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改变普通人生by晴枫微笑
2023最新网址 fushuwang.top 录入时间:10-26
但最大的突破发生在一个周五的晚上。
那天小雨练习时,小念安突然蹒跚着跑上前,抱着她的腿喊:“姐姐,棒!”
那一刻,小雨突然明白了什么。
当晚她在日记中写道:“我意识到,家人就是我最大的底气。无论我表现得好不好,他们都会为我鼓掌。既然这样,我还有什么好怕的呢?”
演讲比赛当天,台下坐满了师生。
当小雨走上台时,她看到了坐在最后一排的家人。
妈妈李苏、爸爸吴玮、弟弟妹妹安安和呦呦,外婆容意、外公李明德,奶奶钱女士,舅舅李唐,舅妈林薇,甚至连大伯母肖楚妍也带着堂弟念安来了。
吴玮悄悄对她比了个加油的手势。
深吸一口气,小雨开始了她的演讲:《舌尖上的梦想》。
她讲述了“家滋味”的故事,从外婆的手工点心,程奶奶他们这老一辈的老手艺,到妈妈研发的新品,再到全家共同面对困难的经历。
她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只是真诚地分享着一个普通家庭如何用美食传递温暖的故事。
“我的梦想,就是将来把‘家滋味’做成一个能温暖更多人的品牌。”演讲的最后,小雨自信地说,“就像我的家人教会我的那样——真正的滋味,不仅来自食物,更来自心中的爱。”
掌声雷动。
小雨看到评委老师赞许的目光,看到同学们惊讶的表情,更看到家人眼中闪烁的泪光。
结果公布,小雨获得了二等奖。
虽然不是最高奖项,但对她来说,这份勇气和经历比名次更加珍贵。
“姐姐真厉害!”回家的路上,小念安奶声奶气地学舌,“梦想!温暖!”
全家人都笑了。
小雨抱起堂弟,心里暖暖的。
她明白,这些看似普通的日常,这些来自家人的陪伴和鼓励,正是她敢于追梦的底气。
晚饭时,李苏端出一道新研制的点心——“勇气酥”,寓意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战胜挫折的甜蜜。
酥皮金黄,内馅是蜂蜜核桃,甜而不腻。
“这是庆祝我们小雨又战胜了一个挑战。”李苏笑着说。
吴玮咬了一口,点点头:“嗯,这滋味真好。就像我们的生活,有挫折的苦涩,也有成长的甜蜜。”
夜深了,小雨躺在床上,回想这几个月来的变化。
从考试失利到学习进步,从被排斥到融入集体,从害怕演讲到自信表达……
每一次挫折都成了她成长的阶梯。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那个永远亮着温暖灯光的家,和那些无论何时都会为她鼓掌的家人。
窗外,月色正好。
小雨知道,未来的路上一定还会有更多挑战,但她不再害怕。
因为她明白,真正的强大不是从不跌倒,而是每次跌倒后,都有勇气站起来,并且知道身后永远有等待拥抱她的臂弯。
在这个春末的夜晚,一个少女正悄然长大。
而她身后的那个家,也在这场漫长的陪伴中,变得更加坚韧和温暖。
六月的风带着初夏的暖意,吹动了“家滋味”后院那棵老槐树的叶子。
期末临近,吴小雨却在这时病倒了。
起初只是喉咙痛,大家都以为是普通感冒。
李苏按照惯例,给她喝了系统提供的润喉茶,准备了清淡的饮食。
然而第二天清晨,小雨发起高烧,脸颊通红,整个人昏昏沉沉。
“妈,我头晕……”小雨的声音虚弱,额头烫得吓人。
李苏心里一紧,立即测了体温:39.8度。
她迅速从系统空间取出【清热解毒丸】给小雨服下,同时通知吴玮准备去医院。
