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书网.Top

签到改变普通人生by晴枫微笑

2023最新网址 fushuwang.top  录入时间:10-26

张瑶从南方寄来的包裹,里面是她收集的南方特色点心食谱,还有一封长信:
“亲爱的小雨,你的信和纪念册是我在新城市最大的安慰。我也在班上发起了‘友谊角’,像你帮助我那样帮助新同学。你看,你播下的种子已经在远方开花了。”
读着信,小雨的眼眶湿润了。
她意识到,温暖真的可以像涟漪一样扩散开来。
除夕夜,全家围坐吃年夜饭时,李苏的系统提示音响起:
【温暖守护者任务第一阶段完成。
传承者成功建立社区互助网络,直接帮助47人,间接影响超过200人。
情感共鸣能力提升至中级。
传承进度达到50%。特别奖励:洞察他人需求敏感度提升。】
看着正在给弟妹讲故事的小雨,李苏感慨万千。
女儿不再仅仅是那个多才多艺的少女,而是真正成长为了一个懂得爱、传播爱的年轻人。
春晚的钟声敲响时,小雨许下了新年愿望:“希望我能成为一座小桥,连接更多需要温暖的心灵。”
窗外,烟花在夜空中绽放,如同无数希望的种子,洒向人间。
在这个寒冷的冬季,温暖却在“家滋味”和整个社区里静静流淌。
而那个曾经为自己的成绩而焦虑的小女孩,已经找到了人生更重要的价值——用自己的光,照亮他人的路。
新学期开始后,小雨在周记中写道:“这个冬天让我明白,世界上最珍贵的不是一个人拥有多少,而是能够给予多少。而真正的成长,就是在给予中收获更多的过程。”
而她不知道的是,她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更多的温暖正在等待她去播撒,更多的生命正在等待被她点亮。
————
时光悄然流逝,三月的阳光透过教室窗户,在七岁双胞胎的课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课间休息的铃声刚响,一年级(3)班的教室里就爆发出一阵骚动。
“你弟弟妹妹打人了!”学习委员急匆匆地跑到教室,气喘吁吁地对正准备去办公室开会的小雨说。
小雨心里一沉,急忙跟着跑到小学部一年级(3)班的教室。
只见教室后排围着一圈人,安安和呦呦像两只发怒的小狮子,正被班主任李老师拉开。
地上散落着彩笔和画纸,一个叫王远的小男孩脸上有一道抓痕,正在抽泣。
“怎么回事?”小雨蹲下身,轻声问眼睛通红的呦呦。
“他……他说我们的点心是垃圾食品!”
安安抢着回答,小拳头还紧紧握着,“他说‘家滋味’的东西都是骗人的!”
呦呦哇的一声哭出来:“他还把绾绾送给我的画撕坏了!”
被叫做绾绾的小女孩怯生生地站在一旁,手里拿着被撕成两半的画——那是她送给呦呦的生日礼物。
李老师揉着太阳穴:“吴小雨同学,你先带弟弟妹妹去洗手间整理一下。我已经通知你们的家长了。”
去洗手间的路上,双胞胎一左一右拽着小雨的衣角,抽抽搭搭地讲述事情经过。
原来,王远在课间故意踩坏了念念的画笔,呦呦上前阻止,争执中王明开始嘲笑“家滋味”的点心使用劣质原料,还撕坏了绾绾送给呦呦的画。
安安气不过,先动了手。
“他说谎!我们的点心是最好的!”安安带着哭腔喊道。
李苏接到电话时正在研发新口味青团。
她放下手中的艾草泥,对吴玮说:“我去学校一趟,安安呦呦和同学打架了。”
当李苏赶到学校时,远远就听见办公室里传来王远妈妈尖锐的声音:“这么小就会打人,长大还得了?必须严肃处理!我要找校长!”

李苏深吸一口气,推门进去。
只见王远妈妈正指着低头不语的安安和呦呦训话,班主任在一旁尴尬地劝解。
“王远妈妈,对不起,是我没有教育好孩子。”
李苏先诚恳道歉,然后蹲下身看着双胞胎,“但能告诉我,为什么要动手吗?”
“他先说我们家的坏话!”安安委屈地辩解,“还说我们的点心吃了会生病!”
