠叠,粉的像霞,红的像火,还用丝带系成精致的蝴蝶结。
呦呦则献宝似的展开一把墨染团扇。
素白的绢面上,深蓝的墨色如烟云般晕开,边缘还点缀着细碎的金粉,在灯光下闪烁着星星点点的光芒。
小恬恬也迈着小短腿过来,送上妈妈陪自己亲手挑选的公主魔法棒玩具。
就连刚满两岁的小念安也踮着脚尖,咿咿呀呀地举着个五彩斑斓的橡皮泥“蛋糕”。
那团稚拙的杰作上插着七歪八扭的蜡笔,却被他当作绝世珍宝,一个劲儿要往李苏手里塞。
这时,容意端着一碗热气腾腾、卧着荷包蛋的长寿面走出来,眼圈微红却满是笑意:“苏苏,生日快乐!快来,趁热吃了这碗面,健康长寿,平安顺遂!”
钱女士也端上一碟她最拿手的红枣发糕,寓意“步步高”:“苏苏,辛苦了,这个家多亏有你撑着。”
就连陈师傅,也托人送来了一罐他老家秘制的桂花蜜,附言简单却真挚:“李老板生日快乐,日子甜甜蜜蜜。”
看着围坐在身边、笑容真挚的家人,感受着他们每一个举动、每一句祝福里蕴含的深情,李苏的心里被巨大的幸福填满。
她想起清晨那份特殊的系统礼物,再看看眼前这群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忽然对“传承”有了更深的理解。
系统的“传承印记”或许能传递知识,但真正宝贵的传承,是此刻弥漫在空气中的饭菜香,是家人间无条件的支持与信任,是面对困难时永不放弃的坚韧,是这份将平凡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的“家”的滋味。
这份滋味,需要用心去经营,用爱去传递,而不仅仅依赖于任何系统。
她切下吴强和肖楚妍精心定制的生日蛋糕,分给每一个人。
蛋糕很甜,但更甜的是心里的味道。
这个生日,没有隆重的派对,没有昂贵的礼物,却让李苏感到前所未有的富足。
她收获的,不仅是来自系统的奇妙馈赠,更是家人沉甸甸的爱与认可。
她深知,无论未来还有多少挑战,只要这个家在,只要这份“滋味”在,他们就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夜晚,李苏搂着已经入睡的呦呦,看着她恬静的睡颜,心中充满宁静。
传承的种子已经悄然种下,而培育它成长的,将是这个家庭日复一日、用爱浇灌的平凡时光。
日子如同溪流,在看似平淡的节奏中悄然向前。
李苏生日过后,家庭生活的重心依然围绕着“家滋味”青州分店的筹备和孩子们的成长,但一些细微的变化,正在不知不觉中发生。
最明显的变化体现在吴舒窈身上。
绑定了“家族传承印记”后,李苏并未急切地观察女儿是否有何“神异”表现,她相信系统的描述——“潜移默化”、“自然进行”。
然而,一些小小的迹象开始显现。
周末,容意在厨房尝试复原一道从老姐妹那里学来的、工序复杂的传统点心“梅花酥”。
几次尝试,酥皮的层次总是不太理想。
呦呦做完作业,跑到厨房找吃的,看到奶奶对着案板发愁,便凑过去看。
她盯着那些半成品看了一会儿,忽然伸出小手,指着面剂子说:“外婆,你撖皮的时候,是不是油酥有点软了?我觉得好像……应该再冰一下下?”
容意一愣,她自己正琢磨是不是油温或者水油皮的比例问题,没想到外孙女会提到油酥的软硬度。
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将油酥重新放回冰箱冷藏了十分钟再操作,这次开酥的效果果然好了很多。
“哎哟!我们呦呦真厉害!这都懂?”容意惊喜地搂过外孙女。
呦呦自己也有些茫然,眨着大眼睛:“我也不知道……就是感觉,好像应该这样……”
类似的情况还有几次。
比如,李苏炖当归鸡汤时,呦呦会突然说:“妈妈,今天可以多加两颗红枣吗?感觉这样更香。”
而李苏按照她说的做了之后,发现汤味的层次感确实更丰富了。
又或者,一家人吃饭时,她会无意识地评论:“今天的青菜炒得火候正好,脆脆的,要是最后滴两滴花椒油就更香了。”
这种对味道和火候的敏锐直觉,让大人们暗暗称奇。
李苏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了然,这大概就是“传承印记”在悄然发挥作用了。
她并不点破,只是鼓励地摸摸女儿的头:“我们呦呦的舌头越来越灵了,以后说不定能当美食家呢!”