医院的诊断结果是急性扁桃体炎,需要住院输液治疗。
“可是下周就要期末考试了……”病床上的小雨急得直掉眼泪,“我复习计划全打乱了。”
李苏轻轻擦去女儿的眼泪:“身体最重要,考试可以补考,健康不能耽误。”
然而,疾病的考验远不止于此。
住院第二天,小雨的病情突然反复,高烧不退,还出现了呕吐症状。
医生怀疑是病毒和细菌混合感染,需要更换更强的抗生素。
看着女儿因反复扎针而青紫的手背,因呕吐而苍白的小脸,李苏心疼得直掉眼泪。
更让她担心的是,连续的高烧让小雨变得异常脆弱。
“妈,我是不是好不起来了?”深夜,小雨从噩梦中惊醒,紧紧抓住李苏的手,眼神惶恐,“我梦见我考试全都不会做,同学们都嘲笑我……”
这一刻,李苏意识到,女儿需要的不只是药物治疗,还有心理上的支持。
第二天,她召开了一次特殊的家庭会议。
“小雨现在最需要的是感受到我们的支持。”李苏对全家说,“疾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信心。”
于是,一场围绕小雨的“爱心守护行动”悄然展开。
吴玮负责和学校沟通,办理缓考手续,并每天下班后直接来医院,给小雨讲公司里的趣事,分散她的注意力。
容意和钱女士轮流在家熬制营养粥和小菜,保证小雨能吃上合口的饭菜。
容意还特意做了小雨最爱吃的酒酿圆子,虽然医生建议清淡饮食,但还是允许她少吃几口解馋。
林薇和李唐带着小恬恬来看望她,小恬恬还给她讲了新看到的故事。
肖楚妍带着小念安来探病时,小家伙蹒跚着走到病床前,把最心爱的布兔子放在姐姐枕边:“姐姐,痛痛飞走!”
最让小雨感动的是同学们的行动。
班长组织同学们轮流帮她记录课堂笔记,各科课代表还整理了复习资料。
萧琳甚至每天放学后都来医院,用半小时时间给小雨讲解当天的重点内容。
“你别急,等你好了我们帮你补课。”萧琳握着她的手说,“我们是一个班的,就要共同进步。”
李苏则使出了浑身解数。
她不仅按时给小雨服用系统的药物,还根据《家常药膳精要》,精心调配适合病人恢复的饮食。
清淡却不失营养的鱼片粥、润肺止咳的梨汤、增强免疫力的菌菇汤……
每一餐都饱含着母亲的爱。
系统的签到奖励也出奇地配合,连续几天给出的都是【加速康复药剂】和【免疫力提升精华】。
在全家人的精心照料下,小雨的病情终于开始好转。
第五天,体温恢复正常;
第七天,医生批准出院,但要求在家休养一周。
出院那天,正值期末考试。
小雨看着同学们奔赴考场,心情复杂。
“没关系,健康最重要。”李苏搂着女儿的肩膀,“这次经历让你明白了,有时候放慢脚步不是坏事。”
在家休养的这一周,小雨有了难得的闲暇时光。
她读完了之前没时间看的书,重拾了画画的爱好,甚至开始帮着外婆研究点心配方。
“外婆,我觉得如果在核桃酥里加一点橙皮屑,会不会更香?”一天下午,小雨在厨房里突发奇想。
容意惊讶地看着孙女:“你这孩子,怎么生病后对吃的这么有研究了?”
小雨自己也说不清楚,只是感觉味觉和嗅觉似乎更加敏锐了。
更让人惊喜的是,休养期间小雨的学习效率反而提高了。
没有了考试的压力,她能够真正静下心来理解知识点,而不是死记硬背。
缓考安排在暑假开始后的第一周。
当小雨走进安静的考场时,她惊讶地发现自己心态格外平和。
考试结果出来,她的名次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前进了十名,位列年级第31名。
“因祸得福啊!”吴玮高兴地揉着女儿的头发,“这说明我闺女有实力!”
