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缨by林叙然
2023最新网址 fushuwang.top 录入时间:09-14
崔述不由笑了一下,又夹起一块杏花糕慢慢吃着。
周缨垂目,继续翻阅着手中的漕运日志。
行船在外,押纲官并未仔细斟酌辞格,文句平实,周缨翻阅得快,不多时便将此次行船记注都看了一遍,确看不出来有什么不妥之处,便闲话道:“这押纲官现在何处呢?”
“自然是刑部。”崔述淡道,“薛向自来恃才傲物,入了刑部亦是刚愎自用,谁也不放在眼里,王公贵族走上一遭,亦免不了脱层皮。此次这押纲官虽由发运使亲自担任,官阶比普通押纲官高上不少,但日子恐怕也并不好过。”
周缨侧目看了他一眼:“圣上为何用他替你?”
“永定侯扶立圣上有功,长子左迁岂不合理?”崔述随口一说,未将理由全数道尽。
周缨若有所思地看着更漏,又确认了一遍:“这是抄本还是原本?”
“原本。”
心中有数,周缨又问:“无论户部是否有参与,当务之急,要么人证翻供,要么物证证伪,才能让这个已经陷入僵局的案子寻得突破口对不对?否则此案恐怕要不了了之了。”
“你心中既有判断,不必事事问我。”
周缨长吸了口气,指着那本漕河日志的装订线,认真道:“我不知道这是否与案件有关,但这册子的装订线有问题。”
崔述一愣,接过仔细翻看,摇头道:“用的是官定的靛蓝染线,装订针法与孔距也不见不妥,各页纸墨成色皆无异,页中有钤印,字迹亦无模仿作假之迹,一应事宜并无造假之迹,我倒并未看出来这册子有问题。”
“文书作伪历来是涉官案件的重点侦查方向,薛向也定派人将这册子翻来覆去查了数十遍了,想来并无所获。你认为有何不妥之处?”
听他如此说,周缨这会子却有些不太确定了,只道:“刑部能人众多,若刑部认为没有蹊跷,想必是我想错了。”
“未必。”崔述引她继续往下说,“你未曾习过断案章法,虽可能剑走偏锋,但也因此不落窠臼,更能别具巧思,恰是断案关键也说不定。”
受他鼓励,周缨思虑片刻,肯定道:“按《则例》规定,官府公文簿册皆用靛蓝染线不假,后廷亦同此制,但据我近来接触之文书,官用线材乃京郊产的净蚕线,这册子用的却是宁州的明丝线,两者粗看质地极其接近,若非常事蚕桑者,分辨起来极有难度。”
在心中再度斟酌片刻,周缨极肯定地接道:“但净蚕线质地微糙,公文翻阅频繁,为避免散册,常例用的是六股。明丝线则更韧,市面常售的较净蚕线少一股,也能达到相似效果。总之,即便纸墨字迹钤印皆无错漏,这亦不是发运司给押纲官的那本册子。”
她鼓足勇气,说出自己的猜测:“要么这一开始便是本伪册,要么有手艺精巧的工匠于后拆解,并按原有印迹重新装订过,故看来与真册并无差别。”
崔述将册子翻至一月廿四沉船那日,仔细再阅了一遍当日的记注,“船行至真定县,突遇急雨,水涨两尺三寸,行船沉没九艘,余七十九艘”。
仍旧没有破绽,漕河定例,一船载四百石粮,确沉没三千六百石粮。
然而若周缨所言非虚,这漕运日志下当有蹊跷。
崔述慢慢将那册子攥紧了:“我会将此言转告薛侍郎,若此案告破,首功当是你。”
周缨一笑:“我还不敢论政,是要论功,还是要砍我头还难说吧?”
那笑比案上的娇杏更显春日暄妍,崔述不禁跟着笑了下:“在景和宫做事如何?”