王远妈妈立刻反驳:“小孩子懂什么?肯定是大人平时在家里乱说话,孩子有样学样!”
李苏没有直接争辩,而是转向一直在角落啜泣的绾绾:“小朋友,你能告诉阿姨发生了什么吗?”
绾绾怯生生地看了眼王明,小声道:“王远踩坏我的画笔……呦呦帮我说话,王远就撕了她的画……”
真相大白,王远妈妈的气势顿时弱了几分。
最后,在老师的调解下,双方家长同意各自带孩子回家教育。
回到家,容意和钱女士看到眼睛红肿的安安呦呦,心疼得不行。
但李苏却示意大家先别安慰。
“知道错在哪里吗?”李苏严肃地问。
“我们不该打人……”呦呦小声说。
“但他说我们的点心不好!”安安还不服气。
晚饭后,李苏召集了家庭会议。
出乎意料的是,她没有直接批评安安呦呦,而是讲起了故事:
“你们知道吗?妈妈小时候也遇到过类似的事。
那时外婆做的桂花糕是全街最好吃的,但隔壁家的孩子总说我们的桂花糕难吃。
后来妈妈发现,是因为他妈妈不会做桂花糕,他从来没吃过好吃的。”
吴玮接话:“记住,真正强大的人不是用拳头证明自己,而是用行动。”
小雨若有所思:“就像我们店里的‘温暖角落’,面对误解,我们应该用善意去化解。”
第二天,在老师的协调下,双方家长决定让孩子们尝试用特别的方式和解。
李苏提出了一个建议:邀请王远和他的妈妈周末来“家滋味”,让孩子们一起动手做点心。
周六上午,王远母子如约而至。
王远妈妈起初还带着戒备,但当看到明亮整洁的厨房和笑容满面的容意、李苏两母女时,态度软化了许多。
“今天我们来做桃花酥好不好?”李苏系上围裙,给每个孩子发了一块面团。
起初,王远还别扭地不愿参与,但看到安安熟练地捏出花瓣形状,忍不住好奇地观望。
呦呦主动递给他一块面团:“我教你。”
孩子们的小手沾满面粉,慢慢从生疏到熟练。
当第一盘桃花酥出炉时,满屋飘香。
王远小心翼翼地捧着自己做的有点歪扭的桃花酥,眼中闪着兴奋的光。
“原来点心是这样做出来的……”他小声说。
李苏趁机解释:“我们店的每一种原料都是精心挑选的。比如这个桃花酥用的红豆沙,是容奶奶亲手炒制的,低糖健康。”
王远妈妈尝了一口,由衷赞叹:“确实和超市买的不一样。”
更让人意外的是,在互动中大家了解到,王远爸爸最近失业,家里气氛紧张,导致他最近情绪不稳定。
王远妈妈红着眼眶说:“其实我们最近过得挺难的……”
“要不你来我们店里帮忙吧?”容意热情地说,“正好我们店里招人,需要一个负责前台接待的人。”
温暖在点心香气中流淌。
临别时,王远小声对安安呦呦说:“对不起……你们的点心很好吃。”
一周后,班主任惊喜地发现,不仅孩子们和解了,王远还成了“家滋味”的小粉丝,经常帮安安呦呦“宣传”点心。
而安安和呦呦也从中学会了宝贵的一课。
“妈妈,我明白为什么不要随便打架了。”晚上,呦呦钻进李苏被窝,“因为可能对方也有不开心的事。”
安安点头:“而且用点心交朋友,比打架有意思多了!”
春风吹动老槐树的新芽,仿佛也在为孩子们的成长欣慰。
在这个看似普通的冲突里,每个人都收获了比输赢更重要的东西——理解、宽容和友谊。
而“家滋味”的温暖,就这样通过孩子们稚嫩的心灵,继续在社区里传递下去。
春日的阳光透过“家滋味”的玻璃窗,在展示柜里的点心上跳跃。
一个普通的周三下午,店里来了位特殊的客人。
“这就是孩子们说的桃花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先生指着柜台里的点心,声音洪亮有力。
他穿着朴素的中山装,眼神却格外锐利。
李苏笑着点头:“是的,您要尝尝吗?”