暑假正式开始了。
经历过这次生病,小雨似乎一夜之间长大了许多。
她不再纠结于名次和分数,而是真正享受学习的乐趣。
她主动帮助李苏整理“家滋味”的客户反馈,用数据分析哪些产品更受欢迎;
她跟着容意学习传统点心的制作,记录下每一个细节;
她甚至开始自学简单的营养学知识,为家人设计更加科学的食谱。
一个夏日的傍晚,全家人在院子里纳凉。
小雨端出自己研发的“夏日清凉糕”,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我们小雨越来越能干了。”肖楚妍赞叹道。
小雨不好意思地笑了:“生病的时候,我躺在床上想了很多。以前总觉得要考出好成绩、表现优秀,才能证明自己。但现在我明白了,健康地活着,能做自己喜欢的事,能陪伴家人,就是最大的幸福。”
李苏和吴玮相视一笑,在彼此眼中看到了欣慰。
这次生病,虽然让全家人担惊受怕,却让小雨收获了比成绩更宝贵的东西。
对生活的理解,对健康的珍视,以及对家人更深厚的感情。
夜空中的星星格外明亮。
在这个普通的夏夜,一个少女在疾病的考验中,真正理解了成长的含义。
而她身后的那个家,也在这场突如其来的风雨中,证明了亲情的坚韧与温暖。
未来的路还很长,但经历过这次考验的小雨,已经拥有了更加从容的心态和更加明确的方向。
而这一切,都将成为她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七月的阳光炙烤着大地,暑假正式开始。
“家滋味”后院的老槐树上,知了声嘶力竭地鸣叫着,为这个炎热的夏季增添了几分躁动。
吴小雨的身体已经完全康复,但这次生病让她对健康有了全新的认识。
她不再像以前那样,一到暑假就想着去哪里玩,而是主动向李苏提出:“妈,这个暑假我想系统地学习营养和健康知识。”
李苏有些惊讶,但更多的是欣慰:“怎么突然对这个感兴趣了?”
“生病的时候,我感受到食物对身体的滋养有多重要。”小雨认真地说,“而且,我发现咱们‘家滋味’的顾客,特别是老年人,经常问一些关于饮食调理的问题。如果我们能提供更专业的建议,会不会更好?”
这个想法与李苏不谋而合。
她想起系统空间里那本《家庭药膳精要》,一直苦于没有合适的机会系统地传授给家人。
现在女儿主动提出学习,正是最好的时机。
于是,这个暑假,小雨开启了一段特殊的学习之旅。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进院子,她就已经起床,和李苏一起在厨房里忙碌。
“妈,为什么夏天要多吃苦瓜和冬瓜?”小雨一边记录一边问。
“中医讲究‘春夏养阳’,但夏季湿热重,需要清补兼顾。”李苏耐心解释,“苦瓜能清热解暑,冬瓜利水消肿,都是夏季养生的好食材。”
李苏没有一次性灌输太多理论,而是结合日常饮食,让小雨在实践中学习。
今天做一道荷叶粥,讲解其清热解暑的功效;明天炖一锅老鸭汤,说明夏季进补的要点。
令人惊讶的是,小雨在这方面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悟性。
很多药膳的配伍原理,李苏只需讲解一遍,她就能领会,甚至能举一反三。
“妈,我觉得如果在绿豆汤里加一点薄荷叶,解暑效果会不会更好?”一天下午,小雨突发奇想。
李苏惊讶地看着女儿,这个搭配正是《家常药膳精要》中记载的夏季良方。
她从未教过,小雨却凭直觉想到了。
“你可以试试。”李苏压下心中的惊讶,鼓励道。
当小雨把改良版的薄荷绿豆汤端上桌时,全家人都赞不绝口。
清凉解暑,余味还有薄荷的清香,比传统做法更加爽口。
“小雨这手艺,快赶上你妈妈了。”容意品尝后连连称赞。
更让李苏惊讶的是,小雨开始主动关心家人的健康状况。
她注意到外公李明德最近食欲不振,便查阅资料,建议在饮食中增加山药、山楂等健脾开胃的食材;
发现爸爸吴玮经常熬夜工作,就学会了泡制枸杞菊花茶,每天放在他的书桌上。
最让人感动的是对肖楚妍的照顾。
虽然肖楚妍的产后抑郁已经康复,但小雨注意到大伯母偶尔还是会情绪低落。
她悄悄请教李苏,学会了制作能够舒缓情绪的玫瑰红枣茶,还贴心地陪肖楚妍聊天散步。
“我们小雨真的长大了。”肖楚妍感动地对李苏说,“不仅懂得照顾人,还这么细心。”
除了学习药膳知识,小雨还主动承担起了“家滋味”的健康顾问角色。
她在店里设置了一个小小的“健康角”,摆放着她精心整理的食疗小贴士,根据不同季节和常见健康问题,推荐相应的饮食调理方案。
“吴老板,你们家这个健康角真不错。”
常来买菜的刘奶奶夸赞道,“我按照上面的方子煮了三天薏米冬瓜汤,腿肿真的消了不少!”