他毫无芥蒂地问来,似乎如方才所言,当真已将易哥儿之事彻底放下,再无半点介怀。
她一时有些懵,间杂半分忐忑,片刻才答:“皇后驭下严肃,也不失宽仁,赏罚有度。”
一派官方说辞,崔述轻嗤:“你倒将这套圆滑世故学得一点不差。”
“我是真心的。”周缨没忍住为自己辩驳。
“圣上信重皇后,章皇后此人亦……”
那话却没有说下去,似他对章皇后了解颇深一般,周缨疑惑地盯着他,崔述却只是道:“算是明主,认真做事,自会得到你想要的。”
他将食盒收好:“时辰快到了,先去准备吧。”
“好。”周缨接过来,往外行了几步,又没忍住回头叮嘱道,“好生吃药,朝事再繁冗,身子也是根基,不可怠惰。”
“好。”他极轻地应了一声。
下午授完课,崔述并未急着回府,距离官员下值还有些时辰,他转道去了刑部公署。
薛向在内署接见他,好奇道:“这个节点来访,崔少师有眉目了?”
崔述将那两本簿子搁于案上,不答反问:“薛侍郎抓了户部的几名仓官,不知有无进展?”
“拷问了一番,一口咬定当日确实装载了三万五千石粮,与太仓出入库记录核实无误,倒让我迷惑了。”
他身上还沾染着淡淡的血腥气,应是刚从牢室出来,坐久了闻着便有些刺鼻,崔述眉间轻轻蹙起。
薛向观他神情,低头看了看手背上未及清理的血沫子,召来小吏呈上帕子慢条斯理地擦着,戏谑道:“听闻崔少师先任此职时,最厌刑求,凡事只以证据为要,物证为主,人证次之,一时朝野之中赞誉不绝。
“然而最后却栽在苦主口供上,翻供重审,证物一新,亲谳结论全部推翻,甚至因此获罪,堪称给刑部上下的一记当头棒喝。”薛向笑道,“这世间刁民蠹吏甚多,唯有震慑之道,最快,最可靠。”
话不投机,崔述淡道:“条法之下,薛侍郎自便。若有逾制,自也难逃弹劾制裁。”
“崔少师教诲,下官必当遵行。”
崔述这才打开那本漕河日志,将周缨之言相告:“装订线有异,此簿用宁州产五股明丝线,而非京郊所产六股净蚕线。京中公文簿册皆为后者,薛侍郎可任取几册来比较。”
薛向凛神,仔细探看了半晌,似是存疑:“胥吏已查看不下百遍,皆无疑,崔少师如何笃定?”
崔述略想了想,这般答道:“家中女眷机缘巧合下得知,信与不信,拆解可证。至于要掩盖的是什么,则静候薛侍郎佳音。”
薛向沉沉看他一眼,抱拳道:“我必全力以赴。”
待崔述走后,薛向召来属吏,一行往市面上购来两种新线,一行则请来绣娘将漕运日志与其余公文的装订线拆解分辨,到日暮时分,答案已然分明。
薛向当即前往刑部大牢,提审发运使钱令。
被严刑拷问数日,钱令早已支撑不住,脸色灰败得无一丝血色,时已日暮,被刑部大牢暗沉沉雾蒙蒙的灯光一照,有些诡异的发青。
役卒将其拖行至审讯室,薛向敛袂于主位落座,居高临下地看来。
气势凛然的一眼,钱令猛地又咳出一口血来,血沫子飞溅开来,薛向嫌恶地乜他一眼,立时便有役吏执杖在他脊上重重一击。
原本就跪得艰难,此番被重击,钱令当即五体投地,向前呕出一大口鲜血来。
“薛向,我好歹也是五品官身,岂容你如此糟践?”钱令伏在地上,边吐着口中的血沫子边不齿道。
薛向垂眸睨他一眼,似是悲怜,却又蒙着薄薄一层狠戾:“我既敢将李长定打成半残,糟践你又如何?”