老人尝了一口,微微颔首:“酥皮层次分明,豆沙甜度适中,是传统做法。”
这时,安安和呦呦放学回来,像两只欢快的小鸟扑进店里。
“爷爷好!”他们异口同声地打招呼,显然不是第一次见到这位老人。
老人严肃的脸上露出一丝笑意,从口袋里掏出两个木头雕刻的小兔子:“上次答应给你们的小礼物。”
李苏这才知道,这位被孩子们称作“陈爷爷”的老人,最近经常在放学时间出现在小学门口,给孩子们讲历史故事,送自己刻的小玩具。
“陈爷爷懂可多啦!”呦呦崇拜地说,“他知道秦始皇为什么要修长城!”
安安补充:“还会用树叶吹曲子!”
起初李苏并没太在意,直到一周后社区举办“传统文化日”,她才发现这位陈爷爷竟然是活动的主讲人。
更让人惊讶的是,他在讲座中频频以“家滋味”的点心举例,讲解其中蕴含的饮食文化。
“比如这个青团,”陈爷爷举起容意刚蒸好的青团,“不仅是清明节的时令食物,更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饮食智慧……”
讲座结束后,李苏特意上前道谢。
陈爷爷摆摆手:“该我谢谢你们。现在愿意沉下心做传统点心的店不多了。”
这时,小雨放学过来帮忙,陈爷爷看到她背包里露出的外语课本,眼睛一亮:“小姑娘在学外语?”
“嗯!我在学法语和意大利语。”小雨礼貌地回答。
令人意外的是,陈爷爷竟然用流利的法语与她交谈起来。
更让人震惊的是,他还能随口引用意大利诗人的诗句。
“您……您怎么会……”小雨惊讶得说不出话。
陈爷爷呵呵一笑:“我年轻时在外交部工作,驻欧洲十几年。”
随着交往渐深,陈爷爷来店里的次数越来越多。
有时他会在后院教安安下围棋,有时会指导呦呦写毛笔字,还会与小雨探讨中外文化差异。
一个雨天的下午,店里没有客人,陈爷爷望着窗外的雨丝,突然说:“小李,你知道我为什么经常来你们店吗?”
李苏给他续上茶:“因为我们的点心合您口味?”
“这是一方面。”陈爷爷摩挲着茶杯,“更重要的是,你们这家店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时光。那种邻里相亲、互帮互助的温暖,现在很少见了。”
他叹了口气,讲述起自己的故事:儿子一家在国外定居,老伴五年前去世,如今独居在附近小区。
“有时候一整天,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李苏心中一动:“陈伯,要不您来当我们店的特约文化顾问?我们正好想深化传统文化这块。”
老人的眼睛顿时亮了:“真的可以吗?”
于是,七十岁的陈爷爷成了“家滋味”的常驻文化顾问。
他不仅帮忙策划了“二十四节气点心系列”,还开设了免费的国学小课堂,每周六下午在店里给孩子们讲古诗词和历史故事。
“这叫‘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陈爷爷教孩子们念《诗经》时,容意就会端出对应的桃子形状点心。
最让人感动的是,在陈爷爷的牵线下,社区里好几位独居老人都找到了发挥余热的机会:
会书法的王奶奶在店里教写春联,擅长园艺的刘爷爷帮忙打理后院的小菜园,曾经是音乐老师的赵奶奶组织起了老年合唱团……
“家滋味”渐渐成了社区的文化沙龙。
每个走进店里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五月的一个傍晚,陈爷爷的儿子从国外回来看他,发现父亲正在给一群孩子讲《论语》,精神矍铄的模样与之前视频里判若两人。
“爸,您看起来年轻了十岁。”儿子感慨道。
陈爷爷看着店里其乐融融的景象,眼含泪光:“这里让我找到了家的感觉。”
端午前夕,在陈爷爷的建议下,“家滋味”举办了“粽香话端午”活动。
不同年龄的客人坐在一起包粽子、佩香囊,听老人讲述端午的古老传说。
活动结束时,陈爷爷拉着李苏的手:“谢谢你们,让我这个老头子还能发挥点作用。”
李苏反握住老人布满皱纹的手:“该我们说谢谢才对。您给店里带来的,是金钱买不到的财富。”
那天晚上,李苏的系统提示音响起:
【社区凝聚力提升至新高度,触发隐藏成就:文化传承的桥梁。
奖励:传统技艺领悟力提升(全员受益)。】
月光下,李苏看着后院其乐融融的景象——小雨在教陈爷爷用手机软件学外语,安安和呦呦在练习新学的毛笔字,容意和程奶奶、邱奶奶几位老邻居在研究新点心配方……
她突然明白,真正的“家滋味”,不仅是食物的味道,更是这种代代相传、邻里相亲的人情味。
而这份味道,正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续写着新的故事。
六月的第一个周末,“家滋味”后院飘出阵阵粽叶清香,一场别开生面的包粽子比赛正在进行。
“陈爷爷,您看我的四角粽包得标准吗?”呦呦举着手里略显歪扭的粽子,小脸上写满期待。
陈爷爷推推老花镜,仔细端详:“嗯,棱角分明,有模有样!比某些大人包得还好呢!”