顾客的认可让小雨更加自信。
她开始尝试开发一些适合不同人群的健康产品:给老年人的低糖点心、给学生的健脑核桃糕、给上班族的养胃饼干……
每一款新品上市前,她都会先让家人试吃,根据反馈不断调整。
一个闷热的午后,暴雨突然倾盆而下。
顾客们被困在店里,小雨贴心地为大家奉上自制的姜枣茶驱寒。
“这茶真暖胃。”
一位带着孩子的妈妈感激地说,“你们店不仅东西好吃,服务也这么贴心。”
雨停后,天空出现一道绚丽的彩虹。
顾客们陆续离开,店里暂时安静下来。
小雨站在门口,看着彩虹若有所思。
“想什么呢?”李苏走到女儿身边。
“妈,我在想,食物真的很神奇。”
小雨轻声说,“它不仅能填饱肚子,还能传递关爱,治愈身心。就像这道彩虹,经历风雨后,才会更加美丽。”
李苏欣慰地搂住女儿的肩膀。
她明白,这个暑假,小雨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晚饭时,小雨端出一道她独立完成的“四季养生糕”——
春季的茉莉、夏季的薄荷、秋季的菊花、冬季的桂圆,巧妙地融合在一道点心里,寓意四季平安,健康常在。
“这是我们小雨独创的?”吴玮尝了一口,惊喜地问。
小雨点点头,有些不好意思:“还在摸索阶段,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
“已经非常好了。”李苏肯定地说,“最重要的是,你找到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
夜深了,小雨在日记本上写道:“这个暑假,我发现了食物的另一种味道——爱的味道。当你用心为家人准备一餐一饭时,食物就变成了爱的载体。而健康,就是这份爱最好的回报。”
系统提示音在李苏脑海中响起:【检测到传承者已初步领悟药膳真谛,传承进度提升至15%。奖励:药膳食材鉴别技能(初级)。】
李苏会心一笑。
她明白,女儿正在这条路上稳步前行,而她能做的,就是继续当好引路人。
窗外,月色如水。
在这个看似普通的暑假里,一颗关于健康与爱的种子,正在少女心中悄然生根发芽。
而这一切,都将为“家滋味”的未来,增添更加丰富的色彩。
八月的午后,阳光透过“家滋味”二楼的窗户,在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吴小雨坐在书桌前,面前摊开着三本不同的笔记本——一本是法语动词变位练习,一本是意大利语会话记录,还有一本是她最新开始自学的日语五十音图。
“小雨,休息一下,尝尝妈妈新做的杏仁豆腐。”李苏端着点心推门进来,看到女儿专注的侧脸,不禁莞尔。
小雨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妈,你看这个!”
她指着电脑屏幕上的一幅画作,“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我最近在尝试阅读意大利语的艺术评论,发现原文描述的色彩和情感,翻译成中文后总是差了点味道。”
李苏放下点心,饶有兴趣地看着屏幕:“所以你学语言,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艺术?”