她小心地呵护着女儿这份萌芽的“直觉”,引导她观察食材,感受烹饪过程中的细微变化,将那种模糊的感觉与具体的操作联系起来。
另一边,青州分店的筹备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吴玮展现出了超越预期的管理才能,将装修、招聘、证照办理等繁杂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
李苏则专注于产品,她与肖楚妍一起,结合青州本地的物产和口味偏好,开发出了几款独具特色的新品,如“青岩笋干烧肉”、“桂花甜酒酿”等,反响颇佳。
肖楚妍在忙碌中找到了新的价值支点。
她负责新店员工的培训,特别是服务礼仪和产品介绍。
她性格温和耐心,讲解细致,深受新员工爱戴。
看着店铺在自己和家人的努力下一点点从毛坯变成精致温馨的模样,她内心充满了成就感,产后抑郁的阴影似乎已被彻底驱散。
家庭的运转也更加和谐。
容意和钱女士分工明确,一个主内,负责一家老小的饮食起居,将《家常药膳精要》的理念融入日常,家人的气色都红润了不少;
一个主外,协助照看云市总店,和熟客们聊天拉家常,维系着“家滋味”那份独特的人情味。
李明德老爷子是家里的“定海神针”,时常抱着亲家的孙子念安,用简单朴实的话语教导孩子们做人的道理。
小念安成了全家的开心果,他的咿呀学语、蹒跚学步,总能引来阵阵欢笑。
在这个充满爱的环境里,他长得健康壮实,性格活泼开朗。
傍晚,忙碌了一天的一家人围坐在扩建后的后院凉亭下吃饭。
桌上摆着容意和钱女士合作的拿手菜,有青州分店即将推出的新品试吃,还有呦呦“直觉”建议下微调了配比的靓汤。
夕阳的余晖给每个人的脸上都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
吴玮举起茶杯,感慨道:“想想几个月前,咱们还为各种事焦头烂额。现在看看,店要开新家了,孩子们健康成长,楚妍也恢复了,呦呦都成了咱家的‘小美食家’了!这日子,真有奔头!”
李苏笑着点头,目光扫过身边的丈夫、儿女、兄嫂、弟弟弟妹和父母,最后落在远处正在跑跑走走、咯咯笑着的小恬恬和念安身上。
她想起系统,想起那份特殊的生日礼物,心中充满感恩。
系统给了她改变起点的机缘,但将这份机缘经营成如今这般踏实温暖的景象,靠的是每一个家庭成员的付出、理解与爱。
“家滋味”这三个字,早已超越了最初那个小粮油铺的概念。
它是一家不断成长的品牌,是一个血脉相连、情感相依的大家庭,更是一种在柴米油盐中淬炼出的、温暖而坚韧的生活态度。
清风拂过院子里的桂花树,带来阵阵甜香。
前方的路还很长,或许还会有新的挑战,但此刻,灯光温暖,饭菜可口,家人围坐,笑语盈盈。
这最平凡的人间烟火气,便是生活给予他们最好的犒赏,也是他们共同守护的最珍贵的“滋味”。
时光悄然流转,仿佛只是几个日升月落的工夫,吴小雨就已悄然跨过了十二岁的门槛。
曾经那个在“家滋味”后院蹒跚学步、咿呀学语的小不点儿,仿佛被施了魔法,身形抽条,眉眼舒展,有了少女初绽的清新轮廓。
她的十二岁生日没有大张旗鼓,只是在家庭内部温馨庆祝,但她收到的礼物——一部屏幕略有磨损的二手智能手机,却标志着一个新阶段的开启。
这个暑假,对小雨来说,似乎格外不同。
暑假伊始,家庭会议的内容也悄然增加了关于小雨的议题。
“小雨马上要升初中了,这个暑假很关键。”李苏在饭桌上提起,“有几个事情得商量一下。
一是学习,要不要报个小升初的衔接班?
二是,她大了,店里忙的时候,是不是可以适当让她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算锻炼?”
一直安静吃饭的小雨立刻抬起头,眼睛亮晶晶的,带着点期盼,又有点紧张。
吴玮想了想,说:“衔接班看小雨自己的意愿和需要,不必强求。至于店里帮忙,我同意,但要有度,主要是体验,不能影响休息和玩的时间。”
他转向女儿,语气温和却认真,“小雨,你自己怎么想?”
小雨用力点头:“我想帮忙!我可以整理货架、招呼客人、或者帮外婆整理货架!”