“除了刑讯,你还会什么?”钱令断断续续地笑起来,不怀好意地觑着他,“崔少师调任户部,令你这卑鄙小人接了此位。当初崔少师获罪离京,多少人虽不解其动机,暗地里仍免不了为他慨叹可惜。
“但你如今接任此职才短短四月,在朝在野名声却已如一滩烂泥,便是想夸你,怕都得成你肚中蛔虫,方能找出一星半点来。也是朝中无人,竟让尔等鼠辈也能霸占要职。”
薛向慢条斯理地等着他说完,嘴角甚至还噙了丝笑,语气平平地吩咐道:“既污耳,烙舌罢。”
左右皆是一惊,烙刑常有,但烙舌却是酷刑中的酷刑,连钱令也嚎啕起来:“奸人!刑部如此,必将冤案连天!”
话音未落,钱令已被人绑缚至刑架上,拿铁钳夹了舌。
滚红的烙铁猝不及防地烙上舌尖,钱令猛地嚎叫起来,身躯止不住地抽搐起来。
薛向垂着眼,目光落在那漕运日志上,待那头动静消停了,抬眼见人已晕厥了过去,淡漠开口:“泼醒。”
“啊!”又是一声惨叫,连日伤口碰着盐水,钱令硬生生痛醒过来。
钱令痛得神志不清,眼神发虚,慢慢才能定睛看向薛向,眼里含着炽烈的恨意,辱骂之言欲要出口,却只变成了含糊不清的嘶哑之音。
薛向这才问道:“漕运日志有作伪,你认还是不认?”
嘶哑的痛哼声短暂地停了一拍。
薛向心领神会,起身走至刑架前,拿笔在他心口重重一戳:“入了我手里,不死也要脱层皮。我耐心有限,不想与你在此耗功夫,给你一晚的时间,将你所知道的一切写下来。”
他抬眼,唇边含着淡笑:“明早呈到我案上的供词,我若不满意,便废你手,后日若还如此,便割你舌。待你这残躯彻底供不出供词了,我会通知你家人来收尸。”
◎你不知我这鹰吏名声怎么来的?◎
饶是如此震慑,钱令呈上来的供词却依然拒不认罪,且大放厥词,说若得出牢狱,必告御状,指责薛向胡乱攀诬,那簿册从未替换修补,谈何作伪?大骂主审官急功近利,为夺首功乱施刑罚,祸乱朝纲。
薛向看后不过一笑,而后冷硬吩咐:“断他一指。”末了又问,“人还醒着么?”
下属回道:“昨夜便痛得昏厥数次,兄弟们连着泼了好几次,方弄醒勉强写成了这份供词,后便一直昏睡到如今。”
“领医官去,案子还没破,别让他死了。”
“是。”役吏屈着身子告退,退出内堂时,没忍住又抬眼觑他一眼,又赶紧埋头,悄无声息地退了出去。
薛向这才吩咐身侧的胥吏:“提审发运副使。”
发运副使王禹知不似钱令乖张,被人提至堂中,见着恶名远播的薛向,也仍是恭敬行礼,态度谦和。
薛向打量他一眼,知他是承了这态度的福,这些时日并没吃什么大苦头,至今仍还全须全尾。
薛向命人将那漕运日志呈至他跟前,道:“漕运日志本为押纲官所写,本次工粮因事关通宁河工事,兹事体大,特令发运使亲自押送首批粮草。但临行前,发运使抱病,故你也随行押送。既如此,此本日志,你经手否?”
王禹知恭敬垂首,并未过多回忆便道:“有两日正使身子不太安泰,执笔过后叫小人阅过,以判断有无疏漏。”
“那这簿册有作伪之迹,你定当也清楚了?”
王禹知一愣,伸手欲将簿册接入手中翻阅,呈书之人当即往后退了两步。
“重要证物,岂容你趁机损毁?”