“嗯!”小雨用力点头,“每种语言都像是一种颜色的滤镜,透过不同的语言看同一件作品,感受完全不同。比如法语描述的色彩更加细腻,意大利语则充满热情……”
这个暑假,小雨在健康养生之外,最大的收获就是将她对语言和艺术的热爱完美结合。
曾经系统奖励的“语言天赋激发丹药”,不仅让她轻松掌握了多门语言,更激发了她对语言背后文化的深层理解。
每周二和周四的下午,是小雨的“语言艺术时间”。
她会在“家滋味”后院的小凉亭里,一边品尝着不同国家的特色点心,一边阅读原版艺术书籍。
有时是法语版的《印象派的光影》,有时是意大利语的艺术史,最近她开始尝试阅读日语版的浮世绘研究。
“姐姐在吃‘学习零食’!”小念安总是这样向客人介绍。
确实,小雨为自己设计的“语言学习套餐”在店里小有名气:
学习法语时配马卡龙和红茶,学意大利语时用意式咖啡和 biscotti,学日语则搭配抹茶和和果子。
令人惊讶的是,这种独特的学习方式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天下午,一位银发老教授走进店里,被小雨正在阅读的原版《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吸引。
“小姑娘,你看得懂意大利文?”老教授惊讶地问。
小雨腼腆地点点头,用流利的意大利语回答:“是的,教授。我正在尝试通过原文理解乔尔乔内作品的色彩运用。”
老教授更加惊讶了,坐下来与小雨聊了起来。
原来他是美院的退休教授,专门研究欧洲艺术史。
两人从意大利文艺复兴聊到法国印象派,小雨不仅语言流利,对艺术的理解也颇有见地。
“了不起,真是了不起!”老教授离开时连连赞叹,“语言是通往另一种文化的钥匙,你已经掌握了这把钥匙。”
这次偶遇给了小雨新的灵感。
她开始尝试将自己的多重兴趣融合——用不同语言为“家滋味”的产品设计多语种介绍卡片,每张卡片不仅介绍食物,还讲述背后的文化故事。
“这个想法太棒了!”肖楚妍看到样品后赞不绝口,“我们的顾客中有不少外国游客,这下他们能更好地理解中华饮食文化了。”
更让人惊喜的是,小雨开始将语言学习与艺术创作结合。
她为“家滋味”设计了一系列多语种包装,将中国传统元素与西方设计风格巧妙融合,既古典又现代,令人耳目一新。
八月中旬,市里举办“青少年多元文化展示周”,小雨在老师的鼓励下报名参加。
她准备的展台别出心裁:一边展示她临摹的世界名画,每幅画作旁都有她亲自撰写的多语种介绍;
另一边则是她设计的“语言点心”——将不同国家的语言元素融入点心造型中。
“这是用巧克力写的法语情诗饼干,这是印有意大利歌剧歌词的蛋白糖……”小雨向来宾们介绍着,中英法意四语切换自如,震惊了在场的评委和观众。
展示周的最后一天,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一位意大利游客被小雨的展台吸引,用意大利语询问一幅临摹的《最后的晚餐》的细节。
由于现场翻译临时有事离开,主办方一时找不到懂意大利语的人。
“我来帮忙吧。”小雨自然地走上前,用流利的意大利语与游客交流起来。
她不仅准确翻译了问题,还补充了许多画作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色,让那位意大利游客连连称赞。
“这孩子真是个天才!”在场的市领导忍不住赞叹。
展示周结束后,小雨获得“多元文化交流特别奖”。
但对她来说,最大的收获不是奖杯,而是展示期间与各国文化交流的愉快经历。
“妈妈,我发现语言和艺术都是沟通的桥梁。”
领奖回家后,小雨对李苏说,“就像做菜一样,不同的食材搭配能产生奇妙的味道,不同的文化交融也能创造美丽。”
李苏欣慰地看着女儿。
她发现,曾经那个因为考试成绩而哭泣的小女孩,已经成长为一个自信、开朗、有着自己独特兴趣爱好的少女。
系统的“语言天赋激发丹药”确实产生了终生影响,但更可贵的是,小雨找到了将这种天赋与自身热情结合的方式。
暑假接近尾声时,小雨的房间里又多了一本新的笔记本——这次是德语入门。
书桌上放着她刚完成的画作:一幅将中国水墨与西方油画技法融合的《家滋味后院》,画面中,一家人其乐融融,背景里隐约可见多国文字的装饰图案。
“下学期我想参加学校的国际文化交流社团。”晚饭时,小雨宣布了自己的新计划,“我还想尝试把我们的点心做成不同国家的版本,让更多人体会到中华美食的魅力。”
吴玮打趣道:“那我们‘家滋味’是不是要开国际分店了?”