被“内涵”到的吴玮不好意思地摸摸鼻子,引得众人哄笑。
这时,一个背着画板的陌生年轻人犹豫地站在后院门口:“请问……这里是举办端午活动的‘家滋味’吗?”
小雨迎上去:“是的,欢迎参加我们的包粽子活动!”
年轻人腼腆地自我介绍:“我叫陆星辰,美院的学生。听说这里在传承传统文化,想来找找创作灵感。”
令他意外的是,不仅没人赶他走,陈爷爷还热情地拉他入座:“来得正好!会包粽子吗?不会我教你!”
就这样,陆星辰成了“家滋味”的新朋友。
他不仅用画笔记录下活动的温馨点滴,还兴致勃勃地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构想:
“我们为什么不把店后面那个旧仓库利用起来,改造成一个社区艺术空间呢?
我可以定期带孩子们来做手工,老人们也能常来写写字、画点画,大家有个能聚在一起创作交流的地方。”
“家滋味”总店如今的门面已扩展至五六个铺面宽,后侧除了自家人日常起居的小院,还连着一个宽敞却日渐荒废的旧仓库。
那里常年堆着杂物,积着薄灰,主要的货品早已移至新整修好的仓库中存放,这儿便渐渐被人遗忘。
这个充满温度的提议一出,立刻在邻里间激起了回响。
在吴玮与李唐的巧手改造下,那个曾被岁月遗忘的破旧仓库焕发出新的生机:
一侧墙面被改造成暖黄色的展示区,挂满居民们的画作与手工作品;
对面则立起开放式书架,摆上捐赠而来的图书与杂志;
中央宽敞的区域安置了几张长木桌和轻盈的画架,阳光透过新换的玻璃窗洒进来,静候着每一个即将在此发生的艺术瞬间。
陆星辰给它取名为“滋味画廊”——既有食物的滋味,也有艺术的滋味。
画廊开放第一天,就迎来了意想不到的客人。
“这是……在办画展?”一位牵着金毛犬的中年女士驻足门口,惊讶地看着墙上挂着的作品。
有孩子们包的粽子写生,有陈爷爷教授的书法作品,还有顾客们留下的暖心留言。
李苏笑着邀请:“要不要进来看看?我们每周都有免费的艺术活动。”
女士名叫苏晴,是街角新搬来的邻居,职业是绘本作家。
她被画廊里温馨的氛围打动,当即决定把这里作为新的创作据点。
更奇妙的是,不同背景的客人在这里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苏晴被陈爷爷讲述的端午传说启发,创作了绘本《粽香里的记忆》;
陆星辰从点心制作中获得灵感,画出了一系列充满生活气息的作品;
甚至小雨的多语言能力也派上用场——她开始尝试将苏晴的绘本翻译成多国语言。
“这就是文化的魅力,”陈爷爷感慨地说,“像粽子里的米粒,看似独立,实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最让人惊喜的变化发生在七岁的安安和呦呦身上。
一直坐不住的安安,居然能在画架前一坐就是两个小时,用色彩表达自己对点心的喜爱,颇有点小雨小时候的样子;
而呦呦则展现了惊人的讲故事天赋,她编的“点心王国”故事让苏晴赞不绝口。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苏晴对李苏说,“关键是给他们展示的舞台。”
八月的一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困住了不少路人。
“滋味画廊”成了临时的避雨所,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陌生人因艺术结缘。