王禹知手便僵在半空,半晌方讪讪垂下,在身侧捻了捻,连连点头:“薛侍郎说得是。”
观他情状,辨他微相,薛向慢说:“这靛蓝染线与官方簿册所用的净蚕线有异,选用与净蚕线仅差一股质地相似的宁州明丝线重新装订而成。若非精巧绣娘,绝难有如此巧思,想出这般办法瞒天过海。”
他顿了一顿,才慢悠悠往下说道:“经查,你妻子沈氏与你结识之前,乃宁州上等绣坊的绣女。”
王禹知面色变了几变,最终归于无迹,平和道:“薛侍郎所说,小人听不懂。贱内更不可能涉及官场之事,还望薛侍郎高抬贵手。”
“若只是涉案人之妻,我自然拿她没法子。可如今多番查探,沈氏有莫大嫌疑,羁补嫌犯,乃我刑部之责。”
这时有役吏上来禀道:“诸位堂官已至,公议即将开始,侍郎该前去了。”
薛向沉沉盯了王禹知一眼,连警告之辞都无,转身便走。
这般利落果断,倒令王禹知心一点点沉下去。
由来出言威慑之人反倒尚有底线,最怕便是如此行事之人,如狼似豹,伺机一口咬上猎物,见血封喉。
王禹知在堂中跪了近一个时辰,薛向才回返。
今日刑部公议仍是为此事争论不休,连日追查未果,尚书与左侍郎都主张就此作罢,以调运不力治李长定与钱令、王禹知渎职之罪,便将此案作结,不必再深查,更不必继续牵连户部。
薛向自然不肯,为此没少受唾沫星子,甚至尚书一时情急下,竟出言不逊,骂了他一句榆木脑袋。
薛向回来时面色沉得厉害,王禹知察言观色,将头垂得更低了些。
小吏奉上热茶,待薛向啜完一口,赶紧退至一尺开外候着。
书吏落座展卷,薛向这才微一挑眉,听不出什么情绪地道:“想好了么?说吧。”
王禹知磕头便拜:“敢问薛侍郎一句,是否当真要彻查此案?无论涉案者是何身份,必追查到底依法惩处?”
薛向沉若寒潭的目光落在他身上,慢声道:“你不知我这鹰吏名声怎么来的?”
王禹知仔细回想一阵,慢慢忆起,恰是薛向升任刑部右侍郎的头一个月,安国公长孙私下宴游时以捉弄教坊女为乐,淹死了一位。
本是私下宴游,死者又是这般身份,死者女伴状告至京兆尹被百般推诿,一时不忿至刑部敲登闻鼓,被当日值官薛向撞见,当即签令捉拿安国公长孙。
嫌犯态度嚣张,在狱中大肆辱骂薛向,料定其早晚要将自个儿恭敬送回府上并赔罪。
不想,十日之后,人是回去了,却已依律杖责一百,锦衣玉食的安国公长孙,就此丢了大半条命。
安国公怒气满满,纠集朋党上书弹劾薛向滥用职权,打杀良民,大肆抨击其为鹰吏,至此薛向的恶名流传开来,一发不可收拾。
薛向不得不取冠退绶,避居府上,最后还是明光殿中传出旨意——“辱杀为乐,岂称良民”,才保住了薛向的官帽。
想得深了,王禹知慢慢伏拜下去,慨叹道:“薛侍郎其实没有查偏,户部确有问题,却不出在数目上。”
薛向目光投射过来,如羽箭般锋利。
王禹知屈脊伏地,姿态仍旧卑微恭敬,声音却比先时大了三分:“此次运粮三万五千石,户部如数交付,我发运司于京郊太仓外码头载船八十八艘确也无疑。
“问题之一,工事粮饷本应以去岁新米优先保障,户部所拨半数为陈米,故役夫耗米数难免较定例更多。
“问题之二,八十八艘漕运船上的三万五千石粮,在未抵真定县前,已于泉台县卸除五千石,而以陈米覆河沙替之。故船行至真定县,沉船数量、百姓见闻、报官搜寻记录皆一致,并无错漏,然而确有五千石官粮已神不知鬼不绝地消失了。”
薛向追问道:“卸船之事,是发运司单独所为,还是与工部互通所为?”