全家人都笑了。
但笑声中,每个人都相信,这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少女,未来必将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夜深了,小雨在日记本上画下今天的感悟:一幅各种语言符号如藤蔓般交织的图画,中间是“家滋味”的招牌。
旁边用四种语言写着同一句话:“味道是世界的语言,爱是家的滋味。”
而在另一个房间,李苏的系统提示音再次响起:
【检测到传承者成功融合多项技能,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传承进度达到20%。
奖励:跨文化沟通能力提升(被动技能)。】
李苏微笑着闭上眼睛。
她明白,女儿的成长之路已经越走越宽,而“家滋味”的故事,也必将因这份多元文化的融合,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九月的天空湛蓝如洗,开学日的校园里充满了久别重逢的欢声笑语。
吴小雨背着书包走进教室,发现自己的画作《家滋味后院》被班主任装裱起来,挂在了教室后面的“优秀作品展示墙”上。
“小雨,你暑假是不是去国外了?”同桌林薇好奇地问,“听说你会在展示周上用四种语言介绍作品?”
小雨腼腆地笑了笑:“只是自学了一点。”
她轻描淡写,但这个新学期,她已经不再是上学期那个为成绩焦虑的女孩了。
语言和艺术为她打开了一扇窗,让她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开学第一周,学校国际部的老师找到小雨:“我们学校与法国的一所中学有交流项目,需要一名学生助理,帮助法国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听说你的法语很好,有兴趣吗?”
小雨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接下来的一个月,她成了中法学生交流的桥梁。
令人惊喜的是,她不仅法语流利,还能用自己对饮食文化的理解,让法国学生们对中华美食产生了浓厚兴趣。
“为什么饺子要包成月牙形?”法国学生艾玛好奇地问。
小雨微笑着用法语解释:“这象征着古代的钱币,寓意财源滚滚。而且不同的馅料有不同的寓意,比如白菜馅寓意百财,韭菜馅寓意长长久久。”
她甚至邀请交流生们到“家滋味”参观,让外婆容意现场演示点心的制作过程。
法国学生们亲手尝试包饺子、做月饼,虽然形状千奇百怪,但笑声不断。
“这是我吃过最有趣的中餐!”艾玛在反馈表中写道,“谢谢小雨让我们真正理解了中华饮食文化。”
这次成功的文化交流经验,让小雨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周末的家庭会议上,她郑重地提出了自己的计划。
“我想在‘家滋味’开设一个‘多语种文化角’。”
小雨展示着自己设计的方案,“每周选择一个主题国家,介绍该国的饮食文化,同时提供相应的特色点心。
比如法国周可以搭配可丽饼,意大利周可以配意式咖啡和 biscotti……”
全家人都被这个创意吸引了。
“这个主意不错!”吴玮首先表示支持,“可以吸引更多外国顾客,也能让本地顾客了解异国文化。”
李苏思考得更深入:“我们可以借此机会,推出一些中西合璧的新品。比如法式酥皮的中式馅料,或者意面做法的中式面条。”
说干就干。
第一个“法国文化周”,小雨亲自设计了宣传海报,中法双语介绍法国的咖啡文化和可丽饼的历史。
她还特意学习了简单的咖啡拉花技巧,为点单的顾客制作带有“Bonjour”(你好)字样的咖啡。
令人惊喜的是,文化周不仅吸引了预期的外国顾客,很多本地顾客也表现出浓厚兴趣。
“小雨老师,这个‘可丽饼’和我们的煎饼有什么区别啊?”一位老顾客打趣地问。
小雨耐心解释着两者的异同,现场气氛轻松愉快。
肖楚妍负责制作的改良版可丽饼——加入了红豆沙和芝麻馅的中式口味,更是大受欢迎。
文化角的成功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
第二个“意大利周”时,店里甚至出现了排队现象。
小雨不仅介绍意大利美食,还播放意大利歌剧片段,展示意大利建筑图片,营造出浓郁的异国氛围。
“这不仅仅是在卖点心,”一位大学老师在顾客留言本上写道,“这是在传播文化,增进理解。很棒的理念!”
更让小雨开心的是,她的语言能力在实践中飞速提升。
真实的交流场景让她对语言的理解不再停留在书本上,而是融入了文化和情感。
十月初,学校举办外语演讲比赛。
这次,小雨没有选择常见的主题,而是以《从厨房看世界:饮食文化中的文明对话》为题,用中、英、法、意四种语言交替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