“我儿子要是有这么个地方该多好,”一位被雨困住的母亲羡慕地说,“他总是一个人关在家里打游戏。”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雨季过后,李苏和陆星辰策划了“亲子艺术周末”,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创作。
令人意外的是,最积极的参与者居然是几位平时忙于工作的爸爸。
“原来我儿子这么会画画!”一位工程师父亲看着儿子的作品,眼眶湿润,“我差点错过了他的成长。”
秋意渐浓时,“滋味画廊”已经成了社区的文化地标。
这里每周都有不同的主题活动:周一是老人的书法课,周三是孩子的创意手工,周末是亲子艺术工作坊。
甚至附近大学的留学生也闻讯而来,在这里交流中外艺术。
感恩节前夕,画廊举办了首场正式展览。
展品不仅有专业作品,更多是普通顾客的创作:有孩子画的“我心中的家滋味”,有老人写的家风家训,还有顾客用点心包装设计的艺术品。
开展当天,一位艺术评论家偶然路过,被展览的真诚打动,在专栏中写道:“在这里,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奢侈品,而是连接人心的桥梁。”
面对赞誉,李苏在家庭会议上说:“我们只是搭建了一个平台,真正的奇迹是大家共同创造的。”
此刻的系统提示印证了她的想法:
【社区文化生态初步形成,触发隐藏成就:艺术滋养生活。奖励:创意融合能力提升(可自由融合不同领域技能)。】
夜深了,小雨在日记中写道:“曾经我以为,‘家’的味道是妈妈点心里的甜蜜。现在明白了,真正的‘家滋味’,是让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归属感,发现自己的光彩。”
窗外,银杏叶如金色蝴蝶翩翩起舞。
在这个看似普通的社区里,一场关于艺术与温情的奇迹正在悄然发生。
而这一切,都始于那个飘着粽香的午后,一个年轻人犹豫的敲门声。
或许,这就是生活的美妙之处——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次敲门声会带来怎样的惊喜。
十月的秋风卷起满地银杏叶,“滋味画廊”的玻璃窗上贴满了孩子们画的南瓜和糖果。
万圣节前夕,这个社区艺术空间正在筹备一场特别的“中西文化奇妙夜”活动。
“陆老师,我的吸血鬼服装画好了!”安安举着画板,上面是用红色水彩大胆涂抹的披风造型。
陆星辰忍俊不禁:“很有创意,不过我们今晚的主题是‘中西融合’,要不要试试把吸血鬼和中国的僵尸结合一下?”
另一边,呦呦正认真地给一个南瓜灯画上京剧脸谱:“这样就是中西合璧啦!”
看着孩子们天马行空的创作,李苏不禁感慨。
短短几个月,这个由旧仓库改造的空间已经成了社区最活跃的文化聚集地。
而今天来的客人,将给这里带来新的变化。
“请问……这里是‘家滋味’吗?”一位穿着素雅的中年女士推门而入,她身后跟着一个约莫十岁、低着头玩手机的男孩,“我是林悦,预约了今天的面点体验课。”
李苏迎上去,注意到男孩始终戴着耳机,对周围的热闹充耳不闻。
林悦不好意思地解释:“这是我儿子小哲,他……不太爱说话。”
课程开始后,其他孩子都在兴奋地揉面团,只有小哲坐在角落,机械地重复着揉捏动作。
直到容意端出准备好的豆沙馅,一直沉默的男孩突然抬起头:“红豆需要浸泡八小时,糖要分三次加入。”
所有人都愣住了。
小哲说完又低下头,仿佛刚才说话的是别人。
林悦眼眶突然红了:“小哲有轻度自闭症,但对数字和流程特别敏感。他爸爸是点心师,以前经常带他在厨房……”

这个发现像一束光,照进了李苏的思绪。
课后,她轻轻走到小哲身边,柔声问道:“小哲,你记录的数据非常准确。
阿姨征求你的意见,你愿意帮容奶奶一个忙,系统地把一些点心的配方和制作步骤记录下来吗?