“发运使也不过只是五品官。”
薛向了然,又问:“工部派来与你等商定卸船事宜的人是谁?是否李长定?”
“非也。是另一名工部官员。”王禹知老实道。
薛向又静了一瞬,问:“发运司上下为何如此齐心,我能猜到一二。太仓银粮皆由发运司调配发出,此次必只是冰山一角,每次出船都来上这么一遭,日积月累下来,发运司虽是不起眼的小衙门,上下齐心,恐怕也皆赚得盆满钵满。你等抽成几何?”
“主事者八,发运司二。”
“还算合理。贪墨的粮如何处理?”
“发运司每次都参与其中,若皆由发运司来处理实为招眼,都是主事部门的门路,发运为辅。”
“好个上下齐心。恐怕上至董弘,下至李长定,工部这些年各个都早已脑满肠肥了。”薛向倏然动怒。
王禹知静默伏身,膝上已然麻木,失去知觉。
盏茶功夫过去,薛向才问:“你于此案中分得多少?”
王禹知惭愧作答:“不过三石。”
“三石?”薛向颇有些不敢置信,“区区三石粮,值得犯险为此大逆不道之事?”又问,“你今日反水,可是因分赃不均?”
“非也。若因分赃不均而背叛发运司,早先提审之时,小人已全数招了。”
薛向目光凝在他面上,力图从细微表情中判断他话中真假。
“小人去岁初方从宁州转运司升迁上来,钱令一直试图拉我下水,多番笼络,出手阔绰。我本不欲受,但此人多疑,若一分不取,想必很快便会怀疑我,并设法将我贬黜,故每次只取分毫,倒契合我素日胆小怕事的形象,令他对我放心信任。”
“巧言令色,既是狼狈为奸,不过五十步笑百步。”薛向不齿。
王禹知坦然受了这唾骂,脸色本有几分红,此番又渐渐褪白,缓慢道:“薛侍郎出身显贵,自然不知三石米对市井穷困百姓而言,可堪救命。我家中有病重老母,拙荆身子孱弱,多年无子,三人相扶至今,断不能弃一人而活。
“况官大一级压死人,此道理薛侍郎不会不懂。我若被钱令排挤,仅靠拙荆一人的绣活,绝难维持生计,我需要这份俸银,故愧对天地君父,腼颜为此有辱斯文之事。”
堂堂七尺男儿,跪在堂下,一副胆小怕事模样,说着说着,竟泣出了几滴泪。
薛向轻嗤:“这便哭了?不过痛陈自个儿所犯下的罪孽,便能当堂泣泪,晚些见着夫人,岂不是更要泪淹公堂?”
王禹知猛然抬头,脸上还挂着泪,眸中的仓皇之色还未消散,又已含了几分怒意,语气亦提高了三分:“薛侍郎,拙荆不过一介绣娘,向来安分守己,不曾做过分毫恶事,断与此案无涉,还望薛侍郎放她一马。”
“篡改官簿,焉能担得起一句安分守己,更焉能担得起一句与此案无涉?重要嫌犯,自当传唤到堂。”
二人正自争辩间,听得一阵急切的脚步声,王禹知迟疑着转头,便见着了那个阔别将近两月的身影。
“巧娘。”他方唤了一声,薛向已抬手,役吏当即将他拖出审讯室,便有一声“狗官”的唾骂声远远传来,随即又凝成了含混的呜咽声。
薛向似是司空见惯,并未被这唾骂所激怒,反不屑地笑了一声,才肃容看向堂下的孱弱女子。
待王禹知离了审讯室,沈氏巧娘打量了薛向一眼。
周身气势凛然,叫人等闲不敢直视,于是巧娘收回目光,恭敬地跪拜下去:“民妇见过薛侍郎。”
薛向饶有意味地端量了一眼眼前的瘦弱妇人,便知王禹知所说的身子孱弱不是假话,迟疑片刻,冷硬道:“站着回话吧。”
役吏与巧娘俱是一怔,巧娘谢恩起身。
薛向冷然发问:“这本漕运日志,王禹知何时带回过家中,你又是何时将其修补过?你二人篡改了记录中的何处?”