她对那个充满食物香气和人声鼎沸的店铺,有着天然的亲近感。
然而,成长的蜕变并非只有温馨与期待,也伴随着隐秘的烦恼。
拥有了手机的小雨,迅速被卷入一个更广阔、也更复杂的世界。
班级微信群、好友私聊、层出不穷的短视频和社交软件,让她感到新奇又有些应接不暇。
她开始格外在意自己的外表。
会偷偷用零花钱买一些可爱的小发卡,会在镜子前停留的时间变长,会因为额头上冒出一颗痘痘而懊恼半天。
她与父母的交流,似乎也不像小时候那样无所不谈了。
有时,她会抱着手机,手指飞快地打字,脸上时而微笑,时而蹙眉,但当李苏或吴玮走近,她会下意识地侧身或锁屏。
一天晚上,李苏给小雨送牛奶,发现女儿坐在书桌前,对着作业本发呆,眼圈有点红。
“怎么了,宝贝?作业太难了?”李苏放下牛奶,关切地问。
小雨摇摇头,沉默了一会儿,才小声说:“妈妈……我是不是很胖?我们班有个女生,在群里说我是‘小胖妞’……”
她的声音带着委屈和不确定。
李苏心里微微一揪。
她坐下来,轻轻揽住女儿的肩膀:“谁说的?告诉妈妈,她叫什么名字?”
她本能地涌起一股保护欲。
“不要!”小雨却猛地摇头,“你不要去找她!那样……那样更丢脸了!”
李苏瞬间明白了。
女儿的世界已经不再是那个被欺负了就可以直接告诉老师家长的小学校园,她开始有了更复杂的同伴关系和自尊心。
硬性干预,可能会适得其反。
她压下心里的火气,语气平静而坚定地说:“小雨,抬起头,看着妈妈。
每个人的体型都不一样,健康才是最重要的。你正在长身体,需要营养。
记住,真正喜欢你的人,不会因为你的外表随意评价你。
那个女生的说法非常不礼貌,但你不必用她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接着,李苏话锋一转,带着小雨走到穿衣镜前:“来,你看看你自己。
皮肤多好,眼睛多亮,笑起来还有小梨涡,多可爱!
妈妈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还不如你高呢。
自信的女孩最美,这种美是从心里散发出来的。”
小雨看着镜中的自己和身边的母亲,情绪渐渐平复。
李苏没有就此打住,她接着说:“不过,如果你觉得自己需要更健康一些,我们可以一起制定个计划。
比如,周末早上妈妈陪你跑步,或者我们一起去学游泳?既锻炼身体,又好玩。”
这个提议立刻吸引了小雨,她点了点头。
李苏知道,关于外貌、关于人际关系的引导,这将是一个漫长而细致的过程,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智慧。
另一方面,小雨在“家滋味”的“工作体验”也并非一帆风顺。
第一天“上岗”,她热情满满,主动招呼一位带小孩的顾客,却因为推荐了不适合幼儿的微辣零食,差点惹出麻烦,幸好容意及时发现化解。
还有一次,她毛手毛脚地整理货架,摆放位置不对,差点将货物砸在客人身上,虽然对方表示谅解,但小雨还是沮丧地躲到后院哭了鼻子。
吴玮找到她,没有责备,而是和她一起坐在石阶上。
“失败是正常的,爸爸刚工作时出的错比这多多了。
关键是学会总结。
比如摆放货物要稳、整齐;推荐食物前,要想想客人的情况。走,爸爸教你怎么摆放货品最稳妥。”
在父亲的耐心指导和家人的鼓励下,小雨慢慢找到了节奏。
她学会了更细致地观察,更耐心地沟通。
当她第一次独立完成一位客人的选品和结账,得到客人的夸奖时,那种成就感让她的小脸熠熠生辉。
这个暑假,对吴小雨而言,是告别童年、迈向青少年的过渡期。
她体验着成长的喜悦,也初尝成长的烦恼。
她开始拥有自己的小秘密,在意他人的眼光,也在磕磕绊绊的学习和劳动中,一点点建立着自信和对家庭责任的理解。
李苏和吴玮看着女儿的变化,既欣慰又难免有些许失落。
他们知道,那个完全依赖他们的小女孩正在渐行渐远,一个独立的少女正在破土而出。
他们能做的,就是成为她身后最稳固的堡垒,在她需要时给予支持和引导,然后,目送她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家的屋檐下,不仅有小念安带来的新生喜悦,也有吴小雨这样悄然生长的少年心事。
正是这些不同年龄段的生命轨迹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家”最真实、最丰富的层次。
夜晚,当小雨房间的灯熄灭后,李苏和吴玮总会轻声交流几句关于女儿的观察和想法,共同学习如何成为一对合格的青春期孩子的父母。
这份新的课题,如同“家滋味”的扩张计划一样,充满了挑战,也孕育着新的希望。
当夏日的蝉鸣逐渐被初秋的清风取代,吴小雨的暑假也接近了尾声。
这个假期对她而言,像一本刚刚翻开的新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新鲜的体验和微妙的成长痕迹。
在“家滋味”的“工作”让她褪去了几分稚气。
她不再仅仅是家里的“大小姐”,而是成为了一个能叫出几位常客姓氏、知道王阿姨喜欢少糖、李爷爷牙口不好要把点心蒸软些的“小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