尤其是精确的克数、温度和时间。”
小哲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轻轻点了点头。
他从那个随身携带、略显陈旧的双肩包里,拿出了一个厚厚的硬壳笔记本,小心翼翼地翻开。
里面并非潦草的涂鸦,而是一页页工整得令人惊叹的记录:
各种点心的名称、配料清单(精确到克)、步骤分解图、烘烤温度曲线,甚至还有他自己设计的评分表和简单的数据分析。
“我……我喜欢记下来。”小哲小声说道,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骄傲。
于是,每周三下午,小哲的身影都会准时出现在“滋味画廊”那个靠窗、光线最好的位置。
他不仅一丝不苟地帮容意整理、校验那些原本只存在于老师傅心中的“少许”、“适量”的配方。
还将他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起来,自发设计了一套计算点心大致热量的简易公式和比例模型,让传统的点心有了更符合现代健康需求的参考。
更令人惊喜的变化悄然发生。
在这个充满面粉香和艺术氛围的安全角落里,小哲紧绷的神经似乎渐渐放松了。
他开始留意周围其他孩子的活动。
当看到有小朋友在操作台前手忙脚乱时,他会偶尔抬起头,轻声但清晰地提醒一句:“糖,好像多放了2克。”
或者“这个面团,还需要醒发十分钟。”
起初,孩子们对这个沉默寡言、只和数字打交道的同伴感到有些奇怪。
但很快他们就发现,小哲的提醒总是精准无误,能帮助他们做出更成功的作品。
“小哲好像点心小博士啊!”
呦呦用充满崇拜的语气说道,其他孩子也纷纷点头赞同。
小哲身上展现出的这种基于数据和逻辑的沟通方式,以及它带来的积极效果,深深触动了李苏。
她意识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与世界对话的独特语言。
这天晚上,她在脑海中查看系统时,一个特别的奖励被触发了:【心灵沟通饼干配方】。
说明显示,这种点心能微妙地促进食用者之间的理解和共情能力。
李苏心中一动,她没有大张旗鼓,而是悄悄地将这个配方融入到了画廊日常提供的点心之中。
渐渐地,老师们和家长们都隐约感觉到,画廊里的氛围似乎更加融洽了,孩子们之间的争执变少了,合作与分享的时刻增多了。
时间流转,十一月的社区艺术节筹备会如期举行。
年轻的艺术家志愿者陆星辰在会上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构想:“这次艺术节的主展区,为什么不能完全交给我们的小艺术家们来主导设计呢?他们才是这里真正的主人。”
这个充满信任的提议得到了支持。
于是,在陆星辰等几位专业艺术家从旁指导下,孩子们根据各自的兴趣和特长,组成了一个小小的“策展团队”:
对色彩极其敏感的安安主动承担了整体色彩搭配的任务;
故事大王呦呦负责为每一件参展作品编写生动有趣的“展品故事”;
而逻辑严谨的小哲,则精准地计算着每件作品的悬挂位置、灯光角度和参观流线,确保布展既美观又科学。
其他孩子也纷纷加入,有的负责材料整理,有的负责邀请函设计,各展所长。
最令人动容的是一位坐轮椅的小姑娘小雅。
她因先天性疾病无法灵活运用双手,却拥有着惊人的色彩感知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在陆星辰的巧妙帮助下,小雅成为了团队的“艺术总监”。
她用清晰的语言描述脑海中构思的画面和色彩搭配,由其他孩子充当她的“画笔”,共同完成了一幅名为《温暖》的大型集体创作。
画面上,绚烂的色彩交织流淌,充满了生命的力量感。
艺术节开幕前夜,小雅的妈妈紧紧握着李苏的手,眼眶湿润:
“安安妈妈,真的太感谢了。
小雅以前因为身体原因,很不愿意出门,害怕别人异样的目光。
可现在,她每天最盼望的就是来画廊。
她说在这里,大家看到的是她的想法,是她能做什么,而不是她不能做什么。
这里让她觉得,自己和所有孩子一样。”
艺术节当天,“滋味画廊”的展区成为了全场最引人注目的亮点。
这里展出的不仅仅是孩子们充满童真和创造力的作品,更吸引人的是每一件作品旁边那充满故事性的说明文字和独特的展示方式:
小哲设计的“完美比例月饼模型”旁,配文写着:“在数学的世界里,我找到了与外界沟通的语言。”
2023最新网址 www.fushuwang.top 请重新收藏书签

推荐福书 裴家有女捕(  假千金回山村  浸春潮by花上  幼驯染模拟器  千风赴by叁拾  谁拉她进来的  你不知道的猫 

网站首页最新推荐浏览记录回顶部↑

福书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