巧娘微屈头颈,让自己保持着一个看起来示弱且恭敬的姿态,语音柔柔,却坚定:“正月廿日,第二日即将出船,我夫将随船队为通宁河工事运粮。杂事庶务由我夫提前准备,但发运使既亲自为押纲官,漕运日志便不该由我夫接手,只是那日钱令受人宴请,酩酊大醉,一时糊涂交由我夫带上船。”
“何人宴请?”
“工部官员。”巧娘努力回忆了半刻,“后来听我夫抱怨过一句,应是姓秦。”
应是后来主使半途卸粮的那位官员,薛向心中猜出此人身份:“继续说。”
“那日夜已深,我夫将官札带回家中后,第二日一早就又将前往京郊太仓押粮,时间仓促,我与他商议后,用明丝线替了净蚕线,但未篡改簿册其余部分,至于上船之后,我夫应当也没有胆量篡改任何记录。”
“既不为篡改,何出此计?”
“倘若我说,是在等一个薛侍郎这样的审官,您会信么?”
薛向一哂:“无稽之谈。王禹知此等小人形迹,难道还留有一颗青天明月心不成?”
“薛侍郎此生,可曾为斗米折腰?”
“自然不曾。”
巧娘倏地笑了一下:“薛侍郎生于高门,自小锦衣玉食,一入官场便受恩荫,六品仕途起步,已是多少贫寒子弟一生终点。
“平日官场往来,念在您是永定侯长子,便是在达官贵族遍地的玉京,亦不会有谁敢轻慢您,如今迁至一部佐贰官,自然更不必说,不会懂得我夫这种从底层升迁上来的小吏之艰难。”
“亦非失节之由。为人臣,尽忠君事,既失官节,便无可辩。”薛向眉间有不屑之色,不齿于此种说法。
“可我今日偏要替我夫一辩,请薛侍郎容禀。”
薛向看着她高昂的脖颈,不屈的脊背,笑道:“你倒有几分见识与胆量。”
唇畔的笑容愈盛,巧娘笑着往下说:“我夫因在地方漕运政绩尚可,于吏考中升迁入京,但因玉京食宿不菲萌生退意,是我劝他,男儿当建功立业,既有如此机会,不可因噎废食,我也可做些绣活补贴家计,他才勉强同意上京。”
“不期然,因是同乡,甫入玉京,钱令便想将其笼络入伙,我夫先是严词拒绝过多次,钱令心有不忿,数次使绊子坑害。后我劝他,此已是数年定例,朝野上下皆如此行事,蚍蜉不能撼树,恐致身死,不如先勉强应下,再待时机。”
巧娘说着说着便落了泪:“二月廿十,工部官员设宴宴请,我夫随钱令前往,席中听二人商谈日后数批拨粮当取何数,又如何行事,心中哀恸,返家后竟怒饮泣泪,言平日各部日常所用粮饷便罢,可这是防汛工事,事关通宁河沿岸数十万百姓,工部亦敢如此。粮饷如此,工事上恐也有空子,故存死志,欲相告。
“我不欲失夫,故言夫死绝不独活,必负婆母投井相随,绝他此念。但我亦不欲见他深陷自责与痛苦,终堕泥淖,故想出此法。”
巧娘长吸了一口气,正色道:“我劝我夫,防汛之事,事涉万民生死,若此事暴露于天下,必将激起民愤,若有心人欲肃清官场之弊,必不会错失如此良机。小人欲通天,需借东风。”
薛向瞧着书吏游走的笔尾,淡淡一叹:“等到你们想要的东风了么?”
巧娘笑中含泪:“应是等到了吧。那时我便言,以净蚕线和明丝线差异之小,若非一心为君为民,必不能盘查至此。而既能瞒天过海,还能有细心恒心查出并揭露此事的审官,想必不会与那些人是同伙,当存了必要查清真相的心。此时再揭露,一可全我夫之志,二可保我夫平安。”
“贪生怕死,仍是失节。”
巧娘不置可否:“人与人不同,既有年过不惑的病弱老母,又有无法独存于世之妻,易地而处,薛侍郎如何抉择?”
薛向未曾答话。
巧娘又说:“方才我夫出言不逊,是因怕您苛待于我,请允我与他相见,他既存此志,想必一路留心,途中见闻不少。如今既明薛侍郎之意向,当如数相告。”
薛向点头。
既为贪墨,贪墨之粮必然要脱手,不能放任受霉变鼠害。先前于真定县附近多加盘查无果,如今得王禹知之供述,薛向签令羁押涉案户部和工部官员,遣人于泉台县附近大肆搜查,不出十日便追踪到当日的太仓粮,待结果传回玉京,又经三轮审讯,三司皆无异议后,薛向上书呈会审结论。
圣上震怒,怒贬工部尚书董弘及其余涉案工部、发运司官员至苦寒之地,永不叙用。如此重惩,各部曹皆不敢再生出贪赃心思,一时间,各项漕运漂没折损额大幅减少。
独副使王禹知,因审官笔法,倒得了轻罚,只贬官一级。
户部以次粮充好,太仓官员一同被贬三级,堂官崔述被当堂面责,罢政事堂公议十日,并罚俸一年。
令出两日后,崔述到明德殿讲学。
那日他仍旧到得早,午膳时分便至,周缨在偏殿听见动静,转到这边来,却瞧见门是开着的,正要抬手敲门,已听他在屏风后道:“进来吧。”
周缨收回手,先还施然往里走,后却是快步进来,停在案前,将他上下打量了个遍。
崔述颇觉好笑:“怎么?还怕圣上当面一套私下一套,派人责我不成?”
周缨这才彻底放下心来,没好气地回应他这奚落:“你倒想得开。到底根基不稳,当真受大牵连的话,覆水难收。”
崔述将缠枝纹食盒打开,取出一碗樱桃酥酪来:“近日时令,想着你应会喜欢。”
周缨果然喜形于色,将碗端起来,执勺到嘴边,才想起来问一句:“你吃过了么?”
崔述颔首。
毕竟早间不必去政事堂参与公议,这几日他想必比先前得闲些,应是早用过了。
崔述目光落在她发顶,同她慢慢说来:“换线修补是发运司副使之妻的巧思,为的是故意留下不好辨认的疑迹,既不至于被发运司的人轻易发现祸及己身,也为有心的审官留下线索以便来日检举揭发,确是破获此案的关键。若非查至其妻身上,其妻深明大义相劝,发运司副使存明哲保身之心,必不敢吐露真言。”
周缨不以为意:“刑部能人众多,查清也不过是早晚的事,与我干系不大。”
崔述却正色道:“非也。刑部众人虽精通查案,但于绣线之事上,却并不擅长。一位以线传讯,一位以线破案,此案首功,当是你二人。”
周缨受领了他这赞许,一时只觉唇尺生甘,连碗中挑了核的樱桃都更香甜了些。
崔述看着她,没来由地一笑。
周缨抬头看他,目露茫然:“笑什么?”
“没什么。”崔述摇头,移开眼。
周缨一脸莫名,慢慢将这碗酥酪吃完了,才一拍脑袋:“我还带了吃食,竟忘了。”说着忙不迭地跑出去了。
崔述看得一笑,苦过的人,无论今日境地如何,也还是珍重这碗中之粮,亦也因此,她对此案格外关注,刑部派人前往泉台县查案的那些时日里,每逢他来授课,她便要逮着机会问上他两句。